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裂国:民国军阀往事之北洋军阀
4546400000018

第18章 袁世凯时代(10)

袁世凯现在最害怕的倒不是革命党和西南三省成天叫嚣护国,而是几个亲信爱将起来反对他。就拿袁世凯取消帝制来说,光凭西南三省是绝不可能让他妥协的,当年国民党坐拥半壁,袁世凯照样能够一战而定,更何况西南三省这区区疲弱之兵。而反观冯国璋,只需要一个通电就能把袁世凯吓得几近晕厥,最后被迫退位。从冯国璋身上,袁世凯俨然看到了当年的自己,不足五年,人生便经历如此起落,自己最得力的爱将却学习自己当年对待清廷一般来对待他,个中滋味,岂是局外之人所能体会?袁世凯本就身体欠佳,如今这种局面更使得他心情郁结,再承受不了打击。因此,接下来每一个爱将的通电都是他的催命符,每发一道符,他的神气就减去三分,于是,接下来这三道催命符就要了他的命。

我们知道,北洋军和护国军的主战场是在四川,如今堪堪平手,北洋军遭到护国军顽强抵抗,再兼袁世凯取消帝制,现在也是士气消沉,军无斗志。而护国军本来就饷械不足,更是无力进取。因此,四川军情究竟如何,也就取决于四川将军陈宦的态度。陈宦不是北洋系人,却又是袁世凯着意培养的新贵宠臣,在署理四川之前,是袁世凯的幕僚。袁世凯放心将四川这个西南要地托付与他,一方面是因为他曾在四川任职,在军界有些名望——刘湘、刘存厚等日后在四川呼风唤雨的角色都曾是他部下;另一方面也是对他的信任。袁世凯对陈宦算是恩荣备至,甚至还让儿子袁克定跟他八拜为交,陈宦去四川任职之前就戏言是为大公子垫场。那么现如今陈宦预备怎么回报袁世凯呢?

陈宦的处境也不轻松,从私情而言,袁世凯待他恩重如山,背之则不忠不义;而以理智而论,袁世凯称帝至今已是众叛亲离,似乎他也应该顺应时势。思来想去,陈宦还是决定先取中立,不拥袁也不反袁,待机而动。陈宦跟蔡锷也有些私交,而蔡锷一直力劝陈宦独立,但是双方在善后问题上意见并不一致,陈宦认为袁世凯虽已垂死,但北洋系依然强大,因此护国军不可逼之过甚,不妨让袁世凯接着当总统,当然,蔡锷肯定不能同意这个意见。善后谈不拢,那就谈当前,蔡锷的意思是,别的问题往后再说,可以先独立。而独立实际就是反袁,陈宦一时还拿不定主意,以有实际困难为由加以推脱,只说先行停战。

其实陈宦愿意跟蔡锷交涉,心中已有了七分定算,他之所以不愿马上宣布独立,只不过是测不清深浅,尤其是他担心袁世凯取消帝制之后,北洋系还有重新团结的可能。陈宦很聪明,知道这是个非常时期,没有十分把握就不能乱下决定,否则就容易殃及自身。陈宦的地位本来就很尴尬,虽然为袁世凯信任,但毕竟不是北洋中人,如果举措失当,难免给那些本来就看他不顺眼的北洋人物以口实。很快陈宦就探明了风声,他派去试探冯国璋和汤芗铭的使者给了他确定的答复,而明白了冯国璋和汤芗铭的态度之后,陈宦也就无所顾忌了,在5月22日,陈宦正式发电宣布四川独立。

陈宦千算万算还是失了算,本来差不多发个通电也就完了,但是他硬是要自作聪明地加入“自今日始,四川省与袁氏个人断绝关系”一语,陈宦原本的意思是我只不过是跟袁世凯个人撇清关系,但跟北洋系还希望友好。不加这句话犹可,但是加了这句话,就惹来了一身骚。北洋系人物对老头子的情感很复杂,他们不同意袁世凯称帝,但是袁世凯同样对他们有恩,因此,他们自己怎么对老头子都好,就不愿意外人说三道四。段祺瑞就对陈宦的这些话恨得牙痒痒,他认为陈宦未免太没心肝,老头子待他恩重如山,他却要跟老头子断绝关系,政见利益有分歧可以理解,但这话是不是也太薄情寡性了?陈宦聪明反被聪明误,原是讨好北洋系的语句却反而开罪了北洋系,所谓一错百错,陈宦就因为这画蛇添足的一笔为段祺瑞所忌,便也再未得到重用。

四川通电一出,袁世凯看毕便昏死过去,他做梦也想不到自己如此器重的陈宦会在他最困难的时候玩这么一出,还要断绝关系,这世态炎凉未免也太过分。从冯国璋密电的几近晕厥,到而今陈宦电报的昏死过去,袁世凯所受的打击也是越来越大,但是这还没完,陈宦独立没多久,他的另一爱将汤芗铭便于5月29日在湖南宣布独立,这下可真的要了袁世凯的命。

汤芗铭在湖南有汤屠夫之称,在二次革命被袁世凯任命为湖南都督之后,他就在湖南大开杀戒,这一方面是因为湖南确实比较乱,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消除袁世凯对他的戒心——袁世凯为了监视他,甚至让曹锟驻节岳州。汤芗铭在湖南的严刑峻法虽然惹得天怒人怨,但也客观上稳定了湖南的秩序,毛泽东就对这位湘督赞赏有加。汤芗铭有个胞兄叫汤化龙,当时名声比他还大,曾在1913年任众议院议长,是立宪派的要角,袁世凯称帝后,便在上海参加护国,他也一直在敦促汤芗铭独立。汤芗铭初时也跟陈宦一样打不定主意,袁世凯待他不错,他觉得背之不义,但是胞兄的话也不能不听,所以他左右为难,下不了决心。最终让汤芗铭下定决心的是护国军形势的影响,尤其是程潜在陆荣廷的支持下已经对长沙构成了直接威胁,如果再不独立,恐怕他在湖南的地位也保不住了。局势逼迫,胞兄亲往劝解,汤芗铭终于宣布了独立。

而在陕西,陈树藩宣布独立则是出彻头彻尾的争权闹剧。争权的对手陆建章是袁世凯的心腹,也是支持袁世凯称帝的主要人物,民国成立时任军政执法处处长,张振武便是死在他手里,他是袁世凯以镇压白朗起义为名派去陕西的。陈树藩原是陕西的地方势力,眼见陆建章势大,便也知道不能与其为敌,千方百计讨好陆建章的大公子陆承斌,不仅多送烟土珠宝,还与陆承斌结拜,如此这般,也就消除了陆建章的戒心,在陆建章督陕之后,所部得以保留。但是陈树藩也并非真心附陆,对陆建章的命令阳奉阴违,陆建章让他逮捕陕西地方军中的反陆军官,他却秘密放走,却谎称潜逃,对裁撤士兵也多加收留。陆建章号称陆屠户,杀戮颇重,为陕西民众所忌,在袁世凯称帝后,陕西便掀起了“反袁逐陆”运动。

话说陕西出现反对之声后,陆建章也就采取了老办法——镇压,此次前来镇压的是陆承斌。这陆承斌率领中坚团气势汹汹跑到富平,晚上便被陈树藩所部活捉,而有了陆承斌当人质,接下来事情就好办多了。5月9日,陈树藩自任陕西护国军总司令,宣布独立。陆建章虽然不满,但无奈儿子在人家手里,也就只能跟陈谈判,最后达成一致,条件是陈树藩出任陕西都督,而陈树藩则护送陆氏父子出境。于是,陈树藩便在5月18日不待政府委任,便匆忙就任陕西都督。所以陕西虽然独立,但反袁运动也不过成了陈树藩逐陆的手段。

陕西独立虽有闹剧之嫌,但也尚能充数,而四川和湖南的独立则让袁世凯遭遇致命打击,6月6日,在心理崩溃和糖尿病的双重打击之下,袁世凯终于一命呜呼——时谓二陈汤要了袁世凯的命。袁世凯一世枭雄,最后却落得个如此下场,不禁令人唏嘘。

袁世凯这个人

李小龙遗孀琳达曾对李小龙之死发表感言说,我不在乎他是怎么死的,我只在乎他是怎么活的。对于袁世凯而言,我们既要弄清楚他是怎么活的,又要弄清他是怎么死的。因为,不管是他的活还是他的死,都是历史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袁世凯是怎么活的?

袁世凯一生未足花甲,但人生跌宕起伏,可谓轰轰烈烈,作为中国的传统政客,他无疑是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政治的一把钥匙。中国人玩政治和处世一样,强调的就是两个字——实用,而袁世凯就是典型的实用主义政客。袁世凯出身将门,最知道实力在政治中的决定性因素,因此,终其一生,袁世凯也就不过是在实力上做文章,而正是靠着对实力法则的深刻理解和熟练运用,袁世凯才能够在清末民初成为中国政治舞台上的头号风云人物。

而所谓实力法则,无非是分三个层面,一是在缺乏实力的时候发展实力,二是在实力未固之时保存实力,三是在实力强盛之时运用实力。以此而论,我们可以将袁世凯的政治生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朝鲜为跳板获得上层赏识,并在小站经营起自己的势力;第二个阶段是北洋新军已成,但根基未固,政治局面波云诡谲,混沌难辨,袁世凯需权衡考量,正确站队;第三个阶段是北洋新军已成清廷支柱,袁世凯借助实力纵横捭阖,终成中国第一人。

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袁世凯得到小站练兵的机会,这是他个人的机遇,但是同样,他也为了得到和把握这个机会准备了很久。袁世凯是清末第三代汉族官僚的代表人物,而他之所以取得这个身份,则是第二代领袖李鸿章的举荐。袁世凯从叔祖袁甲三曾参加过剿灭太平天国和捻军的战争,是淮军一员要角,而袁世凯早年从军时投靠的世伯吴长庆同样也是淮军人物,有此二端,袁世凯算是在李鸿章那里有了人情牌。当然,有背景也得有实力,尤其是在乱世,能力才能是最重要的保障,袁世凯也很快表现出了自己的能耐。在朝鲜那几年中,成功搞定了兴宣大院君和闵妃的争端,智擒大院君,击退日军,其知兵之名逐渐为上层所知。于是,顺理成章地,家世背景本就跟淮军颇有渊源的袁世凯凭借在朝鲜的出色表现受到了李鸿章的赏识,就此获得了飞黄腾达的重要跳板。

在小站期间,袁世凯展示了一个枭雄最重要的素质——用人和驭人。以北洋三杰为代表的一众小站骨干在投奔袁世凯之前大多混得不甚如意,而袁世凯知人善任,将他们拔擢于草莽,而北洋众将感念知遇之恩,唯袁世凯马首是瞻。当然示恩的同时也要立威,袁世凯绝对不容忍手下的见异思迁,他在小站事无巨细,将人事权紧紧捏在手里,当然也就对北洋系有了绝对控制。于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袁世凯和北洋系都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袁世凯借着北洋系逐渐在清末军界有了些名头。

但是袁世凯的地位并不稳固,北洋新军羽翼未成,在清廷还没有绝对话语权,因此求存图进就是袁世凯走出小站后的主要任务。袁世凯必须小心谨慎,摸着石头过河,而稍有判断失误就会将自己好不容易经营起来的那点实力赔个精光。在这个阶段,袁世凯充分展示了他敏锐的政治嗅觉和冷血的政治气质。光绪帝党和慈禧后党之争是对袁世凯的第一个重大考验,甚至帝党的谭嗣同还言辞激切地要他护持幼主。当然,袁世凯的表现非常老辣,一方面在谭嗣同面前演戏,言辞凿凿;另一方面匆忙向荣禄报告,洗白自己。袁世凯对双方实力对比的估计非常正确,当然,他的这一投机也消除了慈禧对他新派人物面孔的戒心,成功赢得了实力派的赏识,并因此初步站稳了脚跟。第二个考验是义和团运动,当时袁世凯任山东总督,已是封疆大吏,慈禧谕示助拳灭洋,但袁世凯再一次展示了他的政治眼光。他清醒地意识到跟洋人作对不可能成功,因此在京津一带打得热火朝天之际,他却在山东助洋灭拳,维持秩序。这一行动给他带来了洋人的友谊,此后洋人在他复出后为他摇旗呐喊,鼓劲造势,也算是有所回报。

在第二个阶段中,袁世凯展示了一个枭雄的重要素质——那就是正确判断政治舞台上各股势力的实力对比,并以此为基础选择自己的偏向,我们可以说他是个投机客,但是要在政坛取得成功,投机本就是必不可少的能力。所谓厚积而薄发,通过前两个阶段的累积,袁世凯已经有了睥睨天下所需的实力基础,而唯一欠缺的不过就是个机会——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不过在爆发之前,袁世凯还需要为他此前的投机付出点代价,因为在后党和帝党这两派投机,想要哪方面都不得罪显然也是不可能的,袁世凯得罪了光绪,也就得罪了光绪的胞弟载沣。好在袁世凯手里握有北洋系,载沣投鼠忌器,不敢轻举妄动,只是将袁世凯打发回去钓鱼罢了。不过,袁世凯也没钓多长时间的鱼就因为革命党在武昌闹事而获得了复出机会,并采用借敌抬价的手段,成功握住了清廷的命脉。在与清廷和革命党较量的过程中,袁世凯对革命党连打带拉,迫其妥协。而对清廷,袁世凯则采取攻心战,既表忠诚,又施压力,逼其退位。于是,袁世凯凭着他的北洋系两头讨巧,成功借着革命党举事的东风初步登上权力顶峰。当上临时大总统之后,袁世凯最出彩的一仗莫过于对二次革命的镇压,这是一场不管从哪个方面来看都堪称完胜的战役,袁世凯取得了除西南数省之外的中国绝大多数领土,并因此达到了政治生涯的顶峰。

袁世凯是怎么活的呢?说起来并不复杂,他只不过是经营实力、保存实力和运用实力罢了。当然,隐藏在这寥寥数语之间的,是袁世凯已臻化境的政治手腕,他遵循着这一条简单可见的发展路线,并以其出色的执行力稳步前行。袁世凯做到了一个传统政客所能做到的一切,事实上,如果不是处于民国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他本应是个乱世的终结者。可惜的是,在民国这样的环境下,袁世凯也就不过如此而已了。

袁世凯是怎么死的?

从医学角度来讲,袁世凯的直接死因是糖尿病。那么袁世凯为啥会得上了这种烦人的病症,因此而一命呜呼呢?

中医给我们论述了糖尿病的病因病机,其中有四点:一是素体阴虚;二是饮食不节、形体肥胖;三是情志失调、肝气郁结;四是外感六淫,毒邪侵害。我们细细比对,发现袁世凯还真不含糊,居然每条都沾上了:素体阴虚。说白了就是肾虚,袁世凯先天禀赋倒还成,但也架不住房事操劳,袁世凯老婆多,这条是有的;饮食不节、形体肥胖。袁世凯身体肥胖,这所言不虚,但是不是饮食不节,还是说不好,应该算基本属实;情志失调、肝气郁结。先是冯国璋的五省密电,再是陈宦、汤芗铭的相继独立,袁世凯心情颓丧无以复加,因此本条也占了;外感六淫,毒邪侵害。袁世凯死于春夏之交,或有偶感风寒,这也不能说空穴来风。

糖尿病之所以很多人畏之如虎,倒不是说跟艾滋病一样染上就完,而是说这病是个富贵病。大家也知道中国医改后老百姓看病难的窘况,所以如果穷人得上这富贵病,那真的是很要命,但如今是富贵人得上了富贵病,按说应无大碍,那袁世凯怎么就比穷人还不经搓弄呢?我认为,这其中的原因恐怕是袁世凯在那段时间里碰上了糖尿病患者最忌讳的事儿——堵心。不管是肾虚还是肥胖,这都不是朝夕可成,只有这心情应时而动,袁世凯死就死在这堵心二字上了——古代君王自称寡人,而洪宪皇帝袁世凯龙椅还没坐热,就真成孤家寡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