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裂国:民国军阀往事之北洋军阀
4546400000025

第25章 北洋时代(5)

东北王张作霖,其实就是上述两种东北社会现象的综合。黑社会自不待言,我们张老帅就是黑社会的祖宗,当年组织保安团收保护费起家的;而说到赵本山,大家不觉得其实老帅跟赵本山有很多相似之处吗?赵本山能混那么开靠的是啥?老实说,靠的是他的脑子。赵本山是个地道的农民,也没念过什么书,学过点二人转吧,讲实话也未必就比那些老牌演员强多少,但是他为啥那么火?因为赵本山很懂得观众喜欢他什么,简单讲就是能把自己的特色表现得淋漓尽致。当然,赵本山可不单就是在舞台上火,赵老爷子如今在东北文艺圈是个什么概念?那是招牌,那是大佬,那是神。赵本山在为人处事和经营人脉这个环节上,活脱一东北人的典范,首先是精明,看看赵本山如今混得风生水起的,不精不滑可能吗?其次是面子,赵本山目前在东北娱乐圈是教父级的人物,他的刘老根大舞台已经成了年轻优秀演员的摇篮。据说赵本山曾经对他的徒弟们许过愿,意思是只要师父在,你们踏踏实实的,都能有出头机会。当年小沈阳的节目被春晚刷下来,老爷子当场就能翻脸,这说明啥,这说明赵本山很看重他的那张脸。

张作霖跟赵本山一样,出身贫苦,一文不名,不认识几个字,但是呢,张作霖成了民国东北政坛的教父,而赵本山成了演艺圈的教父,而且出头的原因都一样,就是脑子好使。张作霖老爹是个败家玩意儿,成天除了赌博,啥都不干,原先张作霖他祖父手里头还是有点钱的,结果都被他老爹输光了,这倒也罢了,他老爹赌到最后干脆被要债的给干了,当时张作霖才13岁,年纪轻轻的就没了爹,这日子也就不用说了。张作霖年轻时吃了不少苦,卖过烧饼,要过饭,打过杂,当过兽医,甚至有次还差点被人打死,可以说,真是什么罪都受了。后来中日爆发了甲午战争,张作霖当时已经是穷无所归了,想着干脆当兵博个富贵,结果呢,运气还是没能光顾他,中国战败后,他又失业了。

不过,张作霖终于还是开始要转运了,也是天上掉馅儿饼,他逃到辽西后,被地主赵占元看上了,原因一是小伙长得眉清目秀,跟东北大老粗比确实耐看。二是张作霖挺能吹牛,说得一套一套的,把赵占元绕迷糊了,还真以为他见过大世面,于是赵占元就把自己的二女儿赵春桂嫁给了这个穷小子。靠着岳父,张作霖组建起了人生中第一支武装,攒了二十几号人,就搞了个保安团。当时的东北,到处都是土匪,张作霖这二十几号人还真没啥了不起的。但是呢,张作霖挺能经营,虽然粗鲁,但懂规矩,知道不能把老百姓逼太狠,所以比起其他的土匪确实要好一些。于是,张作霖的知名度就高了,势力范围也扩大了,很快就从一个村扩大到了二十几个村。张作霖这名气一大,就有别的村的找上门来,要他去教训一个叫金寿山的土匪——这人估计挺能折腾,张作霖倒也不负众望,把金寿山给赶走了,接管了他的势力范围,实力进一步扩大。

所谓祸兮福所倚,张作霖就在事业刚起步的时候遭到了重击,这个金寿山趁夜偷袭了张作霖,而且这日子选得很牛逼,正好是大年三十。张作霖带着老婆孩子和手下好不容易才突围出去,最后拖家带口的剩了40多个。就在张作霖逃往八角台的途中,这个赵春桂给他生了个儿子,这是张作霖的第一个儿子,当然,这便是张学良。很多人可能不理解为啥张作霖那么多儿子,就单单喜欢张学良一个,其实看过张作霖履历就知道了,在张学良出生之前,张作霖一直混得半死不活,但是张学良出生后,张作霖突然就顺了。因此,张作霖认为是这个儿子给他带来了好运,所以一直就溺爱这个大儿子。

张学良怎么就让张作霖顺了呢?按说张学良出生的时候是张作霖的低谷,好不容易经营起来的武装,被金寿山这一偷袭,就赔得差不多了。但是,这张学良出生后,张作霖马上就运气来了,逃到八角台之后,被当地商会会长张紫云给留下了。其实八角台本来只是张作霖的一个中转站,他是想去辽南投靠土匪冯德麟的,但是运气来了真是挡不住,没想到八角台就成了张作霖命运的转折点。当时八角台的老大是张景惠,按说客不欺主,张作霖虽然在道上有些名头,但也不能一来就做大,但是人家张景惠就是心甘情愿当张作霖副手,有了张景惠这样讲义气的兄弟,张作霖就在八角台安定下来了。

就这样待了几年,张作霖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但也好歹实力稳中有升,但是当土匪总不是长久之计,因此张作霖也总想着能被朝廷招安,这时候把他推荐给朝廷的还是张紫云这个贵人。当时张作霖向新民府知府增韫吹嘘自己有一个营的兵力,其实也就100多号人。得到了增韫的批准后,张作霖开始大肆扩充,最后拉了张作相等几个绺子的人,终于增加到250人,也得以得到招安。可以说,这是张作霖政治生涯的转折点,从此张作霖正式平步青云。

张作霖从新民府干到洮南,在两个地方都是有声有色,他懂得结交权贵,善于逢迎,剿匪擒贼也不遗余力,很快官衔一升再升,从最初的管带(营长)升到统带(团长)再到统领(旅长),部队规模也从最初的250人增加到了3500人,真正成了东北的一支劲旅。张作霖很懂得在复杂的局势下保存自己,1905年日俄之战的时候,张作霖就被迫卷入,要一般人碰这事肯定就惨了,但张作霖脑子很清楚,风往哪边吹,人往哪边倒,谁给好处就支持谁,最后非但实力未损,反而还有所提升,张作霖跟日本的瓜葛也是从这时候开始的。

当然,老是剿匪确实也没多大前途,张作霖一门心思想去奉天发展,很快机会就来了。武昌起义后,奉天分化成了两股势力,一是蓝天蔚、吴禄贞为代表的革命党,另一派就是原东三省都督赵尔巽为代表的保守势力。当时新军老想着革命,赵尔巽的位置也不牢靠,最后思来想去,只能用旧军来对抗新军。一开始赵尔巽想找的是吴俊升,但是这个消息被张作霖在奉天的一个部下率先拿到了,并迅速通告了张作霖。张作霖觉得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马上把他的人马提点到位,迅速杀奔奉天,跑到吴俊升地盘时还跟他假意敷衍了一番,到达奉天后,就假模假式地先去向赵尔巽请罪,意思是自己未奉命令就调兵,不符合规矩,请求责罚。当然了,当时赵尔巽正愁没人来跟革命党对抗,怎么会责罚张作霖?不但不责罚,赵尔巽还进一步加强了张作霖的地位。

到达奉天之后的张作霖当然就是紧跟赵尔巽,充当打手,把革命党势力一一清除,逐步控制了东北大权。此后在袁世凯任上,张作霖更是步步高升,到了1918年已经官至东三省巡阅使。袁世凯还是颇为看重张作霖的,据说有一次袁世凯在京城召见各省将军,见到张作霖时,显得很和蔼,也不摆架子,看到张作霖目不转睛地看着他的挂表,就相当慷慨地送给了他,然后接见完之后,还把一对古玩字画送到了张作霖寓所,搞得张作霖都有些受宠若惊。因此,张作霖跟袁世凯关系很不错,在老头子称帝后,张作霖也是表态支持,东北也没出什么乱子。但是,张作霖虽然名义上已经是东北的老大,其实也并没有掌握东北全部大权,至少吉林当时还在孟恩远手里。这对张作霖当然不是问题,略施小计,就手到擒来。当时孟恩远在张勋复辟时没把持住自己,成了帝制遗丑,于是张作霖以此为由指挥吉林士商向北洋政府告状,要求将其解职,孟恩远当然不愿意,唆使外甥造反,结果张作霖派出吴俊升和孙烈臣二部,趁着日本吉林驻军发动宽城子事变,一举摆平了孟恩远。宽城子事变虽是日军发动,但现在基本都认为此事跟张作霖本人也有纠缠不清的关系,可以看成是日本开始扶持张作霖的一个标志。此后,张作霖跟日本之间的恩怨纠葛一直纠缠到了他辞世之日。

张作霖的崛起之路说来也无甚出奇,必不可少的运气,清醒的头脑,对局面准确的判断,明事理,懂规矩,如此而已。而恰巧,他所具有的特点其实跟本山大叔非常相像,一个标准的东北强人。1919年,对于张作霖来讲是个特殊的年份,他正式全面控制了东北,当然,作为奉系的老大,这一年是他全面介入中原事务的开始,而很快,他就能有表现的机会了。

直皖战争

嚣张的碰上实在的

我们都知道,经过护法战争,直系和皖系的矛盾已经全面激化了,打起来只是早晚的事,更何况,直系的老大还被安福国会给免了大总统的职,这不摆明了挑衅吗?顺便说一句,冯国璋去职后没多久,就于1919年12月去世了,冯国璋的死看似是直系的巨大损失,但却为另一个人的上位铺好了路,是曹锟?不是,是吴佩孚。曹锟是老大不假,但是主导局势的人是吴佩孚,而直系的荣光岁月将和吴佩孚这个名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话说段祺瑞曾经是想借着驱逐张勋的余威一并解决南方问题,但是,由于最后分赃不均,导致讨伐的主力军曹锟突然没了兴致,故而此事不了了之。别的矛盾都还好说,但是这个分地盘的问题着实是没法解决,因为地盘这玩意是你的就不能是我的,狼多肉少,难免有个口角争端,护法战争的时候,直皖就在这杠上了。段祺瑞也不傻,自然是明白已经跟曹锟结下了梁子,而且这种梁子根本解不开,唯一的办法就是用掰掰手腕,说穿了,还是得练兵迎战。于是,段祺瑞就把他的宝贝疙瘩徐树铮派到西北练兵去了,也顺带手地处理了下外蒙问题——小徐好好过了把民族英雄的瘾,但是兵到底练得如何呢?这也只能到时候见真章了。

双方的矛盾还有政见上的分歧,不过这种分歧就跟国民党执政台湾中期说反对党“为了反对而反对”一样,段祺瑞说是要“武力统一”,当然直系就得说我们要“和平统一”,一句话,直系的方针就是和段祺瑞背着走。最近福田康夫下课了,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国会中自民党处于劣势,造成许多议案通不过,看来民主党为了拆台也使出了“为了反对而反对”的终极大招,大家看看,民主政治也有问题的,天下乌鸦一般黑。

直皖双方的矛盾看起来已经不可调和,政治上的所有可能产生矛盾的因素他们都具备了,从地盘到政见,再到人事,总而言之,这回是不下雨也得来声雷了。前段时间吴佩孚擅自从衡阳撤兵,就把段祺瑞搞得特别紧张,还特地把小徐从西北招了回来,以防万一。这样一来,更加剧了双方剑拔弩张的气氛,看起来非但这个雷是打定了,而且还得来场暴雨。直皖两系关系紧张,这是有了主角,当然配角也得到位,同样看段祺瑞不爽的包括西南的几个大佬——这是积怨,还有关外新贵,还没咋露过脸的张作霖——这是新仇。

张作霖前一段刚刚把东三省全部攥进兜里,现在作为关外的豪强,也就有了些逐鹿中原的底气,而现在段祺瑞把持中央,皖系树大招风,当然老张的矛头也是先对准了段祺瑞。张作霖其实早就想在关内分杯羹了,当年护法战争的时候,张作霖就曾经在段祺瑞的邀请下领兵入关,助打太平拳,虽然没捞到仨瓜俩枣,但也好歹注明了老张关内一游的字样。奉系一直以来的策略就是先保证自己三省的地盘,然后在中原寻找机会,鉴于目前直皖双方的紧张局势,张作霖看到了向中原扩张的希望,当然,他的目标就是花最少的代价获取最多的利益。目前的形势是,皖系是出头椽子,民国几派主要势力貌似都看其不爽,而张作霖也明白,皖系虽然表面看着咋呼,未必就真能干得过一直低调的直系。而且最关键的问题是,显然直系比皖系更需要自己,到时候分地盘,直系少不得照顾一下自己。没啥说的,那就只能对不起段芝泉老兄了,在同一个地界混,反正就那么回事,大家还不都是为了地盘?

现在的局面是三对一,直系是主力,奉系打掩护,西南方面负责擂鼓助威,顺带送点酒钱慰劳弟兄,而皖系因为自己在中央的地位成了众矢之的。从兵力上来讲,要说皖系其实也不差,但是打仗归根结底靠的还是将,皖系差就差在这,皖系四大金刚中,傅良佐和曲同丰都不会打仗,其余人中倪嗣冲身染重疴,而张敬尧则在湖南成了过街老鼠,数来数去,能打仗的就只有小徐。小徐这个人,才气确实是有,要不然段祺瑞也不可能那么看重他,但是小徐最大的问题不是没能耐,而是太招摇,比段祺瑞还能装。

一般来讲,打仗之前牛逼吹得越响,就会输得越惨,历史反复证明这一点,比如当年秦始皇伐楚,王翦说要六十万,秦始皇还以为他是懦弱无能,年老怕事,所以就让吹嘘自己只要二十万兵马的李信去了,结果输得一塌糊涂,最后还得让老将出马。这说明,打仗靠的是实在,而不是嚣张:吴佩孚很实在,他在底层多年,有相当好的战术基本功,测绘能力更是一绝,实战经验丰富,战法多变;徐树铮很嚣张,仗着自己有点小才,主子喜欢,就觉得自己了不起,尤其前段在蒙古建立了殊勋,就更是目中无人了。

结果嘛,当然就是实在的击溃了嚣张的,注意用词,不是击败,而是击溃,这次战争只持续了五天,皖系就几乎遭受了灭顶之灾。前三天双方打了两仗,还都是直系小败,但没想到吴佩孚用奇兵突击皖系司令部,俘虏了曲同丰等高级将领,一下就把皖系的西路军给搞残了,而东线的徐树铮一听西线惨败,就赶紧回北京了,结果自己的部下没了主帅,就纷纷投降了,掐头去尾,其实打仗只用了三天,吴佩孚就竖起了直系的大旗。

徐树铮这个人平时嚣张得很,但是这次直皖大战居然做了逃兵,直系能那么快就获胜,当然他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当然了,主要的责任是曲同丰来负,但是皖系之所以都是庸才,其实小徐的责任最大。

再说说段祺瑞吧,他当然难以相信自己花了那么多钱打造的军队就这么不堪一击,为此他还因为西原借款案东窗事发而被舆论口诛笔伐,伤心,难过,悔恨,羞愧,这些交织在了一起,促使段祺瑞产生了一个念头——老子不活了!当然了,段祺瑞没死,手下人眼疾手快,避免了悲剧的发生,当然也可能是段祺瑞作秀,这个谁知道呢?

段祺瑞这个人,前半生一直很牛逼,以北洋正统自居,拿谁都不当回事,有老子天下第一的心态,但是就跟所有最终盛极而败的政客一样,段祺瑞确实是不知道收敛,也没弄清楚自己的分量,结果就是闹得最凶的人死得最早。

就这样,本来以为会打上那么几个月的仗就这样戏剧性地收尾了,这场战争的长度在中国历史上大概也属罕见,不单是段祺瑞没想过会有这种事情,大概获胜方吴佩孚也一样没想到。反正,经此一役,吴佩孚的名号是打出去了,直系终于符合了它的名字,终于坐镇中枢,控制直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