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做一个合格的党支部书记
45509400000033

第33章 党支部书记要努力求取知识

列宁指出,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规定:共产党员、各级干部要“努力学习,做到又红又专”。支部书记如果不自觉努力学习,就不能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的需要。

一、支部书记应具备的知识

支部书记除了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外,要做好工作,还应具有较丰富的知识,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和较多的经验积累。其中,知识占有较大的比重,而能力和经验在较大程度上又受知识所制约。我国改革、开放的日新月异的形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突飞猛进的发展,要求党务工作人员必须下苦功夫学习新知识,在向“纵深”的方向发展的同时,还应向“广博”的方向进军。高尔基说:“人的知识愈广,人的本身也愈臻完善。”他又说:“只有知识才能使我们成为具有坚强精神的、诚实的、有理性的人。”

支部书记应具备哪些知识呢?根据实践经验,可归纳为以下四大类:(一)要有坚实的基础知识。其中包括:语文、数学、历史、地理、物理、化学、逻辑学、电子计算应用等知识。

(二)要有熟练的党务和政治工作的专业知识。其中包括:党的基本知识、中国共产党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中国革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科学社会主义、党务工作知识、思想政治教育学、党的统一战线知识、工会工作与青年工作知识等。

(三)要有较全面的社会科学知识。其中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领导学、教育学、法学、心理学、人事管理学、调查研究学、决策学、社会学、伦理学、实用写作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国民经济管理、思维科学、国际知识、人际关系学等。

(四)要有丰富的社会生活知识。党的基层领导干部要处理各种问题,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要熟悉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习俗和风土人情及不同层次、不同文化水平、不同年龄、不同职别的人们的思想感情、价值观念、心理特点和生活特点等。这就在具体工作中,能切实掌握自己面临的环境,考虑群众的思想状况、人际关系及其历史沿革,以便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必须明确的是,大脑不是单纯地装知识的仓库,我们应善于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工作实际中去。这就必须:一要融汇知识,不能囫囵吞枣,要领会精神实质,这样才能真正掌握,才能灵活运用;二要驾驭知识,不做书本的奴隶,要学会综合运用自己所积累的知识去观察、分析、处理实际问题;三是超越知识,不能被所学的知识框死,不能迷信本本,而应在原来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经过思考、概括、提炼,有新的认识、新的思想、新的创见、新的发明。

二、知识结构要合理

支部书记的时间有限,对所学的知识应区分主次、先后,力求使自己所掌握的各种知识达到优化组合。最佳的知识结构有以下特点:(一)目标性根据自己的总体目标(或理想)和工作需要来设计自己的知识结构,这可以少走弯路而节省时间、精力。支部书记对应掌握的知识,一门一门的检查其有无、多寡,以便明确自己努力学习的方向,不能漫无边际地摸到什么就学什么,更不能把掌握知识当作装璜,甚至来吓唬别人。

(二)整体性各种知识在构成上,必须是一个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我们应把所掌握的各种知识进行综合、消化,并在实际工作中,以最佳的工作能力、科学的工作方法和精湛的工作艺术,来显示其整体性功能。

(三)合理性 各种知识的比例要合理,要处理好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关系,主干知识与相关知识的关系,知识的广博性与专深性的关系,以及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比例关系处理适当,就可以使各种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四)有序性知识的吸收、消化、运用是一个有序的发展过程,即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少到多、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我们对应获取的有关知识,哪个先学,哪个后学,哪个学得深一些、专一些,哪个一般掌握,要有个科学的安排。

(五)动态性人的知识体系的建立,是在不断发展中趋于定型、成熟的,要经历一个不断地自我调节的动态过程。如适应工作发展的需要、工作对象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形势任务的要求等,进行合理的调节。

有的学者提出,领导干部要具有“T”字型的知识结构。其知识面要广,可用“一”表示;同时要精通自己的专业,要有造诣较深的专业知识,可用“I”表示。具备“T”型知识结构的人,才有广泛的适应性。

还有的学者提出,领导干部要具有“X”字型的知识结构。指系统地掌握两门较系统、较扎实的专业知识。例如,党支部书记既掌握党务工作的有关知识,又学会本部门、本单位的专业知识。政工人员成为本单位的内行,可以使政治工作更好地与业务工作相结合。

三、支部书记求取知识的十条诀窍

党的基层领导干部,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还不是少数。这些同志要系统地掌握上述科学知识,除了在大学或有关培训班学习之外,主要靠自学,古今中外许多人通过自学而成才,戴笠人同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1949年9月,16岁的戴笠人参了军。他没念过书,就自学,他用行军碗装上沙子,用手指在沙土上练习写字,后来又买来字典,一个字一个字地辨识记写,久而久之脱了盲,还当了团里的文化教员。1957年转业后,担任过村支书、教师、记者、编辑。他写散文、写小说、写剧本,十几年后,600多万字、30多部的文艺、科普书籍问世了。他的长达12卷36册共1200万字的《天下趣闻奇观录》,前5册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连版3次,印数达8.5万册,全部销售一空。戴笠人还是一个高产的发明家,他的七项发明已获专利。

支部书记通过自学,不仅学到有关必备的知识,而且通过刻苦钻研,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如何自学,笔者总结了以下“十要、十忌”:第一,要订好计划,忌信马由缰。自学计划一般包括自学的内容、目标、进度等方面,要从自己现有的文化水平及所掌握的知识出发,并考虑客观条件,如每日、每月可挤出的自学时间等。学习要抓住重点,不能多门学科并进,更不能漫无目的。在一段时间内,有重点地集中学习、思考一两个问题,可以获得显著的效果。

第二,要以学为乐,忌畏难怕苦。孔子认为,读书学习同其它事务一样,“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仅仅从道理上知道它(需要),不如从感情上喜爱它;一般地喜爱,又不如把它当作一种人生的乐趣好。又说:“好学近乎知”、“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因此,他主张在阅读中必须首先注意养成好学乐学的心理和习惯。学习不能有畏难情绪。而要有勇于攀登的精神,这样才能获得新知识。这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第三,要专心致志,忌心猿意马。读书学习只有专心致志,锲而不舍,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宋代学者张载说:“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可见,只有精诚专一,才能深明事理。古人说:“痴迷而成才”,“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痴者,志者”,只要“外物不移”,就一定有所成就。

第四,要善挤时间,忌松懈疲沓。我国著名科学家童第周说:“一分时间一分成就……寸阴必珍,寸阴必争。”有的人规定了每天的学习定额来约束自己,有的人随身携带一本书,利用一切零碎时间阅读。雷锋的“钉子精神”,把挤时间学习说得就更形象了。

第五,要会“点金术”,忌方法不当。学习方法科学,事半功倍;方法不当,事倍功半。有这样一个有趣的童话:一个贫穷的孩子遇着一个神奇的老人。老人用手指头对路旁的一粒小石子点了一下。它立即化成一块金子,老人把金子送给孩子,孩子却摇摇头。老人又把一块大石头点化成金块送给他,孩子还是摇摇头不要。老人再顺手把对面一座山点化成金山送给他,孩子仍然摇摇头。老人生气了。责问他:金山还不要,你要什么?孩子不慌不忙地说:“我要您的指头。”老人一听笑了。我们在学习上也十分需要这种“点金术”。如果掌握了“点金术”,学习的成绩就会很大。鲁迅先生提倡读书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脑到、手到”,就是成功的学习方法。

第六,要虚心好问,忌骄傲自满。世界上的一切成功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就是谦虚好学而不自满。毛泽东同志说:“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虚的态度。”古希腊哲学家芝诺曾形象地把知识比喻为“知识圈”,圈外是疑难问题,知识多的人“知识圈”大,接触到的疑难问题比一般人更多。因此,即使学到某些知识,也要力戒骄傲自满。

第七,要循序渐进,忌好高骛远。循序渐进,是人们的认识发展的规律,读书学习应先学习基础知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有次序地系统地学习。前面的未学懂,就不要急于学后面的。如果贪多求快,就难以融会贯通,不能消化、吸收,结果是“欲速则不达”。

第八,要精读细思,忌不求甚解。古人曰:“学原于思”,意思是说,学问是从思考中得来的,有所思才有所得。“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只读书而不思考,就容易上当受骗,只思考不读书,问题仍然疑惑不解。可见,学习与思考是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为了把思考引向深入,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如向横的方向扩展,或向纵的方向开掘;也可以由一点向四周辐射,也可以由四周向一点集中,还可以进行反思。

第九,要学以致用,忌迷信本本。求知是行动的开始,躬行是求知的归宿。陆游一首诗中有两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意思是说,仅仅从书本上去求得知识是浅薄、不够的,还应当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才能辨别真伪,去芜存善,领会得深。在学习时要解放思想,不要做书本的奴隶,“尽信书,不如无书”,应多问几个为什么,想一想是否合于实际,是否真有道理,绝对不能盲从,对的才接受,不对的就扬弃。

第十,要持之以恒,忌浅尝辄止。学习是长期的任务,必须有坚强的毅力和自制力,要自觉地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抑制不必要的情绪,使思想的光束集中到书本上。学习要防止“五分钟热度”,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学习中要不断与自己的惰性斗争,坚持数年,定有长足的进步。战国时代的思想家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大海。”意思是,不是半步半步地积累,就不能走完千里之遥的路程;不汇聚细小的溪流,就不能成为广阔的江海。学习如果“一日曝之,十日寒之”,其结果必然是前功尽弃。

四、通过实践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英国哲学家培根有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但如何把我们所掌握的知识转化为推动事业前进的力量呢?回答是:实践。《中庸》上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几句是说,要广泛地学习各种知识,详尽细密地探究事物的原理,对自己所学的东西要谨慎思考,辨清是非,当获得了真理之后,就要坚决地去实践它。这说明“求知”是“行动”的开始,“躬行”则是“求知”的归宿。唐朝诗人韩愈把“不行”(行,即实践)看做读书成才的“四患”中的一患。在他的一首诗中写道: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

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

子今四美具,实大华亦荣。

诗中提出要多读(“读书患不多”)、深思(“思义患不明”)、虚心(“患足己不学”)、实践(“既学患不行”)等四项基本要求,做到了就称为“四美”,反之就成了“四患”。他把躬行、实践视为读书、思义的归宿。通过实践,一方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试想,一个只读了关于游泳的书,却不下水,那又怎样学会游泳泥?《政治军官修养》一书的作者余莉莉说得好:知识之树只有扎根于实践的沃土,它才能四季常青,只有长在开拓创新的原野上,才会繁花烂漫、硕果累累。知识一旦离开了实践,就会失去力量,就会成为枯枝败叶。一个党支部书记的工作能力,靠别人讲是难以获得的,抄别人现成的结论也是不能奏效的,正确的态度和途径应是通过长期的工作实践去取得。

读书、思考、实践,最后要集中到总结上来。通过总结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然后再以新的认识、新的理论去指导实践。通过总结使我们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制造,有所前进,这是做好工作,提高工作能力的基本途径。许多在工作上卓有成效的工作人员,都善于从总结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