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西医结合诊治心力衰竭
45652300000002

第2章 心力衰竭的概念与分类(1)

心力衰竭是一种病理状态,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严重阶段或终末阶段。它是指在静脉血液回流正常的情况下,由于心脏收缩或(和)舒张功能障碍,使心排血量绝对或相对低于全身组织代谢需要的综合征,临床上可以出现动脉系统灌注不足、肺或(和)体循环静脉淤血的各种症状与体征。由于心力衰竭几乎都有静脉系统充血,故本书中心力衰竭与充血性心力衰竭在意义上为同一概念。

(第一节)心力衰竭的概念

300多年以前人们就已经认识到:心脏搏动无力可引起心排血量下降;肺血液循环受阻可导致肺部淤血并出现呼吸困难。这是最早有关心力衰竭的启蒙性认识。在历经300多年后的今天,尽管一代又一代心脏病学家对心力衰竭进行了潜心的研究,但至今仍然没有一个被大家绝对认可的标准概念。随着对心力衰竭研究和认识的不断深入,心力衰竭的概念也会不断被赋予新的含义。

一、有关心力衰竭的几个概念

(一)前向性心力衰竭与后向性心力衰竭

前向性心力衰竭(forwardheartfailure)于1913年由Mackenzie所论述,是指由于心输出量绝对或相对减少,导致动脉系统血液灌注不足,肾小动脉痉挛,肾血流量减少,从而造成钠水潴留和循环血量增加,最终出现静脉和毛细血管的充血及压力升高。这一观点认为心力衰竭的主要症结是由于心排血量降低所致心室前方动脉系统血液灌注不足,并出现器官组织血供减少的一系列临床症状与体征。

后向性心力衰竭(backwardheartfailure)于1832年由Hope所论述,是指由于心输出量绝对或相对减少,心脏不能完全排出由静脉回流至心脏的血量,使静脉和毛细血管的压力升高,水分外渗到组织间隙,最后出现肾脏钠水潴留和循环血量的增加。这一观点认为心力衰竭的主要症结是由于心排血量下降所致心室后方心房和静脉系统的压力增加,从而出现器官组织淤血、水肿的一系列临床症状与体征。

由于这两个概念均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直至20世纪70年代国内外许多教科书仍出现这两个概念。但循环系统是由心脏及动静脉系统组成的一个密闭、完整、不可分割的整体,心排血量的不足除了影响动脉系统的有效灌注外,势必也导致静脉血液的回流受阻,所以用这种截然对立的“前向”与“后向”学说来完全解释心力衰竭的血液动力学改变及临床表现是不够全面和科学的。

(二)心肌衰竭与泵衰竭

心肌衰竭(myocardialfailure)或泵衰竭(pumpfailure)既往是指由于心肌病变所引起的心力衰竭,主要用于描述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的急性左心衰竭,尤以心源性休克为主要表现者。且认为,凡由于心肌病变或损害,使心肌收缩力减低而导致的心力衰竭,均属于泵衰竭的范畴。但心肌衰竭与泵衰竭并不总是伴行,有时呈分离现象。

(三)循环衰竭

循环衰竭(circulatoryfailure)是指心血管系统由于功能障碍,不能保证组织、细胞的正常物质交换,包括心力衰竭和外周循环衰竭(peripheralcirculatoryfailure),二者可单独存在,或先后合并发生,也可互为因果,相互影响。

(四)心功能不全

大都认为,心功能不全(cardiacinsufficiency)与心力衰竭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故在临床上经常将二者等同使用。但也有部分人认为二者在含义上不尽一致:心功能不全是指心功能从完全代偿阶段发展到失代偿阶段的整个过程,而心力衰竭则主要指心功能的失代偿阶段,因而心功能不全较心力衰竭的范围要广泛。而且我们认为,如从心脏广义功能上讲,心功能不全不仅可以包括心泵功能的不全,而且可以包括心脏其他功能如电生理及内分泌功能的障碍,而心力衰竭则更多地描述了心脏机械(泵)功能的不足。

(五)心脏衰竭

心脏衰竭与心力衰竭的英文名称均为“heartfailure”。但目前国人不乏使用心脏衰竭这一概念者,国外也有不少学者竭力强调“heartfailure”应是心脏衰竭,而不应是心力衰竭。如上所述,心力衰竭更多地指心脏机械功能的障碍,而心脏衰竭则应指衰竭状态下心脏结构(心肌、心内膜与心包膜)的损害或(和)心脏功能(电、机械及内分泌)的障碍。

(六)充血性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状态下伴有血容量及组织间隙液体的异常增多,表现为静脉系统与器官组织充血,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heartfailure)。由于心力衰竭多有充血现象,故心力衰竭与充血性心力衰竭常常是同一概念。如仅有充血现象,而无心力衰竭,称为充血状态。长期的充血状态亦可因心脏负荷过重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

二、心力衰竭的概念及其演变

最早人们根据心力衰竭时组织灌注不足或静脉系统淤血分别提出前向性心力衰竭和后向性心力衰竭,尽管它们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但由于其局限性,现已不再使用这些概念。

20世纪50年代Wood首次给心力衰竭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心力衰竭是这样一种状态,心脏不能维持足够的血液循环,以满足身体血液循环的需要。这一概念的缺陷仍然只是更多地强调了组织血液供应减少的一面。

20世纪70年代人们给心力衰竭下的定义是:心力衰竭泛指在有适量静脉回流的情况下,不能维持足够的排血(心排血量不足),以至组织血液减少,肺或(和)体循环淤血的一种病理状态。这一概念在Wood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前提:即适量静脉血的回流;一个“中心环节”:即心排血量不足;两个基本表现:即组织血供减少与肺或(和)体循环淤血。显然,这一概念较之Wood概念更为具体与全面。

目前,人们比较通用的心力衰竭概念是:心力衰竭是指在静脉血回流正常情况下,由于心脏收缩或(和)舒张功能障碍,使心排血量绝对或相对低于全身组织代谢需要的综合征,临床上可出现动脉系统灌注不足,肺或(和)体循环淤血的各种症状与体征。这一概念与20世纪70年代对心力衰竭的认识大致相同,只是进一步指出了心力衰竭的形成是由于心脏收缩或(和)舒张功能的障碍;除了心排血量绝对减少外,还强调了心排血量的相对不足,即心排血量相对于机体代谢需求增加(甲亢、贫血等)而出现相对量的减少。

三、关于心力衰竭现代概念的思考

顾名思义,心力衰竭是心脏力的衰竭。由于人们最早认识的是心脏的机械(泵血)功能,故心脏这种力的衰竭主要指心脏实施泵血功能的机械力的衰竭。这种从心脏器官水平,从临床心脏功能角度去认识和规定心力衰竭的含义,无疑有其合理之处。但心脏是一个多功能器官,不仅具有机械(收缩、舒张与泵血)功能,还有电生理(起搏、传导与兴奋)功能及内分泌功能等,因此,按照目前对心脏功能的认识,心力衰竭应是包含以上诸方面功能的衰竭,不应仅仅是心脏机械功能的障碍。如从这一认识出发,心功能不全或心功能衰竭用于描述心力衰竭的状态可能更为恰当、全面。或者说心力衰竭是指心脏机能不能适应机体在各种情况下对氧和代谢的需要,这里的心脏机能当然应该包括心脏的多种机能。

如从细胞水平上认识心力衰竭,心力衰竭则是肥厚与衰竭心脏细胞异常的后果,是一种超负荷的心肌病(cardiomyopathyofoverload),是心脏储备力的耗竭(exhaustionthereserveforceoftheheartmuscle),是心肌细胞长期处于“能量饥饿”状态的最终表现。

现代分子心脏病学家则认为,心力衰竭的本质是心肌细胞与心肌间质细胞基因调控与表达异常的结果,并认为,如能从纠正调控与表达异常的基因入手,则可望从根本上治愈心力衰竭。

总之,心力衰竭不论病因如何,其发病机制与病理生理无疑是相当复杂的,尚有许多问题未能认识清楚。无论从器官水平,还是从细胞或分子水平认识心力衰竭,有一点是肯定的,一个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维持,必须依赖心脏正常、有效的机械射血功能,而作为临床医师评价心脏功能是否正常,也主要看其射血功能能否满足病人各种活动的需要。这也许是目前心力衰竭概念被广泛接受的基本点。

(第二节)心力衰竭的分类

根据心力衰竭有无临床症状、静息时有无心力衰竭表现、病情发展的快慢、程度、心力衰竭发生的部位、心力衰竭时心输出量的高低及收缩舒张性能的改变以及根据高能磷酸盐含量等,可有以下八种分类方法。

一、根据心力衰竭有无临床症状分类

(一)隐性心力衰竭(preclinicalheartfail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