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利略继续说:“确实如此,你只娶你爱的人。可是,父亲,我现在也陷入了同样的处境。我只喜欢科学,除了科学以外,我无法从事其他行业。我认为,其他职业对我来说没有任何意义,难道父亲要我违背我的内心吗?科学是我今生最为热爱的行业,也是唯一的追求,我对它的爱胜过其他所有行业,凡人皆愿成家,哪怕是最穷的人,都想过自己的婚事,可我却只想与科学为友。我不曾与人相爱,我想今后也不会,我只愿与科学为伴。当人们问及婚事,我就感到羞臊。”
父亲没有说什么,陷入了思考。
伽利略继续说:“亲爱的父亲,我自信有能力为科学作贡献,为什么不让我去实现自己的愿望呢?我有决心能成为一个杰出的学者,并获得教授身份。有了这个工作,我一定会比别人活得更幸福。”
父亲说:“可是我无法给你资金支持。”
伽利略充满期待地说:“父亲,您听我说,许多贫困生都是靠领取奖学金来读书的,这钱是公爵宫廷给的。能否为我申请一次呢?您在佛罗伦萨有那么多朋友,他们对您也是十分尊敬的,如果去请他们帮助,我想一定会有人帮我的。如果您能够到宫廷去为我办这件事,公爵的老师奥斯蒂罗·利希会告诉你我的能力。”
父亲被伽利略的话说动了:“嗯,我尽力支持你。”
伽利略抓住父亲的手说:“我求求您,您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这关系到我的一生。我以人格向您保证,我会成为优秀的科学家的,并以此来报答您。”
最终,伽利略借助父亲的帮助,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成为了一位令世人瞩目的科学家。
那么,说话时应如何婉转表达,又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呢?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1.先讲些其他不相关的话题
许多人喜欢单刀直入式的说服方式,认为这样最有效,殊不知,并非任何人都适合这种说服方式。因此,就要因人而异。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会排斥他人的直言,认为那是一件丢面子的事。如果说服方能采取正确的说服方式,往往更容易说服对方。
在说服别人时,先讲些无关主题的话,便可帮助人们实现说服目的。它不但可以降低被说服者的防范意识,还可以使交谈双方产生共鸣,为实现目的奠定基础。
2.推彼及此
在闲谈过程中,多谈及两人的共同爱好,让对方感觉你们之间有许多共同的特质,从而产生共鸣。这就意味着你离成功不远了。
以情动人是有效的说服方式,它将诚恳的态度、实实在在的感情展露在别人面前,一般情况下,是可以让对方接受你的。
学学正话反说
良药苦口,忠言逆耳。这句话重复多了,人们就会形成错觉,以为规劝别人的话必须难听,不难听的话不配称作“忠言”。其实,忠言也可说得顺口。
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恼羞成怒地要杀死直言进谏的魏征,长孙皇后闻之十分着急。
如果用逆耳的“忠言”劝说李世民,可能会火上浇油,反而会把事情弄得更糟。
于是,能说会道的皇后顺着皇上的喜好,规劝李世民。
她说:“自古以来主贤臣直,直谏的臣子敢冒犯圣上,必定是因为深知皇上圣明,今魏征敢于直言劝谏,全赖圣上贤明……”李世民闻后龙颜大悦,也不再怪罪魏征了。
一般情况下,人们试图劝服别人时,往往只强调动机的利他性和方案的选优性,而忽略了别人接受过程的复杂性,也不注重技巧,让人觉得是被迫接受的,而非出于主观自愿。
一旦别人不接受自己的劝说方式,任何计划都会化为泡影。
西方管理学家认为:方法比内容更关键。
交谈既是科学也是艺术,更是人生的必修课,仅仅靠古人的几条垂训和社会上人们的经验总结,还不能掌握它。只有以科学认真的态度对待交谈,在实践中勤于思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会真正领会交谈的作用。
直言不讳固然可贵,但毕竟上下有别,即便进言也需注意说话的方式、方法,让对方较容易接受自己的观点。
妙语激将,移花接木
说服别人,需要有过硬的心理战术和巧妙的方法。移花接木、妙语激将便是方法之一,此法虽然听起来有诡辩之意,但如果能正确地加以运用,会有不错的效果。虽然不能让枯木逢春,至少能让说服目的更容易地达到。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说服周瑜采纳并执行他的战术时,运用的就是移花接木的方法,使周瑜甘心听从他的安排。
一天晚上,诸葛亮在鲁肃的引领下来见周瑜,周瑜迎他入座。此时,鲁肃率先打开了话题,他对周瑜说:“目前曹操率领大军南侵,是战是和我们主公尚未决定下来,派我们来打听将军的意思,不知道将军您作何打算呢?”周瑜答道:“曹操自命为天子,他的军队实力不可小视。我们决不能轻敌啊!应战必败,投靠曹操才能得到安稳。我已经下定决心了,将来见到主公,便当遣使乞降。”周瑜表面上说要向曹操投降,实际上是在刺激诸葛亮,希望诸葛亮来求他,以显示他的威严。因此故意假装要投降,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鲁肃性格憨厚,未识破周瑜伎俩,大为惊异地说:“这种说法欠妥,江东的基业,已经历了三世,怎么能就这么轻易给曹操呢?伯符临终之前,把军务大事托付给将军您。如今出兵抗曹,正是维护江山社稷的时候,将军为何投降曹操呢?”
周瑜诡辩道:“江东大郡,有无数百姓,如果发起了战争,民怨所指必然是我,所以,我才决定投降的。”鲁肃信以为真,争辩说:“将军所言不对,凭借将军的英雄气概和东吴的险固,曹操未必可得逞。”此时,诸葛亮将他们二人的争辩全部听在耳里,已胸有成竹,不禁轻轻一笑。
周瑜见状,笑着问道:“孔明先生为何而笑?”诸葛亮说:“我不笑别人,只是笑子敬不识时务。”鲁肃听得满脸疑惑,不知所云,问:“先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笑我不识时务?”诸葛亮说:“我可以理解将军降曹的理由。”鲁肃用疑惑的眼光看着诸葛亮。诸葛亮继续说:“曹操善用兵,世上无人能敌。以前只有吕布、袁绍、袁术、刘表敢与他对抗。可如今这些人都已经被曹操争取过去了,所以,天下再无匹敌对手。也唯有刘备不识时务,硬要与曹操抗衡,如今落得孤军奋战,生死未卜。将军此计不但可以确保妻儿老小安然无恙,还可以过衣食无忧的富裕生活,至于国家的兴衰存亡,就听天由命了,这有什么值得顾惜呢?”
诸葛亮的言外之意是在贬损周瑜,说他不是曹操对手,不敢相抗,不能称得上是真英雄,只是个贪图虚荣、安逸,不惜牺牲国家利益来满足自己私欲的小人。周瑜果然中招,气得难以忍受,自觉颜面无光。但诸葛亮并未就此止步,又接着说下去:“我有一条妙计,不用带着酒、印,也不必献上金银珠宝,只派两个使者过江,曹操看见此二人后,必定接受你的投降,百万之众自然会卸甲卷旗而退。”
周瑜听到这里,不禁问道:“哪位神通广大的使者能使曹操退兵?”诸葛亮说:“我曾经听说曹操在漳河造了一个铜雀台,非常美丽壮观,希望将世间美女聚集于此,曹操原本就是一个好色之徒,早就听说江东乔公足下有大小乔两个女儿,有惊天绝世的容貌。曹操曾就此发誓:‘生平一定要实现两个愿望,一是统一四海,成就大业;二是锁二乔于铜雀台,以供晚年享乐。’现在,曹操的百万大军在江南虎视眈眈,志在得到二乔。将军为什么不去找乔公,令其献出二女,派人将她们送给曹操呢?曹操一旦得到这两位美人,必然心满意足、班师回朝。这可是范蠡献西施的计策,值得借鉴效仿啊。”
周瑜问:“你所说的话可有证据?”
诸葛亮继续说:“曹操次子曹植文才出众,妙笔生花。曾奉父命赋咏铜雀台,赋中的意思是说,曹操是天之骄子,发誓要迎娶二乔。这首赋文辞华美,其中有几句是:‘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与之共。……愿斯台之永远兮,乐终古而未央!’”
周瑜再也忍不住了,他大发雷霆,站起身指着北方大骂道:“老贼欺人太甚!”诸葛亮见状,连忙起身劝慰道:“以前单于频频入侵疆界,汉天子以和亲求和平,特将公主嫁了过去,如今仅送
两个女子,何以至此?”
周瑜说:“你有所不知,大乔是孙伯符将军的妻子,而小乔正是本将军内人。”
诸葛亮佯装惊讶道:“我实不知情,信口胡说,该死该死!”周瑜说:“我与老贼势不两立!”
诸葛亮假意劝道:“将军可要三思而后行啊,以免悔恨啊。”
诸葛亮的一番“激词”,使周瑜决心应战,朗声发誓:“我已经接受了孙伯符的委托,如何愿屈身投降于曹操呢?我早有北伐之心,绝不变志。希望你能助我一臂之力,共同消灭曹贼。”
至此,诸葛亮的移花接木、妙语激将法已经发挥了效用。他利用一篇赋,把曹操的意图转移到“二乔”身上,激起周瑜心中的怒气,从而达到了此行的目的。
激将法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抓住了对方的自尊心,一旦对方的心理防线被突破,事情就很容易办成了。人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这是人类的普遍心理。人的自尊心一旦受到打击,必然会产生偏激情绪,在这种情况下,人处于不理智状态,思维容易被人控制,所以,此时是说服他的最好时机。许多人在说服他人时都会采用激将法去攻击对方的自尊心,以此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当然,激将法并非到处适用。
那么,如何才能灵活运用这种方法呢?
第一,正确掌握对方的性格特点。
一般来说,自尊心强、性格外向、感性冲动的人,比较容易产生激动情绪,对这样的人使用激将法,效果应该不错。而对那些心思细腻、思维逻辑严谨、谨小慎微、性格内向、比较理智的人,不宜运用此法。因为这些人比较敏感,内心深处会因此产生抵触情绪,对你严加防范,反而增加了失败几率。
第二,不要表现出自己的意图。
使用激将法,关键在于不要表态,否则,容易使别人产生被利用的感觉。最好的办法,就是说些对对方有利,或者能使对方的才华显露的话,这样说服效果更好。
使用激将法,关键在于不要表态,否则,容易使别人产生被利用的感觉。最好的办法,就是说些对对方有利,或者能使对方的才华显露的话,这样说服效果更好。
苦苦哀求不如循循善诱
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循循善诱的说服方法呢?
1.用循循善诱的方式,化解别人的愤怒
伟大的十月革命刚刚胜利的时候,革命军占领了沙皇的冬宫。当时,俄国民众怒声呼喊要点燃这座举世闻名的建筑,将皇宫付之一炬,以消他们对沙皇的仇恨。一些文化保护者出来劝说,但民众完全不为所动。
列宁同志听说后火速赶往广场。面对义愤填膺的农民,列宁同志很恳切地说:“兄弟们,皇宫是可以烧的。但在点燃它之前,可以听我说几句吗?”
农民们一听列宁同志并不反对他们烧皇宫,当即应允。
列宁同志问:“请问皇宫原来的主人是谁?”
“是反动的沙皇。”农民们大声地回答。
列宁同志又问:“那它又是谁修建起来的?”
农民们坚定地说:“是我们人民群众。”
“那么,既然是我们人民修建的,如果人民代表住它可以吗?”
农民们点点头。
列宁同志再问:“那还要烧吗?”
“不烧了!”农民们齐声答道。
迁怒于物往往是因为一时冲动,解决这样的问题,关键在于疏导。面对激动的群众,列宁几句循循善诱的问话,理清了群众思路,使群众冷静下来,保住了这座举世闻名的建筑。他采取的方法是:
首先,理解和赞同群众的观点,这样,使群众对他产生心理认同;
其次,正本清源,使农民们懂得,皇宫虽然是反动暴君的居所,但修建者却是人民群众;如今从沙皇手中夺过来,归还人民群众,就应该让人民代表住。如此推论是完全合理的,因此农民们点了头。
最后,引导群众改变说法,让群众明确表态:“皇宫不烧了”,从而完全达到了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