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华夏文化传世经典(第二辑)易经
45465100000077

第77章 系辞上传

易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子曰:“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也。

这一段解释“大有”“上九”的爻辞,但放在此处,前后都不关连,应当放在第二章或第八章的最后,比较适当。

《易经》中有“由天保佑,吉祥没有不利”的说法。孔子解释说:“佑是助的意思。天所帮助的对象,是顺从天道的人;人所帮助的对象,是诚信的人。履行诚信,处处想到顺应天道,又能礼遇贤能的人,天才会保佑,吉祥没有不利。”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没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孔子说:“以文字写成的书,无法完全表达所谓说的话;言语也不能完全表达心中所想的意念;然而,难道圣人的心意,就不能了解吗?”孔子又说:“文字语言所能表达的,确实肤浅,但象征的意义则深刻。因而,圣人建立卦象,以象征的方式,表达无法传达的深意;设置六十四卦,将宇宙万物复杂变化的真伪,尽情显示;而且附加文辞,以尽量表达所要说的话;又使其变化流通,将其利点尽量发辉;并且以其道理,鼓舞群众,坚定信念,以尽量发挥其神奇的作用。”

乾坤其易之缊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

惟有乾坤两卦,充实了《易经》的内容吧?《易经》作用,完全在阴阳,乾卦代表所有的阳,坤卦代表所有的阴,以乾坤二卦,象征天地,上下排列,则《易经》象征的天地造化,才能在其中成立。如果乾坤两卦毁灭,天地的秩序被破坏,则《易经》的作用也就消失了;如果《易经》消失了,则天地阴阳的变化,恐怕也几乎就终止了。

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所以,抽象超出形体之上的,称作“道”,道是路、历程,指事理、方法。具体有形体可见的,称作“器”,即器具、工具;具与道理不可分离,譬如弓箭、车马是器具,没有弓箭、车辆的器具,则射箭、驾御的道理,也不存在了。将抽象的道理与具体的器具,适当变化剪裁,以达到应用的目的,称作“变”;穷则变,变则通,即变通的意思。进一步的推演,使其实行,发挥作用,称作“通”,即通达;融会贯通的意思。然后,倡导设置以供天下人民使用,称作“事业”。

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所以,《易经》中所说的“象”,是圣人将看到的天下繁杂的变易现象,模拟形容,适当的象征,因而称作“象”。圣人将看到的天下的一切活动,观察其融会贯通的法则性,归纳出经常性的规范,并附加说明的文辞,以判断吉凶,因而称作“爻”。极尽天下一切繁杂的现象,都存在的《易经》的“卦”中;鼓动天下一切的活动,使其蓬勃生动的,都存在于《易经》的“爻辞”中;将其适当变化剪裁,发挥作用的,都存在于“变化”中;将其推演实行的,都存在于“贯通”中;但能否明察其中的神秘奥妙,而能有效的发挥,就在于人的运用;在默默中就能有所成就,不必说明就能取信于人,就在于德行了。

以上第十二章,说明《易经》将言语、论理无法完全表达的事理,以象征的方法显示;而《易经》的领会与运用,其关键则在于人的品格与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