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9月24日,第24届奥运会的男子100米决赛,因为有美国的刘易斯和加拿大的约翰逊这两大短跑巨星要争夺“天下第一飞人”的称号,而被誉之为“世纪大战”。决赛枪响后,8名短跑好手如同离弦之箭直冲终点,绰号“黑色火箭”的约翰逊眨眼之间第一个冲过终点线,成绩为9秒73,打破世界纪录。
9秒73,这新的100米世界纪录的诞生了!约翰逊顷刻之间成了奥运会英雄。但三天之后,约翰逊被查出服用了兴奋剂,这一特大奥运丑闻在汉城犹如一颗原子弹爆炸,冲击波很快波及全世界各个角落。经奥委会确定取消其金牌和所创的世界纪录,并受到禁止参加国际比赛两年的惩罚。刘易斯最终以9秒92递增为第一,其余选手名次依次前移。
约翰逊的丑闻只不过是这幕大悲剧中的。就运动员服用兴奋剂的历史,我们可以追溯求源到古代奥运会。从公元前3世纪的希腊奥运会起,运动员就开始食用菌类植物,寻找附加的力量。到现代奥运会初期,化学药物又偷偷进入奥运会的大门。1904年圣路易奥运会的马拉松比赛,美国运动员希克斯在离终点还有7英里时体力不支,靠喝了一杯法国白兰地、注射了两支药针后才跑完全程,捞了一块金牌。虽然当时许多人提出抗议,由于当时国际奥委会对此并无规定,抗议也是无用的,结果希克斯捡了一个便宜。
此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供运动员使用的兴奋剂越来越多。尽管世界公正舆论对此强烈反对,认为滥用药物参加比赛不仅违背奥林匹克精神,而且严重损害运动员的健康。然而,为了夺取金牌,使用这种手段的人屡见不鲜。
1960年,兴奋剂为罗马奥运会蒙上一层阴影。这天罗马骄阳似火,热浪逼人,100公里自行车团体赛已经进行到白炽化的程度。突然,丹麦运动员延森重重地从车上摔倒在地,随即被送往医院急救。尽管医务人员竭力抢救,也未能挽回他的生命。为了查明他的真正死因,人们对他进行了尸体解剖。通过尸体解剖,人们发现在他的血液中有安非他明的成分。
延森事件震动了国际奥委会。1961年,国际奥委会特别成立了一个医学委员会。1964年东京奥运会的体育科学会议上,下达了兴奋剂的定义:为提高运动能力而应用的刺激性或超正常的药物,称为兴奋剂。
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上第一次正式实行兴奋剂检查。结果发现保加利亚一名古典式摔跤选手服用了兴奋剂,瑞典一名现代五项运动员血液中酒精含量超过规定限度,两人皆被除名。随后,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发现有7人服用了兴奋剂;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发现11人;1980年奥运会虽然宣布无人服用兴奋剂,但在科隆对奥运会期间从运动员身上抽取的B样进行的一系列分析表明,10%的奖牌获得者服用了睾丸酮(雄性激素)。不过当时睾丸酮还未被列入禁用药物。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花了200万美元建起了一个实验室,据说可以检验出十万分之一单位的违禁药物。结果,有22人被宣布服用了兴奋剂,取消了比赛资格。
随着对兴奋剂检验手段的提高。各种新型的兴奋剂也层出不穷。现在有的运动员在使用“血液兴奋剂”,即在大赛前4~6周先从自己体中抽出一定数量的血液进行冷冻贮存,比赛开始前再将解冻的血液重新输回体内,以此来提高竞技能力。据美国奥委会有关方面透露,1984年奥运会前的一次非正式药物检查中,发现24名自行车运动员中有7名使用了“血液兴奋剂”,其中有4人获得了奥运会金牌。自1967年就担任国际奥委会医学委员会主席的德米罗德先生,曾多次无可奈何地承认,使用违禁药物的办法总比检查办法先走一步,令人大有望尘莫及之感。
有人说,究竟有多少尚未被揭露出来的选手在服用兴奋剂是一个简直就奥运会的“百慕大之谜”,谁也说不清。有关奥运医学权威人士估计,世界一流运动员中实际服用人数在6%左右。1987年11月,前奥运会4×100米接力赛的银牌获得者、英国人大卫·詹金斯在圣地亚哥承认有罪。他曾参加一个犯罪集团,通过非法给美国运动员使用合成代谢的类固醇类药物,每年获利数百万美元。在英国、荷兰和法国也先后揭露出类似的犯罪集团。
1987年第24届奥运会前夕,兴奋剂再次对世界敲响警钟。发誓要夺得本届奥运会铅球金牌的联邦德国选手伯吉特·德莱塞尔突然暴死,通过尸检发现,近几年来他连续服用或注射过100多种违禁药物,结果毒素浸透全身,血液被彻底破坏。
毒品既然会使人致死,却仍有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尽管奥委会制定了严厉的使用兴奋剂的处罚措施,但偷食“禁果”
的人仍然有增无减,而且花样越来越多,方法也越来越隐蔽。
可见躲在金牌背后的所谓荣誉、金钱实在太诱惑人了。
为了保证奥运金牌的“含金量”,纯洁奥林匹克的精神,是摆在国际奥委会面前的一个首要而艰巨的任务。1988年2月,萨马兰奇在国际奥委会第93届全会上再次呼吁:
“各国运动员、各国奥委会和国际体育组织向使用兴奋剂的恶劣行为宣战。”
在近二十年来的反滥用兴奋剂的斗争中,国际奥委会和国际田联始终站在第一线,制定了一系列强硬的措施和严惩的规定。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国际田联为了加大反兴奋剂的力度,采取了更严厉更有效的措施——赛外飞行检查,在很大程度上遏止了兴奋剂的泛滥。
田坛英雄谱:黑色巨星——卡尔·刘易斯
卡尔·刘易斯,他生于1961年,身高1.88米,体重80千克。他的父母都曾是田径优秀运动员,刘易斯从7岁起就开始练习田径,在12岁时,由于一次跳远比赛的获胜,接受过欧文斯的鼓励,从此他把欧文斯作为崇拜的偶像,并决心要成为欧文斯一样的伟大人物。
1981年国际田坛的一大新闻是美国出现了“欧文斯第二”,他就是世界田坛“超级巨星”——卡尔·刘易斯。
1981年刘易斯20岁,2月下旬他先以8.49米创造男子跳远室内世界最好成绩。5月在洛杉矶跳出了8.62米平原地区世界最好成绩,成为自比蒙在墨西哥城高原跳出8.90米以后世界上出现的第二好成绩。接着100米跑出了10秒整的平原地区世界最好成绩。6月20日,他在美国田径锦标赛上夺得100米和跳远两项冠军,成为欧文斯以后第一个同时获得这两项冠军的选手。为了表彰刘易斯的辉煌成绩,美国业余体育联盟授予他“沙利文”奖。
1982年,刘易斯又向前迈了一大步。5月15日他再次跑出100米10秒整的当时世界第三好成绩。7月24日在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的跳远比赛中,刘易斯在最后一次试跳中,终于跳出8.76米这个距比蒙的世界纪录只差14厘米的优异成绩。由于比赛是在平原地区进行的,因此专家们认为,刘易斯的成绩实际上已超过了比蒙的世界纪录。这一年,刘易斯获得了“杰西·欧文斯”奖。
1983年是第1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年,也被国际体育界两称为“田径年”。田径场上,刘易斯以9秒93的成绩打破了100米的世界纪录,因超风速而未被承认。接着在印第安那波利斯的美国田径锦标赛上,刘易斯创造了美国1997年来前所未有的奇迹:100米跑出10秒27;200米跑出19秒75,仅比门内阿在墨西哥城高原创造的世界纪录差百分之三秒;他的跳远成绩达到8.79米,距比蒙的世界纪录只差11厘米。1983年这三项惊人的好成绩使他比该年度的任何一位世界纪录创造者都有更大的名气和更受欢迎。
赫尔辛基大赛上,他报了100米、200米、跳远和4×100米四个项目。为了保存实力,他只参加了100米、跳远和4×100米接力赛,勇夺了三枚金牌,并以37秒86的成绩刷新了4×100米世界纪录。有影响的瑞士《体育报》把刘易斯称为“赫尔辛基之王”。
多次夺得金牌,并打破世界纪录。
1985年,刘易斯由于伤病及其他诸多原因,他不得不放弃许多比赛。
1987年,刘易斯东山再起。8月在第10届泛美运动会上,他跳远两次达到8.75米,是当年的世界第二好成绩。9月在罗马举行的第2届世界田径锦标赛,他获得了跳远和4×100米接力两项冠军。在100米决赛中,他以9秒93的本人最好成绩平了世界纪录,但输给了加拿大选手约翰逊,屈居第二。
1988年奥运会上,刘易斯获得和跳远金牌及200米的银牌。在男子100米的决赛中,当时被誉之为“世纪大战”,因为有刘易斯和约翰逊这两大短跑巨星要争夺“天下第一飞人”的称号。决赛枪响后,八名短跑好手如同离弦之箭直冲终点,约翰逊恰似黑色火箭眨眼之间第一个冲过终点线,成绩为9秒73,打破世界纪录。
9秒73这意味着一个令人吃惊的100米世界新纪录的诞生!约翰逊顷刻之间成了奥运会英雄。但几天之后,约翰逊被查出服用了兴奋剂,这一特大奥运丑闻很快传遍全世界各个角落。经奥委会确定后取消其金牌和所创的世界纪录,并受到禁止参加国际比赛两年的惩罚。因此,刘易斯以9秒92递增为第一,其余选手名次依次前移。
由于约翰逊“服药”这一丑恶行径,引起了国际奥委会和国际田联的高度重视。
进入90年代后,国际田联为了加大反兴奋剂的力度,采取了更严厉更有效的措施——赛外飞行检查,在很大程度上遏止了兴奋剂的泛滥。
1991年第3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刘易斯参加了100米、跳远和4×100米的比赛,分别以9秒86和37秒50的成绩,获得100米和4×100米两枚金牌,并且双双打破世界纪录。
在跳远比赛中,他的同胞鲍威尔以8.95米的成绩打破了23年前由美国黑人选手比蒙创造的8.90米的世界纪录。刘易斯跳出了他个人的最好成绩8.91米,获银牌。因刘易斯的这一跳超风速,所以未能作为打破世界纪录。
1992年巴塞罗那,刘易斯第三次参加奥运会,又获跳远和4×100米两枚金牌。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刘易斯以8.50米的成绩再获跳远的金牌。这一枚金牌使他成为在本世纪奥林匹克运动史上。
继1968年奥运会美国铁饼选手厄特后,时隔了28年在同一项目上,连获四枚奥运金牌的第二位“四连冠”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