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仲连接着说:“夷维子跟随齐闵王去鲁国。到了鲁国,夷维子问鲁国人:‘你们准备用什么样的礼节招待我们国君呢?’鲁国人说:‘我们可以用十太牢的规格招待齐王。’夷维子生气地说:‘你们怎么能用这样的方式招待我国国君呢?我王巡游各诸侯国,居住在各诸侯王的寝宫,各诸侯还要交出钥匙,自己带着衣服、捧着几案,在堂下伺候我王吃饭。一直待我王用膳完毕,各诸侯才能退去处理其他政务。’鲁国人听完夷维子这番话后,立刻紧闭大门,阻止他们进入。齐王没能进入鲁国,于是他想到邹国去吊唁刚死去的邹国国君,要求邹国以天子规格接待他,邹国上下都不同意他的要求,并威胁说,如果那样他们将伏剑自杀。”稍作停顿,鲁仲连又说道:“邹鲁两国的大臣都很贫穷,生无厚禄,死后薄葬。齐闵王还想在他们面前实行天子之礼,自然受到冷遇,吃了闭门羮。如今秦魏都兵强马壮,彼此都有称王的名分,秦国仅仅打了一次胜仗,就要称帝,由此看来,赵国、韩国、魏国的大臣还不如邹、鲁二国的臣子啊!再说秦王的野心日益膨胀,一旦称帝成霸业,势必会变更各诸侯国的臣子,将他认为没有能力的人替换下去,把职权授予他认为有才能的人,也就是他最亲近的人。秦王亲近的人又将把自己的女儿和善说坏话的小妾,许配给各诸侯充当妃姬,这些人日夜在魏王面前谗毁。这样一来,魏王的皇宫里能安静下来吗?而将军您有什么方法来保障自己的安全和地位呢?”
通过缜密的逻辑和无懈可击的推理,鲁仲连成功地使辛垣衍接受了利害之辩。
猛然惊醒的辛垣衍对鲁仲连十分感激,给鲁仲连行过礼后说:“起初我认为先生只是一个平凡人,现在我才发现先生足智多谋、目光深远啊!请让我返回魏国,我向您发誓,我再也不提尊秦为帝的事了。”听说此事后,秦将只好退兵观望。
鲁仲连此番宏论可谓一举两得,使辛垣衍佩服得五体投地,既揭穿了秦国称帝的阴谋,也劝退了魏国的说客。
从整个劝说的精彩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鲁仲连所使用的说服方式。用其他诸侯国和大臣的具体实例,推及魏国与秦国间的关系,借以唤醒妥协者们的警惕和抵抗。在推理过程中,言辞激烈、逻辑缜密,摆事实讲道理。在大量的事实面前,辛垣衍再也无话可说,只有钦佩和感激之情。
古代有很多说客的成功故事值得我们借鉴。应用推理方法、用事实说话,只是说服别人的方法之一。要想使自己的口才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应该以古人为师,将说服他人的方法真正领悟于心。
分析利弊讲清理
很多人听过毛遂自荐的典故,毛遂用其精妙的言论证明了自己的价值。那么,毛遂是怎样利用那张能说会道的嘴,达到劝服对方的目的呢?
赵都邯郸被秦军围困,赵国派遣平原君作为使者,向其他国家请求救助,平原君决定带二十名随从去与楚国订立“合纵盟约”。平原君说:“如果能说服对方,是最好的结果。如果无法说服他们,只能以武力使对方签订‘合纵’盟约。现在,我在门下挑选二十名贴身随从吧!”正在这时,门外有个叫毛遂的人前来求见,他走到平原君面前说:“我听说先生将前往楚国求援,希望与之签订‘合纵’盟约,随从人员未能凑足二十人,希望毛遂能成为其中一员。”
平原君问:“你在赵国生活多长时间了?”
毛遂说:“到目前为止有三年了。”
平原君失望地摇头道:“贤人就像口袋中的锥子,锥子尖会穿透口袋,露出锋芒。现在,你已经在赵国待了三年,我从未听到有人赞美你,这就说明你的才能不足。先生不符合我的要求,请放弃吧!”
毛遂说:“那是因为我一直隐藏到今日才来请求进入先生囊中。如果能让我早入囊中,我就会像禾穗一样,整个锋芒都显露在外了,而不只露出穗尖。”
平原君听完这番言论后,决定带毛遂入楚。毛遂到了楚国以后,在与其他十九个人争辩过程中,大家都被他卓越的口才震惊了。
在说服楚国签订“合纵”盟约时,平原君反复说明利害关系,从太阳升起开始谈起,直到太阳落山也没决定下来。这时,平原君决定听从那十九个人的建议,让毛遂与楚国谈判。
毛遂带剑登台,对平原君说:“‘合纵’的利害关系非常清楚,三言两语便已明了,可现在已经说了一天,最终还没决定下来,其中有什么困难呢?”
楚王询问平原君:“他是什么人?”
平原君说:“这是我的门人毛遂。”
楚王大怒,斥责道:“怎么胆敢佩剑上前?我正在同你们的君侯说话,你打算干什么?”
毛遂不顾楚王的呵斥,握剑上前说:“大王之所以敢斥责毛遂,是因为这是在楚国,你们人多势众。但现在,我与大王近在咫尺,轻易就能取大王性命,所以,大王的命正悬在我的手里。在我君侯面前,大王为什么斥责我?况且,我听说汤统一天下前有七十里的地方,文王以百里的土地使诸侯称臣,能做到这些难道是靠人多吗?其实,他们之所以能这么做,凭借的是他们的威势。今天,楚国有土地五千里,手持长矛的士兵有上百万,这就是霸王的资产呀!以楚国的势力,足以雄视四方,白起不过是竖子而已,仅凭几万人马就战胜楚国,一战就攻下了鄂、郢,二战就烧毁了夷陵,第三战就侮辱了大王的祖先。这是百代的仇恨,连赵国人都羞于谈及此事,大王却无动于衷。这‘合纵’的事情,是为了楚国,而不是为了赵国,为何大王反在我君主面前斥责我?”
楚王说:“先生所言甚是,是为了我的江山社稷才订立‘合纵’盟约。”
毛遂进一步问道:“那么‘合纵’之事楚王决定了吗?”
楚王说:“本王听从你们的建议。”
签订“合纵”盟约后,平原君对毛遂刮目相看,毛遂从此声名远扬。
毛遂自荐给我们很多启示,人们通常佩服毛遂的勇气与胆识,其实,最令人赞赏的是他的谈话智慧。要知道,敢向别人自荐需要具备一定的勇气,但成功与否,考验的就是自身的谈话技能。
从毛遂对楚王所作的陈述来看,每句话都说到了楚王的心坎里,他把“合纵”的利弊分析得非常透彻,楚王在无可辩驳的事实面前,清楚地定位了自身,认清了局势,才答应平原君签订“合纵”盟约。毛遂的案例说明,精妙的口才有时能省去千军万马的耗费。
当我们试图说服他人时,咄咄逼人的语言气势、清晰透彻的利弊分析,往往能将局势化被动为主动。但只具备能把死人说活的本事并不会让人心服口服。现代人大多都比较理性,在对自身利益不利的情况下,是不会被说服的。所以,这就要求说服者在规劝别人时,一定要用事实说话,站在对方立场上分析利弊使他信服。
若想说服别人,应该学习毛遂这种善于分析利弊、把理讲清的说服方式,促使对方醒悟过来。摆事实讲道理,冷静地分析,全面而深刻地进行判断,如此定能使对方信服。
在劝说他人时,替对方分清利弊,把道理摆在对方面前,是说服的一种手段。在通常情况下,人们面对“道理”,权衡一番利弊之后,会接受你诚心诚意提出的意见。
理、据结合,脉络清晰
以理服人的关键,就是理论与事实相结合,这样容易让人信服并接受你的意见。
《战国策》记载了姚贾与韩非的对辩,姚贾面对韩非的诽谤,用理论与事实相结合的方式,驳斥韩非的谤言,打消了秦王的疑虑。
燕赵吴楚即将合力攻秦。秦王召集大臣和宾客们商讨对策。
秦王说:“目前四国已经结成联盟,意欲攻秦,我国目前正处于财力衰竭的时期,百姓听到这个消息后都携眷逃匿,我们该怎么办呢?”大臣、宾客们都默不作声。姚贾说:“我愿意出使四国,破坏他们的阴谋,使战争消灭在萌芽之中。”
秦王应允了姚贾的请求,为姚贾准备了百辆车和千两黄金,并让他穿着自己的衣服,佩戴自己的剑。于是,姚贾辞别秦王,拜访四国。姚贾此次出行,不但瓦解了战争危机,还与四国建立了友好外交关系,秦王十分欣赏他,赐封上卿。
韩非听说这件事后,非常担忧地告诫秦王说:“姚贾用金银珠宝等贵重的礼品,出使荆、吴、燕、代等地,长达三年之久,这些国家可能只是一时妥协,实际并非真心与秦交好。姚贾是想用大王的钱财,私自结交诸侯、权贵,请大王明察。再说,姚贾身份低微,只不过是魏都大梁一个守门人的儿子,那时甚至偷盗他人财物,虽然在赵国当过官,但是后来因种种原因被驱逐出境了,这样一个人,怎么能相信他的人品呢?”
秦王听信了韩非的话,就召见姚贾质问道:“我听说你私下里用秦国的财产去结交各国诸侯、权贵,果真如此吗?”
姚贾说:“的确如此。”
秦王闻言大怒:“那你还胆敢回来接受封官?”
姚贾慢慢解释说:“昔日曾参孝敬父母,天下父母都盼望子女如此;伍子胥尽忠报主,每位诸侯都希望得到这样的臣子;贞女擅长女工,每一位男子都希望娶这样的女子为妻。我的忠心日月可鉴,可大王却不知道。假如不馈献珠宝给各国诸侯权贵,怎么能让他们归顺秦国呢?大王再想想,如果我对大王不忠,其他诸侯怎么能相信我呢?夏桀因听信谗言而杀害了忠臣良将关龙逢,纣王因听信谗言,而杀了比干,结果国破身死。现在,大王因谗言而怀疑我的忠心,以后还会有忠臣效忠于您吗?”
秦王说:“我听说你是魏都大梁一个看门人的儿子,有人告诉我你虽在赵国做过官,但最后遭到驱逐。”
姚贾不卑不亢地回答:“姜太公曾遭妻子驱逐出门,连猪肉都卖不出去,在荆津时,甚至无人愿意雇他做苦力,可他最终却建立了丰功伟业。管仲只不过是齐国边界的一个小商贩,在南阳的时候非常贫穷,曾以囚徒的身份居于鲁国,最后却帮助齐桓公建立了霸业。百里奚只不过是虞国的一个乞丐,其身价只值五张羊皮,被穆公慧眼识中,重用为宰相,而使西戎各少数民族诚服。文公任用中山国的盗贼,而打了胜仗。这四位贤人,都没有显赫的身世背景,生活也曾潦倒困顿,甚至是曾被命运抛弃,可最终却取得了出色的成绩,主要原因在于明君的器重。倘若人人都像卞随、务光、申屠狄那样,谁还愿替君主分忧呢?因此,英明的君主是不会计较臣子以往的过失、不会听信他人谗言的,他们只会考验臣子们的能力,然后加以重用。历史上能成就大业的帝王,不会听信谣言,不赏无功之人。这样,臣子们就不敢用虚名欺骗国君了。”
秦王说:“你说得不错。”于是,保留了姚贾的卿位。
诽谤是有违道德的行为,而诽谤他人的人,会受到人们的谴责。
很多人都用沉默来面对谣言,认为时间是验证真理的良药,谣言在时间面前会显得暗淡无力。要知道,谣言往往只是捕风捉影,查无实据,所以许多人可以信口开河、极尽诬陷之能事,遇到这种情况,要有理有据地驳斥谣言,才能令人信服,从而维护自己的尊严。
面对诬陷,姚贾并没有沉默屈从,他知道要想维护自己的尊严,必须为自己辩白,否则,只会加深误会,激化矛盾。因此,他采取了理、据结合的说服方式为自己洗脱罪名。在姚贾有理有据的辩白下,秦王当然相信了他。
说话条理清晰的人往往受人喜欢,这样的人在说话过程中,擅用理、据结合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说出来的话不但让人无法反驳,而且容易使他人同意他的看法,从而达到说服他人的目的。这种说话方式尤其适用于谈判场合。
掌握说服别人的技巧并不容易,但是只要做一个有心人,掌握一定的说服技巧,也能变难为易。
通情达理,灵活变通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万事万物都有自身的原则,与人交谈过程中,当别人提出的要求触犯了某项原则时,应谨慎处理。把道理给对方讲清楚,在维护原则的前提下,还应让别人感受到温暖,这就做到了通情达理。
曾有一个患者的家属去医院护士长办公室,想请求护士长特许妹妹使用自备的微波炉:“护士长,我妹妹病得好可怜,她想吃点热饭热菜,我心疼她,就带了微波炉,请您允许我使用!”
护士长很为难地说:“我也很同情你妹妹,但病房是不允许使用电器的!这也是考虑到患者安全。你看,在我的办公室也需要有用电许可证才能使用微波炉,这样吧,把你妹妹的饭菜拿到我办公室来热?”
患者家属说:“我已经把微波炉带来了,请您准许我用吧!”
护士长说:“不好意思,规定是不允许打破的!”
患者家属说:“那只能麻烦您,借用您的微波炉了!”
护士长说:“没关系!应该的!”
在与家属交流的过程中,护士长既说服对方遵守规章制度,坚持了自己的原则,又满足了患者的实际需要。
大厦的某个住户来找管理处负责人,要求在自己家里装防盗网,作为管理处负责人,首先,接待该住户时要有礼貌;其次,要认真、耐心地听完他的话;第三,虽然不能答应他的要求,但在回绝住户时,不要直截了当地说:“不行,这是我们公司的规定。”应避免谈话僵化。
尽量以平静、温和的态度告诉他说:“先生,实在很抱歉,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已认真地讨论过。有关部门已明确规定住户不能将防盗网装在外墙上。”
除此之外,应引导他考虑到大厦外观,如果每家每户都安装防盗网,整个大厦的外观肯定不好看,另外要让他相信,大厦治安是可以保障的。
这样不但使他明白了道理,同时也给他做了一个保证,这样大多数人都不会执著于原来的想法。
跟人摆事实讲道理时,要善于用商量的语气来引发听者思考,使别人感到你不是强迫他接受你的意见,只是在共同寻求解决方案。
无休止的唠叨会影响说服的效果。别人会感到厌烦,甚至听不进去,这样也不会达到说服的目的,所以应适可而止。
富兰克林是美国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他有一段经验之谈:“我暗自立下一条规矩,我在说服他人时,绝不直接反驳别人,也不准太武断,我甚至不允许自己在文字和语言上措辞太肯定。我将‘当然’‘一定’‘无疑’改用‘我想’‘假设说’‘可以这样’或者‘目前我认为如果……’当别人陈述我不赞同的观点时,我不会打断他,也不会立即驳斥他,或立即指正他的错误。我在回答的时候,先表达他的意见在某些条件下没有错,然后说出现的情况有些不一样,等等。这样,谈话的气氛就会很融洽。谨慎谦逊地说出自己的意见,不但容易被接受,更会减少一些冲突,这样即使我有错也不会有难堪的场面,也容易让人接受我提出的正确看法。”
富兰克林有一副好口才,他在说服技能方面非常有经验。
以他的方法为主体的富兰克林说服法,被推销人员广泛地运用到推销中去。那么,富兰克林说服法是如何应用的呢?
一位新婚女子回家向父母诉说丈夫的缺点。父亲边听边微笑,等姑娘说完后,拿出纸笔说:“你在纸上画点来代表他的缺点。”
女儿点了很多点,说这些都是丈夫的缺点。父亲问:“除了你画在纸上的点之外,你还看到了什么?”女儿说没有什么东西了。
父亲说:“你放宽视野再观察一下。”这时候女儿明白了,上面除了点之外,更多的是空白。
父亲说:“那些空白的地方正代表着你丈夫的优点,比比看,点与空白相比哪个多些?”受到父亲的启发,女儿不再只看到丈夫的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