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团体操概述
一、什么是团体操
团体操是体育与多种艺术高度结合,以体操内容及其表现形式为主的一项群众性的体育表演项目。它是由几十、几百、甚至成千上万的表演者在运动场上,表演整齐划一,矫健优美的体操动作、武术动作、舞蹈动作以及其他各种文体形式的动作,并快速而巧妙地进行各种队形的变换和组成各种瑰丽多彩的图案与造型,又配以音乐、服装、道具以及看台背景或灯光设施等艺术装饰所构成的,能表达一定思想内容的表演整体。
二、团体操的特点与功能
团体操表演的场面大、气势磅礴,是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体育表演项目。参加训练与表演的人数多,青少年、儿童是其主力军。在全国大力贯彻实施国务院于1995年6月20日正式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今天,不少社区、企业纷纷以团体操的形式,组织群众开展各种健身活动。如在社区中,中老年以团体操的形式进行健身操、健身舞的活动。在部分大、中、小学校中,以团体操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课间操、课外活动以及体操课的教学活动,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由此可见,团体操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体育锻炼的实用性。
团体操发展的历程表明,为提高团体操的表演效果,除充分调动体育自身的潜能之外,还需要借助于多种艺术形式与艺术手段来加以充实和完善。实践表明,凡是表演效果好的团体操,均为体育与艺术完美结合之作。所以,人们常将观看团体操表演视为一种艺术享受。
团体操是一项集体进行的体育表演项目。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需要全体参与者坚持不懈地努力训练,并通力协作。通过团体操的训练和表演,对于增强表演者的体质,培养良好的身体姿态,增长体育知识,进行美育教育,陶冶情操,加强集体主义观念和严格的组织纪律性等等,都有着明显的效果,是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
团体操一般都在节日、运动会的开(闭)幕式或某一重大庆典活动时进行表演。它可以起到宣传大会宗旨、丰富大会活动内容、增添大会喜庆气氛的作用;通过团体操的表演,还可积极地宣传党和国家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反映我国各条战线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的风貌,表现我国体育事业的水平,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并成为激励人民勇于进取、奋发向上、同心同德、建设祖国美好未来的精神力量。无论是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上的团体操表演,还是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学校组织的团体操表演,都具有树立形象、宣传自我、教育人民的终极目的。
综上所述,团体操表演的特点是人数多、场面大,并融体育与多种艺术为一体,具有广泛的群众性、艺术性及体育教育性。不仅如此,它还集宣传、教育、娱乐、健身与观赏等多种功能于一身。
三、团体操的基本要素
团体操融体育与多种艺术于一体,有其自身特有的表现形式和语汇,这正是它区别于其他表演形式的重要标志。纵观我国历届全运会、亚运会和各基层组织的团体操表演,以及洛杉矶、汉城、巴塞罗那、亚特兰大所组织的奥运会开幕式的表演,尽管规模不同、水平不一、风格各异,其表演内容却均由各种各样的队形变换、丰富多彩的表演动作以及美妙而绚丽的艺术装饰(包括音乐、服装、道具、背景和灯光设施等)协调配合而成,并以其作为表现某种主题的重要手段。不难看出,团体操表演中的队形、动作以及艺术装饰是构成团体操表演的三个基本要素,三者的创编工作进行得越科学、合理、巧妙,表演的艺术性和效果也就越好,其观赏价值也就越高。
四、中国团体操名人
在我们新中国团体操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有两位非常杰出的代表人物,他们是杨瑞雪和毛学信。他们两人对创建我国团体操的理论和实践,分别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杨瑞雪
杨瑞雪(1922-1983年),辽宁省沈阳市人,我国体操教育家和著名的团体操专家。1942年,杨瑞雪毕业于伪满女子师范大学体育系。先是在新京第一女子高等学校任教师,然后在吉林长白师范学院任讲师,后来为东北师范大学体育系主任和体操教授。曾经任职于中国体操协会副主席和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杨瑞雪教授在学术上有较深造诣,曾多年从事舞蹈和艺术体操,以及团体操的教学、训练和科研工作。在1958年和1964年,连续担任第一届和第二届全国运动会团体操创编组组长,并在1964年参加中国体育代表团访问朝鲜。1973年,担任我国体育代表团副长,而且再一次访问了朝鲜,在这一年又担任了第三届全国运动会团体操编训处处长。1978年,又任我国第四届全国运动会团体操创编工作部副部长。在1975年出访了叙利亚。又在1980年赴伊拉克讲学。
杨瑞雪教授曾主持创编过许多大型团体操,如《革命赞歌》、《全民同庆》、《新的长征》、《红旗颂》和《银球传友谊》等。这些团体操主题鲜明、结构严谨和气势磅礴,具有我国浓厚的民族特色与风格,有着非常强烈的感染力,受到了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扬,以及国内外专家的一致好评。杨瑞雪教授为发展我国团体操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国家体委为了表彰她,在1965年与1979年,先后两次授予她“体育运动荣誉奖章”。在1986年,她被列为《中国体育大词典(体操卷)》团体操名人。在1981年,杨瑞雪教授招收我国第一届团体操硕士研究生。1983年,杨瑞雪教授病逝,终年61岁。
(二)毛学信
毛学信,生于1930年,江苏省吴县人,是我国著名的团体操专家。1952年,毛学信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卫生系。自从北京体育学院筹建开始,就一直任教于北京体育学院体操教研室,而且担任体操教研室的教学领导工作。
在1955年,毛学信教授开始从事于团体操的一些实践活动。1955年6月,我国团体操代表团赴捷克斯洛伐克参加捷第一届全国运动会,他随团指导了团体操表演工作。在1964年9月与1973年8月,两次访问了朝鲜。毛学信和杨瑞雪教授等共同创编的大型团体操,在国内外享有非常高的声誉。毛学信教授为发展我国的团体操事业,同样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并在1965年荣获我国“体育运动荣誉奖章”。
1975年,毛学信教授在第三届全运会工作期间,突然患脑血栓形成症,致使右半身瘫痪。从1977年开始,他凭借着坚强的毅力克服脑伤和右半身残疾带来的种种困难,用他的左手写出了约12万字的中国团体操专著,而且附有400多幅插图。1985年,毛学信教授担任了《中国体育大词典(体操卷)》团体操编写组的组长,同时被列为《中国体育大词典(体操卷)》团体操名人。
多年来,毛学信教授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体操专业人才。20世纪50年代,协助前苏联体操专家为我国培养出了第一批体操研究生。20世纪60年代,又独立地培养出我国一大批研究生。从1982年起,同时担任了培养体操和团体操硕士研究生工作,又培养出我国第一代团体操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