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跑)三个阶段。起跑是从“各就位”到后蹬腿蹬离起跑器为止。当听到“各就位”口令后,俯身蹲踞,两手撑地,两脚紧踏在起跑器上。听到“预备”口令后,逐渐抬起臀部,重心略前移。听到“枪声”后,两手迅速离地,两腿猛蹬起跑器,后腿迅速向前摆出,身体向前冲出。这种起跑技术能合理地利用两腿蹬起跑器的力量,使人体获得最大的向前冲力,并能尽快摆脱静止状态,迅速起动并尽快转入加速跑阶段,所以被公认为现代最合理的起跑技术。但采用这种起跑技术,必须使用起跑器,而起跑器的安装则应根据每个人的身高、体型、技术水平等特点而确定。起跑器的安装方法一般分普通式、拉长式、接近式三种。
安装起跑器的目的是使两脚有牢固的支撑,形成良好的预备姿势,便于人体获得较大的起动初速度,为起跑后的加速创造有利的条件。
6.适合个人特点的起跑器的选择和安装方法
“普通式”是短跑起跑时常用的一种安装起跑器的方法。具体方法是:前起跑器安装在起跑线后一脚半处,后起跑器距离前起跑器一脚半长;前后起跑器的支撑与地面分别成40度~45度角和70度~80度角;两个起跑器中轴线间隔约15厘米宽。这种安装方法适合于大多数运动员使用,但蹬起时间短、力量小。
“拉长式”是起跑器的安装方法之一。其安装方法是前起跑器在起跑线后2脚长处,后起跑器距前起跑器为1脚长。起跑器的支撑面与地面的夹角及两起跑器的间隔与“普通式”基本相同。这种安装方法,前后起跑器的距离长,蹬起的时间间隔长,后起跑器的蹬力大,适合于身高腿长的运动员使用。
“接近式”安装法是起跑器的另一种安装方法。其安装方法是:前起跑器在起跑线后1脚长处,后起跑器距前起跑器1脚长。
起跑器支撑面与地面的角度及两起跑器的间隔与“普通式”基本相同。这种安装方法适合于身矮腿短的运动员使用。
起跑器的安装方法应根据运动员个人身体形态、身体素质、技术水平、训练水平等特征来安装。选择适合个人特点的起跑器安装方法,应遵循下列原则:①在蹬离起跑器时,能充分发挥肌肉的最大力量;②在“预备”姿势时应感到动作舒适、稳定,并在鸣枪时有利于迅速完成起跑动作;③起跑后,人体与地面能形成适宜的倾斜角度。
7.起跑时哪只腿放在前面好?
起跑时应将有力的腿放在前面好。起跑时运动员将有力的腿放在前面,前腿膝关节弯屈比后腿大。这样就可充分拉长大腿前股四头肌。当运动员蹬离起跑器的一刹那,就好像拉长了的橡皮筋放开之后迅速弹出去一样,使身体最快地摆脱静止状态,获得向前的最大速度。
运动员起跑时将有力腿放在前面还有一个好处,即运动员听到枪声之后,在后面的腿蹬离起跑器迅速前摆,由于惯性的作用,会给前腿增加沉重的压力。要是将有力腿放在前面的话,就很容易克服压力带来的影响。相反,如果将力量较小的腿放在前面不仅会影响身体的前冲速度,而且还可能出现身体摇晃甚至跌倒等现象。但在实际中仍有例外的情况,在跨栏跑时因为从起跑到第一栏之问的距离是固定的,跑时有一定的步数,有时由于步数的限制,不得已将力量弱的腿放在前面的情况也是有的。
8.为什么弯道起跑将起跑器放在跑道外沿?弯道起跑的特点如何?
根据物理学原理,物体在圆周上运动时会产生离心力,同样运动员在跑弯道时也会有离心力,因此运动员身体应向内倾斜来克服离心力,很显然这比跑直道要费力,对跑进不利,尤其是在刚刚起跑时应设法避免。于是人们便把起跑器安放在右侧靠外的地方,这样从起跑器到前面里道的切点就形成了“一条直线”,它既可以减少离心力的影响,又符合“两点间直线最短”的原则,不至于开始就绕弯。特别是起跑和疾跑动作正是很剧烈紧张的阶段,如果思想上再想着克服离心力的问题就会增加负担。相反在起跑的头一段先跑一段直线,就可以大胆地把精力集中在如何尽快发挥跑速上面。所有这些都说明,起跑器安放在右侧靠外的地方是有利于克服离心力、易于发挥跑速的。
弯道起跑的技术特点是:起跑器安装在自己跑道外侧,正对弯道切点方向;听到“各就位”时,左手在起跑线后沿5~10厘米处支撑;起跑后的加速跑沿着直线跑进。
9.反应时的概念和短跑运动员的起动能力评定
反应时全称为“反应时问”,是指起跑时运动员听到信号至开始动作之间的时间。蹲踞式起跑的反应时为鸣枪至手离地之间的时间。一般作为衡量运动员训练水平的标志之一。
起动能力是运动员短跑时从听到枪声至完成第一步动作的能力。一般用运动员跑完第一步所用的时间和通过的距离来评定。
运动员的起动能力主要取决于反应速度、肌肉爆发力和起跑技术等因素。
10.起跑、起跑后的加速跑、途中跑和终点冲刺的任务是什么?
起跑的任务是使人体迅速摆脱静止状态,尽可能发挥出最大初速,为起跑后的加速创造有利条件。起跑后加速跑的任务是充分利用起跑时获得的向前冲力,在较短的距离内尽快地发挥速度和转入途中跑。途中跑的任务是继续发挥速度和保持最高速度。
终点冲刺的任务是尽量保持高速度跑过终点,争取创造优异成绩和获得好名次。
11.何谓“起跑步”?起跑后的加速跑技术特点如何?
“起跑步”是指鸣枪后,运动员后腿膝关节前摆至躯干前方最高点,前腿充分伸展时的动作姿态。一般把这一瞬间的动作姿势称为“起跑步”。
起跑后的加速跑特点是:逐渐加大步长。起跑出发后第一步不宜大,着地点应尽量靠近身体重心投影点,脚着地后迅速转入后蹬,第一步一般距起跑器为3.5~4脚长,以后逐渐增大步长,每步增长半脚左右,直至转入途中跑上体逐渐抬起。由于蹬离起跑器时身体有较大前倾,为较快地转入途中跑的姿势,身体应逐渐抬起。随着身体逐渐抬起和步长的逐渐加大,后蹬角度也逐渐加大到47度~50度。随着步长与步频的不断增大和加快,速度也逐渐加快,直至转入途中跑时接近最高速度。两脚着地点由开始沿着两条相距不宽的直线跑进,逐渐合拢到沿一直线两侧跑进。加速跑段发挥速度主要靠快速有力的后蹬和快速有力的摆臂、摆腿,逐渐增大步长和加快步频实现的。加速跑的距离一般为25~30米。男子用13~15步,女子用15~17步跑完。在进入途中跑时应顺惯性放松跑2~3步(自然跑进),以消除肌肉的过分紧张。
12.为什么蹲踞式起跑比站立式起跑优越?
蹲踞式起跑时人体的重心下降了,两脚蹬在起跑器上,两手间的距离比肩稍宽些,四指与拇指成“人”字形,以手指支撑在起跑线后边。这种姿势增大了支撑面,使人体的稳定性在左右方面增大。支撑面校大,稳定角就大。但是,稳定角大了,对快速的移动却是不利的。那么为什么短跑运动员仍采用这种姿势,而不采用站立式起跑姿势呢?这是因为蹲踞式起跑向前方向的稳定角小,运动员在发令枪响后可以使身体重心垂线很快地越出支撑面,迅速破坏平衡冲出起跑线的缘故。蹲踞式起跑姿势,人体肢体压紧靠近,犹如压紧的“弹簧”似的。在发令枪响以后,立即弹起,使运动员能够闪电般地蹬离起跑器,身体迅速弹出,争取了起跑的时间。处于蹲踞式起跑姿势时,使蹬离起跑器的主要肌肉臀大肌、大腿前面的股四头肌、小腿后边的肌群等,在收缩之前被动拉长,因此在蹬离起跑器时发挥出更大的力量。据研究资料表明100米成绩10.2~10秒的运动员,蹬离起跑器时的力量达1666~2195.2牛(顿)。如此巨大的力量作用于地面,将获得推动人体前进的巨大起动力——支撑反作用力。蹲踞式起跑使用起跑器的目的就是使下肢获得牢固的支点,有利于下肢肌肉发力。
为万无一失地获得较大的起动力,穿上跑鞋,防止打滑,有助于提高运动成绩。
13.起跑后的加速跑的目的和技术特点
起跑后的加速跑是指从“起跑步”到进入途中跑姿势为止的一段距离上的加速跑动作。加速跑的目的是尽快发挥速度。其技术特点如下:①两臂摆动幅度较大;②随着速度的增加,缓冲落地支撑点逐步由身体重心投影点后方移到前方(即所谓“踏步式”跑动技术);③随着速度的增加,上体逐渐趋向直立姿态,步长逐渐增加,两脚落点逐渐形成一条直线;④在完成起跑后的加速跑动作后,应顺势跑进2~3步,以消除肌肉的过分紧张状况,然后转入途中跑动作。
14.短跑途中跑的技术要领
途中跑的技术要领可概括为如下几点:①头部和躯干正直或略微前倾,双目平视,微收下颌,含胸收腹;②双臂以肩关节为轴,屈肘成90度,前后摆动(前摆拳头稍高于下颌,后摆拳头露出背部);③下肢后摆注意折叠,前摆膝关节高抬并带髋向前;④着地缓冲时大腿积极下压,带动小腿自然下落,前脚掌迅速扒地,使身体重心快速过渡到垂直支撑阶段;⑤后蹬阶段,髋、膝、踝三关节依序迅速有力伸展以获得较大的支撑反作用力。
15.短跑中后蹬与前摆阶段的动作过程及意义怎样?
当运动员身体重心移过支点垂直面时,就进入了蹬地腿的后蹬与摆动腿的前摆阶段。这时,摆动腿的膝关节(大小腿折叠姿势)超越支撑腿,开始迅速有力地向前上方摆出,并且带动同侧骨盆前送,大腿与水平面成15度~20度角。支撑脚在摆动腿积极前摆的配合下,快速有力地伸展髋、膝、踝关节,蹬离地面,形成支撑腿与摆动腿协调配合动作。后蹬结束时支撑腿与摆动腿间的夹角为100度~110度,支撑腿与地面的夹角为47度~50度。
支撑腿与摆动腿的协调配合,是途中跑技术的关键。正确完成蹬摆技术,加快摆动腿的前摆幅度和速度,对于增大支撑反作用力、减小支撑腿的后蹬角度、增大水平速度和减少身体重心运动轨迹的上下波动、加快身体重心腾起的初速度创造极为有利的条件。
16.为什么短跑时要强调运动员的送髋动作?
短跑时,送髋是指摆动腿向前上方摆动带动同侧骨盆向前运动的动作。在快速跑动时更为明显。其动作效果取决于运动员髋关节的柔韧性和灵活性。它对形成正确的摆腿方向和增加步长有直接的作用,并能增大后蹬腿的支撑反作用力和加快蹬地速度,同时可以使摆动腿下压着地创造有利条件。
17.短跑着地缓冲的方法和要求
在跑的过程中,由于脚的着地点在身体重心投影点之前,脚着地的重力和着地的冲击力对人体向前移动起阻力作用,因此应尽量减少脚着地时的制动。正确的着地方法是摆动腿向前向下,以前脚掌积极而柔和着地。当脚一着地,踝、膝、髋关节主动弯屈,做“退让”工作,同时另一腿积极向前摆动,加快身体向前移动的速度,缩短缓冲时间。着地技术好,有助于减少着地缓冲的时间和阻力,同时也有助于加快、加大后蹬的速度的力量。
18.短跑和中长跑的动作有何区别?
短跑要求运动员在短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跑完全程,这就需要使全部力量在短时间内爆发出来,因此动作急剧快速。而中长跑则需要运动员持久均匀用力,动作要求轻松自如。这是总体动作的不同特点。具体不同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身体前倾(上体前倾):短跑是75度左右,中长跑则为80度~85度。这是因为短跑上体前倾大些,有利于后蹬,使身体重心向前移动更快,但腰腹肌负担很大。中长跑的距离长,不适于这种前倾,而是采用接近自然直立的姿势,以利于持久。②后蹬角度:短跑一般是40度~45度,而中长跑则在50度~55度。这是因为短跑要求时间短,速度快,所以后蹬角度略小于中长跑。③摆动腿大腿前抬的幅度:短跑要求步子尽量大些,发挥出力量,配合后蹬,所以就抬得高些,和水平面成15度~20度角。中长跑要保持一定体力,不能像短跑那样动作剧烈,所以就前抬得低些。④小腿的后摆抓叠动作:由于中长跑的距离长,时间也用得多,应力求持久省力,所以折叠程度小于短跑。⑤脚掌落地动作:短跑要求前脚掌落地,迅速缓冲,积极转入后蹬,脚跟不沾地。而中长跑由于距离长,始终用前脚掌落地则肌肉负担不了,所以采用全脚掌落地,迅速滚动至前脚掌,屈膝缓冲,转入后蹬,最后同样也是用前脚掌来结束后蹬动作。⑥上肢的摆动幅度:在跑进中,两臂的摆动是配合下肢的。中长跑的下肢动作幅度小于短跑,因此上肢的摆动幅度也小于短跑。
19.短跑途中跑的后蹬和前摆、着地缓冲和后摆技术要领后蹬与前摆:当身体移过垂直面后,即开始了摆动腿的前摆和支撑腿的后蹬。摆动腿大腿摆至最高点时,大腿与水平面平行或成15度~20度角。支撑腿在摆动腿快速有力前摆配合下,快速有力地伸展髋、膝和踝关节,最后用脚趾末节用力,形成支撑腿与摆动腿协调的蹬摆动作。途中跑时,两腿的蹬摆协调配合,是跑的技术关键。一腿的蹬地为另一腿前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前摆又加强了蹬地效果。两腿的蹬摆配合最终表现为一腿快速后蹬结束时,另一腿前摆达到最高部位,支撑腿与摆动腿的夹角成100度~110度。
着地缓冲和后摆:腾空后原摆动腿以髋关节为轴大腿积极下压,膝关节放松,小腿随摆动腿下压的惯性自然向前下伸展,准备着地。当脚前掌着地的瞬间,迅速地向后下方做“扒地”动作,以缩短前支撑的时间和减小阻力。着地点约距身体重心投影点前一脚半处。支撑腿蹬离地面后,小腿顺惯性向大腿靠拢,形成边折叠边前摆的动作,由于后蹬腿后摆时大小腿的折叠缩短了摆动半径,有利于快速前摆,直至摆过支撑腿的膝关节稍向前部位后摆结束。这时大小腿近叠角度最小,脚跟几乎触及臀部。加快和加大摆动腿的前摆幅度和速度,能增大支撑腿反作用力,缩短后蹬时间,减小后蹬角度和减小身体重心运动轨迹的上下波动。以增大水平速度。
20.后蹬角的计算
后蹬角是指人体跑动时,蹬地腿蹬地结束的瞬间与地平面形成的夹角,一般为47度~50度。适宜的后蹬角度,有助于运动员获得较大的水平移动速度,减少身体重心上下起伏程度,加快步频。其计算一般是指蹬地腿前脚掌支点和身体重心的连线与地平面问的夹角。
21.为什么弯道跑时身体要向弯道的圆心倾斜?弯道跑的技术要领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