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的目的达到了,远征军的大兵们终于在这个遥远而神秘的东方国家见了世面,彻底理解了什么叫奢华,什么叫遍地是珠宝。当然,他们的政治目的也如愿了,《北京条约》签订了,权益进一步实质性地扩大。对于清朝而言,英法这群野兽的再次凶猛进一步摧残着他们的心理防线,盲目守旧已经只能处处挨打了,穷则思变,所以开明派进一步认识到学习洋人的重要性,洋务运动开始了。这场运动到底收效如何,检验者是我们的宿命之敌——日本。
甲午海战——宿命之敌的较量
英国做了开路先锋,向世人放出“此地国弱钱多,速来”的信号,于是听说过的,没听说过的,不管是大国还是小国都过来凑热闹。但是,凑热闹的国家只是捞上一笔就走的,不可能让清朝彻底沦亡,虽然这些国家很无耻,但是却不是我们真正的敌人。相反,我们的宿命之敌此时还没有现身,但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他们很快就会让世界震惊。
日本是我们的宿命之敌,尽管在此之前,日本还没有成为我们敌人的能力,但是日本从来就不拒绝成为我们的敌人,有时候实力是可以积累的,但是决心和勇气却是天生的。日本就是这样一个天生就嗜血的民族,岛国的不利地理条件让他们始终有忧患意识,经常性的地震、火山喷发让他们明白,只有走出去才有出路。对于日本而言,近邻中能让他们满足的国家就是庞大的中国。看起来他们的野心有点像做梦,但是历史上的很多事情其实都是从做梦开始的,一个连梦都没有的民族是不会有前途的。而日本是一个经常喜欢做梦的民族,所以他们的前途是光明的。只要你有梦想并能抓住机会,梦想就有可能成为现实,这是近代的日本给我们揭示出来的道理,我们的宿命之敌确实值得我们尊重。
让日本走向强盛的人叫做明治天皇,在此之前,日本也和清朝一样还是个落后的农业国,但是当他们见识到了欧美列强的实力后,岛国人特有的忧患意识让他们觉醒,改变的时候到了。于是,借助革命党人推翻德川幕府后,明治天皇开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尤其是,日本把强兵放在首位,从一开始,日本就朝着军事征服的道路上前进开去,因为日本是个资源贫瘠的国家,不掠夺就没有生存。
当然,清廷也不算是闲着,在日本疯狂扩充军备,甚至到琉球一带坐着军舰耀武扬威之时,清廷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建设一支现代化海军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被赋予此项任务的是李鸿章,此人原是曾国藩幕僚,成名于镇压太平天国,因为湘军裁撤,他的淮军一举成为朝廷有战斗力的军事支柱,由此权倾朝野,不可一世。其实,原本朝廷的打算是建立南洋和北洋海军各一师,由沈葆桢和李鸿章分别统领,但是由于军费有限,加之沈葆桢的坚持,朝廷决定先设北洋海军。
该来的总是会来,中日之战不可避免,而这场战争决定了日后两国的命运,堪称东方两大国的分水岭。这场战争从朝鲜打到辽东,从黄海打到威海卫,战争的进程和历次作战一样,中途有人开溜(比如朝鲜战场上的叶志超),有人一败而成惊弓之鸟(黄海海战后李鸿章就夸大失败,慈禧也日趋和意),有人指挥不当(北洋军舰囤于威海卫,结果一战而全军覆灭);还有些成为日后的缩影,比如日本在旅顺的大屠杀。
总体来说,这场战争带给我们的是耻辱,因为当时的清廷并非没有足够的实力与日本争锋,但是清军一战即溃、二战而乞降的光荣传统决定了这帮软骨头终将葬送多年的努力。清廷为何屡战屡败?果真是日本威武,不可战胜?其实都不是,而是清廷根本就没有一颗胜利者的心,在需要一致对外的时候,考虑的却是自己的小算盘,结果就是惨败。
拼命做官的李鸿章不懂得拼命杀敌,在需要他拼命杀敌之时,他想到的却是拼命做官。聪明反被聪明误,一心想保存实力的李鸿章最终输得一塌糊涂,不用来发挥的实力怎能称得上是实力?在这方面,他的后辈袁世凯比他聪明得多。他没有前辈曾国藩进退有致的韬晦之术,也没有后辈袁世凯恃力前行的进取之道,他的所谓做官之道其实就是夹生饭,进不得,退不出。
甲午海战是李鸿章的耻辱,同样也是慈禧的耻辱。慈禧的平生之学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最为精当:“宁赠友邦,不与家奴”。在她看来,李鸿章的北洋水师和淮军对她的威胁远甚于日本,被日本击败只要割地赔款即可,而让李鸿章做大则直接会导致权位不稳。所以她在此战中,充分发扬了卧底精神,在此过程中处处使绊,招招制人,结果如她所愿,李鸿章元气大伤,她继续安心做老佛爷。
同样耻辱的还有军人,他们倒是深谙孙子兵法,非跑即降,窝囊至极;除此还有军事指挥官,虽然有些人很有气节,但是军事水平的低能也是造成耻辱的直接原因。
这是一场一败涂地的战争,刚刚“同治中兴”的清廷暴露出来的只是衰死迹象,面对一个原本并不比我们强的对手,我们输得却是如此彻底。落后就要挨打?是的,但是我们的落后已经不单单表现在军备上,而是全方位,所有地方。
《马关条约》让日本人发了大财,也让他们彻底摆脱了半殖民地的阴影,而千疮百孔的清朝却继续滑向深渊,在此之后的所有努力终将证明只能换来回光返照,而且是微光。一个成为豪强,另一个跌落谷底,弹丸小国击败地理大国,这是中国历史上永难磨灭的耻辱印记,甚至将超过以后的八年抗战。
这是宿命之战,而我们的宿命之敌借此战大长国威,从此走上了与诸强分庭抗礼的道路,而清朝则在下滑的轨道上又被重重踩落。日本人对于中国人的蔑视自此战始,中国人输掉了尊严和未来。
隐藏在身后的沙俄——钝刀子割肉
翻开历史课本,我们发现在晚清土地上获取最多利益的并不是表面上看起来闹得最凶的英国或是日本,而是那个似乎永远隐藏在这些国家身后,出手必中的沙俄。我们说不出沙俄和清朝之间爆发过什么著名的战争,而且对于沙俄的印象甚至很模糊,但是沙俄却是对我们领土侵害最大的一个国家,用较少的力气获取最大的利益,习惯于趁火打劫的沙俄知道怎样经济使用自己的实力。
在晚清,沙俄和美国一样,通常以调停人的身份出现,但是却从来不干调停的事,而是借助这个身份在别人打得热火朝天的时候捞上一把。有时候,搞得轰轰烈烈并不能保证获取最多的利益,而政治讲究的是经济实惠,毫无疑问,在这个方面沙俄虽然为人所不齿,但却扎扎实实地拿到了他所想拿到的一切。沙俄才是真正的智者,不出头却赚大头,这是最高级别的政治谋略。
沙俄能够做到这样,当然有他的先天优势。最大的优势当然是与中国国土相邻,这是得天独厚的,且不说离中国十万八千里的英法等国,就是离中国最近的日本也需要跨海而来,但沙俄不用,他是这些国家中唯一跟中国的国境线有交点的国家,派兵调遣、粮草供应都拥有无与伦比的优势。其次,中俄交界的地域大多属僻远苦寒之地,地广人稀,易攻难守,对于清朝而言,这些地方好似鸡肋,弃之不舍,食之无味。
但是光有先天优势也是不够的,中国的邻国不单是沙俄一国,但只有沙俄做到了在清朝土地上予取予求,沙俄当然也有一些他高明于其他国家的地方。有强大的实力是能做到这一点的基础,经过与康熙帝同时代的彼得大帝的改革,沙俄虽然仍然是总体上的农业国,但是军事实力已经有了极大的提升。在此基础上,沙俄拥有明确的目标,并围绕着这些目标而制定的行之有效的战略和战术方针,也就是说沙俄是聪明的国家,懂得怎样一步步有条不紊地达到自己的目的。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沙俄是最善于趁火打劫的国家,他抓住机会的能力堪称完美,总是能在适当的时候出手,借助他国的力量对清朝造成的伤害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沙俄总是出手必中,精明了得。
沙俄几乎是既当婊子又立牌坊的典型,他野心勃勃,而且确实捞得了好处,但是在很多情况下,他喜欢作为所谓的调停人劝架方出现,一面向清朝保证不让双方打起来,一面又在别的国家面前扇阴风点鬼火,起哄架秧子,整个两面三刀。明明是最阴险的敌人,却总是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如果说英法日等国是真小人,那么沙俄和同样热衷此套的美国就是伪君子。而伪君子最难防备,也最容易得到好处,这两国的处世哲学决定了以后的世界必将是此二国的——虽然后来沙俄变成了苏联,但在伪君子的道路上却是越走越远。而苏联之所以最后输给美国,原因就是苏联撕下了君子的面皮露出了小人的嘴脸,而自始至终都含而不露、不温不火的美国笑到了最后,也只有美国才真正诠释了什么叫做伪君子。
沙俄在清朝的表现告诉我们,政治上一味好勇斗狠是不可取的,至刚易折,比如日本就是最后死在这一点上,而保持中庸、若即若离、若隐若现才是长远之计,中国式的处世哲学才是政治上的终极法宝。
用锋利的刀子割肉是很痛快,但是用钝刀子割肉则会让人在长时间内痛到麻木,所以当要吃肉时,就必须学会用钝刀子割肉,这样才能吃得长吃得好。当我们回顾历史时,一味地谴责毫无意义,而从他人的经验上汲取有益的营养才是我们谈历史的真正目的。敌人是一时的,但是政治手腕却是长远的,看问题需要看得长远而非一时热血升腾。
清朝失去了什么?
我最喜欢的NBA球队圣安东尼奥马刺队有句座右铭:“一个石匠在砸石头,他砸了100次,石头依然如故。当他砸了第101次时,石头裂了。但是那个石匠明白石头的破裂不是因为那第101锤,而是前面的100锤。”我想这段格言很能够说明清朝走向覆亡的过程,导致清朝覆亡的并不是革命党那第101锤的功效,而是前面那100锤的累积,洋人在这前面的100锤里无疑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清朝的覆亡道路上,洋人比革命党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
在我们简单回顾了洋人和清朝的情爱史之后,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洋人这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到底把清朝这个无力反抗、任人蹂躏的小妇人折腾到了何种地步,或者说清朝因此受到了何种伤害呢?创伤来源于两个层面,精神上的和肉体上的。
直观地说,清朝为了满足洋大人的欲望付出了很多:割地赔款,开放商埠,以及诸如关税裁定权,领事裁判权,铁路,矿产等一系列的优惠。光割地赔款这一项,中国(造成的后果是延续性的,所以不仅晚清这一任政权,实质上直至民国乃至如今都深受其害,因此这里的主语用了中国而不是清朝)便损失惨重。据统计,清廷在历次条约中共计赔款近13亿两白银(这个数字颇有争议),而嘉庆到道光年间,清廷每年的财政收入大致在4800万两。考虑到晚清年间现代化进程缓慢,因此生产力也不会有质的提升,以每年用财政收入的20%用于赔款来计算,清廷要赔上这么多银子需要140余年。清廷为了还款只能向洋人大举借贷,而借贷则需要出卖一系列的主权作为抵押,所以实质上清廷为了还款还需要对洋人进行再花销,而这到底造成了多少损失则难以估量了。我们再来看看割地,仅道光帝之后对沙俄的割地就将近有150万平方公里(数字不一定准确)。可以想象,如此巨大的割地面积会为后世的中国带来多大的伤害。
仅从割地赔款这一项而言,就大大动摇了清朝的统治根基,羊毛出在羊身上,洋人对清朝造成的伤害归根结底还得落实到无辜的百姓身上,而民众在经济上被盘剥,也加剧了社会矛盾。
其实,相对于实质性的伤害,民族尊严受到的打击更大,甚至是毁灭性的。尊严是一个民族的脊梁,而被洋人如此肆无忌惮地蹂躏还毫无抵抗能力,这无疑是对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巨大打击。中国人历来为自己的文明而自豪,但是当清朝在与洋人的交锋中输得一败涂地,甚至京城都被别人拿着枪炮随意观光时,中国人那残存的一点自信可以说立即被击得粉碎。后来的新文化运动中全盘西化的思潮之所以如此猛烈,就在于很多中国人对自己的文明体系已经丧失了信心。知识分子如此,普通百姓更是出现了两种极端,一种是义和团式的盲目排外,还有一种是鲁迅笔下看同胞被砍头还无动于衷的麻木不仁,洋人抽掉了中国人的脊梁。
清朝被洋人折腾成了半残,不管是实际利益,还是国家荣辱,当慈禧老佛爷喊出“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混账话时,清朝已经没有了任何抵抗的意志,他们所能做的只是苟延残喘,求得国内的一时太平。但是,坏事总是赶着堆地往前上,一个政权到了衰颓的时候,总是会遇到各种麻烦,在洋人折腾清朝期间,国内也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最后证明,太平天国所引发的反应让清朝从半残变成了残废。
太平天国
在革命军推翻清朝之前,对清朝造成最大震动的国内暴乱当属太平天国运动。那么太平天国是怎么档子事呢?
农民起义的死穴
简单地说,这是一场农民起义,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大小无数,按说太平天国也算不得啥,那么太平天国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呢?其特殊的地方就在于时代特征,用句时髦的话来讲,就是与时俱进。首先是洋教,洪秀全不管咋说,还挺能忽悠,其实他对基督教这东西也是根本就不懂,厉害就厉害在老子不懂什么叫基督,但就是有办法让别人相信自己是上帝的儿子——老百姓嘛,总是对新事物有较高的预期,既然观音菩萨、玉皇大帝都救不了咱,那如果上帝能救咱也不错;其次是均田,这是最具诱惑力的,中国农民奋斗一辈子为的是什么?还不是能挣得瓦舍一间,薄田几亩,这回听说跟着洪秀全混,将来就有田了,这还了得,干吧。就这样连哄带骗,洪秀全组织起了一支强大的队伍,在发轫之初,所向披靡,巅峰时期甚至获得了半壁江山。
但是农民起义终究是农民起义,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没有几次?但是成功的有多少?细细算来,中国历史上平民出身的皇帝也就刘邦和朱元璋二人(乱世中的不算,我们讲的是统一国家),但真正称得上农民起义的还就只有朱元璋。为啥农民起义要成功就那么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