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现代五官科手术技巧
45661600000011

第11章 临床耳、鼻、喉疾病手术(10)

5.注册完毕即可开始手术,术中可将手术过程连续记录,或者关键部位摄像。

注意事项

1.头架固定要可靠,女性病人要注意因头发引起的固定架移位。

2.肥胖病人要注意皮肤移位。准确记录头架左、右及额侧的数据。

(孙岩陈丽艳刘志远王丽刘丽梅)

(第五节)咽喉部的解剖

一、咽部解剖

咽腔为一个肌膜管,其上宽下窄,前后扁平,位于第一至第六颈椎前方,全长约12~13cm。上界在颅底,有咽腱膜和咽颅底板相隔,横径约3.5cm。下界在第六颈椎水平,于环状软骨下接食道,横径约1.5cm。前界自上而下与后鼻孔、咽峡及喉口相通。后界借疏松的结缔组织与锥筋膜连接。双侧有茎突、茎突肌、颈内动脉、静脉和迷走神经。

咽部分为三部分:鼻咽部、口咽部和喉咽部。

(一)鼻咽部

由颅底至软腭游离缘,垂直径5.5~6cm。

上方为颅底的蝶骨体和枕骨底部,因呈弯曲状又称穹窿。下方是软腭游离缘,吞咽时软腭与咽喉壁接触,关闭峡部,避免食物逆流入鼻。前方借后鼻孔与鼻腔相通。后方相当于第一、第二颈椎。两侧于鼻甲后方1cm处各有一漏斗状开口——咽鼓管咽口,此开口的前上后处均有唇状隆起——圆枕,为咽鼓管软骨末端突起所形成。圆枕向前延伸至软腭的黏膜皱襞,称咽鼓管腭襞,内有管腭皱襞;圆枕向后下至咽侧的皱襞称咽鼓管咽壁,内有咽鼓管咽肌,圆枕后上的凹陷为咽隐窝,为鼻咽癌的好发部位,其上1cm处的颅内破裂孔,极易受累。咽鼓管咽口的下方略隆起处是提肌圆枕,内有腭帆提肌。

在鼻咽顶及后壁上堆积很多淋巴组织——咽扁桃体(又称增殖体、腺样体),胚胎4个月发生,6~7岁渐萎缩,10岁完全退化,婴儿时如增大可阻碍呼吸。

咽囊于咽扁桃体的下方,中央常有囊样小凹陷,为胚胎时上皮随脊索顶端退化而形成。临床可发生囊肿和炎症,其后方有颅咽管,易混淆。

咽垂体位于咽囊上部的黏膜深部,胚胎时参与垂体前叶的组成后,残存在此。只有囊肿或者肿瘤发生时才被发现。

(二)口咽部

软腭水平至会厌上缘,前方借咽峡与口腔相通。

1.咽峡。为悬雍垂、舌腭弓、咽腭弓、软腭游离缘和舌背共同组成的环状狭窄部。

2.硬腭。为口腔顶的前2/3,呈穹窿状。由上颌骨的腭突和腭骨的水平板构成,无黏膜的骨结构又称骨腭。骨腭的正中骨缝称骨腭中线,其前端有切牙孔(腭前孔),有鼻腭神经和腭大动脉通过,向两侧分布于硬腭前2/3。硬腭后缘前0.5cm处,上颌第三磨牙腭侧,有腭大孔,内走腭前神经和腭大动脉,向前分布硬腭。因此,切牙孔、腭大孔和硬腭外1/3处为腭部麻醉的注射部位。

硬腭表面覆盖一层黏膜与骨膜紧密连接,称为黏骨膜,其结构坚韧,内有腭腺,但易从骨面剥离,并血运较丰富。黏膜正中的白线,称腭缝,此处黏膜无黏膜下层,该缝最前端的小切牙乳头与骨腭的切牙孔相对应。

3.软腭。约占腭部的后1/3,由黏膜、黏膜下组织、腭腱膜及腭肌等组成,厚约1cm,起于硬腭的后缘,后面是游离缘,正中形成悬雍垂。软腭后方因游离向后下,称为腭帆。悬雍垂两侧黏膜下降形成前、后两条弓状皱襞,前者叫舌腭弓,止于舌侧缘,内有舌腭肌;后者较大,叫咽腭弓,止于咽侧壁,两弓之间的三角形凹陷,容纳腭扁桃体。软腭部的黏膜下组织疏松,炎症、外伤或者手术创伤易发生水肿。黏膜下的深处是腭腱膜和腭肌,腭腱膜占软腭的前1/3,附着于硬腭后缘,近硬腭处较坚硬,游离缘附近较薄,腭腱膜主要由腭帆张肌的腱膜组成,构成软腭的支架。

4.腭肌。位于软腭的后2/3,肌肉细小,共计五对。

(1)腭帆张肌:其作用为紧张腭帆和开大咽鼓管,起自蝶骨的角棘、翼突的舟状窝和咽鼓管的软骨板下,呈扇状下行,至翼突钩附近变肌腱绕过翼突钩后呈水平状走行至腭骨的后缘,构成腭腱膜。

(2)腭帆提肌:其作用为上提软腭与咽后壁向内运动,是参与腭咽闭和的主要肌肉。起自颈内动脉后的岩尖下部,呈圆柱状走行于咽鼓管软骨部的下方,后呈扇状肌肉分散至腭腱膜、软腭中部和悬雍垂的上方,发音时将软腭提起并向后与咽后壁接触,产生腭咽闭合,因此,此肌也是言语功能的重要肌肉。发音时,软腭两侧常有两个凹窝,即两侧腭帆提肌附着点。

(3)舌腭肌:其主要功能是使腭帆下降,紧缩咽门。上方起自腭腱膜的口腔面,止于舌根后2/3处,肌肉呈两端宽阔,其中间狭窄处位于舌腭弓之下,也是吞咽的肌肉。

(4)咽腭肌:其作用是上提咽喉和向前牵引咽腭弓,使两则向中间靠拢。位于咽腭弓内,上下两端较宽阔,起于喉咽腔后壁的咽纤维膜和甲状软骨板的后缘,向内上方止于腭健膜,有一肌纤维束止于咽鼓管的软骨——咽鼓管咽肌。在吞咽动作时鼻咽腔被隔绝,同时,可协助咽喉上提。

(5)悬雍垂肌:其作用为上提悬雍垂,进食时有分流作用。起自后鼻棘、软腭、腭腱膜,止于软腭正中的游离缘。悬雍垂向后方提起,参加腭咽闭合,也参与言语功能。

五对肌肉,除腭帆张肌属三叉神经的上颌神经支配外,均属迷走神经的咽丛支配。

5.腭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1)腭的血管:硬腭的动脉主要为上颌动脉的腭大动脉。软腭的动脉来源于面动脉的分支腭升动脉、咽升动脉的咽支、腭降动脉的腭小动脉和舌动脉的舌背支。静脉和同名动脉并行,与邻近静脉丛吻合,如翼丛、咽丛等。

(2)硬腭的淋巴管:汇入颈深上淋巴结。

(3)腭的神经:分布到硬腭黏膜的神经,主要是三叉神经的上颌神经,经蝶腭神经节,发出腭前、腭中、腭小神经。腭大神经分布于硬腭的大部,在切牙管附近,与上颌神经的鼻腭神经末梢吻合,分布于硬腭前方小部分的黏膜。腭中、腭后神经,分布到软腭和腭扁桃体,面神经的中间神经,借岩浅大神经到蝶腭神经节,换神经元后,节后神经纤维沿腭小神经到软腭,分支分布到软腭上皮、软腭内的血管和腺体。

(三)喉咽部

咽部最狭窄处,由会厌上缘至环状软骨下缘,向下与食道连续,前部为喉。两侧有梨状窝,此窝的外侧黏膜皱襞上,有一自外上向内下斜形皱襞,因内有喉上神经的内支,称喉神经襞。梨状窝上缘的咽会厌襞,其黏膜下有茎突咽肌的肌束。

(四)咽壁的构造

1.咽黏膜。咽的鼻部上段为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口咽和喉部和复层扁平上皮,移行过渡。固有膜内的纤维较致密,由弹力纤维和胶质纤维组成,以纵行为主。固有膜与肌层紧密相连。黏膜内的小腺体统称为咽腺,还有大量的淋巴小结和淋巴组织。

2.咽纤维膜(咽颅底筋膜)。由结缔组织构成,含有大量的弹力纤维,上部牢固地附着颅底的咽结节向两侧达颞骨岩部,至咽鼓管软骨向后前,至翼突内侧板经下颌舌骨线后,附着到舌、舌骨、茎突舌骨韧带、甲状软骨和环状软骨。

3.咽肌。由咽缩肌和咽提肌交织而成。

(1)咽缩肌:共有三对,左右相会于正中的结缔组织条索——咽缝上,以最下方依次叠加在上方肌肉上。其肌纤维环绕咽壁,收缩时咽腔缩小。吞咽食物时,各咽缩肌的纤维束自上而下,依次收缩,将食团挤压入食道。

咽上缩肌,起自翼突内侧板的内缘下方、颊咽肌缝、下颌舌骨线和舌根侧缘,经咽侧壁达咽后壁。咽中缩肌,起自舌骨小角、茎突舌骨韧带下部和舌骨大角,中部纤维束水平横行,上部纤维束斜形向上遮盖咽上缩肌下部,下部肌纤维束则被咽下缩肌遮盖。咽下缩肌是咽缩肌中最厚的一对,主要起自甲状软骨的斜线后的软骨面,甲状软骨的后缘及其下角,其肌纤维越向上,倾斜度越大,最上方肌纤维束可达颅底。下方的肌纤维束略向下弯曲,呈环状与食道上端的肌层相接,无明显界限。

(2)咽提肌:位于各咽缩肌的内面,咽纤维膜的后面。各纤维束的下端分散止于咽侧壁上。分为咽腭肌、茎突咽肌、咽鼓管咽肌。

茎突咽肌,其作用为提咽,缩短咽腔将咽腔向外上方牵引,两侧同时收缩可缩短咽腔的同时,扩大咽腔。肌肉细长而扁,起自茎突根部的后内,向前下方经咽中、咽上缩肌之间,分散止于咽中缩肌上缘和咽后壁。其中部分肌纤维经腭扁桃体外侧到甲状软骨后缘;经咽会厌襞内到会厌前;经杓会厌襞入杓会厌肌。

咽鼓管咽肌为不完整的纵行肌层。多在各咽缩肌内侧面下行,分散到咽壁各处收缩时,完成提咽向上协调吞咽动作,可上提喉头封闭喉口等,支配神经是咽神经丛(运动)。

4.咽外膜。是颊咽筋膜的延续部分,为围绕咽肌外围的薄纤维膜,与椎前筋膜有疏松的结缔组织相连。这层结缔组织中含有神经、血管和淋巴结等,咽后淋巴结也位于此层内。

(五)咽的血管、淋巴和神经

1.咽动脉。主要来自颈外动脉的咽升动脉和腭升动脉,来自腭降动脉分支及翼管动脉等。

2.咽静脉。在咽后壁的外膜内,吻合成网分别汇入翼丛、椎静脉丛,也有部分组成咽静脉,注入颈内静脉。

3.咽淋巴。咽黏膜的固有层内,含有丰富的淋巴细胞,淋巴细胞汇集成淋巴滤泡,淋巴滤泡又汇集为腺样的淋巴组织,成为扁桃体。排列在呼吸道及消化道入口处的扁桃体样组织,组成环状,称淋巴环。分为内环和外环。内环有咽扁桃体、咽鼓管扁桃体、腭扁桃体、舌扁桃体、咽侧索、咽后壁淋巴滤泡、喉室中的喉扁桃体。外环有咽后淋巴结、下颌角淋巴结、下颌下淋巴结、颏下淋巴结。两环之间相互通连。但鼻咽部主要汇入咽后淋巴结-颈深上淋巴结和乳突肌后缘淋巴结(咽扁桃体)。口咽部主要汇入下颌角淋巴结-颈深中淋巴结;舌根舌扁桃体及会厌谷处汇入椎前淋巴结。喉咽部汇入颈深中淋巴结。

4.咽神经。咽的感觉神经主要是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运动神经主要是副神经。

二、舌骨上肌群和舌骨下肌群

(一)舌骨上肌群

位于舌骨和颅骨之间。参加口腔底组成,作用:①固定舌骨;②下牵下颌骨,使口张开。

1.二腹肌。前腹起自下颌骨的二腹肌窝,向后移行至中间腱,由坚韧的结缔组织构成。固定在舌骨体与舌骨大角分界处,后腹上乳突内侧。如舌骨固定,下牵下颌骨;下颌骨固定时上提舌骨,以协助咀嚼。此肌前腹受下颌神经的下颌舌骨神经支配,后腹受面神经的二腹肌支支配。

2.茎突舌骨肌。起自茎突,位于二腹肌后腹外向前至舌骨体与舌骨大角分界处,将舌骨向后上牵引,此肌受二腹肌支支配。

3.下颌舌骨肌。为口腔底肌,扁形三角肌。起自下颌舌骨线,止于舌骨体,两侧肌肉共同构成的肌板称口隔。作用:与二腹肌相似。受下颌舌骨肌神经支配。

4.颏舌骨肌。起自下颌骨的颏棘,止于舌骨体前。位于下颌舌骨肌上方的正中线,左右各一,呈柱状。作用:下颌骨固定时,舌骨向前;舌骨固定时,下颌骨牵拉向下。神经支配为颈神经的前支。

(二)舌骨下肌群

作用为舌骨及喉下降。甲状舌骨肌使舌骨与甲状软骨接近。此肌群在喉气管和甲状腺的浅面,大部分延续舌骨和胸骨之间。由浅入深依次如下。

1.肩胛舌骨肌。位于胸锁乳突肌的深部,起自肩胛骨上缘,止于舌骨体外侧缘,肌纤维于正中的中间腱分成上下腹肌。受舌下神经支配。

2.胸骨舌骨肌。起自胸锁关节囊后,呈条状肌在颈前正中上行,止于舌骨体的内下缘。受舌下神经的分支支配。

3.胸骨甲状肌。为长带状肌。起自胸骨柄后和第一肋软骨,肌纤维斜行向上,止于甲状软骨斜线。受舌下神经的分支支配。

4.甲状舌骨肌。为胸骨甲状肌的延续部分。由甲状软骨的斜线向上至舌骨体外侧和舌骨大角。受舌下神经的分支支配。

三、喉部解剖

喉位于颈前正中,上通喉咽,下连气管,其上端为会厌上缘,下端是环状软骨的下缘,喉由软骨、肌肉、韧带、纤维结缔组织和黏膜构成,前方有皮肤、皮下组织、筋膜及肌肉所覆盖,两侧有颈鞘内容走行,而后方则有喉咽与颈椎相隔。

(一)喉软骨

喉软骨构成了喉的支架,主要由6块软骨构成。

1.甲状软骨。喉的最大软骨,由左右两块方形软骨板(翼板)在前方中线部位接合而成,两板接合处形成一交角,成年男性该交角多为锐角,其上端向前突出,称为喉结,为成年男性的特征性标志;女性多为钝角,所以喉结不明显。甲状软骨上缘正中有一V形切迹,称甲状软骨切迹。两侧甲状软骨板后缘向上下延伸,形成上角和下角。上角以韧带与舌骨大角相连,下角内面与环状软骨形成环甲关节。

2.会厌软骨。扁平,呈叶片状,表面覆盖黏膜构成会厌主体,由后上向前下方倾斜。上端游离,下端借韧带附于甲状软骨切迹后下方。会厌分舌面与喉面,舌面的黏膜下组织疏松,炎症时易肿胀。

3.环状软骨。甲状软骨之下,第一气管环之上,为喉气管中唯一完整的环形软骨,对保持喉气管的通畅至关重要。环状软骨的缺损,可能引起喉狭窄。环状软骨的前部较窄为环状软骨弓,后方较宽为环状软骨板,板的上缘与杓状软骨形成的环杓关节,司声带的活动。

4.杓状软骨。为一对三角锥形软骨,位于环状软骨板两侧上缘,与环状软骨构成环杓关节。底部前角称声带突,有甲杓肌及声韧带附着。底部外侧称肌突,分别有环杓后肌、环杓侧肌和杓斜肌附着。在喉内诸肌的作用下,杓状软骨借助于环杓关节运动,带动声带活动。

(二)喉肌

喉肌分喉外肌和喉内肌两组。喉外肌上接舌骨、下颌骨,下连胸骨、肩胛骨,它将喉与四周结构连接,并能起到升降与固定喉体作用。喉内肌从功能上分为四组:①声带内收肌:环杓侧肌和杓肌,可使声门闭合;②声带外展肌:环杓后肌可使两侧声带后端分开,声门张大;③声带紧张与松弛肌:环甲肌能使声带紧张,甲杓肌可使声带松弛;④会厌活动肌:杓会厌肌使喉入口关闭,甲状会厌肌使喉入口开放。

(三)喉腔的分区

以声带为界分为声门上区、声门区和声门下区3部分。

1.声门上区。指声带以上区域,包括会厌、杓会厌皱襞、室带和喉室。室带也称假声带,左右对称,位于声带上方并与之平行。喉室位于室带和声带之间,呈梭形腔隙,有黏液腺分泌黏液润滑声带。

2.声门区。是两侧声带之间的区域,包括两侧声带、前连合、后连合及杓状软骨区域。声带左右成对,由黏膜、声韧带、甲杓肌组成。在声带游离缘黏膜下有一潜在疏松的间隙,称Reink间隙,炎症或者外伤时易引起水肿,影响发声,并与声带息肉的形成有一定关系。双侧声带外展时声门区可出现一等腰三角形的裂隙,称之为声门裂,为喉的最狭窄处。

3.声门下区。指声带游离缘以下至环状软骨下缘以上部分。幼儿期此处黏膜下组织疏松,炎症时易水肿而致喉阻塞。

(四)喉韧带与膜

1.甲状舌骨膜。是甲状软骨上缘和舌骨后面及下缘之间的弹性纤维结缔组织,膜中央的增厚部分称甲状舌骨中韧带。两侧较薄,有喉上神经内支及喉上动、静脉从甲状舌骨膜的两侧入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