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孙传芳和吴佩孚有此芥蒂,那么国民党正可从中取便,因为国民党一直以来把吴佩孚当成头号敌人,而此次北伐正可利用这点,争取孙传芳按兵不动,然后北伐军集中火力夺取两湖,肃清吴佩孚势力。按说在这种危急存亡时刻,孙传芳应该摒弃前嫌,一致对外,先搞定国民党再说呀,但是,孙传芳有自己的小算盘。他虽然名为直系,但是一直以来都想自立门户,并且他压根就瞧不上国民党——因为孙中山先前积累下的屡败形象,北洋诸人大多对国民党不以为意,完全没有看到国民党发生的变化。孙传芳的想法是趁着吴佩孚和国民党较劲之时坐观成败,等到打得差不多了,由他来收拾残局,到时候来个一锅烩,他就是民国第一人了。
军阀啊,最大的问题就是喜欢瞎算计,而且只算小账不算大账,甚至连唇亡齿寒的账都没有算,孙传芳就是这种军阀,所以革命军尽管实力有限,但却能收获全功。本来如果孙传芳能够一开始和吴佩孚合作,革命军根本就没有多少胜算,但可惜的是,孙传芳低估了国民党的战力,最终让国民党攻取两湖,从而占据了战略要地,获得了向长江各省进取的基础。
本次北伐的关键是孙传芳,但是孙传芳机关算尽,反误了卿卿性命,两湖没拿着,原地盘却因此丢失了,所以说小集团主义害死人啊,北洋之所以终究只是民国的过渡角色,原因就在于此。
孙传芳想当那个坐收渔利的渔翁,但是到底谁才是渔翁呢?这个问题孙传芳现在没弄懂,等到他弄懂了,一切都到了该结束的时候了。
强弩之末
吴佩孚自复出以来,诸事不顺,和冯玉祥部的战斗也多是苦战,全然没有了当年常胜将军的威名,一派衰败景象,当然更关键的是,吴佩孚不善纵横的弱点再次显露无遗,走了好几步错棋。这几步错棋核心是三个人,一个是希望投诚的鹿仲麟,吴佩孚不接纳导致丧失了重掌中枢的机会;另一个是手下最善战的靳云鄂,与靳的矛盾将在北伐中起到左右战局的作用;再一个就是唐生智,吴佩孚生生地把唐生智逼到了国民党一边,使得湖南成为国民党北伐的跳板。吴佩孚的可敬之处正在于他走的这几步错棋,但是一个政客有了可爱可敬的名声,那就证明离失败不远了,因为搞政治讲的不是人情,而是利益。
吴佩孚插手湖南开启了北伐的序幕,吴佩孚一定没有想到如今的国民革命军已非往日那支屡败之师,只会咋呼的孙中山去世了,但是国民党迎来了一个更强硬的角色——蒋中正,此人将从湖南开始建立他一生的霸业,但是蒋中正所能做到的也仅仅是建立霸业而已,因为民国还有另外一个更强的人来建立帝业。而这几个人在政治权谋上表现出来的则是渐进格局,一个比一个狠,最有人情味的吴佩孚当然会在较量中完败。
话说唐生智投靠了国民党之后,腰杆硬了,胆气壮了,要在湖南收复失地了。和唐生智的第八军协同作战的是第四军(李济深)以及第七军(李宗仁)的有关部队,应当说,势头很盛。而湖南方面呢,倒霉的吴佩孚还在南口与国民军酣战,无法脱身,而派去的援兵远水不解近渴,可怜的叶开鑫双拳难敌四手,在北伐军的围攻之下很快便失守,北伐军于1926年(民国十五年)7月11日攻占长沙,湖南的战事遂告一段落。
吴佩孚这下知道多管闲事的害处了,本来如果对唐生智执掌湖南不闻不问,或许唐生智就不会去投靠国民党,湖南也不会立即就变成国民党向鄂进抵的跳板。可惜的是,现在已经晚了,他的一时意气没有帮到赵恒锡,反而害了自己。此时北伐军士气大盛,攻取湖南,直逼湖北,而湖北正是此次吴佩孚复出的据点,如果湖北丢了,吴佩孚就基本可以和政治说拜拜了,玉帅心知形势急迫,电令鄂督陈嘉谟固守湖北。打仗这个东西,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此次北伐军一鼓作气在湖南横冲直入,如入无人之境,颇有望风披靡之势,相反,玉帅的部队则自其复出以来屡战不顺。所以北洋军根本无力遏制北伐军的势头,北伐军于湖南长驱直进,逼得吴军节节败退,只好退守湖北。
南方的战事吃紧,部将连连催促吴佩孚南下主持大局,而此时在南口料理完一切的玉帅终于回到了南方。回到湖北的吴佩孚此时才知道局势比他想象的还要糟糕,汉口人心惶惶,军队士气低落,阵地连连丢失。久历战阵的吴佩孚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能在决定性战役中获胜,才有望挽回颓势。所以吴佩孚令部队屯守汀泗桥,准备在这个最要紧的关隘(汀泗桥三面环水,一面高山)与北伐军决一雌雄。吴佩孚此时已无退路,汀泗桥失守,湖北便肯定不保,而湖北不保,自己就失去了后方,因此,此次汀泗桥之战吴佩孚要破釜沉舟。
在这场决定性的战役中,吴佩孚亲往前线督战,并组织大刀队砍杀军心不稳者,原本战意已销尽显颓势的北洋军在这样的情况下如同打了一针强心剂,有了坚守阵地的决心——不守也没办法,横竖一死,不如死在前线。此战可能是整个北伐战争中最惨烈的战斗之一,攻击的北伐军前赴后继,死伤无数,而坚守的北洋军拼死抵抗,折损大半。此战中打破僵局的是叶挺的独立团(隶属第四军),原本独立团是此战的预备队,但是北洋军势头猛烈,前方战事不利,吴军颇有反攻之势,在这样的关键时刻,独立团加入战斗,力挽狂澜,打退了吴军的反扑,因此奠定了汀泗桥胜利的基础,第四军遂于8月27日攻克汀泗桥。此战中第四军骁勇善战,铁军之名威震华夏。
如果说独立团在汀泗桥之战中只是牛刀小试,那么其强悍勇猛的战力在接下来的贺胜桥之战中显露无遗。吴佩孚丢失了天险汀泗桥之后,组织主力在贺胜桥坚守,但是在汀泗桥之战中经历了恶战洗礼的北伐军已经无可阻挡。独立团凭着新胜之威孤军深入,连战连克,如一把尖刀刺穿了吴军的防线。第四军和第七军联手对敌,第四军攻打正面,第七军包抄侧翼,其悍勇之气几令北洋军闻之胆寒,在战斗最激烈处,四七两军甚至朝着炮火最猛烈的位置进行冲锋。北洋军不免气为之夺,最后北洋军居然朝着大刀队进行反冲锋,此战也就此告结。8月29日,北伐军攻克贺胜桥,湖北大局基本已定。
在汀泗桥和贺胜桥两处关隘的连续失利,已经让吴佩孚知道大势已去,无可挽回,但是吴佩孚不愿意离开,他还要在武昌继续坚守,此时的吴佩孚颇有古之壮士战死沙场马革裹尸之感,吴佩孚戎马一生,自然不愿意就此结束自己的辉煌,而坚守武昌可以看作是他最后的挣扎。
此时我们必须再次说到孙传芳了,此公屡受玉帅厚恩,得以在直系中平步青云,成为目前直系中的二号人物,但是孙传芳这个人野心很大,政治能力却着实有限,对局面的判断也是一塌糊涂,在吴军坚守武汉以待援军之时,孙传芳却按兵不动,全然不顾玉帅死活。孙传芳这个梦太美了,他都不愿意醒过来,心里想着吴佩孚这回完蛋了,自己就是直系的一号了,然后南方那帮傻蛋?当年孙中山在时尚且无能无力,此时孙中山已死,南军更是不值一提,老孙出兵之时,便是北伐军覆亡之日,到那时……孙传芳得了臆想症,所以他坐视不顾,尽管因为手下尚有多人尊崇玉帅而公然反叛,但他在看着吴佩孚一步步走向失败,然后沉浸在他美好的梦境中。
吴佩孚已经无法支撑大局了,孙传芳不帮忙,手下的部队不稳,固守武昌的愿望也被打到司令部的炮弹给摧毁了,最终吴佩孚也只能无奈撤离。患难见相知,此时站出来坚守武昌的竟然是北洋中的无名小辈刘玉春。此公是寇英杰部将,在信阳的苦战中崭露头角,自此受到吴佩孚恩遇。为了报答吴佩孚的知遇之恩,也有感于玉帅的高尚人格,他主动承担起了坚守武昌的任务,但是他手下仅有2000人,而吴军大多数将领都不愿意守城,因此义薄云天的刘玉春只是在行动上报答了吴佩孚,而在结果上,他变成了一名俘虏。
武昌失守,湖北底定,在湖北的胜利来之不易,汀泗桥和贺胜桥的苦战更是磨砺了北伐军,而在湖北激战之际,孙传芳的地盘也同样遭到了北伐军的攻击,孙传芳的美梦终于要醒了。
梦醒时分
江西是此次北伐军攻击的另一个据点,而刚刚还在坐观成败的孙传芳梦还没来得及做完满,自己就变成了北伐军的靶子。孙传芳以为自己即将成为北洋系中又一个大佬,但没承想大佬的八字还没一撇,自己就要走向末路了。
搞政治,最要紧的是会算计,但是算计的基础是对局面的正确把握,在民国,谁能将局势看得透彻,谁就能最终称雄,这也是蒋介石只能成就霸业(意指称雄一方),而毛泽东却能成就帝业(意指统一全国)的原因。而孙传芳呢,因为他愚蠢的政治眼光,他连成就霸业的资格都不具备。孙传芳早年参加过同盟会,应该说是个反清志士,但也因为如此,他对革命党的战斗力有了先入为主的印象,而这个印象一直延续到了现在。孙传芳从来没有将南方的国民党当作自己的主要对手,在他眼里,他的对手只是诸如冯玉祥、张作霖甚至吴佩孚这样在民国闯出一片天的老牌军阀,而国民党?疥癣之疾,无足为虑。事实证明,孙传芳对国民党的判断差了不是一点点,他的看法不是有点问题,而是全错。一个政客,如果在局面的判断上出现如此严重的偏差,那可以想象,迎接他的也必将是难以挽回的败局。
江西是此次革命党进军路线的重要据点,是通往东南各省的门户,因此地位非同小可,拿下江西就意味着孙传芳的五省联盟(闽浙苏皖赣)被打开了一个大缺口,孙传芳在东南半壁的地位就会摇摇欲坠。按说,孙传芳已经到了悬崖边上,但是此公却浑然不觉,还在江西集结部队准备兵分六路进军湘鄂,进而席卷中南。当一个政客被摁到了砧板上而不自知,还认为彼为鱼肉,这真是莫大的悲哀。
孙传芳正踌躇满志、准备合围时,派去袭扰东江的赖世璜被国民党人熊式辉策反了,这个赖世璜本来就和孙中山有渊源,所以被老乡熊式辉一策便反。双方议定赖世璜部编为第十四军,这个赖世璜也够倒霉,跟国民党各派系都非亲非故,但最后愣是被白崇禧视作眼中钉,最后活活给搞死了,此是后话,这里先别过不提。赖世璜一反,驻守广东大本营的李济深便趁机攻取了赣州——虽然李济深的第四军在此次北伐中大出风头,给他挣足了脸面,但实际他并不是指挥者,而是留守后方,坐镇中枢,代行总司令职。
出师未几便先有人倒戈,孙传芳本次江西一战从一开始便被蒙上了阴影。假道江西、兵出东南是北伐军的既定方针,因此第三军朱培德被任命为右翼军总指挥,一方面保障右翼安全,另一方面可以在必要时攻击江西。而孙传芳在江西集结部队,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所以北伐军决定先发制人,主动出击,朱培德指挥右路军连克萍乡、宜春以及高安。
此时隶属右路军的程潜第六军来了兴头,准备大军急进,攻取南昌,抢得头功。程潜的心情可以理解,作为同盟会老人,现今他在国民党中的地位是越发的尴尬了,长江后浪推前浪,他这个前浪如果再没有什么突出的业绩,恐怕就得死在沙滩上了。但是程潜贪功心切,轻敌冒进犯了兵家大忌,待孙传芳援军驰来,发动反攻,程潜部折损过半,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一心立功的程潜想要证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可惜事与愿违——当然,陪着他一块儿出丑的还有第一军第一师的王柏龄,此公在攻取南昌后居然大势已定,去逛窑子了,结果等到孙部反扑,他连个人影都找不着,所部自然溃败。
程潜先胜后败,所部损失惨重,北伐军在江西的局面便显得有些被动,反攻南昌成功的孙传芳屯兵九江,继续他攻袭两湖的战略意图,此时的江西便成为整个战局的中心,不容有失。好在原本被蒋介石抽调去攻打九江的李宗仁在失去与程潜的联络后果断改变了战略方向,在江西德安、箬溪和王家铺三地三战三胜,才算帮北伐军站稳了脚跟。直到此时,孙传芳才知形势严峻,北伐军的实力远超他的预料,虽然革命党老人如他所料继续不成样子,但是新锐势力确实不容小觑,江西形势的不利让孙传芳的梦醒了一半。
孙传芳不得不改变作战计划,准备缩短防线,固守南昌,由于北伐军临时改变了作战计划,三路大军并没有协同作战的战术安排,所以围攻南昌多日,未有进益,反而孙传芳还借机收复了德安。军事作战最关键的是消灭有生力量,但是北伐军在江西显然就犯了战略上的错误,攻城先于杀敌,结果城攻不下,敌也没杀了,完全不上算。好在北伐军迅速改变了作战策略,撤出南昌的围城部队,准备找南浔线的孙传芳主力决战。
从目前来看,北伐军在江西的局面并不是很明朗,双方交战了一阵逐渐成胶着之势,北伐军要想迅速获胜,显然也非易事,但是,正在此时,孙传芳的部众大概也是感到大难将至,居然一个二个开始造反了。最典型的就是浙江和江苏,浙江的省长夏超吃里爬外,竟然被革命党活动造反了(后被孙传芳镇压,夏超身亡);江苏的白宝山也宣布独立,不受孙节制;甚至安徽的陈调元也跟北伐军方面暗通款曲。而北伐军这面则传来利好消息,围城多日后,武昌告破,北伐军方能将全副精力投入到江西的攻略战中,这样此消彼长,江西一战的天平也彻底倾斜到了北伐军这一边。
这下孙传芳终于要尝到自己自作聪明坐山观虎斗的苦果了,在蒋介石下达了总攻令后,孙传芳在南浔的主力被势头正猛的革命军一举击溃,孙传芳大势已去。而在南昌的攻坚战中,北伐军围点打援,将南昌外围的孙军势力扫清,而后南昌即是水到渠成。
北伐军在江西取得决定性胜利,而东南的江苏、浙江两地已经近在眼前,孙传芳丢掉江西后,所辖地域已经失去了横向纵深,被压成了一条线。屋漏偏逢连夜雨,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孙传芳在丢掉了江西后,连最稳固的老巢福建也丢了,要知道孙传芳发展到今天,出任福建的军务善后督办是最关键的,正是占据了福建后,孙传芳才逐步发展成了直系一方豪强,但是,人一旦倒霉,祸事就会接二连三,而对革命党估计不足的孙传芳赔了夫人又折兵。
福建和广东接壤,当年陈炯明就是从福建取道入粤,而福建也一直被看成是北伐军进军的隐患,所以蒋介石让何应钦领导他的中央军断后,大家不要以为这活轻省,实际上何应钦的部队人数有限,而福建的周荫人则有六七万之众。寡众悬殊,对于黄埔军来讲,日子并不好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