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过犹不及,强烈驱使和消极倦怠都是有害的。因此,人不应逃避工作,而要找到适合自己能力和兴趣的工作,这样就不会有过重的心理压力。适合自己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生物学家达尔文进行研究与写作时,拒绝家人打扰,因为他要工作赚钱养家糊口。一天,他4岁的孩子捧着一个储蓄罐,来到达尔文面前说:“爸爸!别工作赚钱了,请陪我玩,我把罐子里的钱都送给你。”达尔文听了,十分感动,连忙放下工作陪孩子玩。达尔文并非不热爱工作,但他知道除此以外,还有更重要的事——生活。
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爱工作的人当然也会喜欢生活,追求充满情趣的生活。“工作狂”则不然,他们把工作当做麻醉自己的手段,或者任由工作驱使。他们看起来十分勤奋,然而,一旦不工作他们就会觉得生活没有重心,无所适从,更有甚者会崩溃。
工作可以带来成就,但工作的态度却决定你的人生是否成功,生活是否幸福。人都要努力工作,但热爱工作即可,而非要做“工作狂”。为工作而工作并不值得提倡。
为工作而工作会使人麻木,从而陷于盲目而无序的状态。
自我设限不可取
在农场展览会上有个农夫展出一个像极了水瓶的南瓜,参观的人见了都十分惊奇,追问是如何种的。农夫说:“当南瓜才拇指般大时,我便罩上水瓶,一旦它把瓶里的空间占满,便不再生长了。”
一对夫妻,他们相处不好,太太经常抱怨丈夫自私、不负责任,从不关心她。
当问丈夫“为什么不和妻子好好沟通”时,他回答:“哦!这是我的本性。”“没办法,我就是大男人。”
丈夫对自己行为的解释,是他的自我定义。这表示过去他一向如此,其实是在说:“我在这方面已经定型了。”“我以后还是那个样子。”人生若持这种态度,根本就是在扼杀其他的可能,从而以为自己无法改变。
认定自己是何种人——“我一向都是这样,那就是我的本性”,这会增强你的惯性,阻碍成长。因为我们容易把“自我描述”当做自己不愿改变的理由,而且,它会助长你的错误观念:若做不好,就不要做。
丹麦哲学家齐克果说:“一旦你把自己固定化了,你就是否认自我。”一个人自我定义时,自我就消失了。他们不去推翻这些借口和它们背后的自毁性想法,却一味地接受它们,承认自己不可改变,终将毁灭自己。
有这样一则寓言:一只青蛙和一只蝎子同时来到河边,望着滔滔河水,思索着如何渡过河去。
这时蝎子开口对青蛙说:“青蛙老弟,要不你背着我,我给你指引方向,我们就可以到达对岸。”
青蛙说:“我才不傻,背你,如果你用毒针刺我,我就一命呜呼了。”
蝎子说:“不会的,如果你溺水,那我不也溺水了吗?”
青蛙觉得有道理,就背着蝎子向对岸游去。在河中央青蛙感到身上一阵刺痛,就破口大骂:“你不是说不刺我的吗,为什么出尔反尔?”
蝎子脸不红心不跳,毫无悔意地说:“没有办法,我的本性就是如此啊。”
这则寓言,不正说明许多人总拿“我没办法,我一向如此”来掩饰自己的过错,而不努力约束自己吗?
的确,描述自己比改变自己容易多了。无论何时只要你想逃避某些事,或掩饰人格上的缺陷,总可以用“我怎样怎样”来为自己辩解。事实上,说多了以后,这些思想经由心智进入潜意识,你也开始相信自己就是如此,那时你就定了型,以后就一直如此了。
记住,无论何时,一旦出现那些“逃避”的借口,立刻大声纠正自己。将“那就是我”改成“那是以前的我”;把“我没办法”换成“如果我努力,我就能做到”;把“我一向如此”改成“我要努力改变”;把“那是我的本性”改成“我曾经认为那是我的本性”。一切妨碍成长的“我怎样怎样”,都立刻改为“我选择怎样怎样”。
人也是这样,自我设限,把自己囚禁在心中的樊笼里,正如被水瓶罩住的南瓜,放弃了自我成长,成长当然会受限。
不要循规蹈矩
有一头小牛,见母牛在农民的鞭下汗流浃背地耕田,非常难过,就问:“妈妈,世界这么大,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在这儿受苦受累呢?”
母牛一边汗如雨下,一边无可奈何地说:“孩子,没办法呀,由于咱们吃了人家的东西,就身不由己了,祖祖辈辈都是如此啊!”
世界虽大,但被奴役惯了的牛,却只能终生在田间辛苦地劳作。
有一个伐木工人在一家木材厂找到了工作,报酬和工作条件都很好,他十分珍惜,决心要好好干。
第一天,老板把一把利斧给他,并给他指定了伐木的范围。这一天,工人砍了18棵树。老板说:“很好,就这么干!”工人很受鼓舞,第二天,他更加努力,但却只砍了15棵树。第三天,他加倍努力,却仅砍了10棵。
工人十分惭愧,向老板道歉,说自己也不知道怎么了,好像力气越来越小了。
老板问:“你上一次是什么时候磨的斧子?”
“磨斧子?”工人十分诧异,“我天天忙着砍树,没有工夫磨斧子!”
这个工人以为工作越卖力成果就会越大,可是,“磨刀不误砍柴工”,没有锋利的工具,工作怎会有效率?是思维习惯束缚了他。
还有一则笑话:有一天,某局长突然收到一封加急电报:“母去世,父病危,望速回。”看完后,局长痛不欲生,边哭边在电报回单上签字,邮递员一看,写的竟是“同意”。原来他已经写习惯了。
大笑过后,不禁让人沉思,确实,习惯的力量对个人及集体的影响实在太大了。
朋友,如果你不想闹出这样的笑话,就请警惕你的旧习惯吧!
还有一则寓言:一只大雁和一只狐狸都落入猎人的陷阱,它们都在思考如何死里逃生。一会儿,猎人来了。
飞遍大江南北、见多识广的大雁知道,既然被捕了,求饶是无济于事的,于是它急忙躺在地上装死。猎人以为是狐狸咬死了大雁,就把大雁抓了出来,扔在地上。
狐狸想,不是说“不打笑脸人”吗,于是就嬉笑着说:“大哥,咱们是好兄弟,请你饶了我吧。”但猎人根本不听:“狡猾的东西,我会上你的当吗?”然后一棍子打死了狐狸,再回头找大雁时,大雁早拍拍翅膀飞了。
时代在不断发展,仅靠小聪明,死守老一套,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如今社会,只有那些敢于大胆创新,勇于挑战自我的人,才是时代的弄潮儿。
有的人喜欢遵循老传统,恪守老经验,平平淡淡做事,安安稳稳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从事着重复性劳动,生活毫无波澜,更无创造性。这种人思想守旧,循规蹈矩,凡事小心翼翼,中规中矩,虽然办事稳妥,但一般不会有大成就。
避重就轻的态度要不得
在很多人的眼里,很多人看来很有希望成功,他们能够成为而且应该成为非凡人物,然而,他们最终并非如此,原因何在?
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习惯于避重就轻,不愿意付出相应的努力。他们渴望到达辉煌的巅峰,却不愿意走艰难的道路;他们渴望取得成功,却不愿意付出代价。避重就轻这个习惯很普遍,成功的关键就在于能超越这种习惯。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看见一只幼蝶在茧中拼命挣扎了很久,出于怜悯,就用剪刀小心翼翼地将茧剪掉了一些,使它轻易地爬出来,但不久这只幼蝶竟死掉了。幼蝶在茧中挣扎是诞生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是为了使身体更加结实、翅膀更加有力,而这种避重就轻的方法只会使它丧失飞翔和生存的能力。
同理,在工作中避重就轻也许能让你获得一时的便利,但却埋下了隐患,从长远来看,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古罗马人有两座圣殿:勤奋的圣殿和荣誉的圣殿。安排座位时有一个秩序,即必须经过前者,才能达到后者。勤奋是通向荣誉的必经之路,如果试图绕过勤奋,寻找荣誉,就会被排斥在荣誉的圣殿之外。
避重就轻导致堕落、无所事事,使人退化,只有勤奋踏实地工作才是王道,才能带给人真正的幸福和乐趣。
有些人本来才华出众,很有发展前途,但因为没有养成脚踏实地的好习惯,后来也就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生活中的各种实例生动地证明:无论事情大小,如果总是避重就轻,表面看来会节约一些时间和精力,但最终往往是浪费更多的时间、精力。
若养成避重就轻的习惯,一个人的品格就会降低,做事也难以善始善终,其心灵亦缺乏相同的特质。他因为不会培养自己的个性,意志不坚定,也就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又贪图享乐,又想修道,自以为可以左右逢源的人,不但两头落空,还会悔不当初。
可以说,在一个方向上坚持不懈,比在多个方向发展更加可取。因为做事一丝不苟能够培养品格、获得智慧,加快进步与成长,而且它能带领人前进,鼓舞人不断进步。
一位先哲告诉我们:“若有事情必须去做,便积极投入地去做吧!”另一位名师则说:“不论你手边有什么工作,都要尽心尽力地去完成!”
事无大小,不畏艰难险阻、竭尽全力,才能取得成功。但凡有所成就之人,都是那些踏踏实实的人,他们为世界创立新标准、新理想,肩负着人类进步的使命。
在工作中避重就轻也许能让你获得一时的便利,但却埋下了隐患,从长远来看,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眼高手低会害人
许多年轻人在求职时念念不忘高位、高薪,他们认为:英雄须有用武之地。然而真的走上工作岗位后,就抱怨说:“这么枯燥、单调的工作,这么毫无前途的职业,一点都不值得自己付出心血!”遇到困境时,就说:“这种平凡的工作,做得再好又有什么意义呢?”慢慢地,他们开始怠慢自己的工作,开始厌倦生活。
商业社会里,公司经营需要有战略思考和整体规划,但将种种构想付诸实施的执行能力更为重要。对于年轻人来说,无论前途如何,这种执行能力都是必备的。只有那些对日常工作能够认真执行的人,未来才有可能升职。
那些在事业上颇有成就的人,都是在平凡的工作和低微的职位中一步一步走上来的。他们总能在一些细微的事情中找到个人成长的支点,不断调整心态,用持续的努力打破困境,走向成功。
那些公司里的高层领导者,他们都忠实地履行日常工作职责。年轻人应该像哥伦布一样,去努力发现自己的新大陆,沉湎于过去或空想未来都是没有前途的。你此时从事的职业和手边的工作,是你成功的土壤,只有将它做得比别人更完美、更正确,才有可能变得非凡。因此,无论薪水如何微薄,工作多么普通,都不要轻视它。
一个年轻人去鱼摊买鱼,他蹲在一个捞鱼的摊子前,用网捞鱼。但是渔网太不结实了,一碰就破,破了3张渔网,却一无所获。摊主是一位老人,他告诉年轻人:“你总是想捞那些又大又漂亮的鱼,渔网无法承受,你自然捞不到啦!”
每个人在心中都想得到最好的,但在实际生活中一定要脚踏实地衡量自己的实力,不断调整自己的方向,才能逐步实现自己的目标。
许多年轻人也曾有过伟大的理想,然而总犹疑不定。仅仅有理想是不够的,如果没有行动就永远不会进步。尽管行动并不一定会带来理想的结果,但是不行动则一定一事无成。不要让眼高手低妨碍了你的行动,工作中的每一件事,不论大小都要用心去做,尤其对于小事更是如此。
有人说:“人们最容易无知和眼高手低,这也是导致一些人频繁失败的原因。”许多人内心满怀激情和理想,然而一旦面对现实的生活和琐碎的工作,却变得一筹莫展了。他们常常聚在一起滔滔不绝,但一旦面对实际问题,就会不知所措。
整洁有序从办公桌开始
有些人没有整理办公桌的习惯,他们的借口是自己很忙,无暇分心在这些小事上,或是怕清理时,把需要的或是有价值的文件也弄丢,因此,他们总是把那些有用无用的东西都堆在案头,让自己埋首其中。
实际上,这是一种忙而无序的表现,不但会加重你的工作负担,还会影响工作效率。
走进办公室,第一眼便看到你的办公桌上堆满了信件、报告、备忘录等等,立刻让人感到混乱、紧张和焦虑,印象很不好。
有一位研究所的研究员,经过无数个日日夜夜的攻关苦战,终于攻克了一个难题。他把这一宝贵资料和其他的资料放在一起,就满足地入睡了。他睡得很香,第二天上午醒来时,攻克难关的资料却不见了。原来,他的孙子进入他的办公室,正巧拿了那些有用的资料去扎风筝了。当这个风筝在天空中越飞越高、越飞越远,最后看不见时,老研究员的心血也化作了泡影。这真是一大憾事。如果他的办公桌井井有条,不放无用的东西,并告诉小孙子办公桌上的东西不能乱动,这种悲剧还会发生吗?
此外,办公桌杂乱无章会让人觉得有大量工作要做,可又毫无头绪,好像根本没时间或做不完,那么再高的工作热情也被冲淡了。
很多时候,让你疲惫不堪的往往不是因为工作量过大,而是因为缺乏良好的工作习惯——不能保持办公桌的整洁、有序,从而降低了工作效率。由此可见,不良的工作习惯会加重工作压力,影响工作热情。
此外,如果你的办公桌老是乱糟糟的,上司也许会认为你这个人的工作也像你的办公桌一样杂乱无章,难以完成任务,因此对你不放心、不信任,进而影响自己的职业前途,那又谈何成功呢?
办公桌的整洁,也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能力和修养,因此,办公桌最好要收拾得纤尘不染。
美国西北铁路公司前董事长罗兰·威廉姆斯曾经说过:“那些桌子上老是乱七八糟的人会发现,如果清理一下桌子,会使你的工作更顺心,而且不容易出错。这是提高工作效率和办公室生活质量的基础。”
著名心理学专家理查·卡尔森有一个被命名为“快乐总部”的办公室。那里任何东西,包括办公桌都是那样整洁、有序,给人以明亮、宁静之感。去过的人都十分喜欢,而且在离去时心情总是十分愉悦。
整理办公桌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在整理你的思路。无论你有多么忙,也要把办公桌收拾得整洁、有序。
具体来说,你可以遵守“3个月原则”。一切在你办公桌上放了3个月而没有动用的东西,就该立刻处理掉。每天下班之前,要保持整理办公桌的习惯,把明天必用的、稍后再用的或不会用的文件都按秩序放好,并保持桌面的整洁,这大有裨益。
不管你有多忙或有什么借口,都要养成整理办公桌的习惯。有了这种习惯,不仅容易赢得别人的信赖,还会使你的工作态度更积极,使你繁重的工作变得有条不紊,充满乐趣。
“不”字可以说出口
很多时候,我们常被别人支配。常听到别人说:“你应当……”“你不应该……”一般人通常都很难回绝,如果提出要求的人是你最亲密的朋友,“不”字就更难开口了。日子一长,这种关系定型后,就变成了一种默契或是彼此的承诺。
万一哪一天对方又对你提要求,而你却坚持己见时,那会怎样呢?一方面,对方可能会勃然大怒,认为你违背了双方的承诺;另一方面,如果你坚持不做,你可能也会心生愧疚。
为什么会有愧疚感呢?这是双方过度的情感乞求所致。你会顺从对方的要求,其实是想借此来得到对方赞许,甚至取悦对方。
当这种取悦方法形成习惯以后,拒绝对方一定会让他不开心,而你也会内疚。愧疚的感觉如同忧惧,而忧惧就如坐在一张摇摇椅上,不停晃荡着,看起来好像在运动,但却只是在原地摆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