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车之后,牛根生会开车的女儿很不理解父亲的作为,在很长时间内都用一种怀疑的口吻问牛根生:“这个车是不是真的给了邓大爷?”
这正是牛根生所追求的“德”,牛根生想通过这样的行为来向人们传递出一个信息,“牛根生做企业不是为了个人赚钱和享乐。”
据牛根生介绍,在物质方面,自己的各项条件都要比身边的副手差。“我们的书记还有两位副总坐的都是奔驰350,我的副董事长坐的是菱志430,雷副总坐的是沃尔沃,而我是一辆小排量的奥迪。”
人性很复杂,人心更是难以揣测,而牛根生却能自如地管理人心,也许这要源于牛根生“以德服人”的准则。牺牲自己,成全别人,听起来都像是不真实的歌颂之词,而牛根生做到了。
2005年1月12日,牛根生再次将自己的“德商”发挥到了极至,宣布将其个人所得股息的51%捐给“老牛基金会”,49%留作个人支配;在他百年之后,将其所持股份全部捐给“老牛基金会”,这部分股份的表决权授予其后任的集团董事长,家人不能继承其股权,每人只可领取不低于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平均工资的月生活费。
在对蒙牛厂区的参观中,陪同人员指着一片片没有被围起来的林告诉我们:每年秋天的时候,这里会有很多种类的水果,但是蒙牛人没有人会自由地去采摘……这也许是牛根生对蒙牛人的一种告戒: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要随便去拿。
2.“财富不在口袋里,而是在脑袋里”
与那些商学院科班出身的企业家相比,牛根生绝对称不上什么资本运作高手,事实上牛根生也反对这样的称呼,他甚至不愿意听到别人过多地提到“资本运作”这四个字。
牛根生对于资本有着自己最为朴素的理解,“如果我当初只用自己的100万块钱做事,肯定做不大,所以我想用1000万来做事,于是我就把别人的钱和自己的加起来。”
1999年1月,蒙牛正式注册成立时,100万的注册资本金是牛根生和他妻子卖伊利股票的钱。几个月之后,1999年8月18日,“蒙牛”进行了股份制改造,注册资本猛增到1398万元,折股1398万股,发起人是10个自然人。
2002年12月,蒙牛从摩根士丹利、鼎晖、英联三大国际财团获得了2.16亿元的风险投资,三家外资占蒙牛32%的股份,次年底,蒙牛再次获得三财团3亿元增资。这一切看起来,都好像是牛根生在牵着资本的鼻子在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