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拉松的由来
马拉松跑从古到今,都是一个
令人瞩目的比赛项目,它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沿革,流传着一个悲壮动人的故事。
早在公元前490年,波斯帝国入侵希腊,十万大军压境,兵临雅典城下。60多岁的米尔蒂亚德统帅全城军民奋守孤城,准备与波斯人决一死战,御敌军于雅典城郊约40公里的马拉松镇。希腊军民出奇制胜,将波斯人击溃于海滩之上,此战使波斯入侵者丢盔卸甲,溃不成军,这就是历史闻名的马拉松战役。
希腊人获胜之后,主帅米尔蒂亚
德派传令兵菲利浦斯前往雅典报捷,当菲利浦斯从马拉松战场一口气跑到雅典时,已经筋疲力尽,他用最后一息高喊“我们胜利啦”之后倒下了,光荣牺牲。
两千多年以后。顾拜旦建议奥运会设立一个以马拉松为目的长跑项目,纪念马拉松战役,缅怀菲利浦斯英灵。此倡议被当时希腊奥委会组委会接受。此后,马拉松赛跑即登上国际体育竞赛场。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运会就设有此项。但是马拉松跑的距离也几番周折,直到1924年巴黎奥运会上,才把42195米的赛程固定下来,延续至今。
二、发展铁饼运动员专门投掷能力的基本方法与要求发展铁饼运动员专门投掷能力的方法有:①用各种重器械(如超重铁饼、杠铃片、铁球、壶铃、铁棒等)的投掷练习,目的是提高专项力量;②用各种轻器械(如轻铁饼、小杠铃片、石头、小实心球等)的投掷练习,目的是提高专项动作速度,发展铁饼运动员专门投掷能力。基本要求是:①13~14岁少年铁饼运动员不应过多采用专门投掷练习,其主要任务是掌握掷铁饼的基本技术;②15~17岁的青少年铁饼运动员可以采用专门投掷练习,但应更多地采用比赛用铁饼或与其重量相近的各种器械;③18岁以后可采用不同重量的铁饼或各种重物投掷练习,但必须在投掷技术学得较为巩固下进行,否则对提高成绩不利,还会导致运动员受伤。
三、跑步时出现腹痛怎么办?
跑步时出现的腹疼痛现象主要是肠胃道疼痛,这是由于跑时受到震动的影响,改变了肠的蠕动情况使食物和肠中其他东西积聚在回盲区(大肠、小肠交接处),膨胀刺激引起疼痛;肠系腹疼痛,是因为震动牵引了肠系膜;左、右侧下部疼痛,是因为内脏器官血液循环障碍,致使肝脏或脾脏充血引起的。有些人跑步时出现腹疼,往往是这些人在跑之前未做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做得不充分。一个从静止状态突然变成剧烈活动状态时,由于生理上存在一定的惰性,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如果过渡得太快,内脏器官一时还不能适应身体剧烈活动的需要,就会发生许多不正常的现象,像腹痛就是经常出现的毛病。跑步时腹痛是可以预防的。奏的呼吸。在跑的过程中一旦发生腹痛现象,可用手按压痛处,这样能减轻一些疼痛。如疼痛不严重,仍可继续跑进(可适当减慢速度);如果感觉严重,那就只好暂时走走,甚至停下来休息。
四、为什么少年儿童不宜参加马拉松跑训练和比赛?
众所周知,马拉松跑是超长距离跑,是能量消耗最大、身体负担最重的项目。少年儿童正处于长身体时期,骨骼、肌肉及内脏器官机能还没有发育完善,跟不上运动器官活动的需要。此时如果对他们进行大运动量和大强度的训练,参加紧张的比赛都会给他们的生长发育、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影响,使他们的正常发育遭到破坏,以致造成不良后果。所以,世界上不少国家对马拉松的参加者都规定了最小的年龄限制。我国的马拉松比赛规则也明文规定:男子满20岁、女子满18岁的运动员,方可准许参赛。
五、跳远助跑
跳远的助跑是为了获得必要的水平速度和作为起跳的准备。
要求运动员在起跳前获得最高的速度,并有助于准确踏板和正确起跳。
现代跳远技术对速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助跑距离相应地较长。男子为35~45米,跑18~24步;女子为30~35米,跑16~18步。运动员速度发挥快的,助跑距离相应减少;反之,则适当增加。此外,还要根据跑道的情况及天气、身体状况,适当调整助跑距离。
运动员助跑运动一般有两种姿势,即原地静止状态起动和进行间起动。①从原地静止状态开始,第一步的步幅和速度容易控制,有利于提高助跑的准确性。但助跑动作比较紧张,发挥速度慢。②行进间开始,助跑动作比较放松自然,易于发挥速度,但对助跑准确性带来不利影响。
六、老年人与慢步跑
(一)慢步跑的方法
健身跑俗称“慢步跑”,是现代生活中健体防病的体育锻炼项目之一,并为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所选择,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有很多好处。但是,由于人进入老年,生理功能发生退行变化,神经系统协调功能较差,骨质疏松,肌腱附着部骨化,行走不稳,容易跌跤,为健身和安全,做健身跑时必须谨慎小心,量力而行。
一是健身跑一般分为预备活动、慢跑和放松三个阶段。首先缓慢地活动一下肢体,使全身肌肉放松,跑时身向前倾,目视前方,头正,双臂摆动自然,用鼻吸气,用嘴呼气,速度由慢到快。体质较差的老人可采用走跑交替进行,以全身舒畅为度,如遇风雪浓雾应停止外练,在室内原地踏步。
二是鞋子要跟脚,以布底鞋或运动鞋、跑鞋为佳,不要穿胶鞋或硬底鞋,防止滑倒跌伤。
三是锻炼应选择最佳时间,有关专家认为晨跑不如暮跑。由于晨起至上午9时是冠心病发作时间,晨跑易使血管中出现血栓,早起血液黏度较高,不宜锻炼,特别是有冠心病征兆的中老年人,应作为自己警戒的时刻。而傍晚时血栓细胞数量减少20%左右,等于降低血管阻塞的危险性,比较安全,人的肢体反应灵敏度也较佳。
四是运动前如出现自觉不适和其他异常感觉时,应停止进行。
(二)快步走与老年人健身
目前有不少老年人在晨练中推崇跑步,而对“快步走”却不以为然。其实跑步对老年人并不适宜,尤其是心血管病患者。剧烈的运动容易诱发血栓形成,导致心肌梗死、心绞痛;而“快步走”既简单安全,又健身防病,还能使消沉的意志一扫而光,使人精神愉快。
人在行走时,肌肉系统犹如转动的泵,能把血液推送回心脏。
而下肢是肌肉最多的部位,其作用最为重要,如果下肢行动过于软弱无力,就不能产生足够的推动力给心脏输送血液。快步走路比慢跑更能锻炼身体,因为前者能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提高氧气的消耗,增加心脏的起搏力度。按照速度,时速在3公里以内称为散步;时速在3.6公里左右的可叫慢行;时速约在4.5公里则为快步行走。快步行走十分钟应该为一公里左右路程,当然对老年人、体弱者可略为降低。对那些未经训练的身体肥胖者,可以采取逐步增加速度的方式进行锻炼。对于一般人来说,也可以采取由慢到快的方法。
有不少人从事快步走锻炼经过一年多的实践,觉得身心轻松,精力充沛,食欲正常,睡眠良好。
快步走路,也需掌握一些要领:行走时要抬头挺胸,手臂尽量摆大,步伐也要大,速度要快;将腰部重心置于所踏出的脚上,走时要积极使用全身的肌肉,有助于减轻腰痛、肩痛以及改善内脏机能。若想确确实实地通过走步训练来改善身体的健康状况,必须要持之以恒。此外,快步走路虽有很多益处,但也不宜过度,尤其是高龄老人和心血管病患者不宜竭尽全力迈步,要量力而行。
七、修建运动场地的原则和要求
修建田径运动场地的原则是:①经济适用,能发挥场地的使用率,有利于群众性田径运动的开展;②能适应不同级别的比赛,有利于田径运动技术水平的进高。修建田径运动场地的基本要求是:①选择的地址要便于排水、供水,受风景不大;②场地的地点要适中,交通方便,便于群众使用和观看比赛;③地势开阔,空气新鲜,阳光充足,场地周围留有足够的余地;④场地的纵轴最好为南北方向;⑤合理安排各类田径项目的场地和其他体育项目的场地,避免使用时发生冲突。
八、不负责任的裁判们
在赛场上,由于裁判的不负责任,更许多优秀的运动员含恨田坛。
1932年第10届美国洛杉矶奥运会,由于裁判不负责任,出了不少笑话。在铁饼比赛时,法国运动员诺埃尔第二次试掷后,铁饼明显地越过49米的标志线,但就在铁饼即将落地的瞬间,站在落点处的裁判员正注视着撑竿跳高场地的比赛,致使在草皮上找不到落地的痕迹,出现了十分窘迫的场面。
随后广播里传来:“152号运动员诺埃尔,法国,试掷完毕,裁判员没看到,试掷无效。”随后,虽然诺埃尔几次拼命,也只投到47.74米,仅获得第四名。美国选手安逊以49.49米获金牌。就这样,诺埃尔到手的至少是一枚银牌却被裁判葬送。
这届奥运会的3000米障碍跑,预赛中就已出现了芬兰选手霍洛以9分14秒6刷新世界纪录的好成绩。但在决赛中,运动员们的成绩都超出了10分,由于计圈员的疏忽,让运动员多跑了一圈(460米),实际上跑了3460米。使得第一名(10分33秒4)比第9届奥运会最后一名的成绩(9分40秒6)还差。
规则不完善也出现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在400米栏比赛时,爱尔兰人蒂斯台尔以51秒8的成绩第一个突破52秒的大关,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然而裁判却因为他途中碰倒一个栏架,不承认他的成绩,只承认他是冠军,而第二名美国人哈亭倒成了400米栏世界纪录创造者(52秒)。
九、百花齐放的中长跑训练方法
在中长跑运动中,训练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比赛成绩。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芬兰在中长跑方面占据了绝对优势。仅是中长跑项目,就获得过20枚金牌、14枚银牌和9枚铜牌。芬兰人主要采用的是逐渐加大运动量的训练方法,即一种阶梯训练形式的大运动量训练。
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世界田径运动水平的发展趋于停滞状态。但这期间德国和瑞典的中长跑水平却不断的提高,这主要与他们所创的训练法分不开。
德国著名教练格施勒在生理学家莱因德尔协助下成功地创造了“间歇训练法”。这种训练法是把整个训练过程分成若干段,各段作业之间严格按照规定的作息时间进行。德国的运动员哈比希采用了这种训练方法,创造了400米46秒、800米1分46秒6、1000米2分21秒5三项世界纪录。后来,平了1500米世界纪录的吕格(3分43秒)也是格施勒的学生。
瑞典的著名中长跑教练霍迈尔,创造了“法特莱克”训练方法(也称速度游戏,即在训练中把速度跑、走、慢跑结合起来训练的一种方法)。“法特莱克”的问世,使得世界中长跑训练逐步走上了科学化的道路。
瑞典的运动员也从中受益,最为著名的人是黑格,从1941~1945年,他先后在1500米、1英里、2000米、3000米和5000米等项目中刷新过10次世界纪录。其中在1942年,他以13分58秒2的成绩打破了芬兰选手麦吉保持的14分8秒8的5000米世界纪录,第一个闯进了“14分大关”。
20世纪50~60年代,世界中长跑呈多极化发展,更新的方法促进了运动水平的提高。
50年代以匈牙利中长跑教练员伊格劳的训练方法独树一帜,他在训练中主要采用成组的短程高强度快速重复跑练习。
这种方法能产生大量氧债,靠组间休息来补偿。这种方法使运动员能在多种距离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伊格劳训练法本质上是一种间歇训练。他的学生,伊哈罗斯、塔伯利、罗查沃尔吉等人多次创世界纪录。
60年代以澳大利亚的切鲁蒂和新西兰的里迪亚德为代表的“马拉松”式的训练方法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他的学生埃利奥特、兰迪和克拉克都成了世界闻名的中长跑优秀选手。
埃利奥特在1958~1960年期间是世界中跑的头号明星。
1958年,他先后以3分54秒5和3分36秒0打破1英里和1500米世界纪录。在1960年罗马奥运会上,埃利奥特做了600米冲刺,以3分35秒6的优异成绩打破他自己保持的1500米的世界纪录,以超过法国名将亚济大约20米的优势夺得金牌。
新西兰的著名教练里迪亚德创造了一种以大量的持续跑为主要训练内容的训练方法,目的是在良好的耐力基础上提高平均速度,以便在关键时刻发挥出来。他的“为生命而跑”的口号,不仅在新西兰,而且在全世界得到了推广。
斯尼尔和两位选手双双获得金牌正是里迪亚德训练法成功的有力见证。
60年代后期非洲长跑选手开始崭露头角,除获
1960、1964年两枚马拉松奥运会金牌的阿贝贝(埃塞俄比亚)和获1968年马拉松金牌的沃尔德(埃塞俄比亚)之外,还有凯诺(肯尼亚)和加穆迪(突尼斯)等人也引起了国际田坛的注意。
扎托倍克开创了战后世界男子长跑发展的新纪元。他的训练方法基本上是大运动量的间歇训练法。1948年,扎托倍克在伦敦奥运会上一举成名,以29分59秒6的成绩获得10000米跑的金牌。
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上,扎托倍克一人夺得5000米、10000米和马拉松三项金牌,他是本届奥运会上唯一获得三枚金牌的奥运英雄,所以,人们把这届奥运会称之为“扎托倍克奥运会”。
在他的整个12年比赛生涯中,共19次打破世界纪录。他在34岁时,还保持着10000米、20000米、25000米、30000米、1小时跑、6英里、10英里和15英里跑八个项目的世界纪录。他被称之为世界长跑“火车头”。
当时瑞典盛行“法特莱克”训练法,苏联运动员库兹和教练一起研究,决定采用类似“法特莱克”式的变速跑训练方法。他在训练中时而匀速跑,时而加速400米或800米,这种方法训练强度非常大,需承受强大的运动负荷。库兹就是采用了自创的变速跑战术在第16届奥运会上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1956年墨尔本奥运会上,苏联优秀长跑运动员库兹一人夺得.5000米和10000米两项金牌。在5000米的比赛中,库兹战胜了当时呼声颇高的英国名将皮里,以13分39秒夺得金牌。在10000米的比赛中,库兹以28分45秒6夺得金牌,匈牙利的科瓦奇和澳大利亚的劳伦斯分别获第二和第三名。
库兹曾先后四次打破5000米世界纪录,1957年他把世界纪录提高到13分35秒0,这个纪录保持了8年,直到1965年才被澳大利亚选手克拉克打破。库兹在1956年创造的10000米世界纪录(28分30秒41)也保持了4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