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现代五官科手术技巧
45661600000031

第31章 临床口腔疾病手术(6)

1.切口在硬腭应深达腭骨骨面,误伤及腭降血管、神经束,也不要超越翼下颌韧带外侧,避免颊脂体露出。

2.软腭边缘特别是腭垂部分的剖开应特别小心进行,刀刃必须锋利,因这部分组织十分脆弱,极易造成撕裂。

3.缝合腭垂时,针线不宜过多,避免影响血运,导致组织坏死。

4.剥离黏骨膜瓣时一般出血较多,要求迅速准确,及时吸去血液,使手术野清晰,方便手术;并应随时用压迫法止血,以减少手术中的失血量。

5.填塞创伤口时,除翼钩拔断处外,应不要过度填塞,否则可造成松弛切口创缘外翻;填塞也不宜过紧,避免影响组织瓣血运。

6.虽然能够比较满意地将裂隙闭合,但由于患腭的长度不足,术后不能形成腭咽闭合,患者的言语功能却大多未能改善。

(二)道氏术

适应证

软腭裂。

禁忌证

1.有硬腭裂者。

2.全身营养状况差、贫血、上呼吸道感染、耳鼻炎症、合并严重先天性心脏病者,应请有关科室会诊并处理之后才能考虑手术。

麻醉方法

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

手术体位

平卧,头后仰,垫肩。

术前准备

同前。

手术技巧

1.确定切口位置。从一侧翼下颌韧带稍内侧起,绕过上颌结节的内后方,距牙龈缘2~5分处沿牙弓弧度做一弧形切口,至对侧翼下颌韧带稍内侧为止,切开黏骨膜瓣,深达骨面。

2.剥离黏骨膜瓣。用腭部剥离器从硬腭龈缘切口插入硬腭黏骨膜深面从前向后将黏骨膜从骨面上掀起。

3.拔断翼钩。在松弛切口的后端,上颌结节的后上方,相当于腭大孔后的深部,扪及翼钩位置,用剥离器拔断或者用骨凿凿断翼钩。

4.腭前神经、腭降血管束的处理。黏骨膜瓣分离后掀起,显露两侧腭大孔,切断结扎腭大动脉。

5.切断腭腱膜。在软硬腭交界处,显露腭腱膜,用细长弯头组织剪刀,沿腭骨后缘剪断腭腱膜,并在距硬腭后缘前方1~1.5cm处横行剪断鼻侧黏骨膜。剖开裂隙边缘,分层缝合软腭,填塞创伤口。

术后处理

1.术后等患者清醒后方可拔除气管内插管,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侧卧,头侧位或者低位。对喉头水肿、呼吸困难、高热等并发症应及时处理,避免意外发生。

2.应用抗生素3~5日,以预防创伤口感染;如发热不退或者已发现创伤口感染,抗生素的应用时间可适当延长。

3.氯霉素滴鼻,每日3~4次。

4.术后流质饮食2~3周,半流质1周,1个月后可进普食。

5.保持口腔卫生和创伤口清洁,术后8~10日可抽出碘仿纱条,2周可拆线或者任其自然脱落。

6.注意术后出血。

注意事项

1.为了避免腭大动脉切断结扎后松脱,可将其残端塞入腭大孔内,再封以骨蜡,则可避免术后出血。

2.在结扎一侧腭大动脉后,如发现颜色苍白,应停止结扎对侧腭大动脉,原位缝合做延迟手术。

3.在切开黏骨膜瓣后,如发现其前端组织较薄、颜色苍白时,应做延迟手术,不做腭大动脉切断结扎术,避免组织坏死。

4.在缝合完软腭后,如果后推组织过多,应切去部分前腭部黏骨膜,使前缘缝合后组织平整。

(三)三瓣术

适应证

单侧完全性腭裂。

禁忌证

全身营养状况差、贫血、上呼吸道感染、耳鼻炎症、合并严重先天性心脏病者,应请有关科室会诊并处理之后才能考虑手术。

麻醉方法

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

手术体位

平卧,头后仰,垫肩。

术前准备

同前。

手术技巧

1.确定切口位置。两侧松弛切口线应距腭侧牙龈缘1~3mm,前达侧切牙或者尖牙腭侧黏膜,后及上颌结节,并弯向后外方达舌腭弓外侧。然后在健侧腭前部牙槽嵴缘设计一蒂在裂隙缘处的黏骨膜瓣,为Ⅰ瓣,其宽度应能轻松达到对侧裂隙缘,大小约占硬腭前部1/2或者稍长些;在Ⅰ瓣同侧后方设计Ⅱ瓣,对侧为Ⅲ瓣,Ⅲ瓣的前端可达切牙龈缘后方。Ⅱ、Ⅲ瓣的蒂均在软腭部。切开黏骨膜瓣,深达骨面。

2.切开及分离。沿上述切口线切开,首先分离Ⅰ瓣并翻转,使之与对侧鼻腔黏膜对合无张力;然后分离Ⅱ、Ⅲ瓣。

3.拔断翼钩。在松弛切口的后端,上颌结节的后上方,相当于腭大孔后的深部,扪及翼钩位置,用剥离器拔断或者用骨凿凿断翼钩。

4.腭前神经、腭降血管束的处理。黏骨膜瓣分离后掀起,显露两侧腭大孔,用血管分离器或者牙槽刮匙从腭大孔后缘细心插入。提起血管神经束根部,小心游离血管神经束1~2cm,以消除其对腭瓣的牵制。

5.切断腭腱膜。在软硬腭交界处,将黏骨膜瓣拉向后外侧,显露腭腱膜,用细长弯头组织剪刀,沿腭骨后缘剪断腭腱膜。可视裂隙大小、需要松弛的程度决定切不切断鼻腔黏膜,若切断可在距硬腭后缘前方1~1.5cm处横行剪断鼻侧黏骨膜。

6.将瓣Ⅰ翻转,使其创面向口腔侧,黏膜面向鼻腔侧与对侧鼻腔侧黏膜反向间断缝合;再将Ⅲ瓣略向后推与Ⅱ瓣在中线处分三层缝合。填塞创伤口。

术后处理

1.术后等患者清醒后方可拔除气管内插管,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侧卧,头侧位或者低位。对喉头水肿、呼吸困难、高热等并发症应及时处理,避免意外发生。

2.应用抗生素3~5日,以预防创伤口感染;如发热不退或者已发现创伤口感染,抗生素的应用时间可适当延长。

3.术后流质饮食2~3周,半流质1周,1个月后可进普食。

4.氯霉素滴鼻,每日3~4次。

5.保持口腔卫生和创伤口清洁,术后8~10日可抽出碘仿纱条,2周可拆线或者任其自然脱落。

6.注意术后出血。

注意事项

1.本手术是采用一侧前腭黏骨膜瓣和两侧腭黏骨膜瓣修复腭部裂隙,达到了部分延长软腭的目的,但软腭部后推有限,对术后患者恢复发音功能尚不够理想。

2.其余同兰氏手术。

(四)华氏术(四瓣手术)

适应证

单侧三度腭裂;单侧二度腭裂或者裂隙狭窄的三度腭裂。

禁忌证

全身营养状况差、贫血、上呼吸道感染、耳鼻炎症、合并严重先天性心脏病者,应请有关科室会诊并处理之后才能考虑手术。

麻醉方法

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

手术体位

平卧,头后仰,垫肩。

术前准备

同前。

手术技巧

1.确定切口位置。按兰氏手术方法在裂隙两侧近牙槽突处各做一长的侧切口,在两侧黏骨膜上做斜形切口,此切口自裂隙的硬腭后缘向外前方斜行至同侧第一前磨牙处,并使其与侧切口连接,形成瓣Ⅰ、瓣Ⅱ,其蒂位于前牙槽突方向及腭前孔处;在硬腭后部形成瓣Ⅲ、瓣Ⅳ两个黏骨膜剥离黏骨膜瓣:用腭部剥离器从硬腭龈缘切口插入硬腭黏骨膜深面从前向后将黏骨膜从骨面上掀起,向内直达裂隙边缘。

2.拔断翼钩。在松弛切口的后端,上颌结节的后上方,相当于腭大孔后的深部,扪及翼钩位置,用剥离器拔断或者用骨凿凿断翼钩。

3.腭前神经、腭降血管束的处理。黏骨膜瓣分离后掀起,显露两侧腭大孔,用血管分离器或者牙槽刮匙从腭大孔后缘细心插入。提起血管神经束根部,小心游离血管神经束1~2cm,以消除其对腭瓣的牵制。

4.切断腭腱膜。在软硬腭交界处,将黏骨膜瓣拉向后外侧,显露腭腱膜,用细长弯头组织剪刀,沿腭骨后缘剪断腭腱膜。可视裂隙大小、需要松弛的程度决定切不切断鼻腔黏膜,若切断可在距硬腭后缘前方1~1.5cm处横行剪断鼻侧黏骨膜。

5.缝合。与兰氏相同,最后在瓣Ⅰ、瓣Ⅱ与瓣Ⅲ、瓣Ⅳ尖端之间应做环形缝合。填塞创伤口。

术后处理

1.术后等患者清醒后方可拔除气管内插管,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侧卧,头侧位或者低位。对喉头水肿、呼吸困难、高热等并发症应及时处理,避免意外发生。

2.氯霉素滴鼻,每日3~4次。

3.应用抗生素3~5日,以预防创伤口感染;如发热不退或者已发现创伤口感染,抗生素的应用时间可适当延长。

4.术后流质饮食2~3周,半流质1周,1个月后可进普食。

5.保持口腔卫生和创伤口清洁,术后8~10日可抽出碘仿纱条,2周可拆线或者任其自然脱落。

6.注意术后出血。

注意事项

1.华氏术式是腭裂修复后推手术的一种类型,是V-Y缝合的改进。它能够有效地延长软腭,有利于患者术后发音。

2.瓣尖缝合时应做环形缝合,即从Ⅲ瓣的黏骨膜进针,穿过Ⅰ、Ⅱ瓣尖端黏膜下组织,自IV瓣处出针,然后打结缝合。这样可以有效避免缝线过多或者漏缝。

3.术中斜行切口宜自硬软腭交界处斜切至第一前磨牙附近,这样使Ⅲ、Ⅳ黏骨膜瓣较短,不致发生坏死。

4.术中剥离Ⅰ、Ⅱ瓣时,应保留切牙孔内血管神经束,避免损伤而影响前份黏骨膜瓣的血供。

(五)林氏术

适应证

1.软腭裂、隐裂、不完全性软硬腭裂。

2.特别是伴有咽腔过大或者腭咽闭合功能不全者。

3.亦适合于腭中部穿孔、软腭短小的再次修复病例。

禁忌证

1.对患者全身状况比兰氏手术要求更高。

2.全身营养状况差、贫血、上呼吸道感染、耳鼻炎症、合并严重先天性心脏病者,应请有关科室会诊并处理之后才能考虑手术。

麻醉方法

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

手术体位

平卧,头后仰,垫肩。

术前准备

同前。

手术技巧

1.确定切口位置。两侧松弛切口线应距腭侧牙龈缘1~2mm,前达尖牙腭侧黏膜,后及上颌结节,并弯向后外方达舌腭弓外侧。切口到尖牙处即斜向裂隙顶端使成大“M”形切口。切开黏骨膜瓣,深达骨面。

2.剖开裂隙边缘。沿裂隙边缘切开黏骨膜和黏膜直至腭垂尖端,将其剖开,形成创面。

3.剥离黏骨膜瓣。用腭部剥离器从硬腭龈缘切口插入硬腭黏骨膜深面从前向后将黏骨膜从骨面上掀起,向内直达裂隙边缘。

4.拔断翼钩。在松弛切口的后端,上颌结节的后上方,相当于腭大孔后的深部,扪及翼钩位置,用剥离器拔断或者用骨凿凿断翼钩。

5.切断腭腱膜和鼻腔黏膜。在软硬腭交界处,将黏骨膜瓣拉向后外侧,显露腭腱膜,用细长弯头组织剪刀,沿腭骨后缘剪断腭腱膜和鼻侧黏骨膜,充分暴露腭大孔后缘。

6.去骨。用小骨凿去除腭大孔后缘骨组织,使血管神经束能够顺利后推。

7.板间劈开。充分游离上颌结节后方松弛切口内两侧组织,分离翼内板,使之与附着的肌肉和血管神经束一并向内侧推移,从而达到缩小咽腔的目的。

8.缝合。分三层进行,先缝合鼻腔侧黏膜,从硬软腭交界处腭腱膜部的鼻黏膜向后,反向间断缝合。再缝合软腭肌层,最后由后向前缝合口腔侧黏膜,填塞创伤口。

术后处理

1.术后等患者清醒后方可拔除气管内插管,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侧卧,头侧位或者低位。对喉头水肿、呼吸困难、高热等并发症应及时处理,避免意外发生。

2.氯霉素滴鼻,每日3~4次。

3.应用抗生素3~5日,以预防创伤口感染;如发热不退或者已发现创伤口感染,抗生素的应用时间可适当延长。考虑静脉营养支持治疗。

4.术后流质饮食2~3周,半流质1周,1个月后可进普食。

5.保持口腔卫生和创伤口清洁,术后8~10日可抽出碘仿纱条,2周可拆线或者任其自然脱落。

6.注意术后出血。

注意事项

1.林氏术较为复杂,出血较多,创伤较大,对患者营养状况的要求更高,术前应常规备血,术后考虑静脉营养支持治疗。

2.林氏术达到了延长软腭和缩小咽腔的目的,可明显改善患者的术后发音。

3.在分离黏骨膜瓣、游离腭大血管神经束时,操作一定要轻柔,避免损伤血管,引起组织瓣的坏死。

4.在凿除腭大孔后缘前,一定要充分游离软组织,在直视下进行,由前向后凿除,避免损伤腭大血管。

5.在做板间劈开时,骨凿进入不宜过深,避免损伤颅底结构。此技巧的要点是仅劈开翼内、外板的入口,然后用骨膜剥离器插入撬动,使翼内板折断而向内侧移位。

6.对于单侧或者双侧完全性腭裂,也可以考虑行翼内、外板板间劈开术,以达到缩小咽腔的目的。但对后推软腭应慎重,避免影响黏骨膜瓣的血运或者前腭处裂隙的关闭。

(六)岛状瓣法(Millard法)

适应证

应用于封闭腭裂后推修复术时因剪断腭腱膜和鼻侧黏膜后在软硬腭交界处形成的菱形创面,以避免该部位创面愈合后瘢痕挛缩致软腭继发性缩短,影响软腭长度。

禁忌证

1.不宜在1~2岁幼儿期进行,避免手术创伤和硬腭区裸露创面影响患者的颌骨发育。

2.全身营养状况差、贫血、上呼吸道感染、耳鼻炎症、合并严重先天性心脏病者,应请有关科室会诊并处理之后才能考虑手术。

麻醉方法

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

手术体位

平卧,头后仰,垫肩。

术前准备

同前。

手术技巧

1.确定切口位置。两侧松弛切口线应距腭侧牙龈缘1~3mm,前达侧切牙或者尖牙腭侧黏膜,后及上颌结节,并弯向后外方达舌腭弓外侧。一般岛状瓣可设计在健侧瓣的前方。

2.剖开裂隙边缘。沿裂隙边缘,从裂隙前端2mm的黏膜上沿裂隙切开黏骨膜和黏膜直至腭垂尖端,将其剖开,形成创面。

3.剥离黏骨膜瓣。用腭部剥离器从硬腭龈缘切口插入硬腭黏骨膜深面从前向后将黏骨膜从骨面上掀起,向内直达裂隙边缘。

4.拔断翼钩。在松弛切口的后端,上颌结节的后上方,相当于腭大孔后的深部,扪及翼钩位置,用剥离器拔断或者用骨凿凿断翼钩。

5.腭前神经、腭降血管束的处理。黏骨膜瓣分离后掀起,显露两侧腭大孔,用血管分离器或者牙槽刮匙从腭大孔后缘细心插入。提起血管神经束根部,小心游离血管神经束2cm左右,以消除其对腭瓣的牵制。

6.切断腭腱膜和鼻腔黏膜。在软硬腭交界处,将黏骨膜瓣拉向后外侧,显露腭腱膜,用细长弯头组织剪刀,沿腭骨后缘剪断腭腱膜。在距硬腭后缘前方1~1.5cm处横行剪断鼻侧黏骨膜。按照剪断腭腱膜鼻腔侧黏膜后所遗留创面的大小决定岛状瓣的大小。

7.缝合。将岛状瓣的黏膜面翻向鼻腔,缝合填补硬软腭交界处的裂隙,然后按常规缝合其他部分创面,填塞创伤口。

术后处理

1.术后等患者清醒后方可拔除气管内插管,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侧卧,头侧位或者低位。对喉头水肿、呼吸困难、高热等并发症应及时处理,避免意外发生。

2.应用抗生素3~5日,以预防创伤口感染;如发热不退或者已发现创伤口感染,抗生素的应用时间可适当延长。

3.氯霉素滴鼻,每日3~4次。

4.术后流质饮食2~3周,半流质1周,1个月后可进普食。

5.保持口腔卫生和创伤口清洁,术后8~10日可抽出碘仿纱条,2周可拆线或者任其自然脱落。

6.注意术后出血。

注意事项

1.填塞创伤口时,除翼钩拔断处外,应不要过度填塞,否则可造成松弛切口创缘外翻;填塞也不宜过紧,避免影响组织瓣血运。

2.切口在硬腭应深达腭骨骨面,不要伤及腭降血管神经束,也不要超越翼下颌韧带外侧,避免颊脂体露出。

3.剥离黏骨膜瓣时一般出血较多,要求迅速准确,及时吸去血液,使手术野清晰,方便手术;并应随时用压迫法止血,以减少手术中的失血量。

4.小心不要切断血管神经束,使岛状瓣仅与血管神经束相连。

5.软腭边缘特别是腭垂部分的剖开应小心进行,刀刃必须锋利,因这部分组织十分脆弱,极易造成撕裂。

(七)上提法(Randill法)

适应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