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伯是周文王的大伯父,中国吴姓的开氏始祖。泰伯的父亲周太王古公父,是商朝末年周部族的首领。周太王有三个儿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季历生有一个儿子,名字叫昌,天资聪颖,禀赋甚高。周太王对这个孙子宠爱有加,传言说:“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有意欲立季历以传位给昌。但按周氏族礼制,王位的继承者必须是嫡长子,季历排位最小,没有资格嗣位。周太王为此而郁闷苦恼。
泰伯体察父亲心意,托辞为父采药治病,与弟仲雍逃亡至陇县游牧猎狩民族的吴山(西吴,与周部族同在陕西),在那里建立氏族国家,不再返回周部族。周太王因长、次两子失踪,便立季历为太子。但他对这种废长立幼的违规做法一直于心不安,于是留下遗嘱,要季历让位泰伯。
周太王病逝后,泰伯、仲雍回国奔丧,极尽孝道。季历遵太王遗命,要将王位让还泰伯,泰伯坚辞不受。季历不依,坚持不辱王命。泰伯多次避让无效,与弟仲雍返回西吴后,便带族人远走高飞,奔波跋涉,迁徙至江苏无锡梅里村勃海地带,并改从蛮俗,文身断发(在身上刺花纹,将头发剪短)。在周氏族文身断发是一种刑罚,泰伯此举意在表明自己是“刑余之人”,再也没有资格当宗庙社稷之主,让季历能心安理得地继承王位。
泰伯多次让贤、让王的高尚美德,彪炳史册,光彩照人,成为千古美谈。连被封建统治者奉为圣人的古代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也为之动容,啧啧赞叹:“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的《史记》把泰伯列为“世家”第一,也寄寓对泰伯的无限敬意。
泰伯至孝至义和谦让无私的高风亮节,感动了东吴族人,“荆蛮人义之,从而归之者千余家”,并奉泰伯为君,号曰“勾吴长”(“勾”同“句”,为发声词头,无义)。泰伯、仲雍扎根东吴之后,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把先进的中原文化、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传播到当时尚未开发的荆蛮吴越地带,带领勾吴族人披荆斩棘,开拓进取,增加生产,发展经济。数年之后,百姓丰衣足食,人文昌盛。春秋后期,吴国能成为五霸之一,离不开昔年泰伯所打下的坚实基础。
言行导航
历史是一面镜子。泰伯“三让”高风,展现了他不争权夺利、勇于开拓的高尚品德,真叫那些争权夺位、见利忘义、损公肥私的小人无地自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