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现代五官科手术技巧
45661600000033

第33章 临床口腔疾病手术(8)

3.切取咽后壁瓣。在相当腭平面的咽后壁中央做一蒂在上方的咽后壁组织瓣,或者在咽后壁中央与腭咽弓后缘切口相连做一横切口,深达椎前筋膜浅面,腭咽肌瓣转移。

4.缝合。褥式缝合固定。

术后处理

1.术后等患者清醒后方可拔除气管内插管,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侧卧,头侧位或者低位。对喉头水肿、呼吸困难、高热等并发症应及时处理,防止意外发生。

2.氯霉素滴鼻,每日3~4次。

3.应用抗生素3~5日,以预防创伤口感染;如发热不退或者已发现创伤口感染,抗生素的应用时间可适当延长。

4.保持口腔卫生和创伤口清洁,术后8~10日可抽出碘仿纱条,2周可拆线或者任其自然脱落。

5.术后流质饮食2~3周,半流质1周,1个月后可进普食。

6.注意术后出血。

7.出院后1个月开始语音训练。

注意事项

1.由于局部组织肿胀,常引起打鼾及暂时性呼吸困难,可随肿胀消退而呼吸逐渐恢复正常。如发生永久性鼻通气障碍,需再次手术矫治。

2.腭咽瓣法不损伤运动神经,建立一个有收缩功能的新咽腔,有利于改善腭咽闭合功能和发音,但要发挥正常的功能,术后应加强系统的语音训练。

3.术中分离腭咽肌瓣时,位置不能过高,避免损伤自软腭水平进入该肌的运动神经——咽丛。

4.咽后壁瓣基底应在腭咽闭合平面上方(相当第一颈椎上方),使形成的括约肌环平面正好与腭咽闭合平面相一致。

5.腭咽肌瓣切口不宜过高,以不超过咽穹窿平面,两侧腭咽肌瓣向中线旋转对端褥式缝合后,形成的新咽腔口以1.5cm大小为妥,过大或者过小均会影响手术效果。

十五、唇腭裂术后上唇及鼻孔鼻端畸形修复术技巧

适应证

1.上唇短,无唇峰和唇珠等。这些畸形影响唇腭裂术后形态美。

2.唇腭修复术后常常留有患侧鼻端鼻翼低平鼻翼外脚低下,鼻小柱斜向裂侧及短矮。

麻醉方法

局部麻醉下手术。

手术体位

仰卧位。

手术技巧

1.患侧鼻基底设计y形切口线,y的两臂位于鼻翼外脚内外,其主干向着鼻小柱。在鼻端设计v形切口线。

2.首先切开鼻基底y形切口,分离y两臂间的三角瓣,并前移推进呈v形缝合,使鼻孔缩小,变圆,充填鼻基底。然后切开鼻端底部的v形切口,显露两侧鼻软骨,并拉拢缝合,使鼻孔呈椭圆形与健侧同形,同时可部分延长鼻小柱,最后缝合皮肤。该术式可基本纠正鼻孔的过大,鼻翼扁平,鼻基底空虚,鼻端低平,及延长鼻小柱等。

3.在上唇的唇红缘确定中点a和两侧b、b点,b、b两点相距6~8mm(ab?=?ab?=?3~4mm)然后分别在b和b点作垂线,在其上2~3mm处确定c和c点。形成cbabc两侧的唇峰线。

4.按设计切口线切开,分别切除cba和abc的两三角区皮肤,使c与b和cb相对缝合,即形成新的唇峰,多数情况可同时形成唇珠。如其唇珠不明显时可在a点下作v-y成形后使唇珠重新出现。

术后处理

1.术后一般不需作切口引流,如v形切除范围太大,可用唇弓固定,保护伤口,避免裂开。

2.术后6~7日即可拆线。

3.保持口腔清洁,每次进食后,应用含漱剂漱口。

注意事项

1.肌层缝合要牢靠,不留间隙,以保证愈合良好。

2.缝合时对位要准确,两侧唇红缘要对齐。

3.切开要准确、整齐,使两侧切缘厚薄相等。

4.手术后,按医生要求,口服适量的抗菌素以避免感染发生。

5.感冒流涕,会导致伤口感染,这是影响手术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感冒不应进行手术。

6.术后上唇脆弱,应用唇弓保护。

7.术后会有短期不适,属正常反应,可向医生咨询,医师可进行适当处理,以减轻不适。

8.缝线一般在术后5日去除,最好按时来医院拆线。

9.保持口周围的卫生,不能受感染,1周内不要吃活血的食品和药品。

10.伤口的清洁应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不可擅自擦拭,破坏伤口。

十六、腮腺切除术及面神经解剖技巧

腮腺及面神经介绍

腮腺位于耳垂下前方,前界在下颌支、嚼肌面上,后界为乳突,上为外耳道,下为下颌角下方。腮腺分为深浅两叶,中间有峡部连接。面神经穿行两叶之间。腮腺外面有来自颈固有筋膜的致密被膜,并伸入腺体内,分腺体为许多小叶。

面神经是一混合性神经,其功能以运动为主,也含有感觉纤维及副交感纤维。在颅神经中,面神经的解剖特点是:颅骨段最长,并与位听神经、迷路、中耳及腮腺相毗邻,从而显示出其边缘性和专科性。

面神经是混合性神经,分运动和感觉两部分,由运动核、涎上核、孤束核三个神经核组成。面神经为含有运动纤维与感觉纤维的混合神经,约有一万根神经纤维,70%为运动纤维;其粗细可占骨管容积之30%~50%,其余由血管和结缔组织所充填。走行于颞骨内,长约3.5cm,是颅神经走行于骨管中最长者。因此,从其中枢到末梢之间的任何部位受损,皆可导致部分性或者完全性面瘫。三组纤维混合后出脑桥下缘,伴随位听神经入内听道,穿过基部人面神经骨管;抵鼓室内壁前膨大形成膝状节,在鼓室内转向后外,于卵圆窗上再转向下,穿鼓室后壁骨管,垂直向下出茎乳孔;于软组织内向前上转105°进入腮腺,再分上下两主干,又分5支,形如鹅掌,呈扇形向前分布于同侧面部各个肌层内。

面神经第一分支经岩浅大神经、翼管神经到蝶腭神经节,然后分布到泪腺和鼻腔腺体;第二分支到镫骨肌,可利用镫骨肌反射进行检查;第三分支为鼓索神经,穿过鼓室并入三叉神经的舌神经,其感觉神经到达舌前2/3,司味觉;其副交感纤维到达下颌下神经节,司颌下腺及舌下腺分泌。

面神经出颅后先发一较小的感觉支,司耳甲及耳道后壁的皮肤感觉。另发一较小的运动支司二腹肌及茎突舌肌的运动。面神经入腮腺后组成腮腺丛,又分为上下两支,上支发出颞支及颧支,下支分出颊支、下颌缘支及颈支,5大分支的纤维又互相吻合,最后分布于表情肌群,各分支与表情肌的关系为:颈支,额肌、耳前肌、耳上肌、眼轮匝肌、皱眉肌;颧支,上唇方肌、颧肌;颊支,口轮匝肌、颊肌;下颌缘支,下唇方肌、三角肌,颊肌;颈支,颈阔肌。

适应证

1.腮腺混合瘤。90%的腮腺瘤是腮腺混合瘤,属良性,但因包膜不完整而极易复发(高达30%~40%),恶变倾向也高(30%),应及早手术切除。术中必须将腮腺组织完全切除,但又应尽量保存面神经。巨型腮腺混合瘤常向腮腺外侧生长,手术切除反而容易,有时不需显露面神经,即可完整切除。

2.其他腮腺肿瘤。血管瘤须一并切除腮腺;乳头状瘤、淋巴瘤样囊性腺瘤不易复发,仅切除肿瘤即可。

3.腮腺管结石。单发的结石可由腮腺管口切开取出;多发性结石合并慢性炎性改变使腮腺萎缩时,宜切除腮腺。

4.腮腺癌切除时,在切除整个腮腺的同时还须切除颈部淋巴结,此时常需牺牲面神经。

5.唾液瘘。小的唾液瘘可自行愈合,大的瘘需要再次手术,结扎损伤的腮腺管。

6.面神经麻痹。手术后创面炎性水肿压迫的面神经麻痹,待炎症消退后可自行恢复。损伤所致的麻痹,应行睑板成形或者舌下神经移植术矫正。

7.慢性腮腺炎反复发作,非手术治疗无效者,可作腮腺浅叶切除。

术前准备

1.剃除病侧耳四周5cm内的须发。

2.检查腮腺管口(第2臼齿旁),并用平头针头注入美蓝液1~2mL,以便手术中区别腺体。

3.检查面神经有无受肿瘤浸润或者压迫情况。

麻醉方法

局部麻醉,必要时可采用气管内麻醉。

手术体位

仰卧位,头偏向健侧。病侧外耳道塞棉球保护。

手术技巧

1.切口。采用s形切口。以左手握住肿瘤,将其拉向下前方,助手将耳垂拉向上方,切口由耳道颧弓根部开始,沿耳屏前向下至耳垂部,然后弯向乳突,再向下前方,止于下颌角。如肿瘤过大,难于显露时,可将切口沿下颌下缘向前下方延伸。

2.分离皮瓣。提起并锐性分离切口前方的皮瓣;颊部切口可直接分至腮腺筋膜,颈部切口则须切开颈阔肌才能显露腮腺后界。

3.寻找面神经主干

(1)间接寻找法:将腮腺浅叶向上提起,沿其后下缘分离出胸锁乳突肌及横于其上的耳大神经;再向深层分离出颈外静脉。沿颈外静脉向上分至面后静脉分支进入腺体处的浅部,即可发现面神经颈、下颌缘支;循此而上,即可找到面神经主干。

(2)直接寻找法:面神经主干在乳突外侧面深1~1.5cm处,可沿乳突前缘直接向深处分离,再沿腮腺体后缘的包膜作钝性分离,将腮腺推向前方,将二腹肌后腹拉向后方,即可见面神经正好在二腹肌后腹的乳突附着部稍上方走行。再进一步由面神经主干向前分离少许,即可进入腮腺腺体(也偶有在进入腺体前即分叉,分叉后的上支为颞面支,下支为颈面支)。

(3)当面神经主干分离清楚以后,即可将腮腺浅叶腺体向前分离。此时仍须特别注意避免损伤面神经。

4.切除浅叶。找出面神经主干后,即可进一步由面神经主干上找出颞支及颧支,并加以保护。再由外耳道软骨部向前分离腮腺,切除肿瘤及整个腮腺浅叶。

5.处理腮腺管。腮腺管在腮腺前方、颧弓下方1.5cm处,呈水平方向。在尽量靠近口腔端切断腺管,用中号丝线将远侧残端牢靠结扎。

6.切除深叶。如需切除深叶时,须将面神经与深叶组织仔细分离,并用小神经钩将面神经拉向上外方,再分出深叶四周的重要组织(如颈外动脉、颌内动脉),不要使损伤;上方的颞浅动脉,则需结扎、切断。最后将深叶切除。

7.引流、缝合。将面神经复位,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置一胶皮片引流于腮腺窝内,分别用细丝线缝合腮腺筋膜和颈阔肌,再缝合皮肤。将胶皮片引流自切口下端引出,切口用纱布加压包扎。

术后处理

1.保持切口加压包扎3~4日。

2.术后1~2日拔除胶皮片引流。

3.术后3~4日进半流质饮食,以减少下颌活动,避免切口裂开。

注意事项

1.术中应注意仔细止血,尤其注意不要损伤颈外静脉、面后静脉。术后常规引流,避免血肿形成。

2.疑有癌变时,应及时切取活组织作冰冻切片检查,一经证实,应切除整个腮腺,并将切口下延,行颈部淋巴结清除术。

3.除腮腺癌外,腮腺切除术时应尽量注意保存面神经。寻找面神经主干的技巧已如前述。如遇肿瘤过大或者下缘粘连不易分离时,可从腮腺前缘先找到腮腺管,切断后,将近端向后方牵拉,利用腺管的牵拉力量帮助显露深叶及面神经各分支。

十七、牙龈瘤切除术技巧

适应证

1.龈瘤无论属何种类型均应尽早手术切除,为避免再生或者复发,手术宜彻底,并去除其局部刺激因素,消除炎症。

2.妊娠性龈瘤在孕期宜对症处理,如消炎、止血等,待分娩后视需要再行手术。

术前准备

仅需了解全身情况,查血常规和出凝血时间。

禁忌证

龈瘤切除手术无特殊禁忌,仅妊娠性龈瘤宜在分娩后手术。

麻醉方法

采用局部浸润麻醉或者阻滞麻醉。

手术体位

一般多取坐位,仰卧位。

手术技巧

1.确定切口位置。距龈瘤边缘外或者蒂部外围3mm处的正常组织做环形或者矩形切口。

2.用手术刀或者电刀沿切口切开黏膜并直达骨面,剥离黏骨膜,完整切除龈瘤。为避免复发,除妊娠性龈瘤外,手术应同时拔除龈瘤蒂部波及的牙齿。咬去、修平过高的骨突。

术后处理

1.术后l周内进流食或者半流食。

2.术后第7~10日更换碘仿纱条,肉芽组织生长后停止,伤口自愈。

3.常规给予抗生素,漱口药水和止痛药。

注意事项

龈瘤切除术没有特殊危险性,术中应注意的是避免复发,应行扩大切除。

十八、黏液腺囊肿取出术技巧

适应证

黏液腺囊肿是唾液腺最多见的囊肿。

麻醉方法

采用局部浸润麻醉。

手术体位

一般以牙科椅上半卧位为宜。

手术技巧

1.确定切口位置沿唇红的自然皱纹,在囊肿表面做纵向梭形切口。

2.按切口设计,切开囊肿两侧的黏膜直达黏膜下层,继而改用小弯剪刀沿囊肿四周做锐性剥离,直至完整取出囊肿及其粘连的黏膜,缝合创伤口

术后处理

术中应将与囊肿粘连的黏膜,或暴露于手术野中的黏液腺一并切除,术后6日拆线。

十九、颌下腺导管取石术技巧

适应证

1.颌下腺导管口底段结石,而腺体尚未纤维化者,可采用本术式取出之。

2.位于颌下腺腺体内或者腺体与导管交界处的结石,应将颌下腺连同结石一并切除之。

禁忌证

并发急性颌下腺炎的病例,应在急性炎症控制以后再施行结石取出术。

麻醉方法

可采用局部麻醉。

手术体位

可为坐位。

术前准备

术前需做X线片检查和手指扪诊检查,以明确结石的部位与数量。

手术技巧

1.确定切口位置。在结石部位沿导管走行方向做一纵行切口,长约1.5cm。按切口设计沿着导管方向切开黏膜,钝性分离黏膜下组织,即可显露颌下腺导管。沿颌下腺导管长轴切开导管壁,显露结石。用镊子或者刮匙取出结石,然后,以等渗盐水冲洗净遗留的碎石粒。

2.间断缝合口底黏膜,导管切口不必缝合。一般无需放置引流条。

术后处理

1.术后6日拆线。

2.术后酌情选用抗生素和酸性漱口剂漱口。

注意事项

1.在结石后方穿入缝线前,宜从颌下区用手指将口底推向上方,以利操作。

2.沿切口切开黏膜后,应小心分离黏膜下组织,避免往导管内侧深部剥离,以防损伤舌神经、舌动脉与舌静脉。

3.缝合口底黏膜时不宜过深,以防缝扎颌下腺导管。

(张春萍王永福靳鹏程李然王新乔刘志远黄维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