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童年的秘密
455800000013

第13章 智力发展

儿童告诉我们,聪明才智并不是从外部逐渐建立起来的,那是机械心理学家所坚持的观点,他们仍然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中具有很大影响。根据他们的理论,好像是我们从外部世界接收到的感官映象叩响并打开了我们感觉的大门,然后在心理世界安住下来,渐渐地互相建立联系,变得有组织,并逐步形成了智力。

古人说:“在某种程度上讲,智慧中没有什么内容不是首先来自于感觉。”这句话可以应用于智力形成的过程。这种理论假设儿童的心理被动地受到环境支配,因此他就会绝对服从于成年人的控制。一种类似的理论认为,儿童的头脑不仅是被动的,而且像一个有待于填充和定形的空瓶子。

我们的实验当然不会致使我们不再强调环境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众所周知,蒙台梭利的教育体系非常尊重孩子的成长环境,并把它当作教学的中心。我们也比其他任何教育体系更加高度理性地尊重孩子的敏感期,但是,我们的理念与认为儿童只是一种被动生命的旧观念之间有着微妙的差别,我们坚持强调儿童的内在敏感性。儿童的内在敏感性几乎持续到5岁,这让儿童以一种真正惊人的方式从他所在的环境中积累心理映象——他是一个积极的观察者,他通过感官接收这些图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像一面镜子一样被动。一个真正的观察者的行动来自于内在的冲动,这是一种感觉或一种特殊的体验,因此他接收到的这些映象是有所选择的。詹姆士①说没有人曾看到某种事物的特有全貌,他所描述的就是这种观念。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敏感性和兴趣点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因此,不同的人对同一个事物会以不同的方式来描述。詹姆士自己对这种现象举出的例子就非常精彩,他写道:“如果你特别喜欢某套新衣服,你就会开始关注其他人的衣服,因此就会有死于车祸的危险。”

我们会问,小孩子的特殊兴趣是什么呢?是什么让他们从眼前遇到的无数映象中关注到那些特别的事物呢?很明显,通过上面詹姆士的话我们发现,并不是外部刺激引起了一系列的想法。儿童的心理活动从无到有,依靠自己的力量进步,这就是儿童敏感期循环出现的原因。这种自然的、具有创造性的对事物的认识过程,像生命体一样逐渐发展起来,并依托环境中接收到的映象来增强自身的力量。

儿童的敏感期提供了最初的动力和能量,各种感官映象被有序地组织起来服务于这一认识过程,儿童吸收最初的映象来促进其发展。我们甚至可以说,儿童对这些映象充满渴望而且永不知足。众所周知,儿童被光线、颜色和声音强烈吸引,并深感愉悦,但是,我们需要强调指出的是这种精神现象,也就是这种认识过程,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自发的活动,即使这只是一个开始。显而易见,儿童的心理状态应该得到我们的尊重。儿童从什么都不懂,到发展出他的理性,发展成一个独特的人,而且,甚至在他能用自己的小脚丫迈步之前就已经开始沿着这条道路前进了。

也许举一个实例可以比理论解释更说明问题。我记得一个特别生动的案例,那是一个只有4周大的婴儿,从来没有离开过他出生的那所房子。有一天,保姆把孩子抱在怀里,这时孩子同时看到了他的爸爸和叔叔,叔叔恰好也住在这所房子里。两个男人的身高和年龄相仿,婴儿看到他们时大吃一惊。孩子的爸爸和叔叔对我们的工作很熟悉,就开始着手缓解孩子的恐惧。他们还留在孩子的视野之中,但是两个人分开,一个在左,一个在右,孩子转头去看其中一个,专注地盯着他看了一会儿之后破涕为笑。

但是,接下来他突然变得焦虑起来,他转过头去,很快看到另一个人,不过只过了一会儿,他就冲那个人也笑了。他把头转来转去地看,重复这个动作十几次,交替显示出担忧和释然的表情,直到他终于认识到确实是有两个人存在。他们是这个孩子曾经见过的仅有的两个男人,他们俩曾经在不同时间和场合下陪孩子玩耍过,把他抱在怀里,深情地对他讲话。孩子已经意识到有一个人和妈妈、保姆以及这所房子里其他的女人不一样,但是他从没有看到过两个男人一起出现,显然他以为只有一个男人,当他突然面对两个男人的时候就受到了惊吓。

在杂乱的周围环境中,他识别出来一个男人,然后,当他面对另一个男人时,他发现了自己的第一个错误。刚刚出生4周的孩子,就已经在实体化的努力过程中,觉察到人类的思维推理容易出错。

如果这两个男人不知道儿童从出生那一刻起就存在心理活动,他们就不可能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孩子获得更多的认识。

我也可以从稍大一些孩子的经历中找到例子。一个6个月大的孩子坐在地板上玩一个枕头,枕套上装饰着花和孩子的图案,这个孩子显然很高兴地在闻那些花,亲吻那些孩子。照顾他的女佣没有接受过训练,以为孩子如果能闻到和亲吻其他东西也会高兴,于是她急忙给他拿来各种东西,说:“闻闻这个!亲亲那个!”但是却把孩子搞糊涂了。儿童的大脑正在自我组织,通过记忆识别和固定这些图像,快乐而安详地进行内在建构工作。他那种努力获得内心和谐的神秘举动,被一位没有认识到正在发生什么事情的成年人破坏了。

当成年人粗暴打断一个孩子的沉思,或者试图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时,会妨碍孩子内心这种辛勤劳动。当孩子专注于自己的事情时,成年人拿起孩子的小手,或者亲吻他,或者要让他去睡觉,而没有顾及孩子特殊的心理发展时,这种愚昧无知的做法就会抑制孩子的基本需要。

另一方面,儿童绝对有必要在头脑中保存他接收到的所有清晰映象,因为只有凭借这些清晰映象以及他在其中找到的区别,他才能形成自己的智力。

一位婴儿喂养专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这位专家创办了一个诊所,他从经验中得出一个结论,婴儿喂养必须考虑到个体因素。他发现,至少在孩子达到某个年龄之前,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替代母乳给予孩子的营养,因为对一个孩子有益的东西可能对另一个孩子有害。他的诊所疗效和口碑俱佳,他的治疗对6个月以下的孩子效果非常好,但是对6个月以上的孩子则开始失效。这确实令人迷惑,因为人工喂养6个月以上的孩子要比喂养更小的孩子容易得多。在这个诊所里,教授还开设了一个门诊,帮助那些前来求助的无法为她们的孩子哺乳的贫穷母亲。但是,这些贫穷父母的孩子在6个月之后,并没有表现出诊所里那些孩子所具有的令人不安的症状。一再观察到这些现象之后,教授得出结论,其中一定存在某些心理因素,他开始发现,诊所里那些6个月以上孩子所经受的痛苦是来自“因缺乏心理营养而产生的倦怠感”。他为这些孩子提供各种娱乐和放松活动,不再只是带他们在诊所的露台上散步,而是去那些对婴儿来说有新鲜感的地方,这样,他们就都恢复了健康。

大量实验都结论性地证明,1岁以内的儿童从他们所处的环境中接收到的可感知映象是如此清晰,他们可以在画片上识别出这些图像。但是我们会进一步发现,孩子一旦接收到这些映象之后,很快就会失去那种强烈的兴趣。

儿童1岁以后就不再迷恋那些俗气的东西和鲜艳的色彩,那种快乐是敏感期所特有的,他们开始对一些不为我们所注意的细小东西感兴趣,我们甚至可以说他对几乎看不见的东西,或者说至少是不容易被发现的东西感兴趣。

我在一个15个月大的小女孩身上初次注意到这种敏感性。在公园里,我听到她突然放声大笑,对这么小的孩子来说那笑声非同寻常。她已经能自己走动了,正坐在露台的地上,旁边是一个极为美丽的花圃,天竺葵在骄阳下盛开,但是孩子并没去看那些花,她的目光聚焦在地面上,表面上那里看不出有什么东西。面前这个孩子的举动是如此令人费解,我慢慢走过去,仔细地查看那些砖块,没有看到任何特别的东西。于是这个孩子用不慌不忙的口气向我解释:“那里有一个小东西在动。”在她的指点下,我看到了一只与砖块颜色几乎一样,很难被发现的极微小的虫子,正非常快速地爬开。事实上,打动孩子令她着迷的就是那里有一只那么小的虫子,它会移动而且速度飞快!她惊奇地迸发出一声欢呼,那声音比这么小的孩子通常发出的声音响亮得多,这份快乐不是来自太阳、鲜花,也不是来自她周围的斑斓色彩。

还有个与前一个例子的小孩年龄相仿的小男孩也曾以类似的方式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他妈妈拿了一大堆彩色明信片给他玩,这个孩子看上去很感兴趣,把它们拿来给我,并用稚嫩的发音对我说:“叭——叭。”意思是“汽车”,我知道他是想给我看一辆汽车的画片。

他有好多不同的美丽画片,显然是他妈妈为了让他高兴,收集起来并用来教他看图认物用的。

在这些明信片里有陌生的动物,比如:熊、狮子、长颈鹿和猴子,还有鸟类和家禽类等孩子应该感兴趣的图片,有羊、猫、驴子、马和牛,还有描绘各种风景和山水的图片,上面有房子、动物和人。然而看起来相当奇怪的是,在这些明信片中并没有一辆汽车。“我没有看到汽车呀。”我对孩子说。于是他看了看我,挑出一张明信片扬扬得意地说:“瞧,它在这儿。”我在这张画片的中心看到一只漂亮的猎犬,远处有个肩上扛枪的猎人,在一个角落里看到一所小别墅和一条蜿蜒的线,那肯定是一条路,在路上可以看到一个小黑点。孩子用手指着这个小黑点说“叭——叭”,而且,尽管它实际上小到几乎看不见,我还是可以看出来这个黑点的确代表一辆汽车。小汽车被画得那么微小而且很难看见,但却正是它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并促使他指给我看。

我想,也许孩子的注意力还没有被吸引到明信片上那许多漂亮和有用的物体上来,我挑出一张长颈鹿的画片给他讲解:“瞧它的长脖子。”孩子认真地说:“长颈鹿。”我没有勇气再继续讲了①。

可以这样说,在儿童的1到2岁之间有一个时期,自然天性会通过一些循序渐进的阶段促进智力发展,直到他获得某一方面的所有知识。

接下来我再举一些例子。我曾经想给一个20个月大的男孩看一本给成年人读的精美图书,这是一本《新约全书》,是由居斯塔夫·多雷画的插图,书中复制的名画中有一幅是拉斐尔画的《主显圣容》。我把一幅耶稣召唤孩子到身边的图画给小家伙看,并开始讲解:

“这个孩子正在耶稣怀里,你看,其他的孩子把头靠在耶稣身上,他们都仰望着他,热爱着他。”

小男孩的脸上没有流露出一丝兴趣,于是,我装作好像一点不在意的样子,翻过几页开始看另一幅图画,突然,这个孩子说:“他睡着了。”

我被孩子谜一样的话搞糊涂了,问道:“谁睡着了?”

“耶稣。”孩子认真地回答,“耶稣睡着了。”他示意我把书翻回去让我自己去看。

我再次端详这幅图画,看到上面画的耶稣的目光向下俯视着孩子们,所以,他的眼睑低垂像睡着了一样。孩子的注意力被我们成年人注意不到的细节吸引了。

我继续讲解图画,在一幅耶稣显现圣容的画面上停下来,“瞧,”我说,“耶稣从地面上升起,人们都非常害怕,看这个男孩眼神多么扭曲,这个女人正伸出她的双臂。”但我意识到自己没有选对图画,因为我的讲解并没有吸引这个孩子,不过我饶有兴趣地发现,小孩子和成年人对这样一幅复杂图画的反应是不同的。这个小男孩只是小声咕哝了一句,像是在说:“好吧,但是继续翻页吧。”他的小脸上没有表现出一点点有兴趣的样子。我再次开始翻页,看到他的精神已经不集中了,手里抓起脖子上挂的一个兔形小饰品,然后说:“小兔子。”我心想:“他已经被这个小饰品吸引了。”但是,突然这个孩子又示意我翻回那页,我翻回去一看,在那幅《主显圣容》图的一侧确实画了一只小兔子。有谁曾观察到这一点呢?显然儿童和成年人拥有两种不同的精神世界,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等级问题,而是逐渐由贫乏到丰富的过程。

成年人常常试图给三四岁的孩子指出一些常见的东西,好像他们之前从来没有见过似的,但是这对孩子的效果一定就像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他认为耳聋的人大声叫喊一样,费了好大力气想让对方听到自己在说什么,结果他听到对方抗议说:“可是,我一点也不聋啊!”

成年人想当然地认为儿童只对华而不实的东西、明亮的色彩和强烈的声音敏感,所以,他们用这些东西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我们都注意到儿童会被歌声、钟声、风中旗子飘动的声音、耀眼的光线等等东西吸引,但是这些强烈的吸引是外在的而且稍纵即逝,对孩子来说更多是一种干扰,而并非有益。我们可以与我们自己的行为方式比较一下,如果我们正专注于读一本有趣的书,突然听到一支喧闹的乐队从街上走过,我们就会站起来走到窗边看看发生了什么。如果看到有个人有这样的表现,我们很难得出结论认为喧闹的声音对他有特别的吸引力,然而,我们却对儿童得出这样的结论。事实上,一种强烈的外部刺激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只是偶然发生的事情,与促进儿童发展的内心生活没有真正的相关性。当孩子专注地沉浸在某些我们成年人并不关注的细小事物上时,我们可以认为那就是儿童内心生活的证据,但是那些被小东西所吸引并且专注于此的孩子,不是因为那个东西给他留下强烈印象,而只是因为他在默默思考这个东西,那是一种充满感情的理解。

对成年人来说,儿童的心理是一个深不可测的谜,困惑的原因在于他们是从外部表现,而不是从内在心理能量的角度来做判断。我们应该努力去理解,在儿童的行为活动背后有某种可以理解的原因,他做任何事情都不会没有原因和动机。我们很容易把孩子每一个幼稚举动说成是一时兴起,其实除了一时兴起之外还具有更多意义,这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一个有待破解的谜语,可能很难找到答案,但是探索过程却格外有趣。如果成年人想发现这些谜语的答案,就必须对儿童采取一种新的态度,并提高对儿童的责任感。成年人必须成为一个学生,而不是一个粗心的统治者或专横的法官,在有关儿童的问题上,这种情况太多了。

这里,我回忆起了与一个女性小组讨论关于儿童的书籍的情景。一位带着大约18个月大的儿子的年轻妈妈说:“有些书相当愚蠢,里面画着一些古怪的图画。我有一本书叫《小黑人桑博》,桑博是一个小黑人,在他生日那天,他收到父母的许多礼物,有帽子、鞋子、袜子,还有颜色鲜艳的新衣服。他的父母为他准备了一顿丰盛的晚餐,桑博急于展示他的新衣服,就趁父母不注意时离开了家。在街上他遇到了许多野生动物,为了安抚它们,他不得不给每个动物一件东西。他给了长颈鹿一顶帽子,给了老虎一双鞋,等等。最后,他赤裸裸地哭着回到家里,但是这个故事结局很快乐,因为父母原谅了他,在他面前摆了一桌好吃的,就像这本书最后一页可以看到的那样。”

这位妈妈把书轮流传递给其他人看,但是她的孩子突然说:“不,罗拉。”大家都很奇怪,这个小家伙不停地重复说:“不,罗拉。”

孩子的妈妈说:“罗拉是一位曾经照料过他几天的保姆的名字。”这时小男孩开始哭起来,更大声地叫“罗拉”,好像陷入了某种莫名其妙的怪念头之中。最后,我们把书拿给他看,他指着最后一页的图画,那幅画并不在故事正文中,而是在书的封面上,上面画着可怜的小黑人在哭。我们这时才明白他说“罗拉”(lola)的意思,“罗拉”(Ilora)是西班牙语发音的“哭泣”的意思,孩子的意思是:“他正在哭泣。”

孩子是对的,书里最后一幅画并不代表一个快乐的场景,而是桑博在哭泣。没有人注意到这一点,当孩子听到妈妈说“故事的结局很快乐”时,孩子的抗议是完全符合逻辑的。

很明显,小男孩看这本书比妈妈更仔细,而且看到最后一幅画里桑博流着泪在哭。虽然他不可能完全听懂这些女人讨论的内容,但是他的观察无疑是惊人地准确。

儿童的心理个性与我们成年人大相径庭,是不同性质的差异,而不只是不同发展程度上的差异。

善于采集最微小细节的儿童,一定会带着某种程度的蔑视来看待我们成年人,因为我们只看到心理整合过的事物形象,而儿童是不懂心理整合的。结果,儿童一定认为我们有些无能,认为我们视力不佳看不清东西。从儿童的视角来看,我们的看法不是很准确,因为我们对微小细节不感兴趣,所以他认为我们是迟钝而麻木的人。如果一个孩子能够表达他自己的观点,他一定会告诉我们,在内心深处他不相信我们,就像我们不相信他一样,因为我们各自的思考方式对彼此来说是如此陌生。

这就是为什么儿童和成年人无法互相理解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