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厚黑学全集
4552800000143

第143章 口才厚黑学(8)

当遇到固执己见的“硬骨头”时,如果只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当然可以任他固执,不理他就是了。如果他的固执会耽误事,那么再硬的“骨头”也得上去啃一啃。这时最好的办法不是跟他争个谁对谁错,而是从他的观点入手,先顺着他说,在这个过程中分析利弊,并适时地以情感打动他,让他自己否定自己。

战国时期,赵太后刚刚掌权做了一国之主,秦国就加紧向赵国进攻。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提出要以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为人质,才肯出兵救赵。

作为妈妈,赵太后当然不愿意让自己的爱子去做人质,这自然也是人之常情。因而,对于大臣们的反复规劝,太后大为恼怒,对臣下说:“你们哪个再来劝我送长安君去当人质,我就唾他一脸口水。”左师触龙为了国泰民安,只能在太后的火头上去说服这位一国之母。

于是,他决定采用以情动人的办法。见了太后之后,对于送长安君当人质的事,触龙在开始时只字不提,而是委婉地询问太后的饮食,关怀体贴地寒暄着,在太后“色少解”的心境下,又提出愿送自己年仅15岁的小儿子入宫做卫士,并说自己年迈,对小儿子十分喜爱云云。当太后问他:“你们男人也爱怜小孩吗?”触龙答道:“爱得比妇人还要厉害哩。”太后笑着说道:“我看还是妇人爱得厉害吧。”

至此,老人爱子之心在双方情感上得到互融,触龙成功地找到了化解太后的怒气、引发其情感的渠道,就是说有了共同的语言,创设了沟通情感的情景。接着,触龙又巧妙地将太后的谈锋引向长安君,他对太后说:“老臣私下认为太后疼爱燕后(赵太后之女)胜过长安君啦。”太后说:“你错了。我疼爱她,哪里比得上长安君。”

这样的回答正中触龙下怀,他正是要由此生发谈论爱子原则来劝太后的。触龙接过话头,说:“父母疼爱子女,要替他们作长远打算。您老人家送燕后出嫁的时候,抚摸着她的全身哭个不休,因为她嫁得太远而感到悲伤,真够心疼的。燕后走了以后,您并不是不想念她啊,每当祭祀,总要替她祝福、祈祷:千万不要让她返国呀!这还不是替她作长远打算,希望她的子子孙孙不断承继王位吗?”

触龙的说法,是从情感上对太后的做法给以赞许。太后听了,心里觉得很受用,就点头表示赞同,说:“是这样的。”触龙继续把话题引深,他问太后:“从现在起算到三代以前,甚至算到赵氏开始建国的时候,赵王的子孙能够累代封侯至今不绝的还有吗?”太后说:“没有了。”触龙又问道:“不光是赵国,就是别国子孙后代继续不断封侯的还有吗?”太后道:“我不曾听说。”至此,触龙已将太后的情感完全引到了自己的话题上,于是,他开始以情理交融的攻心战,向太后发起了进攻。

触龙说:“这些人啊,近一些的呢,是自身遭到不幸;远一些的呢,还要累及子孙,难道是因为这些封了侯的子孙本身个个不行吗?只是因为他们地位虽高,却没有建立什么功勋,俸禄虽多,却没有什么功绩,而且还拥有大量的金银财宝。如果太后抬高长安君的地位,给他肥沃的封地,赏赐很多财宝,而不让他及时为国立功,一旦太后去世,长安君怎能在赵国站得住脚呀!我以为太后替长安君打算得不够长远,所以说你疼爱他还比不上疼爱燕后!”

太后终于为触龙的情理所打动,说:“哦,那就听你的安排吧。”至此,触龙完成了说服过程,太后接受了建议,派长安君去齐国做人质。

心理学家认为,人有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即理性世界和情感世界。情感,作为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乃是人的需要和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反映,人的全部心理活动,都离不开情感的伴随,情感是沟通的桥梁。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说的“动人心者莫先于情”,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在上面这个例子中,触龙就是以情为先,攻心为上,以自身的情感优势化解赵太后的谈锋并将谈话的内容引入自己巧妙选择的“情感战场”,以情寓理,情理交融,进而说服太后接受了建议,取得了说服的成功。

说话上忍让,行动上准备

如果双方是一动一静的关系,而在你养精蓄锐时又不想引起对手的注意,多说一些低头话,摆出一副任人宰割的样子,不失为一个明智之举。

唐高祖李渊建立唐王朝后,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勾结,多次陷害立有大功的秦王李世民,兄弟间一场生死拼杀势所难免。

李世民身边的文臣武将屡次进言,劝李世民早作打算,抢先动手。李世民每到这个时候,便会面带愁容,叹息不止,说:

“我们乃是一母同胞的兄弟,纵是他们的不对,我又怎么忍心呢?还是委屈一下吧,时日一长,他们也许会知错而改,一切都烟消云散。”

别人都十分着急,深怪他心有仁念,坐失良机。李世民对此如若未闻,暗中却把他的心腹将领蔚迟敬德等人找来,对他们说:“你们的好心,我岂能不知?不过现在我们安排未妥,事无头绪,又怎能草率行事呢?事若不密,为人察觉,只怕我们先得人头落地了。还望各位佯装筹划,切勿泄露。”

李世民边忍边动,加紧布置。由于他表面从容,处处示弱,李建成、李元吉果真上当,暗中得意。他们按部就班,一步步地实施整倒李世民的计划,只想假以时日,不愁大事不成了。

不久,有报说突厥兵犯境,李建成便保举李元吉为帅,带兵迎敌。齐王请求李渊把秦王李世民的兵马归他指挥,李渊答应了他的要求。李世民和他的文臣武将一眼便看穿了他们的阴谋,李世民见群情激愤,故作痛苦的模样安抚众人说:“皇上既已同意,看来我只能束手待毙了。这是天意,我又能怎么样呢?”

众人见此,信以为真,不禁泣泪苦劝,有的还要告辞而去,以示抗议。只有几个知情者以目示意,不露声色。

这时又有人进来密告李世民,说太子与齐王早已定下计谋,只等李世民等人给齐王出征送行时,便要密伏勇士,趁机全部杀光,然后太子登位,封齐王为太弟。

众人听此,皆发怒大吼,情绪更为激动。李世民见火候已到,这才长叹一声,对众人说:

“我是被逼如此,各位都是明证。事已至此,只有先发制人,我们才能铲除强敌保全性命。”

李世民分兵派将,伏兵于玄武门。第二天,李建成、李元吉上朝在此经过,伏兵齐出,他们二人猝不及防,李建成被李世民射死,李元吉被蔚迟敬德砍杀。

没过多久,李渊便让位李世民。李世民登基为帝,终于实现了他的梦想。

李世民的这种表面受气、暗中动手的策略,可谓一箭双雕。一是麻痹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二是激起了手下大臣武将的义愤情绪,待时机一到,自然一举成功。倘若明着与之对抗,不但要大大损耗自己的力量,也会因此招来非议,于名声有害。与这种策略相似,兵法上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则更让敌人出乎意料,防不胜防。

这种说一套做一套的做法,自然不是老实人所能做出来的。然而作为一种策略,则不应加以否定。现实中的人情和算计其实也正是虚虚实实、捉摸不定的,如果不能去很好地应对,不能低头一时,就会被无情地挤兑出来,更不要说掌控局势。

编织善意的谎言

谁都知道说谎话不好,谁都相信人与人之间应该坦诚相待,但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善意的“谎言”也同样美丽。所以18世纪杰出的小说家菲尔丁所说:“在某种情况下,撒谎不但是可以谅解的,而且是值得嘉奖的。”

谎话说得好与不好有着天壤之别。说得好说得巧,可摆脱困境,加官晋爵,受宠于上司;说得不好,身陷囹圄,身败名裂,引来杀身之祸。使用厚黑“以假乱真”计,首先取决于“谎言”设计得好坏,如果“谎言”本身漏洞百出,你就是真有“三寸不烂之舌”,还是会弄巧成拙。而设计“谎言”的最高境界就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时有还无”,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环环相扣的“谎言”是最有说服力的。这种环环相扣之法,是古时的纵横家们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张仪可以说是战国时代最著名的说客了。他在秦国当了四年相国后,秦惠王派他跟齐国和楚国的相国在啮桑会盟。这时,魏国的外交政策发生了动摇。早在公元前334年,魏国用相国惠施的策略,想东联齐国、南和楚国,联合抗击强秦。不料事与愿违,却接连遭到齐、楚两国的攻击。到了公元前322年,魏惠王因联齐之策无效,便驱逐惠施,反而要与秦国、韩国联合,报复齐国、楚国。看到这种情况,张仪让秦王免除了他的秦相国的职务,暗地里派他去魏国活动。

张仪到魏国之后,凭着他那张利嘴和对天下形势的深刻分析,使魏惠王深为折服,便委以相国的重任。在得到这个职位后,张仪便着力去实施拆散关东诸侯的合纵计划,使魏国做个与秦国连横的带头羊。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张仪实行软硬兼施的两种策略。他一方面暗中使秦王不时出兵魏国,以武力相威胁;一方面对魏国君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使魏国君臣难辨真伪。

他纵论魏国的弱点说:“魏国土地纵横不到千里,士兵不过三万。而且四周地势平坦,毫无险阻可言,又四面受敌,既不能进攻,又不能防守。这是处于四分五裂的地理位置啊。”

在击中魏国的要害之后,他又分析合纵抗秦难以成气候:“现在合纵的国家想统一天下,结为兄弟,歃血为盟,以示坚守信约。这可能吗?因为就是同一父母所生的兄弟,为了钱财还打得你死我活,更何况利益不同的国家!”

在讲完这一大通道理之后,他才端出自己的真正想法,对魏国君臣大讲背秦之害和联秦之利。他说:“大王如果不服侍秦国,秦国一定会出兵攻占黄河以南的地区,胁迫魏国,使赵国不能南向支援魏国,魏国就不能向北联络赵国,合纵联盟的通路就被阻断了。这样的话,魏国就危险了。如果秦国再跟韩国联合攻打魏国,那么,魏国的灭亡就指日可待了。我替大王着想,魏国还是归顺秦国,这样,魏国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张仪所用的就是环环相扣之法,他就这样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魏国君臣,改变了魏国的对外方针,打破了苏秦的合纵计划,为秦国向东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随后,在张仪实施“连横”计划所采取一系列行动时,反复运用的就是环环相扣之术。他在实施说服之前,对打算说的“谎言”都要进行精心的设计,这样在实施起来才能一步一步紧密相连,才能使自己脱离危险,还进一步破坏了六国联合抗秦的局面。

春秋战国时的这些说客,之所以能以三寸不烂之舌取得盖世之功,很大程度上正是取决于他们所编“谎言”的分量。因为他们所编的“谎言”不是孤立的,而是环环相扣的一堆谎言,是一个紧密的整体,这就使得他们说服别人时的论据,具有无比严密的逻辑性。

谁都知道说谎话不好,谁都相信人与人之间应该坦诚相待,但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比如当得知亲人病重,当获知朋友遭难,出于关怀对方的考虑,我们就不便将事实真相直接说出来,而应该编织一些美丽的谎言,去宽慰对方,这样的谎言是源自善意、爱心和友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