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冷静的倾听者,不但到处受人欢迎,且会逐渐知道许多事情。而一个喋喋不休者,像一只漏水的船,每一个乘客都会赶快逃离它。同时,多说积怨,瞎说惹祸。正所谓言多必失,多言多败。只有沉默,才不至于被出卖。
保持沉默便是保持不伤人的最好方式。有道德的人,绝不泛言;有信义者,必不多言;有才谋者,不必多言。多言取厌,虚言取薄,轻言取侮,唯有保持适当的缄默,别人将以为你是一位哲学家。
我们的说话绝对要适量,无把握的事不要乱开口,尤其当有陌生人比我们有经验和更多了解的人在座时,因为我们多说了,便是不打自招,揭露了自己的弱点及愚蠢,并失去了一个获得智慧及经验的机会。
见什么人说什么话
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唯有知人与自知才能保证你为人处世能圆润有度、亦张亦弛。厚黑学认为一根筋的人不会讨人喜欢,太讲原则也不好,多个朋友不如少个敌人,这里面有很大的学问。年轻人往往不懂这些,初生牛犊不怕虎,一副愣头青的架势直往前冲,直到撞得头破血流了才开始后悔,实在不值得。他们最常犯的错误就是口无遮拦,不管说话做事只考虑自己而不会照顾对方的感受,最后除了自己嘴上痛快外什么也没得到。所以,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善于观察,要知道,单单依着自己的能力、性格、好恶,是很难同别人进行良好沟通的。
说话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实用性相当强的技术,要想与人进行良好的沟通不掌握一些说话的技巧是不行的。社会学工作者的作用之一就是将一些看起来普遍有用的生活经验总结整理在一起,使之成为前车之鉴,帮助更多的人在生活中做到游刃有余。跟人说话,先要认识对方的个性。对方喜欢婉转,应该说含蓄的话;对方喜欢率直,应该说急切的话;对方崇尚学问,就说高深的话;对方喜谈琐事,就说浅显的话。说话方式能与对方个性相符,自然能一拍即合。根据对象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语言方式,才不会制造对立,产生麻烦。俗话说,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切记不要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细节上给自己制造不必要的麻烦,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有史为鉴:
唐高宗李治要立武则天为皇后,遭到了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一大批元老大臣的反对。一天,李治又要召见他们商量此事,褚遂良说:“今日召见我们,必定是为皇后废立之事,皇帝既然决心已下,要是反对,必有死罪。我既然受先帝的顾托,辅佐陛下,不拼死一争,还有什么面目见先帝于地下!”
李世同长孙无忌、褚遂良一样,也是顾命大臣,但他看出,此次入宫,凶多吉少,便借口有病躲开了。而褚遂良由于当面争辩,当场便遭到武则天的斥骂。
过了两天,李世单独谒见皇帝。李治问:“我要立武则天为皇后,褚遂良坚持认为不行,他是顾命大臣,若是这样极力反对,此事也只好作罢了。”
李世明白,反对皇帝自然是不行的,而公开表示赞成,又怕别的大臣议论,便说了一句滑头的话:“这是陛下家中的事,何必再问外人呢!”
这句回答巧妙地顺从了皇帝的意思,又让其他大臣无懈可击。唐高宗因此而坚定决心立武则天为皇后。以后的事情不言而喻: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都遭到了迫害,只有李世一直官运亨通。
了解对方的性格,是与其办事的最佳突破口。投其所好,便可与其产生共鸣,拉近距离。
在这里“知人”是很重要的,了解对方的性格才能投其所好,找到处理事情的最佳突破口,所以切记:无论找什么样的人办事都应首先摸透他的性格,依据其性格“对症下药”,就很容易“药到病除”。但有时候光了解了对方的性格还是远远不够的。有的记者在开始专访前都会仔细收集采访对象的资料,做到心中有数了才开始,这样在采访的过程中就不容易出现尴尬的情况;同样,在与人交往时,如果不了解对方,甚至连对方的姓名都没弄清,就不能信口开河,乱谈一通,那样很容易扫兴。
学会拐弯儿说“不”
精于厚黑的人说“不”也婉转,他们不能直接说“不”,而是转移重心,改变话头,让自己的拒绝艺术化。所以在《左传·昭公二十年》:“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后把臣下对君主劝善规过,建议兴革为“献可替否。”“献可替否”已成为一句成语,意思是建议可行的而替代不该做的。别人所托之事千奇百怪,对于违背原则之事,应在讲明道理之后,帮助想一些别的办法作为替补。如果你想的办法不很理想,但你已经尽力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对方的失望感;如果你的办法帮助别人圆满解决了问题,那别人会对你更满意。
小王和小李是一对好朋友。有一天,小王来到小李的单位请求小李帮他一件事,为他的未婚妻报仇。原来小王的未婚妻被车间主任欺侮了,小王发誓要为未婚妻报仇,并买了一把锋利的弹簧刀,想要放倒那小子,但考虑到车间主任人高马大,自己对付不了他,于是请小李帮忙。小李听后,心中很明白,尽管车间主任不是好东西,确实应该教训教训他,但如果感情用事,放倒了他,那是会触犯法律的。因此,小李决定说服小王,问小王:“你爱你的未婚妻吗?”“爱,当然爱,不然我就不理这件事儿了。”小王回答说。“这就好。爱一个人不容易,真正爱上一个人,不管她遇上多么大的不幸,都是不会动摇爱的决心的;相反,还要帮助她从不幸之中解脱出来。如果你感情用事,并不是爱她,而是在害她,她不会为此而感谢你,相反会恨你。坏人总是要受到惩处的,这要靠法律。车间主任的行为是违法的。这样吧,我帮你和你的未婚妻运用法律的手段来惩处车间主任吧,我相信,法律会给你们一个满意的答复的。”
小王听了小李的一番话,打消了复仇的念头,并最终运用法律武器惩处了那位车间主任。
在这件事情上,小李听了小王的请求,并没有感情用事,而是先讲了一番道理,并把话题的重心由复仇转移到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小王从中明白了自己的糊涂,从重心的转移中使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小李也由此拒绝了小王复仇的请求,这就叫“献可替否”。假设小李不这样做,而是满口答应帮助小王去复仇,那肯定要发生悲剧,到头来只会付出惨重的代价。
最近,德国有一位心理学博士,在接受一家电视台的访问时,谈论到如何摇头对别人说“不”的技巧。对于那些较内向而不忍看到人家失望的人来说,无疑这是个喜讯。那么,怎样开口拒绝,才不会伤害对方呢?
1.在说“不”时,务必让对方了解我们拒绝的苦衷和歉意。
2.如果自忖无法照办,在拒绝时要避免使用让对方存有某种希望的语气。应尽快将你的意思明确地告诉对方,不要拖延时间,这才是真正的好意。
3.避免模棱两可的回答。如“我再考虑看看”等类似讲法,讲的人或许自己认为那是代表拒绝,可是有所求的一方却认为对方是真的要替他想办法。所以要拒绝,一定要把意思清楚地表达出来。
4.把不得不拒绝的理由以诚恳的态度加以说明,直到对方了解你是爱莫能助,这样便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拒绝。
5.搬出第三者也是一种高明的拒绝技巧。例如别人向你借钱,你可以说:“我很了解你的情形。但是钱已经借给我姐了,现在钱不在我这儿,实在很抱歉。”这样较容易使对方信服。
总之,为了让事情圆满解决,偶尔撒个谎也是无可厚非。聪明人在办事的过程中,应该学会拐个弯儿说“不”,只有这样,才能在不伤害彼此感情的基础上,使问题得到圆满的解决。
不逞口舌之利
《鬼谷子·本经符》:“言多必有数短之处。”在奸诈的古代兵家看来,逞口舌之利对自己百害而无一利。所以,厚黑者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在嘴巴上与人斗个你死我活。
可是,有些人总是千方百计地试图证明自己比别人聪明,他们实在争辩不过别人的时候,经常于拂袖而去前撂下最后一句话:“等着瞧吧!你会知道谁是谁非的。”
永远不要说这样的话!这句话等于在说:“我会使你改变看法,我比你更聪明。”有谁喜欢听到“我比你更聪明”的话?这实际上是一种挑战,在你还没有开始证明对方的错误之前,他已经准备迎战了。为什么要给自己增加困难呢?如果事实真的证明他是错的,他也会说:“现在这样的结果是由于时间和条件已经发生了变化。”而他却不会说:“事实证明,你显然是对的,我错了。”
一般人都不愿改变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因此,要想在生活和工作中使自己更受欢迎,人际关系更融洽,你就不要去努力证明别人是错的。
当有人向你陈述一件你不以为然的事情时,你不要立刻驳斥他或立即指出他的错误。你要在回答的时候,表示在某些条件和情况下他的意见没有错,但目前来看好像稍有不同。
譬如,有人说了一句你认为是错误的话,你这样说不更好吗——“呃,我倒有另外一种想法,但也许不对。我常常弄错,如果我错了,我很愿意得到纠正。”
这将会收到神奇的效果。无论什么场合,试问,谁会反对你说“我也许不对”呢?
人是一种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动物,在感情与道理之间,人往往偏重于感情。通常一件事情大多数人都是用三分理智七分感情去判定的。感情是人类的优点,也是弱点。利用这种优点也是弱点去进行应酬,可以做到事半功倍。而应酬的最高效率,是你绝未使用任何强制手段而使对方照着你的意思去做。
多利是纽约一家木材公司的推销员,他多年与那些冷酷无情的木材审察员打交道,常常发生口舌,虽然最后的结果往往是他赢,但公司却总是赔钱。为此,他改变策略,不再同别人发生口角,最终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有天早上,多利办公室的电话铃响了,一个人急躁不安地在电话里通知他说,多利给他的工厂运去的一车木材都不合格,他们已停止卸货,要求多利立即把货从他们的货场运回去。原来在木材卸下时,他们的木材审察员报告说这批木材低于标准50%,鉴于这种情况,他们拒绝接受木材。多利立刻动身向那家工厂赶去,一路上他都在想着怎样才能最妥当地应付这种局面。通常,在这种情况下他一定会找来判别木材档次的标准规格据理力争,根据自己做了多年木材推销员的经验与知识,力图使对方相信这些木材达到了标准,错的是对方。然而这次他决定改变做法,打算用新近学会的“说话原则”去处理问题。多利赶到场地,看见对方的采购员和审察员都是一副揶揄神态,摆开架势准备吵架。多利陪他们一起走到卸了一部分货的车旁,询问他们是否可以继续卸货,这样多利可以看一下情况到底怎样。多利还让审察员像刚才那样把要退的木材堆在一边,把好的堆在另一边。
看了一会儿,多利就发现,对方审察得过分严格,用错了标准。因为这种木材是白松,而审察员对硬木很内行,却不懂白松木。白松木恰好是多利的专长。不过多利丝毫也没有表示反对审察员的木材分类方式。他一边观察,一边问了几个问题。多利提问时显得非常友好、合作,并说他们完全有权把不合格的木材挑出来。这样一来审察员变得热情起来,他们之间的紧张气氛开始消除。渐渐地,审察员整个态度都改变了,他终于承认自己对白松毫无经验,开始对每一块木料重新审察并虚心征求多利的看法。
最终,他们接受了全部木材,多利也顺利拿到了这批木材的全额支票。
一提到批评,人们马上就会联想到紧张的气氛和不愉快,但婉言却能使批评在轻松愉快中进行,收到“直言”所收不到的效果。
以威胁对付威胁
有的人处于有利地位,认为只要自己提出要求,别人的东西就会成为自己的囊中之物。对这种人你要从实力上见真章自然不行,应该意识到,他能威胁于你靠的是实力,而你也一定可以找到可以威胁到他的软肋。厚黑者认为,以硬气的态度发出威胁,就可能达到挫其锐气的目的。
战国时代,群雄逐鹿,为了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一大批善于辞令的谋臣辩士便应运而生。
一天,秦王派人去告诉安陵君,秦国愿意用土地五百里来换安陵。安陵君说:“承蒙大王照顾,用大的换小的,真是好极了!不过,我们的土地是祖先传下来的,我不敢调换。”秦王知道后很不高兴。为了说服秦王,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
唐雎来到秦国,拜见秦王。秦王十分傲慢地对唐雎说:“我用五百里的地方来换安陵,安陵君却拒绝我,这是什么道理?况且,秦国已经灭掉韩国、魏国,安陵君只有小的地方却偏偏存在,是因为他是个谨慎的人,
我没有把他放在心上的缘故。如今我用十倍的土地来扩大安陵君的地盘,他却违抗我,这不是轻视我吗?”
唐雎说:“不,不是这样。安陵君从祖上继承的土地要永远保住它,即使拿一千里土地也不敢调换,何况五百里呢?”
秦王听了甚为恼怒,说:“你可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
唐雎说:“我没有听说过。”
秦王说:“天子一发怒,会使百万尸首遍地,鲜血流淌千里!”
唐雎说:“大王可曾听过布衣之士发怒吗?”
秦王说:“布衣之士发怒起来,也不过是扔掉帽子,空手赤脚,用脑袋撞地罢了!”
唐雎说:“这是平常人的发怒,不是士人发怒。从前,专诸替公子光行刺吴王僚的时候,彗星冲击月亮;聂政为严仲子杀韩傀的时候,白虹穿过太阳;刺客要离刺吴王僚的儿子庆忌的时候,苍鹰在殿上扑击。这三位都是布衣之士,他们的满腔怒气还未迸发,上天就降示预兆。现在加上我,将要变成第四个人了。如果布衣之士非要发怒不可,倒在地上的尸体虽只两具,流血不过五步,可是天下的人都要穿上丧服。现在是时候了!”说完,拔出宝剑,跃起身来。
秦王吓得变了脸色,耸身长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我明白了,韩、魏两国所以灭亡,而安陵只有五十里土地还能存在,就因为有先生你在啊!”
秦王用五百里换安陵君的领地,显然是个阴谋:安陵君如果同意交换,五百里地很显然不能到手,却失去了祖传的“根据地”;如果不同意交换,则背上了轻视秦国的罪名,也会被吞并。安陵君岌岌可危!然而先秦时代,“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唐雎胸有成竹,以布衣之怒相对,辨析常人之怒与士人之怒的不同并连举三例之后,用“倒在地上的尸体虽只两具”对“百万尸首横地”,用“流血不过五步”对“鲜血流淌千里”,结果是士人之怒会使天下人都要穿丧服,同时拔剑跃身,宣称“是时候了!”吓得秦王连连道歉,放弃了侵吞安陵的计划。没有唐雎的针锋相对,安陵君怎么能自保呢?
说“硬”话主要不是去批驳对方论点的错误和指责对方的可笑或荒谬,而是用与其相似、相对或相反的论点去智取对方,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寸土不让,占据制高点,这样就能居高临下,势如破竹,威慑对方。例如有一次孙中山先生在访友途中,遇到一位卖假药的郎中,该人自诩丹药神效。路人围观如堵,中山先生恐人受骗,当众揭发他的药足以害人,众皆哗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