书城体育运动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
45443500000009

第9章 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前景展望(3)

劳动方式、人口职业构成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将大幅度地减少他们非进行不可的体力活动,对体能需求的职业色彩将失去显著的社会意义,这与急剧增大的职业劳动对科学技术知识(包括必要的社会科学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换句话说,在现代社会中,除了极少数选择将来以运动员、体育教师等作为职业的学生外,通过学习体育获得的各种知识、技能和能力,不是人们谋求生存和劳动所必须的。

但是,在现代人越来越重视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的背景下,体育的独特作用和重要性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理解。体育是提高人的生命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基础与保证,这是现代学校体育课程区别于其他学校课程的根本特征。

现代学校体育课程对于培养人、对于提高人的生命和生活质量的价值和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保持和提高健康水平

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在减轻人类劳动强度、提高人类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其中有两方面对人类的身体和健康危害极大。一方面是由于大肌肉运动大幅度减少导致人类的生物结构和机能可能退化,另一方面是由于人们的身心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变化而造成的各种疾病,即所谓现代生活方式病或文明病。要与这两种危害人类发展前途的趋势相抗衡,保证在文明发展的同时人类的健康水平不至于下降,防止人类自身的退化,只有通过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增加大肌肉活动,体育则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在儿童少年阶段,体育不但是学习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同时也是这一时期学生保持和提高健康水平的主要方法。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体育不仅是教育的内容,也是教育的手段。通过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学生在增强体能、提高身心健康水平的同时,也学习如何与人和社会共处——例如服从规则,尊重和关心他人,与人分享和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在非学校的环境中学习和从事体育活动,等等。这些是过去学校体育教育相对比较忽视的方面,但它们与增强体能、提高身心健康水平一样,也是体育的独特功能和重要任务。

现代社会从另一个方面加强了体育对于增加学生情意体验的重要意义。在人们的社会联系日益复杂、社会流动日益频繁的同时,现代社会生活又以它的高技术、快节奏和小家庭、公寓式居住环境,使现代人、特别是大中城市中人们的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简单;学科教育隐含的科学主义世界观和无所不在的竞争,正在日复一日地吞蚀着人情和人性;所有这些带来的孤独、紧张和枯燥,成为现代生活方式病的又一重要病因。体育正是人们扩大交往、找回正在失落的人性从而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

(3)奠定终身体育基础

随着人类期望寿命的延长和余暇时间的增加,终身体育问题也日益引起社会的重视。1978年联合国和教科文组织在《体育运动国际宪章》中明确指出:“体育是全面教育体制内一种必要的终身教育因素。”虽然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把健康视为人生的重要目标,但在现阶段的中国,在校学习期间仍然是绝大多数人一生中唯一能系统、持续接触体育的阶段;现时社会尚不能提供多数人在校外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条件和环境,因此,学校体育应该担负起、也只有学校体育才能担负起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的重任。未来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将更加关注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我们曾经说过,体育是一门与延续人的生命有密切关系的课程,由于它对个人和群体的健康都具有非凡的意义,因此,未来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将会把树立每个人终身体育习惯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并通过不懈的努力来达成。这就会对新的体育课程提出,要让每个人都得学会一至两项足以帮助自己终身参与体育的活动内容,都能在现代社会中获得与群体交流的机会,能在满足自己健康需求的同时,帮助周围的群体共同获取健康。

现代终身体育观点具体表现在,不仅是寻找个人增强体质的锻炼方法,而是将自己个人的健康生活与群体、与社区的健康生活挂起钩来。以健康三维观来认识这个问题,个人的身体锻炼只能改善自己生理上的不适状态,维持自己的体能与身体健康状况,却不能有效地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和产生一定的社会交往。因此,要想获取真正意义上的三维健康,还必须得把自己的体育与健康活动纳入群体的体育与健康活动之中。学校体育课程将培养每一个学生学会如何把个体行为与群体行为很好地结合起来。例如,学生可能将会学习如何组织他人参与体育活动、如何教会别人简单有效的身体活动方法、如何关心社区的健身运动、如何担任各种比赛的裁判工作等。

2.着眼于学生发展和终身体育的课程内容

与传统教育注重学科知识的承传不同,当代学校体育构建课程内容体系的时候,更多地将学生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思考问题的方式不是要求学生应掌握什么体育科学知识,而是通过学习,学生获得了什么对他现在及未来生活有益的东西。

思维方式的转变、体育课程的非生存技能本质和健康意义的突出以及课程内容范围的扩大也改变着教和学的方式。过去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体育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现在看来并不那么重要;而长期以来被忽视或重视不够的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行为习惯等非运动技能的表现,由于它们与教育和终身体育的联系而变得重要起来;体育课程的内容变得更加个性化、人性化,因而也更具有弹性;老师对学生的关注也不再仅仅限于体育课和学校,不再限于运动技能和能力表现;与学生的运动经验相联系、帮助学生获得和完善经验,将成为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方式。

3.综合式为主的教学策略

随着教育和教育理论的转变,支配式为主的教学策略也正在被综合式的教学策略转变。顾泠沅教授在谈到教学策略的发展趋势时认为:近年来,综合型策略的改进出现了两个主要的取向,其一是融合行为主义与认知学派学习理论的老师主导取向,或称指导教学,其要点是从旧经验引导新学习,系统讲解教材内容,及时练习与反馈;其二是体现人本主义与认知结构理论的学生自觉取向,其要点是在老师引导下发现学习,在合作学习中追求新知,寓求知于生活。这种趋势同样表现在各国的学校体育改革中。在我国近20年学校体育改革中,在不断改进体育教学大纲、确定新的教学策略的同时,一些学校进行了快乐体育、探索学习、合作学习等教学改革试验,就反映了由支配式为主教学策略向综合式为主教学策略转变的趋势。

这种转变也反映了这样一种趋势:在信息社会中,学校已经不再是获取体育与健康知识和信息的唯一和主要渠道,公共运动场、电视、报纸、电台、书籍……都在提供着获取及运用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机会。事实上,那些热爱体育的学生把握某些方面体育信息的速度和程度,要远远超过他们的体育老师。这就为体育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一种必要和可能:利用常规教学以外的资源和手段完成教学目标。

二、体育课程改革的近期目标与长期目标

上面所提到的体育课程正在发生的一些变化,既可以看作是一种趋势,也可以视为体育课程发展的一种前景。但是,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体育课程发展与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只能是逐步的、分阶段进行的。

根据《“十五”计划纲要》的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一系列指示,未来5~10年中,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要继续扩大规模,提高毛入学率,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否则,在未来日趋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和知识经济分工的格局中,我国势必处于极为不利的境地。事实上,劳力素质低已经成为当前、主要是西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障碍。

我们已经反复讨论过体育课程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但是,要让这些作用实际显现出来,就必须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体育课程发展的大趋势,确定体育课程改革的长期和近期目标,有计划、有步骤、不断改革和完善现行体育课程体系。

(一)体育课程改革的近期目标

根据体育课程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教育发展的整体要求,我们认为,当前体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应该是:改变课程目标与课程实践长期悖离的现象,扭转竞技运动化的倾向,加大课程内容选择与教学的灵活性,切实发挥体育的教育作用,牢牢树立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的观念,实现体育课程教学由教师中心、课堂中心向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的转变,显著改变多数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状况,让全体学生从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中受益,促进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相衔接。

由于学科中心的体育课程模式在我国已经实施了近百年,不仅已经深深地影响到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乃至器材装备等方面,而且常常影响了我国的学校体育理论与人们的观念。同时,在师资队伍的数量、质量和体育场地设备等方面,各地区的情况也很不平衡。因此,要求体育课程改革一步到位是不现实的。在2~3年内,体育课程改革应该把转变体育教师的观念作为重中之重。只要教师和各级教育行政当局的观念真正从学科中心、教师中心、竞技运动中心转变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重视学生的情意体验和行为改变上来,体育课程就一定会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发生质的变化。

(二)体育课程改革的长期目标

观念的转变最终会落实到体育课程建设上来,也只有建立起与素质教育思想相适应的完善课程体系,并在实践中表现出它的优越性,这种新的观念和新的课程体系也才能最终被证明是正确的。因此,体育课程改革的长期目标,应是建立起全面体现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思想的、大中小学相衔接的体育课程体系,同时,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和继续教育体系。这个长期目标包括三个体系的建立:1.建立起从学前教育、小学到中学并与大学教育相衔接的、层层深入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其中包括课程内容系统、课程管理系统和评价系统,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体系和场地设施标准。

2.改革体育专业教育,建立适应基础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体育教育专业教育中的竞技化倾向,是造成我国体育课程中严重竞技化倾向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不从源头上抓起,不使未来的体育教师很好地学习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的理论,必将增大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改革的难度,改革的成绩也很难得到保障。

3.建立起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适应的继续教育体系,对现有体育教师队伍的观念和知识结构进行改造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