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智慧百科(军事卷)
45651300000008

第8章 中国着名战役(1)

牧野之战

正当商纣王派大军远征东夷之时,周武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联合庸、蜀、羌、茅、微、卢、彭、濮等国,经孟津渡过黄河直抵商郊牧野。商纣王对来自四方的进攻并无准备。他仓促调遣军队,在牧野应战。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帝纣闻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人拒武王。武王使师尚父与百夫致师,以大卒驰帝纣师。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武王驰之,纣兵皆崩畔纣。纣走,反入登于鹿台之上,蒙衣其珠玉,自燔于火而死”。从上述记载可以看出,商纣王的军队虽人数多,但兵无斗志,前徒倒戈。牧野一战,商朝全军覆没,致使纣王自焚,商朝灭亡。

即墨之战

中国战国后期,齐将田单凭借孤城即墨(今山东平度东南),由坚守防御转入反攻,一举击败燕军,收复国土的一次着名作战。

周赧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84年),燕将乐毅破齐。齐王新力抵死相守,用将田单。田单在国破城危的极端不利态势下,长期坚守孤城,积极创造反攻条件,巧妙运用“火牛阵”实施夜间奇袭,成为中国古代战史上以弱胜强的出色战例。

鄗代之战

赵孝成王十五年(公元前251年),赵军在鄗(今河北高邑东)、代(今河北蔚县东北)击败燕军。

此战赵军在名将廉颇的指挥下,利用燕军的轻敌与疲劳,赵军同仇敌忾,对来范之敌予以痛击,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着名战例。

巨鹿之战

秦末,反秦名将项羽率领楚地义军歼灭秦军章邯、王离主力的重大作战。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秦将章邯镇压陈胜、吴广起义,击杀楚地反秦武装首领项梁后,率兵20万渡河(黄河),配合由上郡(治今陕西榆林东南)急调至河北的秦将王离击赵。攻破邯郸(今属河北),赵地反秦武装首领赵王歇及张耳退保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被王离军20万人围困。章邯屯军巨鹿南棘原,筑甬道(两侧有土墙的道路)至河,供应王离军粮秣。赵将陈馀收集常山(郡治东垣,今石家庄东)之兵数万人,屯于巨鹿北,自度兵少,不敢出战。王离猛攻巨鹿,城中日趋危急。赵遣使求救于楚、齐、魏、燕等反秦武装。

秦朝末期,义军四起,秦二世派大兵镇压,主将章邯出兵镇压陈胜吴广与各地起义首领后攻打邯郸,赵地反军退保巨鹿,奋勇抵抗。求救于楚。楚王派上将宋义、次将项羽、末将范增前去救援,但宋义却只观战,不作战。于是项羽将其斩首,被封为上将。

此战历时近一年,项羽率楚军以破釜沉舟、义无反顾的精神,用分割截击等战法全歼秦军主力,为西路刘邦大军攻取关中创造了有利条件,对推翻秦朝暴虐统治作出了巨大贡献。

彭城之战

一场世界战争史上空前绝后的奇迹,楚汉时期一场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争,它就是-彭城之战。

他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着名战例。刘邦联合各路诸侯,乘虚攻占彭城及黄河南北广大地区。但入城后寻欢作乐,不加戒备,给项羽以可乘之机。项羽在不利的形势下,迅速回兵奔袭,在回袭彭城时,项羽不是由南而北实施正面攻击,也不是由东而西将汉军击溃,而是由城阳东北经鲁、胡陵至萧,走了一个反“s”形绕至汉军的侧后,然后由西向东猛攻,企图全歼汉军于彭城、谷水、泗水、睢水之间,并基本实现了这一目标。项羽仅以3万骑兵的绝对劣势,对数十万汉军实施迂回的歼灭作战。这一决心、勇气和战术,都是战争史上所罕见的。正因为项羽高度发挥了骑兵快速突击的优势,破釜沉舟的勇敢精神和奇袭战术的特殊效果,才取得了彭城反击会战的决定性胜利,给了汉军以毁灭性的打击,弥补了楚汉战争开始以来项羽的许多失误。

井陉之战

公元前206年,盛极一时的秦帝国灭亡,便展开了历史上有名的楚汉战争。井陉之战则是他辉煌战例中的精粹。

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韩信率一万余新召募的汉军越过太行山,向东挺进,攻打项羽的附属国赵国。赵王歇和赵军统帅成安君陈余集中二十万兵力于太行山区的井陉口(今河北井陉东),占据有利地形,准备与韩信决战。

韩信深谋远虑,自知双方兵力相差悬殊,如采用强攻,必会受挫,于是决定在离井陉口很远地方驻扎下来,反复研究地形地势和赵军部署。

韩信命兵在江边排成一排,没有丝毫退路,这就是成语背水一战的来历。由于没有退路,汉军尤其勇猛,最后以少胜多,战胜而归。

井陉之战,韩信以万余的劣势兵力,奇正并用、背水列阵、灵活用兵,一举击破二十万赵国大军,灭亡了项羽分封的赵国,谱写了中国军事史上的精彩篇章。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吴国孙权、蜀国刘备统领军队在长江赤壁(今中国中南部湖北省蒲圻西北,一说嘉鱼东北)一带,大败曹操军队的着名决战。

赤壁之战火烧联营,使得曹操一蹶不振。也是古代史上一次着名以少胜多的战役。

赤壁决战,曹操在有利的形势下,轻敌自负,指挥失误,终致战败。孙权、刘备在强敌进逼关头,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终以弱胜强。此战为尔后魏、蜀、吴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合肥之战

东汉献帝建安二十年(215年),魏将张辽等以攻为守、先发制敌,在合肥击退10倍于己的孙权大军。

是年,孙权趁曹操西征张鲁,亲统10万大军包围合肥(今安徽合肥)。曹操仅留部将张辽、李典、乐进等率7000人守合肥。张辽按照曹操关于趁敌部署未定、实施反击、挫其锐气、以安众心,尔后据城固守的预留指令,留乐进守城,自与李典选募800勇士,连夜杀牛犒军。拂晓,张辽身披铠甲执长戟,率先冲锋陷阵,杀敌数十人,斩将2员,直冲至孙权麾下。孙权人惊,不敢与张辽交锋,退至一土山上,见张辽兵少,遂令部众围击张辽。张辽率数十人奋力突出重围。余部呼救,张辽又冲入敌阵,救出其余部下,往来冲杀,所向披靡,孙权军无人敢抵挡。激战直至中午,孙权军锐气被挫,守军士气大振。孙权围合肥10余日不克,遂撤围退兵,至逍遥津(今安徽合肥东)北,张辽乘机率步骑发动袭击。孙权部将甘宁、吕蒙奋力抵挡,部将凌统率卫队拼死撕杀,掩护孙权逃至逍遥津。时值河桥半拆,丈余无板,孙权急策所骑骏马腾越而过。将军贺齐率3000人在逍遥津南接应,孙权才侥幸得免。战后,曹操升张辽为征东将军。

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是东晋太元八年(前秦建元十九年,公元383年),东晋在淝水(今安徽瓦埠湖一带)击败前秦进攻的战争。

淝水之战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南北之间一次大规模的战争。秦主苻坚无视内部不稳、民心背离、士卒厌战的情况,恃众轻敌、单路突进、急于决战,招致大败。东晋面临强敌进攻,一致抵抗,并根据敌情及时改变作战方略,在秦军后续兵力未抵淝水前,抓住时机,与之决战,终获全胜。此战成为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着名战例之一。

浅水原之战

浅水原之战,唐武德元年(618年)六月至十一月,秦王李世民率军在浅水原(今陕西长武东北)对陇西割据势力薛举、薛仁杲父子所部的作战,此役一举击败薛仁杲,收复陇西。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五月,李渊称帝。同年六月,薛举入泾州(今甘肃泾川县北五里),纵兵虏掠,直至豳州(今陕西彬县)、岐州(今陕西凤翔)一带。李世民以西讨元帅的名义,和刘文静、殷开山等率八总管兵前往抗击,此时世民患疟疾,殷开山等人轻敌出战,唐军八总管皆败,士卒死者十五六,李安远、刘弘基、慕容罗睺等人被俘。八月,薛举病死,十一月,秦王李世民率军坚守高墌(今陕西长武县北),双方相持六十余日,薛军粮尽,其将梁胡郎降唐,后大败薛仁杲于浅水源(今陕西长武东北),宗罗睺战死,薛仁杲投降,被斩于市。

太原之战

至德二载(757年)春,在唐平安史之乱的战争中,唐北都留守李光弼率领军民坚守太原(今太原西南),挫败史思明等部围攻的着名防御作战。

太原之战是古代城邑保卫战中以少胜多,以弱制强的一个典型战例,在中国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李光弼智谋超群,采用顽强坚守与不断寻机出击相结合的战法,灵活运用地道、石炮等守城战术和技术,出奇制胜。太原大捷,对稳定战局,掩护朔方战略基地,具有重要意义。

雍丘之战

公元756年,安禄山死党令狐潮两次被张巡诈骗,恼羞成怒,率兵再次包围雍丘(今河南杞县)。张巡针对其性格急躁,急于攻占雍丘城的特点和心态,诓骗令狐潮说:只要你给我30匹好马,我就把雍丘城换给你。令狐潮信以为真,答应了张巡的要求,把30匹好马给了对方。张巡得到30匹马以后,用急而久之的计谋,故意拖延时间,对令狐潮说,将士们不同意以马换城,他没有办法说服他们。令狐潮知道自己又上当了,于是大怒,要和张巡决战。张巡乘敌将领都出来而阵势尚未摆好的混乱之机,令30名勇敢善骑的军官,骑上敌人送来的30匹好马,飞奔出城,突入敌阵,擒拿将领14名,击杀100多人。令狐潮损兵折将,被迫逃回陈留。

睢阳之战

东汉建武二年(26年)四月至三年七月,在东汉统一关东之战中,虎牙大将军盖延击破关东(指函谷关以东地区)割据势力刘永于睢阳(今河南商丘东南)的一次进攻战。

和尚原之战

中国南宋绍兴元年(金天会九年,1131年),宋将吴玠为保卫四川,在和尚原(今陕西宝鸡西南)抗击金军的一次要隘防御战。

郾城之战

中国宋、金王朝之间的战役。绍兴九年(1139年),金王朝统治集团内完颜宗弼一派得势,主张再次以武力迫使南宋屈服。次年,金向宋发动大规模军事进攻。宋廷被迫命令各路宋军进行抵抗。由岳飞率领的岳家军收复了不少州县。完颜宗弼见岳家军兵力分散,又探知岳飞只带有少量军队驻于郾城(今属河南),决定亲率精锐骑兵1.5万人,直插郾城。七月初八,金军在郾城北与岳家军对阵。岳飞令其子岳云率轻骑兵攻入敌阵,往来冲杀。金军出动重甲骑兵作正面进攻,另以骑兵为左右翼,配合作战。岳飞遣背嵬亲军和游奕军、马军迎战,并派步兵持麻扎刀、大斧等,上砍敌兵,下砍马足,杀伤大量金兵。双方从下午激战到天黑,金军大败。十日,金兵再犯郾城,岳飞在城北的五里店再败金兵。完颜宗弼集兵12万屯于临颍(今属河南)。十三日,岳家军中勇将杨再兴以300骑兵出巡,在小商桥与金兵遭遇,杀死金兵2000多人以及100多名将领,宋军也全部壮烈牺牲。十四日,张宪率岳家军再战,逐金兵出临颍县界。同日,岳家军又大破进犯颍昌的金军主力。但宋高宗和秦桧只图利用胜利,作为对金乞和的资本,遂下令班师,断送了这次战争的胜利成果。

鄱阳湖之战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朱元璋率军在江西鄱阳湖击败陈友谅军的大规模水上作战。

元朝末年,南方各反元武装在取得初步胜利后,相互间矛盾日趋尖锐。以应天(今南京)为统治中心的吴国公朱元璋,同以武昌为统治中心、自立为汉帝的陈友谅,辖区相邻,相互兼并,屡动干戈。

白沟河之战

朱棣

明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靖难之役中,燕王朱棣与官军征虏大将军李景隆在白沟河(在今河北雄县境)展开的一场大规模野战。

李景隆率军50万围攻北平(今北京)溃败后,与驻扎真定(今正定)的郭英、吴杰部合兵号称60万向白沟河集结,企图与燕师决战。朱棣闻讯,率兵10万于二十四日南渡白沟河,由西北循河而进,与伏于河侧的官军前锋平安部遭遇。平安及都督瞿能父子奋击,朱棣率部入阵,突遭官军新式火器“一窝蜂”杀伤,史称“人马遇之辄烂”,急收兵北渡。次日,复渡河,与官军主力激战。燕将房宽被平安击败。朱棣见事急,令部将丘福冲官军中坚,不得入,自冲左侧。李景隆见势率精骑绕至朱棣侧后,发起攻击。朱棣三易战马,矢尽剑折,被阻于堤,即举鞭佯招后骑,李景隆疑有伏兵,不敢进。朱棣子朱高煦率精骑数千赶至,乃得以脱险。日暮,大风骤起,吹折李景隆帅旗,官军阵势始乱。朱棣乘势率精骑绕至官军后,乘风纵火猛攻,大败李景隆,歼灭瞿能父子等部十余万人。郭英西遁,李景隆败退德州,燕师乘胜追击,收降官军十余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