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厚黑学全集
4552800000158

第158章 人情世故厚黑学(14)

“封禅”就是到泰山上去祭祀天地。古人认为,只有那些建立了丰功伟绩的帝王才有资格封禅,对它极为看重。那些自以为功盖天地的帝王,如秦始皇、汉武帝、唐玄宗等,都多次举行过这种大典。

北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大臣王钦若向皇帝建议举行封禅大典。在宋朝皇帝之中,宋真宗相对来说较为出色,但是此时,他继位才区区10年,所取得的成绩也并不是什么经天伟业,况且自他即位以来,边患迭起,灾害不断,他既未能收复失地,基本没有丰功伟业可以夸耀。尽管他也觉得自己不够格,但只是说:“我听说,只有在出现了一些异乎寻常的祥瑞之后才可封禅,现在哪里有这种征兆?”

王钦若鬼鬼祟祟地对真宗说:“天降神瑞,哪有那么巧的事,古代帝王不过皆是以人工制造祥瑞罢了。”

这分明是唆使皇帝制造骗局。真宗心领神会,不过,如此容易的“大功业”,不得不令人怦然心动。但是,他还有顾虑,就问王钦若:“只怕宰相王旦未必赞成!”

王钦若说:“只要陛下圣意已定,王旦那里,我可以去做工作,宰相明白事理,应该会同意的。”果然,王旦得知是皇帝要搞“造神运动”,也不好明确表示反对,最后勉强同意了。

但宋真宗心里还是不踏实。一天晚上,他来到到秘阁,遇见值班的大臣杜镐,便问他道:“古代天降《河图》、《洛书》的事情,确有其事吗?”杜镐不知道宋真宗话外的意思,就事论事说:“那些都是古代君王以神道设教罢了,应该不是真有其事。”这种说法,恰好和先前王钦若之言相合,真宗也就下定了决心。

他回宫后,马上派人召宰相王旦入宫饮酒作乐,临别时还送了一把黄金壶,对王旦说:“此酒味道极美,您回家后与妻儿老小一起享用吧。”王旦回府,打开酒壶一看,里面竟然是满满一樽荧光闪烁的珍珠。堂堂国君竟然向大臣行起贿来了。王旦是个明白人,自然知道皇帝的意思,于是也完全打消了反对的念头。

不久,管理皇宫的官员忽然奏报,说在承天门宫楼的屋顶上,发现一条两丈多长的黄帛。宋真宗立即派人去查看,同时煞有介事地对大臣们说:“去年十一月间,有一天半夜时分,朕刚要入眠,忽然卧室闪闪发光,我十分惊讶,仔细观看,突然看到一个神人从天而降,此人星冠绛袍,让我在皇宫的正殿建一个黄篆道场,说到时会降天书三篇。联正要起身答话,神人忽然消失。今日的黄帛,莫非就是梦中神人所讲的‘天书’?”

王钦若立即回答说:“陛下的诚心感动了上天,上天必然降福。”

接着,前去查看的太监回报,说黄帛上隐隐有字迹出现,真宗大喜道:“看来真是天书!”说完便率群臣亲自到承天门跪接,然后把“天书”贮存到一个特制的金匣之中。然后又是斋戒,又是祭祖,又是大赦,又是改元。一时之间,祥瑞的征兆举国尽知,封禅便顺理成章了。这时,王旦率领文武百官以及和尚道士等两万多人先后五次上表朝廷,请求封禅,一场举国参与的闹剧隆重开场了。

设法保持别人对你的依赖

厚黑学认为,终极的权力就是让别人如你所愿行事的力量。在这种力量之下,你无须逼迫或者伤害他人,就可以让他非常乐意地做你想要他做的事情,这说明你已经掌握了权力的精髓。极力劝说有时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但是有时却是“事实胜于雄辩”,对于那些明白事理和利害关系的人来说,巧舌如簧并不一定有效。实际上,要想获得这种终极的权力,最好的办法就是创造出你们之间的依附关系。不论是上司还是下属,他们感到自己需要你分忧解难,作为他们的靠山,少了你他们什么都办不成。你的离开将要带给他们很多困难,将要失去很多利益。当然,要做到这一点,你必须想方设法创造你的“不可替代性”,也就是说,他们无法找到一个像你一样可以依赖的人,他们很多事情都“非你不行”。一旦让别人依赖你,你就在权力中占据了上风,可以让对方按照你的意愿做事了。

宋理宗过世之后,赵禥即位,是为宋度宗。度宗上台之后,曾一度亲理政事,并着手限制大奸臣贾似道的权力,倒也显得干练有为。朝野上下为之一振,觉得度宗给国家带来了希望。于是,弹劾贾似道的奏疏也越来越多。身处险境的贾似道料想这样下去自己可能会不得善终,于是便精心设计了一个巨大的阴谋。

他先主动弃官隐居。他前脚刚走,他的亲信吕文德就从湖北抗蒙前线传来消息,说忽必烈亲率数十万蒙古铁骑急攻,大有直取南宋都城临安之势头。度宗本来就软弱无能,他想要给人励精图治的印象,没想到这一当头一棒,把他的原形给打了出来。军情紧急,他却手足无措,慌忙召集群臣,商量出兵抗击蒙军的策略。不料,满朝文武竟然没有一人能够提出一言半语的御兵之策,更不用说为国慷慨赴任、领兵出征了。

度宗吓得心惊肉跳,终于想起了朝廷中唯一一位能够抗击蒙军,并曾取得过“鄂州大捷”的英雄贾似道。尽管他刚把人赶走,但是现在无可奈何,只好放下架子,以皇太后的名义,请求贾似道出山,带兵抗敌。谢太后写了手谕,派人恭恭敬敬地送给贾似道。这样,贾似道便放心了。不过,在这样“紧急”关头,他可是一点都不给皇帝面子,拿足了架子:先是搪塞不出,继而又要度宗大封其官。度宗无奈,只好给他节度使的荣誉,并尊其为太师,还加封他为魏国公。这样,贾似道才同意出来“为国视事”。

当然,忽必烈亲征南宋的军情是贾似道一手假造的,目的只在向皇帝证明:堂堂大宋朝,文武百官不计其数,可真正能够担当大任的,只有我贾似道一人而已。但是假戏需要真做,即便知道消息是假的,他也要做出慷慨赴任、万死不辞的样子。他向度宗要了节钺仪仗,即日出征。在古代,天子的节钺仪仗一旦出去,就不能返回,除非所奉的使命有了结果。贾似道领了节钺仪仗,显示了其为国慷慨赴难的决心。这让度宗感激涕零,也让百官们自惭形秽。当时,给他送行的百姓不计其数,不料贾似道为了显示威风,居然借口当日不利于出征,令节钺仪仗返回。这可大灭了度宗的志气,大长了贾似道的威风。等终于起程之后,贾似道到抗蒙前线逛了一回,才告诉度宗原来这是虚惊一场。度宗此时额手称庆犹来不及,已然忘记了追查所报军情是否属实。通过这场考验,度宗对自己的大臣们完全失去了信心,也开始理解为什么理宗要委政于贾似道。原来满朝文武竟无一人可用,贾似道虽然奸佞,但却能在危难之际“忠勇当前”,为自己挺身而出。自此以后,度宗便失去了治理朝政的信心和热情,把大权都送给了贾似道,自己专心纵情享乐去了。

清朝末年,共和革命的浪潮风起云涌,清政府的封建统治朝不保夕。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南方各省纷纷宣告独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当上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但是仅仅1个月后,革命形势突然发生转变,大军阀袁世凯取代了对共和革命建有奇功的孙中山,在北京当上了中华民国大总统。

在此之前,袁世凯的身份是清朝重臣。1901年,李鸿章病逝,并推荐袁世凯接替自己的职位,清政府遂任命袁世凯为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从这时起,袁世凯就以宰相当国,权倾一时。尽管在1908年曾被摄政王载沣强迫退休,几乎被杀,但他在清廷的地位和作用早已无人可以能够撼动。当时中国国防军的主力,从小站练兵渐渐发展起来的“北洋六镇”,都抓在袁世凯的手里。军中将校只效忠于袁世凯一人,除他之外几乎无人可以随便调动。而这六镇正规军,不但器械精良,训练有素,其尤为难能的是,革命派始终未能渗透。直至武昌起义时,正规国防军将领之中,除吴禄贞一人之外,再也没有第二人与革命派有任何历史渊源。即便是吴禄贞有心革命,他的部属也都在袁世凯的遥控之下,他也很难指挥如意。辛亥革命后,北洋新军成为清室唯一可以抵抗革命的力量,于是清廷再用袁世凯,先任其为湖广总督,旋任其为内阁总理大臣。

另一方面,尽管革命成功,但是清廷毕竟还存在,革命军也需要借助袁世凯的力量来改变国体,实现共和,进而实现统一。而当时中国,除了袁世凯之外,更无二人可以担当此任。袁世凯在清末,也还是个新人物,当时的立宪运动,袁世凯也是主要的推动者。各省所成立的咨议局,也都被亲袁人士所掌握。他们与逃亡海外的维新派,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事实上,孙中山当选临时大总统时的票源,立宪派与同盟会,差不多是平分秋色。当清廷任命自己剿灭革命时,袁世凯一面以武力压迫南方革命,另一方面却在暗中与革命党人谈判。当时大多数同盟会高级干部,也都认为总统一职,非袁世凯莫属。于是,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也向袁世凯发出邀请,只要其赞成共和,就可以将总统之位拱手相让。对于袁世凯来说,目的也达到了。于是,1月25日,袁世凯及各北洋将领通电支持共和,之后软硬兼施,逼迫清帝退位。2月12日,清廷主事者隆裕太后接受袁世凯提出的优待条件,清室逊位,清朝对中国的统治宣告终止。清廷宰相袁世凯就这样成了共和革命的“功臣”,并“光明正大”地把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抢到了自己手中。

制造追随者,凝聚力量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凡成大事者,都十分懂得人才的重要。对于取得权力来说,也是如此。人才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从来就是一个权力集团力量大小的重要指标。为了谋取权力,就要重视人才,学会识别、培养和运用人才,让他们成为自己个人和事业的追随者,并且运用一定的手段,让其真心诚意地跟随自己。等到自己的力量慢慢地增强之后,权力的赢取也就水到渠成了。

晚清有“朝廷不能一日无湘军,湘军不能一日无曾国藩”的说法,高度评价了曾国藩及其领导的湘军集团在晚清的重要地位。而“同进士”出身的曾国藩之所以能力挽狂澜于危急之间,成为晚清中兴名臣,并且开启中国近代化的重要进程,对清廷作出巨大贡献而被封侯,还能于权力中心屹立不动,很大原因是因为他有一个始终追随其左右,在各个方面帮助其出谋划策,在关键时候对其加以援助的人才集团。

曾国藩深知人才的重要性。但他同时也知道,人才很多,但是他们很少主动前来找到自己,而且也不会主动愿意跟随自己。因此,他在寻找人才的时候,是什么手段都用,只求对方能够跟自己走就行。他根据不同的对象,或者结以交情,或者待之以诚,或者激之以情。从咸丰三年(1853年)奉旨办团练、创立湘军后,曾国藩就开始陆续延聘各类人员到自己的幕府中帮办各种事务。后来每到一地,他便广为寻访,延揽人才,王必达、程鸿诏、陈艾等人都是这样被他求来的。在和“捻军”作战时,曾国藩在所出的“告示”中还特别有“询访英雄”这一条,在说出优待政策之后,又说自己只是“借一方之人才,平一方之寇乱”,让百姓能早日有安宁之日。这样既有实质上的好处,又有大义支持,人才们便自然会跃跃欲试。薛福成就是看到上述告示,上《万言书》,进入曾国藩幕府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曾国藩求人若渴,每和人通信、交谈,都恳求对方向自己推荐人才。所以曾国藩幕府中人,经人推荐入幕的极多。他在长沙求学的时候,曾与郭嵩焘、刘蓉等人深交。在任京官时,又广交朋友,以文会友。很多人还慕名前来,主动和曾国藩结交。

为了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曾国藩力克用人唯亲之弊。同时,他又告诫自己,不要讨厌那些规劝之语,不要妒贤嫉能,不要排斥异己。从他的实践看,这些都做得非常好。对自己的人才,曾国藩不但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还非常注意以诚相待,致成风气。他有一个习惯,那就是每天早上必和幕僚同桌进餐。李鸿章初来时,不习惯早起,一次想托病请假,睡个懒觉。曾国藩却坚持幕僚到齐后方能进餐。李鸿章毫无办法急忙穿衣进账,曾国藩这才招呼大家进餐。饭后,曾国藩对李鸿章推心置腹地说:“既然来我的幕府,我有言相告,这里讲求一个‘诚’字而已。”李鸿章听后,羞愧难当,面红耳赤,从此不再贪睡。曾国藩对李鸿章悉心历练,一再提携,使李鸿章终生难忘。

曾国藩对待幕府十分宽容大度。1861年,太平军李秀成突然率军攻打曾国藩的祁门大营。

此时大营正好十分空虚,有人极为惊恐,有的甚至把行李都搬到了船上,准备随时逃跑。曾国藩知道后,并没有丝毫的愠怒,反倒传出一纸命令:“敌人势大,有想暂时离开大营者,可以支付3个月的薪金;事后如果还想来营供事,我也同样接纳。”他自己则写下遗书,决心以死相守。幕僚接到命令后,深为感动,觉得不能辜负曾国藩的仁慈宽厚之心,于是全都留了下来,抱定了死战的决心,军心稳定下来,最后居然打了胜仗。

由于曾国藩知人善用,对待幕府诚心仁厚,再加上前途无限,利益颇丰,曾氏幕府人才越来越多,以至于当时全国人才的精华,几乎全都汇集于此。从曾国藩的这些追随者中,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人才。政治人才是曾国藩幕府的主体。他们经过了幕府的锻炼和曾国藩亲自教导,优胜劣汰,很多人迅速升迁出幕,成为朝廷大员、地方督抚或州县官吏,成为晚清政局中举足轻重的势力集团。在自强运动中,李鸿章、左宗棠、沈葆祯、薛福成、冯桂芬等,构成了洋务运动的中坚力量。左宗棠、彭玉麟、刘铭传等,都曾是手握重兵的将领,在近代中国弘扬了爱国的民族精神。晚清地方大员中,更有三分之二的人出自曾氏幕府,在中央,也有不少来自曾氏幕府而担任大学士、军机大臣的。这些人才,都是曾国藩通过幕府逐渐培养和选拔的。许多外交和科技人才也成为曾国藩的追随者。其中郭嵩寿曾担任第一任中国驻英公使,曾国藩的长子曾纪泽也活跃在外交舞台上,在维护祖国的尊严和民族利益上作出了巨大贡献。此外,曾担任过驻英、法、意、比四国大使的薛福成和曾驻西班牙、德国的参赞黎庶昌,以及曾出使美国的陈兰彬等,也都是曾国藩的幕府。这些人才在承办晚清外交交涉事务的时候,都曾产生了重要作用。近代中国的数学先驱李善兰,曾在曾氏幕府先后8年之久;数学家华蘅芳、被称为中国近代化之父的徐寿,也都是曾氏幕府的成员。在文化方面,曾国藩四大弟子薛福成、张裕钊、吴汝纶、黎庶昌,在当时甚至以后的文坛上都独树一帜,而其他如俞樾、王恺运等,也是晚清文史方面著名的学者。

将功劳记在自己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