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厚黑学全集
4552800000131

第131章 官场厚黑学(3)

聪明的领导人,对于狂妄的下属能够采用威严的管理方法,加以制伏,他们采用的就是以严制狂——威管术。

清代僧王死后,曾国藩接替剿捻事宜,与猛将陈国瑞打上了交道。当处理陈国瑞与刘铭任所统率的两军械斗事宜时,曾国藩感到只有让他真心地服自己,才有可能在今后真正地使用他。于是,曾国藩拿定主意,先以凛然不可侵犯的正气打击陈国瑞的嚣张气焰,继而历数他的劣迹暴行,使他知道自己的过错和别人的评价,当陈国瑞灰心丧气、准备打退堂鼓时,曾国藩话锋一转,又表扬了他的勇敢、不好色、不贪财等优点,告诉他是个大有前途的将才,切不可以莽撞自毁前程。使陈国瑞又振奋起来,紧接着,曾国藩坐到他面前,像与儿子谈话那样谆谆教导他,给他订下了不扰民、不私斗、不抗令三条规矩,一番话说得陈国瑞口服心服,无言可辩,只得唯唯退出。

但是,陈国瑞的莽性难改,所以一回营就照样不理睬曾国藩所下命令。看到软的作用不大,曾国藩马上请到圣旨,撤去陈国瑞帮办军务之职,褪去其黄马褂,责令戴罪立功,以观后效,并且告诉他再不听令就要撤职查办,发往军台效力了。陈国瑞一想到那无酒无肉、无权无势的生活,立即表示听曾大人的话,率领部队开往指定地点。

就这样,曾国藩以软硬兼施的办法,剃了陈国瑞这个刺头。

4.管人不能徇私枉法

春秋时,公孙仪任鲁国的宰相,他很喜欢吃鱼,国内的人都争买鱼献给他,公孙仪一概不接受。他弟弟问他:“你既喜欢吃鱼,为什么又不要呢?”公孙仪回答:“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才不接受别人送的鱼。如果接受了别人的鱼,必然要按别人的意愿办事,那就可能触犯法律;触犯法律,就会被免去宰相;免去宰相,虽然喜欢吃鱼还会有谁给你呢?不接受鱼而不被免去宰相,这样,虽然没有要人家的鱼,但却能长久地自己买鱼吃。”

这样清醒,实属不易。他很辩证地认识到只有不吃别人的鱼,才能真正长远地靠自己吃鱼。世上有多少人都没有公孙仪这份智谋。在小利面前,贪心过剩,结果被别人牵住了鼻子。特别是一些已取得一定地位和成功的人,由于权力和影响超出常人,所以一些居心叵测的人就会对你曲意逢迎,投你所好。如果贪图小利,成了别人的工具,那么违法乱纪就在所难免了。

5.依法行事,按律施行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颇具才华的女皇帝。她原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太宗死了以后,他的儿子唐高宗李治又在永徽六年(公元655年)把她立为皇后,并参与朝政。李治死了,她废掉李治的儿子唐中宗与唐睿宗,干脆自称圣神皇帝,并改国号为周。在她统治的年代,虽然还能继承唐太宗的某些善政,并进行了一点改革,但由于自己是女人当皇帝,唯恐有人不服捣鬼,于是广设特务,提倡告密,任用酷吏,屡兴大狱,借以巩固自己的政权,一时宗室、朝臣,乃至一般的平民百姓被冤死的很多。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当时大部分执法官员都“竞为深酷”,经常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无辜,借此邀功要赏,但是,就有那么一位李日知却认定了办案必须以法律为依据这个“死理儿”,不怕死、不信邪、不求官、不爱财,留下一股人间正气。李日知是河南荥阳人,当时任司刑承,量刑一贯平恕准确,从不草菅人命。但是,当时酷吏横行,民命如草,司刑少卿胡元礼就是这种酷吏中的一个。有一次胡元礼要杀一个人,李日知依法判定用刑过重,不同意处死,胡元礼当然不干,两人这样反复争论了好几次,还是没有定案。胡元礼气极了,咆哮道:“只要我胡元礼不离开刑曹,这个人就休想活命!”李日知听说后也不示弱,他严肃地讲:“如果我李日知还有负责目前的工作,这个人就不能处死!”最后两个人各自向上陈述了自己的道理,由于李日知言之有据,难以反驳,最后还是没有能按胡元礼的意思屈判那人死刑。依法行事的管理原则终于发挥了作用。

6.必须有做“坏事”的能力

有些时候,为了胜任工作,领导必须有做“坏事”的能力。当某种情况可能会失去控制,造成灾难,为了维持秩序、避免混乱,领导必须有牺牲无辜者的决心与勇气。从这个角度来说,领导者,有时也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为了大众的利益,必须对某些人进行残酷的处置。这种情形,虽然有时成为野心家为非作歹的借口,但常常的确是迫不得已的。中国历史上,被儒家尊为圣人的周公旦,便有杀害同胞兄弟管叔、蔡叔的记录;汉高祖刘邦,在项羽以其父亲的生命作威胁时,却以“请分一杯羹”来应付。

现代管理中,公司的经营者,在公司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也常会动用牺牲创业伙伴及创业时高级干部的策略。尽管这些人劳苦功高,但为了公司的成长和管理制度上的健全,这种牺牲有时也的确是必要的。虽难免让人有“狡兔死走狗烹”之议,却也是现实生活中难以避免的残酷面。

7.宁让人畏,不让人敬

让人敬畏的领导远比让人敬爱的君王来得安全。人们通常会去损害自己所爱的人的利益,却不敢去偷占自己所害怕的人的便宜。因此,只懂得用爱来施恩的领导,经常会过分相信下属对他的支持,由于判断上的误差,而遭到了毁灭的命运。

8.用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

领导人为制止动乱形势的必要政策,最好严厉而果断,将反对者的意志彻底镇压,但绝对不可实施太久,否则会使敌对势力再度滋生反抗的勇气。朱元璋出身民间,在创业伙伴间缺乏崇高的君王的合法性地位,因此在建立政权后,曾对功臣展开大屠杀,以彻底压制各派系的势力,终于建立了三百年的大明政权。而明末的崇祯皇帝却善善不能用、恶恶不能去,对李自成、张献忠等既缺乏一贯的剿讨政策,也提不出安抚的具体方法;对清人的政策更是在和与不和之间举棋不定,反使抗清名将袁崇焕等先后冤死,终致李闯王攻入皇宫,他却不得不自缢于煤山。

9.鲶鱼效应

纵观古今中外任何一位成功的管理者,都具有“管人”的本领,都具备善于利用“人”这个特殊资源的本领,他们都能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包括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产出尽可能多的产品和服务。

许多企业基本上由以下三种人组成:一是不可缺少的干才,约占20%;二是以公司为家辛勤工作的人才,约60%;三是整日东游西荡、拖企业后腿的蠢材或废才约占20%。如何使第三种人减少,使第一、第二种人增加呢?采用“鲶鱼效应”。

过去渔人捕沙丁鱼,总是将鱼放入鱼槽运回码头。抵港时,如果鱼仍然活着,卖价要比死鱼高出许多,因此渔民们千方百计让鱼活着返港。但除了一艘渔船总能带着活鱼返港外,其他各艘渔船的种种努力均告失败。而带活鱼返港的这艘船的船长从不公开自己成功的秘密,更不让人参观他的鱼槽。直到他死后,渔民打开鱼槽,才看到里面只不过是多了一条鲶鱼而已。

为什么放进一条鲶鱼,就能使其他鱼都活着呢?原来,鲶鱼是食肉鱼,它被放进鱼槽后,自然会四处游动到处找小鱼吃,而大量的沙丁鱼发现多了一个“游动杀手”,自然也加速游动,这样一来,沙丁鱼就一条条活蹦乱跳地回到渔港。其实用人也是同样的道理,一个公司,如果人员长期固定,就缺乏了新鲜感和活力,容易产生惰性。因此有必要找些外来的“鲶鱼”加入公司,制造一种紧张气氛,这样,企业自然而然就生机勃勃了。

把握时机巧进退

春秋时的范蠡是一位才华出众的人,他辅佐越王勾践二十年,使越国强大,最后灭掉了吴国。越王勾践因为他功勋卓著,要拜他为上将军。范蠡知道越王心胸狭窄,可以共度患难但不能同享富贵,便坚持不受,并悄然离开越国,更名经商,富甲一方。

范蠡离开越国时,曾遗书一封给共过事的大夫文种,劝他尽早离开越王,信中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安乐,子何不去!”但文种并没有听从劝告离开越国,而只是称病不朝,以为我不管事便可无事。果然,没过多久,越王便听信谗言,找借口逼文种自杀了。

越王可与人共患难,患难之时做其臣下便可身安,但他不能与人共享乐,因此患难之时一过,他的赐官加爵,便是加灾施祸。范蠡审时度势,及时身退,不求一时富贵,也远避了杀身之祸;文种不知,最终虽事业有成却性命不保,到死也只能留下说不出的遗憾。

张良与萧何、韩信,并称汉初三杰,张良却未像萧何那样遭受锒铛入狱的凌辱,也未像韩信那样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场。关键是他在成功时急流勇退,在辉煌时甘于退向平淡。自从汉高祖入主关中,天下初定,张良便托词多病,闭门不出,隐居修炼养身之术,研习黄老之学。汉高祖剖符行封,特意让他自择齐地三万户。张良只选了个万户左右的留县,受封为“留侯”。他曾说道:“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留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传说中的仙人)游。”他看到帝业建成后君臣之间的“难处”,欲以退让来避免重复历史的悲剧。遵循着可有可无、时进时止的处事原则。在西汉皇室的明争暗斗中,他极少参与谋划,堪称“功遂身退”的典型。

战国时的范雎用“远交近攻”的谋略辅佐秦昭王,屡建奇功,拜为相国,封应地,号应侯,成为秦昭王最信任的人。后来,他举荐的郑安平和王稽先后叛国通敌,根据秦国法令,举荐者也应治罪。虽然秦昭王考虑到范雎的功劳很大没有治他的罪,但范雎自己心里感到不自在。这时,燕国人蔡泽来到了秦国,求见范雎。

蔡泽见到范雎后,气宇轩昂,谈吐不同凡响,范雎不得不服。蔡泽对范雎说:“人们常说,太阳运行到中天便要偏西,月亮圆满便要亏缺。物盛则衰,这是天地间的自然规律。你现在功劳很大,官位到了顶点,秦王对你的信任也无以复加,正是退隐的好时机。这时退下来,还能保住一生的荣耀,不然的话,必有灾祸。这方面的教训是很多的。想当年,商鞅为秦孝公变法,使秦国无敌于天下,结果却遭到车裂而死的下场。白起率军先攻楚国,后打赵国,长平之战杀敌四十万,最后还是被迫自杀。又如吴起,为楚王立法,兵震天下,威服诸侯,后来却被肢解丧命。文种为越王勾践深谋远虑,使越国强盛起来,报了夫差之仇,可最终还是被越王所杀。”

范雎听后不禁悚然动容。蔡泽稍稍停了一会儿又说:“这四个人都是在功成名就的情况下不知道退隐而遭受的祸患。这就是能伸而不能屈,能进而不能退啊!倒是范蠡明白这个道理,能够超脱避世,做了被人称道的陶朱公。我听说,以水为镜,可以看清自己的面容,以人为镜,可以知道自己的祸福。《周书》说:‘成功之下,不可久处。’你何不在此时归还相印,让位给贤能的人,自己隐居山林,永保廉洁的名声、应侯的地位,世世代代享受荣耀呢?”

蔡泽的话终于说服了范雎。于是,他待蔡泽为上客。过了几天,范雎向秦昭王介绍了蔡泽,说服昭王拜蔡泽为相国,自己托病归还了相印。就这样,范雎急流勇退,离开了相位。

楚国派昭阳领兵攻打魏国。昭阳在襄陵击败魏军,连克八城,随后又移兵进攻齐国。

齐王对此很忧虑。恰好秦国的使者陈轸到齐国,齐王就问他怎么办。陈轸说:“大王不必担心,让我去劝楚军退兵好了。”

陈轸去到楚军军营,对昭阳说:“我很想知道楚国的法律对于破敌杀将者如何封赏?”

昭阳说:“如果官位已经是上柱国了,就封爵位为上执珪。”

陈轸问:“还有比这更尊贵的吗?”昭阳答:“只有令尹了。”

陈轸说:“如今您已经是令尹,属于一国之中的最高官位了。我打个比方:有个人给门客们送了一壶酒,门客们说:‘几个人喝一壶酒,不够喝,不如大家在地上画蛇,谁先画好,谁就一个人喝酒。’过了一会儿,有个门客说:‘我先画好蛇了。’他拿起酒,又说:‘我可以给蛇画些足。’等他加画好蛇足之后,另一个人已经将酒夺过来喝掉了,并且对他说:‘蛇本来就没有足,你给它添上足,就不是蛇了。’如今您已官至令尹,辅佐楚王,进攻魏国,破敌杀将,论功劳谁也比不上您,您的官位高得不可能再提拔了。您竟然又移军进攻齐国,打胜了不可能再升官,打败了却会身败名裂,对楚国也没有好处。这就等于画蛇添足一样。不如早点儿撤军而去,给齐以德惠,这才是保全名利的‘持满之术’啊。”

昭阳认为有道理,就领兵撤退了。

可见,在适当的时机做出适当的选择,把握“进”与“退”的辩证关系,正是做人和当领导的必备心术。

小心谨慎,防人暗算

颜真卿,历史上著名的大书法家,也是唐代最为杰出的忠贞大臣。安禄山起兵叛乱时,河北二十余郡望风而降,唯有他以一座小小的平原郡城,孤军抵抗,誓不降贼,成为抗击叛军的中流砥柱,赢得唐玄宗极大的赞叹。此后,他历经唐肃宗、代宗和德宗数朝,官至太子太师,德高望重,天下景仰。然而,这样一位名震天下的颜真卿,却对宰相卢杞一点儿办法也没有。

本来,颜、卢两家曾是世交,父辈曾携手并肩浴血沙场,为刎颈之交,但即使如此,卢杞在自己羽翼丰满之后,却再也容不下这样的老前辈。最初,卢杞想把颜真卿挤出朝廷,便问他:“想安排你去外地任职,你看哪里对你比较合适?”

颜真卿在朝堂中当众回答说:“我这个人由于性情耿直,一直被小人所憎恨,遭到贬斥流放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如今我老了,希望你能有所庇护。当年安禄山杀害了你的父亲,将首级传到我那里,以威胁我投降,我见到你父亲脸上的血迹,不敢用衣巾擦拭,而是用舌一一舔干净的,难道你还不能容下我吗?”

几句话说得卢杞脸色绯红,心中却更痛恨了。不久,割据淮西的节度使李希烈起兵反叛朝廷,自称天下兵马都元帅,气势汹汹,很快便攻下了汝州,引起朝野很大的震动。德宗问卢杞如何平息叛乱,脸厚心黑到了极点的卢杞,决心利用这个机会除掉颜真卿,便对德宗说:“李希烈是个年轻的悍将,恃功傲慢,他的部下不敢阻止他。如果朝廷能派出一位儒雅重臣,向他宣示陛下的恩德,陈述逆顺祸福的道理,李希烈必然会革心悔过,这样就不必大动干戈而将他收服。颜真卿是四朝重臣,忠直刚强,名重海内,人人敬服,他去最为合适。”

表面上这番话说得冠冕堂皇,完全是为了迅速平叛,丝毫也没有陷害颜真卿之意。因而不辨忠奸的德宗皇帝完全听从了他的意见,朝中有识之士无不为之震惊。有人劝告颜真卿说:“你这一去必然会遇害,最好暂且留下来,看一看朝廷会不会有新的平乱措施。”颜真卿慨然道:“国君之命,怎么能够不从?”还有人甚至上书朝廷说:“让一位元老重臣去送死,这是国家的耻辱!请将颜真卿留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