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会站在儿童的立场上代替他们做事,但是也会巧妙地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孩子,用自己的意愿取代孩子的意愿。当这种事情发生时,就不再是孩子在行动,而是成年人在代替孩子解决问题了。
夏尔科在他著名的精神病研究所里,证明通过催眠能够替换歇斯底里症患者的个性,当时引起了巨大轰动,他的实验看上去破坏了以往人们认定的人性中一个最基本元素,那就是,人是自己行为的主人。但是,夏尔科在实验中证明,强烈的暗示能让患者失去自己的个性而接受催眠师的个性。
尽管这些实验数量有限,而且是在一家诊所里进行,但还是为研究和探索人格分裂、潜意识以及心理状态的升华开辟了新的道路。
童年时期,儿童开始产生自我意识,他的心智处于富有创造性的状态,特别容易受到暗示,在这段时间里,成年人能够潜入孩子意识之中,用自己的愿望和动机激发和促进孩子。
在蒙台梭利学校里,我们注意到,如果我们用太过热情和夸张的活动向孩子演示做某些事情时,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和自我判断就会被压抑。可以这样说,孩子原本应该自我控制,而这样的教学活动让孩子与自我分离,被另一个更强大但不属于他的自我取代,这种外来的自我拥有的权力剥夺了孩子自身不成熟的活动方式。一般说来,成年人也不希望如此,但是他会通过并非有意的催眠般的暗示来控制孩子,或者他知道自己在控制孩子,却没有意识到会存在这样的影响。
我个人遇到过一些感觉很有趣的例子。有一次,我看到一个大约2岁的孩子把一双脏鞋放在了白色床单上,我一时冲动不假思索地把鞋拿起来放到了房间的一个角落里,对他说:“它们很脏。”然后我把自己亲手铺的床单清扫干净。这次事件发生之后,小家伙无论什么时候看到一双鞋,都会跑过去说:“它们很脏。”然后走到床边用手来清扫床单,尽管鞋子离床很远。
还有一个例子。有一天,一位年轻妈妈收到一个包裹,她收到礼物时显得特别快乐。她打开包裹,发现在盒子里面有一块丝质的手帕,就把手帕给了小女儿;还有一个喇叭,她放在唇边吹了一下,孩子欢呼:“音乐!”过了一些日子,这个孩子只要一接触到某块布料就会笑容满面地说:“音乐!”
当成年人的禁令不那么强硬,没有引起孩子的反感时,很容易对孩子的活动产生约束作用,这种约束作用通常大多来自于受过良好教育的、能够自我约束的成年人,特别是来自于那些文雅而有教养的保姆。还有一个有趣的例子,一个大约4岁的小女孩独自跟随祖母来到她的田庄,小女孩显然希望打开花园里一个喷水池的水龙头,想看到水喷涌出来,但是当她正要这样去做的时候,突然缩回了手。她的祖母鼓励她去打开水龙头,而小女孩却回答说:“不,我的保姆不喜欢这样做。”孩子的祖母试图说服她,告诉她可以这样做,孩子想到能看见水喷射出来的情景,露出快乐而满足的微笑。她伸出手去,然后却又收了回来,还是没有打开水龙头,显然并不在场的保姆的禁令比身边祖母的邀请具有更大的力量。
另一个颇为相似的案例,是一个稍大一点的7岁男孩。当他坐在那里看到远处有什么吸引他的东西时,他会站起来准备走过去看一看,但犹豫后又会返回来坐下,好像内心被难以克服的波动起伏的愿望折磨着。谁是阻止他迈步的“控制者”呢?没有人知道,即使孩子自己也已经完全不记得了。
对环境的热爱
儿童对暗示的敏感性,可以理解为是他们的一种内在敏感性的扩展,这有助于儿童的心理成长,对此,我们可以称为“对环境的热爱”。儿童是如饥似渴的观察者,尤其被成年人的活动吸引,并希望模仿他们。在这一点上,成年人负有一种使命,他可以成为儿童行为的激励者,成为一本开放的书,孩子可以从中学到如何管理自己的行为举止。但是,成年人如果要担负起正确的指导责任,就必须始终保持心态平静,动作缓慢,这样观察中的孩子才能看清楚他动作的每一个细节。
如果成年人不是这样做,而是按照自己脾气禀性做事,那么,他就不能激励和指导孩子,而是会通过强有力的暗示把自己的快节奏传递给孩子,从而代替孩子自己内心的节奏。
甚至只要是具有吸引力的感知对象,也能够对儿童产生强大的暗示作用。莱文教授记录的一个有趣的心理实验影片有助于说明这个问题。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为了区分缺陷儿童和正常儿童对于同一物体的不同反应。这些孩子来自于我们蒙台梭利学校,两组孩子年纪相仿,家庭背景大体相同。我们在一张大桌子上摆满不同的物品,包括一些我们专门设计出来供孩子使用的教具,
在影片中我们看到一组孩子走进房间,对摆放在他们面前的各种东西很感兴趣并为之吸引。他们很活跃,笑容显示出这么多不同的东西让他们很开心。每个孩子拿起一件东西开始工作,然后放下这件东西再拿起另一件,他们不断重复这个过程,从一种活动变换为另一种活动。
影片中这部分内容演示完毕之后,我们看到第二组孩子走进了房间,他们行动缓慢,时而停顿,并四处察看,他们几乎不去动桌上的东西,而是聚集在周围,站在那里,看上去一点也不活跃,这种情况从影片后半部一直持续到结束。
这两组儿童中哪一组是身心有缺陷的儿童,哪一组是正常儿童呢?事实上,快乐、活跃的那组是身心有缺陷的儿童,他们的动作非常多,从一件东西转移到另一件东西,什么都玩一玩。不过,对观看影片的人来说,他们会认为这样的孩子更聪明,因为通常成年人习惯于把活泼快乐、变换不停的孩子看成是更聪明的孩子。
但是事实上正常儿童变换活动是以平静安宁的方式进行的。在影片中,我们看到他们站在那里很长时间,会对一个物品投入专注的思考,他们令人吃惊地发现,认真地思考,平静而谨慎地行动,才是正常儿童的标志。
莱文教授的实验与人们普遍接受的观念完全相反,在一般环境中,聪明孩子会表现得和影片中身心有缺陷的孩子一样,而在我们学校里却发现正常孩子则有些不同。他们行动缓慢、爱思考,而他们的行动是受自我控制并受理性指导的。这样的孩子被他所看到的东西刺激,但是他会控制这些影响,结果就能够充分利用这些东西,最重要的是他能自我控制,而且不会动个不停。儿童应该控制自己的运动器官,这是很重要的,不能只是不管不顾地任意游荡。
在理性指导下活动以及对敏感刺激不做简单反应,这种能力会导向专注,这种对某件事物在心智上和行动上的全神贯注,是内心活动起源的一种征象。
三思而后行,实际上这种能力对个体来说很正常,是一种内在约束的标志,表现为一种井然有序的外部行为。当一个人缺乏这种内在约束时,他的行为就会挣脱自我控制,而被另一个人的意志支配,或者就像一艘随波逐流的船一样,成为外界影响的牺牲品。
他人的意志很难产生服从约束的行为,因为这种外部影响并没有为这种行为创造出必要的组织系统,而当服从他人意志这种情况发生时,我们可以说这个人的人格已经分裂了。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儿童身上,他就会失去天性中他本应具有的发展机会。这样的孩子可以比作乘热气球降落在沙漠里的人,突然他的热气球被风吹走,把他一个人留在沙漠里。他失去了热气球,在周围也找不到任何可以代替的东西,这就是孩子可能遇到的情境。因此他会与成年人发生对抗,心理变得阴郁而愚钝,他的表达方式也会紊乱失常,可以说他成了外部环境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