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厚黑学全集
4552800000197

第197章 为官要知为人之道(2)

曾国藩曾经这样说:“人必中虚,不著一物,尔后能真实无妄,盖实者,不欺之谓也。”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态度,使他在不到十年时间里,就由一个默默无闻的守节闲官,逐渐升阶为权高位重的封疆大吏。他的受益可以用他自己说过的一句话来概括:“谦以自持,严以驭下,则名位悠久矣。”谦虚也是一种以退为进的人生谋略,更是修养自我的保身之道。

谦虚之人必为低调之人,不招人厌恶,不引祸端,即使有祸也能避过。

2.谦虚的具体表现

在读书方面,曾国藩认为,“吾人为学最要虚心”,他以切身体验告诫弟子:“读书穷理,必得虚心。”

曾国藩曾经说过一句话:“天下无穷进境,多从‘不自足’三字做起。”他曾打过一个比喻:一个人埋头看书,即使每天不吃不睡不玩,而且坚持看到一百岁,在一般人眼里,可能算是知识渊博了。但是中国的古籍浩如烟海,即使有人认为他已经博览群书,而他所看过的书与整个史籍比较,却是九牛之一毛,大海之一粟。因此,一个人不能自满,天下之大,强中更有强中手。

在治军方面,曾国藩受命组建湘军之后,便常常自责:“唯有敬濯不敢师心,而务要虚心,以收集思广益之效”。这种想法一直伴随着他。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古之得虚名而值时艰者,往往不克保其终,思此不胜大惧。将具奏折,辞谢大权,不敢节制四省,恐蹈覆辙之咎也。”在那个年代,曾国藩能这样想是十分不容易的。他要求湘军内部自将领至兵卒,必须精诚团结,努力作战,有功不能骄傲。受他的影响,湘军虽然屡立战功,但从不自傲,这就是曾国藩作为一代圣贤的过人之处。

在仕途方面,曾国藩年少轻狂,经常轻议时政,因此,遭到了某些官僚的反对,经历过挫折之后,他改变了为人处世之道。在长沙城的绿营中,他主动谦虚地与当地官员交好,不仅给他人台阶下,也缓和了人际关系。

3.以谦立身,人生更辉煌

曾国藩视为立身之本的是“谦”字。若要做到以谦立身,首先要戒除骄气,因为,骄傲自满是人生的大敌,盛气凌人是人际交往中的败德。曾国藩认为骄必然会导致败,他经常谆谆告诫子弟部下,不可骄傲。欲求稍有成立,必先力除此习,力戒其骄;欲禁于己之骄,先戒吾心之自骄自满,愿终身自勉之。

谦虚也是一种尊重他人的体现,只有尊重他人,才可以获得他人的尊重。当然凡事皆有度,不可夜郎自大却也无须妄自菲薄,这两种做法都只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不要过分谦虚,因为这样不仅不会获得他人的尊重,反而令人看轻自己。

谦虚要以事实为依据。本来自己做得不错,却说成一塌糊涂,本来自己很有能力,却把自己说得一无是处,这是一种过谦的表现,也就是虚伪。谦虚不是一种形式,而是发自本心的由内而外的个人素质的体现。

谦虚必须要把握一定的分寸,要分清什么时候该谦虚、什么时候不该谦虚,谦虚的对象和程度都要因人、因时而异。这样的“谦”才是应该提倡和追求的。

曾国藩一生恭谦,他作为长房长孙,给予家族的威仪和他作为三军统帅给予诸将的严厉,谈得最多的,便是家族和三军的傲气。家书中劝诫幼辈要戒骄戒躁,军事上亦同。正是因为他的“谦”使他的人生更加辉煌。他也是低调为人高调做事的典型代表。

改过迁善,而后兴家

如果把人生比做一项浩大的工程,起步时候的积累是很重要的。如果盖的是高楼,地基能否打好就更加重要。人生的成功与修身的关系也是这样,志愿越高,就越要打好基础,越要改掉自己的缺点毛病,造就完善的人格。缺点毛病就好比是“豆腐渣”工程,完善的人格就好比真材实料的地基。人生是高耸入云还是毁于一旦差别就在于此。

曾国藩对这一点有十分清醒的认识,他说:“古之君子参己治家,必能心安身强,而后有振兴之家;必使人心悦神爽,而后有骄集之祥。”那么怎样才能为人生的成功打好基础呢?曾国藩提出了“悔缺”之道,即通过反省自己的缺点过错,坚决彻底地加以改正。只要想改过就一定有方法。

曾国藩改过迁善的事,大致有三类:

1.戒多言

每个人都有由青涩到成熟的过程,曾国藩也不例外。早年的曾国藩多言健谈,爱出风头,喜于交往。但耿直的性格使他“言多尖刻,惹人厌烦”,他也为此下定决心,减少言谈,但就是难以改过。他认为自己虽然言辞犀利但多为好意,因此想改却深感迷惑,不知从何下手。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十一月初九这一天,曾国藩到岱云家为其母拜寿,本是喜庆之事,曾国藩出言不慎,弄得别人十分尴尬,宴席一散“宜速归”。

由于曾国藩好多言,自以为是,有时伤害了朋友间的感情。他诚心待友,交人交心,但偶有不合,就大发脾气,他认为这完全是自己平日修养不够。

对此,好朋友看在眼里,但知道曾国藩的性格,都不愿相劝。只有岱云敢于揭破,点出曾国藩的三个毛病。其后,曾国藩在日记中写道:“岱云言余第一要戒‘慢’字,谓我无处不著怠慢之气,真切中膏肓也。又言予于朋友,每个恃过深,不知量而后人,随处不留分寸,卒至小者龃龌,大者凶隙,不可不慎。又言我处世不患不精明,患太刻薄,须步步留心。此三言者皆药石也。”

几天后,曾国藩在家为父亲祝寿,客人走后,父亲与曾国藩谈起做人的道理,尤其讲了一大堆给人留分寸的话。曾国藩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在当天的日记中他总结自己有三大过错,认为自己平日都以忠言对人,但却常常惹人不快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平日里不够敬友;二是一生气就任性无礼;三是别人给台阶下,自己还不领人情。今后恶言不可从嘴里轻易说出,气别人也气自己,谨记切戒。

曾国藩的父亲看到曾国藩身上确有不少毛病,回到湖南后又立即给儿子去信一封,曾国藩的日记谈到了来信内容,即保身三要:节欲、节劳、节饮食。还说儿子与人交友,眼里只看见别人的不对却看不见自己的不足,所以常会和朋友有矛盾、别扭的地方。应该立即改正并向友人致歉。况且从养生之道讲,一喜一怒,情绪不稳是不利于身体健康的。

岱云的话和父亲的信对曾国藩触动很大,但以后曾国藩仍重蹈旧辙。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正月十九日,湖广籍的举人同学在文昌馆举行团拜,曾国藩当时主持会馆事宜,无论于公于私都应尽力招待好昔日的同学,但他还是怠慢了同学,事后又后悔了很久。

每个人在检查自身毛病的时候常会物极必反。凡事有度,对待自身的缺点不能坐视不管也不可紧张过度,找到方法,一一更正就是了。当曾国藩也意识到这个道理后,在处世待人方面日渐成熟,自以为是的毛病也大有改观。

2.戒怒

历来性格开朗之人多有脾气。曾国藩早期的个人修养也并非像后来那样宠辱不惊,也属于一遇火就着的个性。在他早年的《日记》中,这方面的事例颇多。

曾国藩出门拜客,又因为下人不得力,屡屡动气。他在日记中说自己每日总是“忿”字、“欲”字往复,想按捺住,但一到关键时刻就像火山喷发一样难挡。

曾国藩认识到自己性格中的缺欠,开始有意识地调整。同时,他坚持写作《治心经》以惩戒不好的东西。曾国藩性格的完善,为人处世之圆通,还是经过很多事、用了很长时间才达成的。尤其是咸丰八年(1858年)再次出山后,他性格大变,几乎是换了一个人。这期间,曾国藩经历了成败胜负的多次考验。

可见,经世事、受磨炼才能慢慢塑造良好的性格,光有心是不够的。

3.戒贪妒之心

曾国藩认为,人生固然需要有理想、有追求。但若追求过分,就会滋生贪欲和妒忌之心。

将欲造福,就得先去嫉妒之心;将欲立品,就得先去求心。不嫉妒别人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不贪求才能获得真正有益的东西。

曾国藩认为人之所以欺人者,必心中别着一物,他说:“人必中虚,不着一物,而后能真实无妄。盖实者,不欺之谓也。人之所以欺人者,必心中别着一物,心中别有私见,不敢告人,而后造伪言以欺人,若心中不着私物,又何必欺人哉。其所以自欺者,亦以心中别着私物也。”人心中的私物就是发展的羁绊,只有放下物欲和嫉妒才能更正自己的缺点,弥补不足,获得长远的发展。

曾国藩认为人之所以修己不利,做事无恒,无非是自欺二字作怪,自欺所以欺人。只要能做到不自欺,就任何事情都能够坚持到底并取得实效。

为了发现和改正缺点毛病而不自欺,曾国藩采取了多种办法,把自我反省与找人监督相结合,对待自己的缺点他从没手软。

“戒多言,戒怒,戒贪欲”,曾国藩用这三点改正了自己的缺点,迈出了完善人生的第一步。缺点人人都有,但剔除却并非人人都能做得到。曾国藩的这些思想,实可用来救治当世之病,也可作为修身的必备条件。

义字当先,自有生者强

“强行者有志”,“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都是在说,骨子里坚强勇敢的人是有志向懂自强的人。这也是人们共同追求的一种理想人格。这种人格表现在事业上,被称为豪杰,表现在为人风范上,被称为君子。

曾国藩是一位封建官僚,历来被称为顽固、反动的封建地主阶级代表。然而正是因为他受过纯正的传统文化洗礼,所以在他身上,确实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某些精神。虽然他的成就远不能与古代圣贤相媲美,但在人格修为方面也曾被誉为“圣相”,足见其出众。曾国藩以书生身份成为名将,由文而武,亦文亦武,所谓“出将入相”,正是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最高目标。

1.豪杰人格

儒家理想中的人格,主要以“温、良、恭、俭、让”为特征,塑造出来的人物,是“文质彬彬”的君子,尽管它包含了一些积极的因素,但总的来说,缺少一种豪迈劲头。于是,儒家又提出了第二个层次的人格模式作为补充,即豪杰人格。

所谓豪杰,是一种杰出、俊伟的人格形象,是大智大勇之人。力勇过人谓之豪,德智非凡谓之杰。与君子形象相比,这种人以天下为己任,敢作敢为,带有雄壮、伟岸的色彩。曾国藩就是最好的代言人。总体上说,豪杰人格具有下列特点:

(1)义字当先

礼多为旧制,而义者宜也,宜于时宜于势,崇义比守礼更符合时代的发展。豪杰之士有着极强的原则性和正义感,不受礼节的拘束,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是从。豪杰之士不会用古板态度面对制度和规矩,而是坚持更高意义的信,信于心,信于义。

(2)大仁大义,个性十足

豪杰比君子更注重人格的独立与尊严,不把服从作为美德。豪杰只以义为贵,只服从于义,就是富贵、权势都不足以动摇他的意志,改变他的行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又是豪杰维护的最高价值,绝不容许有任何侵犯。由于相信义的力量,豪杰有着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只要坚信自己拥有义、符合义,虽有千万人反对、阻挠,豪杰也能勇往直前,表明豪杰具有极强的信心。

(3)钢铁意志

豪杰之士有着刚毅的意志、宽广的胸怀和凛然的正气。因为他们具有远大的志向和恢宏的气魄,以志帅气,故能“持其志,无暴其气”,有一种广大、刚强、正义凛然的精神。因而,豪杰之士有极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不妄自菲薄,自暴自弃。

(4)历史责任感强烈

豪杰之士以义为生命的价值所在,自觉地坚定不移地实践义,比君子具有更加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这种人格形象,自觉地把救世利民、行仁义于天下作为自己神圣的使命,越是危难之世,越显英雄本色。因而,豪杰不相信任何救世主,把救世救民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为了完成这一崇高的历史使命,豪杰之士不畏任何艰难险阻,把一切挫折、困顿都看做是对自己意志的磨炼,认为只有吃大苦、耐大劳,才能立大志、成大业。

总之,豪杰人格是一种英雄气象。君子注重内在的修养,豪杰则侧重向外的济世利民,把自己的志向与国家民族利益相结合,对“匹夫有责”有自己的一番理解。所以说,豪杰比君子具有更加强烈的感召力,许多对社会的发展、文化的进步做出卓越贡献的杰出人物,心中对自己的定位都是如此。

2.创业于世需要阳刚之气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历史上千年未遇的大转折时代,要达到自己救国安民、实现天下大治的目的,困难更大,需要牺牲的东西也更多。曾国藩自己很清楚这个道理。他认为,以往的圣人豪杰之所以能够完成自己的志向,都是排除了万难之后的结果。正所谓“圣贤之所以为圣贤,佛家之所以为佛,所争皆在大难磨折之日”就是这个道理。

一个人要立身于世,创业于世,一定要具有“阳刚之气”。曾国藩分析道:“盖人禀阳刚之气最厚者,其达于事理必有不可掩之伟论,其见于仪度必有不可犯之英风。”因此,“未有无阳刚之气而能大有立于世者”。曾国藩相比于同时代的许多人来说,可算是事机颇顺,无论科考中举仕途升迁,都没有经过太多波折。但他能成就大业,仍然遭受过无数磨难。仅陷入绝境、濒于自杀的情况就有数次,而军事败绩、遭谗被陷、众人猜疑的情况,更是不胜枚举。后来他总结说,平生长进,全在遭受折辱之时。

这种时候,志向会更明确,意志也会更坚决。终有所成之后都会感叹:坚强不屈是成功之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