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科学奥秘丛书-科学人物
45616400000007

第7章 化学家(3)

“我从曼彻斯特来,负有特殊使命前来拜访。您已被选为曼彻斯特市的荣誉公民,市政府认为这还不能充分表达对您的敬意。因此,又通过一项决议,要在曼彻斯特市最宏伟的大厅——市政厅安放您的半身塑像。伦敦有位名雕塑家已同意承做这座塑像。为此,我们敦促您能回曼彻斯特一趟。”

“我衷心地感谢你们。如果不是怕拒绝此事会得罪曼彻斯特市的全体公民,我肯定要表示拒绝。请代我转告市长,就说我一定回去,而且要永远定居在曼彻斯特。”

道尔顿又来到了曼彻斯特文哲学会的会员中间。他一如既往地苦苦钻研,做了不少学术报告。

但是,他的弟弟乔纳森竟不幸猝然去世。这使道尔顿纪念像的揭幕式蒙上了一层阴暗的色彩。

两兄弟平生相依为命。道尔顿失去了心爱的弟弟,很久都在伤心。他并不害怕死亡,而且还蔑视死亡。他虽说已经上了年纪,但仍然渴望工作,向往着新的发现。他日渐衰老起来,经常患病,越来越难以坚持工作了。

1844年7月27日,道尔顿终于与世长辞。

约翰·道尔顿逝世的噩耗,震动了整个曼彻斯特。他的灵柩停放在市政厅里。大厅光线昏暗,一片死寂。人们不分昼夜地涌向这里,哀悼这位伟大的天才。两星期来,人群一直川流不息。英国向自己的儿子告别,就这样延续了两个星期。

1844年8月12日,全市下半旗志哀。人们聚拢在人行道上、阳台上或窗户旁。哀乐声中,送葬队伍朝着阿德维克公墓缓缓走去。跟在灵柩后边的,有很多学者,也有不少从未听说过原子的、与科学毫无关系的人。但是,连这些人全都明白:去世的是一位大科学家,不仅他们的祖国,而且整个世界都在对他悼念不已。

英国悲哀地垂下头来,永远送别了伟大的约翰·道尔顿。

戴维

伦敦为他倾倒

19世纪初,整个伦敦城都在谈论一个新“明星”。街头,广场,到处张贴着关于他的海报。他,既不是芭蕾舞的名演员,又不是古典歌剧的独唱家,更不是文豪名流、王公贵族。

“看戴维去!”人们蜂拥着挤进皇家学院礼堂。讲坛上,一个年轻人侃侃而谈。他,就是戴维,24岁的青年教授。

他显得聪明伶俐,落落大方,对这样的大场面毫不拘谨。要知道,他身后坐着英国皇家学会会长班克斯爵士、皇家学院院长朗福德伯爵和一些社会名流。台下的那些教授们,目不转睛地注视着戴维的一举一动,自不必说;就是那些华贵妇人,少爷小姐,也都全神贯注,津津有味,好像在欣赏动人的芭蕾舞剧。

戴维从神秘的炼金家的哲人石,谈到拉瓦锡的天平、道尔顿的元素符号,穿插着石蕊液由红变蓝、又由蓝变红的试验。这红和蓝两种颜色的突变,只要加进去半滴碱水或者酸水。

戴维向大家介绍意大利科学家伏打最新的发明——伏打电池。他把从电池两极引出的两根白金丝插进水中,从水中就冒出了许多气泡。他把在阳极收集到的气体装在瓶里,传到台下,请别人闻闻。感觉到新鲜、畅快吧?戴维介绍说,这就是普利斯特里新发现的氧。普利斯特里曾经谈到,这种气体说不定会变成时髦的奢侈品呢。刚刚熄灭的蜡烛伸进氧气里,立即又旺盛地燃烧起来,放出耀眼夺目的亮光,比空气里的蜡烛光要亮好多倍。

戴维把阴极一端收集到的气体,装进一个铁罐里,用火焰靠近罐口,嘭的一声,铁罐像爆竹一样蹦得老高。这真是高超的魔术,在场的人个个看得入迷。

戴维这样边讲演边做实验,好像磁石吸引铁屑那样,全场的听众都跟着他,一会儿惊讶,一会儿欢喜,一会儿堕入疑问的云雾,一会儿又云开雾散,豁然开朗。戴维吸引住全场,全伦敦城为他倾倒。

皇家学院的科学讲座,许多教授都胜任不了,戴维却把它搞得生龙活虎,名噪全国。倡导科学讲座的朗福德院长欣慰地笑了。戴维的科学讲演,激起了广大公众学习科学的热潮。原先神秘得令人生畏的皇家学会,从此门庭若市,门票收入一时成了学会主要的经济来源。

谁也不曾想到,年轻的戴维教授,竟是一个出身贫寒的平民。更令人惊异的是,他没有进过大学校门,而且在少年时代虚度年华,丢失了不少宝贵的时光。后来,他才发奋读书,急起直追赶上来的。

惊人的转变

戴维出生在英国康沃尔郡彭桑斯镇的一个普通家庭。这里依山靠海,风景绮丽。

小戴维和他的伙伴们一样,顽皮,散漫,对学校的功课不感兴趣。在老师的眼里,他没有任何出众的地方。他的老师柯里顿是一个脾气古怪的人,特别嗜好揪孩子们的耳朵。小戴维的耳朵常常被他揪扯得火辣辣的,疼得钻心。有一次,柯里顿老师看见戴维的小耳朵上粘了一大块胶泥,就斥问他是怎么回事。不料戴维竟毫不畏惧,大声回答道:“报告老师,这是为了怕我的耳朵被你揪烂。”哄堂大笑使柯里顿只是摇头叹气。对戴维这样的调皮鬼又有什么办法呢?

后来,戴维干脆不上学了。他整天在彭桑斯海边钓鱼,爬迈克尔山,逮鸟,诌打油诗……荒废了许多宝贵的时光。

16岁那年,爸爸得病去世,扔下妈妈带着戴维和他的3个妹妹、1个弟弟。生活这样艰难,戴维清醒了:不能再闲逛下去,要自谋生路了。

17岁时,戴维到镇上外科医生波拉斯那儿当学徒,帮助配药和包扎。那时候,药品大多要现配。他天天接触的,就是粉碎矿石呀,萃取药材呀。

这里面有好多戴维不明白的道理。他开始感觉到自己缺乏知识。

这时候,恰好有个青年化学家来到彭桑镇养病,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蒸汽机发明家瓦特的儿子。戴维很快和他交上了朋友。

小瓦特领着戴维参观安装在康沃尔的瓦特发明的第一台蒸汽机,给他讲蒸汽做功的道理。戴维在外科医生那儿遇到的难题,对小瓦特来说,简直是不费吹灰之力就解决了。

小瓦特知识那么渊博,使戴维头一次感到不学无术的羞耻。他暗自思忖:

瓦特比自己的岁数大不了多少,他的知识天地这么开阔,我再也不能放任自流了。要有一个严格的学习计划。

从此,戴维好像变了一个人。迈克尔山上再见不到他的踪影,淘气包群里也找不到他了。他订了一个周密的自学计划,把时间安排得满满的。他给自己开列了自学的科目:1.神学;2.地理学;3.我的职业必读——植物学、药学、病理学、解剖学、外科学和化学;4.逻辑学;5.语言——英语、法语、拉丁语、希腊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和希伯来文;6.物理学;7.力学;8.修辞和讲演术;9.历史;10.数学。

年轻的戴维花了整整1年的时间,从算术的四则运算开始,把初等数学补习完。接着,他又钻研物理和化学。他早期的化学读物,是拉瓦锡的《化学原理》和尼可尔逊的《化学辞典》。前一本书以事实和论证十分精确著称,后一本书只是汇集了一些化学方面的知识和观点。但是,这并不妨碍戴维的思路。书籍给他引路,他的头脑却不受书本的限制。他用手头能找到的日常用具,比如酒杯呀,烟斗呀,风箱呀,以及在波拉斯药房里现成的酸和碱等药品,做起试验来,判断书上讲得对不对,核对是拉瓦锡的理论对,还是尼可尔逊的看法对。因为没人指导,他的化学实验免不了常常引起爆炸和着火。

每当听见乒、乓的巨响,波拉斯医生就为他的学徒捏把汗,担心会不会把他的诊所送上天。

戴维勤奋自学,大胆实验,他的名声很快在彭桑斯传开了。好心的人们借给他书刊,让他参观工场和试验室。戴维头一次见到原来只在图片上画的物理、化学仪器,看到书本上记载的五光十色的化学药品时,他的心情十分激动。

戴维对比在迈克尔山上的踯躅,康沃尔海滨的漫游,从心底里感到知识山峰的奇幻奥秘,科学海洋的瑰丽魅力。他下决心追赶时间,加快了前进的步伐。

经过4个月的发奋钻研,戴维就对热的本质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

当时,人们有一种错误看法,认为热是一种物质,好像水一样,可以从温度高的地方流到温度低的地方。戴维运用他自学得到的物理知识,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让两块冰互相摩擦,得到融化的水。在这里,两块冰都是同样的温度,又没有温度高的东西挨着冰块,这使冰融化为水的热是从哪儿来的呢?戴维用这个实验,证明摩擦能够生热,热不是物质,而是一种运动形式。

戴维设计的这个简单明白、又有说服力的著名实验,后来编进了各种教科书。

波拉斯医生不敢收留的戴维,后来被牛津大学化学教授贝多斯看中。贝多斯新建立的“气体研究所”,正需要他这样的人才。戴维当上研究所实验室主任时,还不到20岁。

气体研究所的工作条件,比波拉斯诊所可好多了。戴维如鱼得水。他自己动手,制备各种气体——从氧气到剧毒的氟化氢气。当他吸进纯净的自制氧气时,觉得神志一清,心胸畅快;氨气却把他呛得头痛;氟化氢气险些置他于死地。

尽管这样,戴维还是认为研究化学一定要亲身体验。教科书上记载的化学物质的颜色、气味和滋味,他都要复验一遍,何况新发现的化学药品,不尝一尝,闻一闻,这怎么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