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内战又称南北战争,爆发于1861年4月~1865年4月,是美国南方与北方之间进行的战争,北方的战争领导是资产阶级,南方领导战争的是种植场奴隶主。19世纪中叶,北部自由劳动制度与南部奴隶制度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南部奴隶制度成为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美国内战的油画主要障碍,南北之间的斗争在西部土地的争夺中表现得最为尖锐。19世纪上半叶在美国领土向西扩张的过程中,在西部接连成立新的州。但是每当新州成立之际,就发生在该州内容允许或禁止奴隶制存在的斗争。北方资产阶级主张在新州内禁止奴隶制度,要求把新州确定为自由州。南方奴隶主则力图把奴隶制扩大到西部,主张把新州确定为蓄奴州,奴隶主利用其在美国国会和政府中的统治地位,连续取得胜利,激起北方广大人民的愤慨。1854年在北方成立了美国共和党。同年,南方奴隶主企图用武力把奴隶制扩张到堪萨斯州,于是在堪萨斯州爆发了西部农民与来自自由州的移民反对南方奴隶主的武装斗争,斗争持续到1856年,揭开美国内战的序幕。1865年4月9日,美国内战以北方的胜利告终,美国恢复统一,内战期间,双方耗费了150亿美元。联邦军伤亡63万人,南军伤亡48万人。北方在战争中的胜利,确立了北方大资产阶级在全国的统治地位,内战消灭了奴隶制,为美国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宅地法》的颁布,加速了美国西部的开发,19世纪末美国一跃而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工农业资本主义大国,美国内战在美国历史中具有着划时代的进步意义。
美国1929~1933年经济危机
美国1929~1933年经济危机是美国历史上一次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又称“大萧条”。它是发生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总危机的时期,是在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家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非常尖锐化,世界上出现社会主义国家和广泛的民族解放运动,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相对缩小的情势下发生的。从1929年10月美国股票行情开始猛跌,到11月中旬,证券持有人损失达260亿美元,严重地削弱了金融制度,动摇了企业界的信心,使美国经济陷入瘫痪状态。1929年~1932年间,银行破产达101家,企业破产109371家,全部私营公司纯利润从84亿美元降为34亿美元。重工业生产的缩减尤为严重,农业总产值从111亿美元,降到50亿美元。在外贸方面,进口总值从40亿美元,降到13亿美元,出口总值从53亿美元降到17亿美元。由于工、农、商业萎缩,美国完全失业工人达1700万,约有101.93万农民破产,许多中产阶级纷纷破产,美国经济几乎达到了崩溃的境地。
(第二节)历史人物
希罗多德
希罗多德生活于公元前484~公元前425,被人们尊称为“历史之父”,是古希腊的历史学家,出生于小亚细亚的哈利卡纳苏斯城,长期在地中海周围地区游历,到过埃及、巴比伦、黑海沿岸和希腊的许多地方。公元前443年,雅典在意大利南部建立图里城,希罗多德成为这个新建城邦的公民,并在这里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希罗多德着有《历史》一书,共9卷。叙述西亚、北非及希腊诸地区之历史、地理及民族习俗、风土人情。从第5卷第29章起,主要叙述波斯人和希腊人在公元前478年以前数十年间的战争。《历史》又称为《希腊波斯战争史》,《历史》中首次提到了“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记载埃及的太阳历比希腊的历法准确;希腊字母是从腓尼基人那里学来的;希腊人使用的日晷最早是由巴比伦人发明的,等等。它也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常被认为是西方第一部着名的散文作品,希罗多德采用了一种在东方文学中常见的结构形式,即在大故事中套小故事,环环相扣,变化无穷。他很善于刻画人物,他笔下的人物大多性格鲜明,形像生动。但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希罗多德的《历史》,许多地方还带有天命论和宿命论色彩。但在欧洲史坛上,希罗多德是最先对史料采取一定程度的分析批判的,并不是盲目地相信一切传闻。希罗多德创造了叙述历史的新方法,把记载史实和加以阐释有机地结合起来,他虽然推崇雅典民主,但仍充分肯定古代亚非人民的文化成就。
汉谟拉比
汉谟拉比是古巴比仑国王,公元前1792~公元前1750年在位,继阿卡德王国、乌尔第三王朝之后是两河流域在公元前18世纪又一次统一在一位帝王手里,这个时代被认为是上古两河流域文明的全盛时代,不仅因为政治军事,更因为一部人类法制史上里程碑——《汉谟拉比法典》的制定。
汉谟拉比是巴比仑城邦的第六任国王。巴比仑城邦位于幼发拉底河中游,曾一度向北方的亚述称臣,后利用其地理条件的优势,逐渐发展壮大,直到汉谟拉比继位之后,巴比仑才成为一个强国。汉谟拉比十分勤政,他奖励商业,兴修水利,并建立了一支常备军。他制订了雄心勃勃的征服计划,并以努力使蓝图变成现实。从公元前1787年起,开始了统一两河流域之路,采取灵活务实的外交手段,一个时期集中力量攻灭一国,先后灭了伊新、拉尔萨、马里等城邦,征服活动大约进行了35年,用尽了汉谟拉比毕生的精力,除了北方强悍尚武的亚述和在它庇护下埃什嫩之外,汉谟拉比基本上统一了两河流域。后来,巴比仑同于两河流域南部,其文明也称为“古巴比仑文明”。
汉谟拉比宣扬君权神授,建立了中央集权的体制,他给予士兵以份地,提高士兵的地位,并将君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重视兴修水利,他的统一比先人更为稳固,文化也更加繁荣,天文、历法、建筑、艺术等方面都达到上古文明所难得的高度。
穆罕默德
穆罕默德全名阿布·阿尔卡西姆·穆罕默德·本·阿卜杜拉·本·阿卜杜勒·穆台列卜·本·哈希姆,名字的含意为“受到高度赞扬”。穆斯林公认为伊斯兰教的先知,是伊斯兰教的创始人,中国的穆斯林普遍尊称为穆圣。
公元570年,穆罕默德出生在沙特阿拉伯麦加城,12岁开始随伯父外出经商,曾到过叙利亚、巴勒斯坦等地,对当时阿拉伯半岛的社会状况及多神教、犹太教和基督教等宗教状况有较深的了解。公元610年,穆罕默德40岁时,有一天,当他在希拉山洞内独自深思时接到了安拉通过天使传达的启示,命令他作为人间的使者,传播伊斯兰教。于是,公元612年末,他开始公开号召麦加居民放弃原有的偶像崇拜,归顺并敬畏独一的安拉,止恶从善,宣称伊斯兰教的自古以来的正统宗教,他自己是该教的最后一位使者。公元622年,穆罕默德圣人应麦地那人的邀请,令信徒分批秘密迁往麦地那,他本人也与挚友艾卜·伯克尔躲过敌人的追捕,于是9月24日到达麦地那,后把此年定为伊斯兰教历元年。在麦地那,他首先制定了一项与各氏族集团共同遵守的公约。藉以巩固各氏族的团结;接着建立了一个以伊斯兰教信仰为共同基础的政教合一的穆斯林政权,并陆续确立伊斯兰教的各种典章制度。公元630年,由于麦加人违约,穆罕默德率领十万大军夺取麦加城,并将麦加城定为伊斯兰教的朝拜中心。公元631年,阿拉伯半岛各部落纷纷派代表团到麦地那表示愿意接受伊斯兰教,到此,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公元632年6月6日,伊斯兰教历11年3月12日先知穆罕默德在麦地那与世长辞。
亚历山大大帝
亚历山大大帝可谓是世界古代史中最着名的征服者。他出生于公元前356年的马其顿首都佩拉市,他的父亲是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在公元前334年发起了亚历山大大帝对波斯帝国的侵略战争。他将一部分军队留守于国内,用以维持对欧洲的占领,以至于当他出征时,所率部队只有35000人相比波斯军队悬殊很大。虽然存在种种不利,亚历山大仍给波斯军队以毁灭性的打击,最终取得了胜利。亚历山大率领其军队首先攻克了小亚细亚,歼灭了驻守在那的波斯部队;随后向叙利亚北部进攻,于伊苏城击败了一支重要的波斯部队。继而亚历山大又向南进军,在经过了七个月的艰难围攻之后,攻破了腓尼基鸟市泰尔,即现在的黎巴嫩。
公元前331年,在阿拉伯战役中,亚历山大彻底歼摧毁了一支极为庞大的波斯军队,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亚历山大大帝率领军队进入了巴比伦和两座波斯都城,苏萨和波斯波利斯,经过了三年的浴血奋战,攻下了整个伊朗东部地区,并继续向中亚地区行进。之后,由于亚历山大的部队长期作战士兵疲惫不堪被迫返回波斯,第二年,亚历山大用了近一年的时间对他的帝国和军队进行了一次重大的改编,亚历山大企图利用这支改编后的军队继续开展他的征服活动。或许他打算入侵阿拉伯,或许还有波斯帝国以北的地区,或是打算再次入侵印度或征服罗马,迦太基和西地中海地区等。但是不管他的计划如何,进一步的征服活动都未能付诸实践。亚历山大大帝于公元前323年6月初突然因发热而病倒,十天后病逝于巴比伦,其时还不满33岁。
德川家康
德川家康生活于1543年~1616年,出生于名古屋附近的冈崎,为冈崎城主松平广忠之长子,原姓松平氏,后改名元康,最后改名家康,1566年奉敕改姓德川。德川家康的先祖是发迹于三河地区,在战国时代逐渐上升为战国大名,到松平广忠这一代时,松平氏已领有整个三河国。但地位很不稳定。
日本的战国时代,诸侯割据,大名之间争夺政权的斗争十分激烈,实现国家统一是大势所趋。丰臣秀吉出兵朝鲜,使得丰臣政权和西南大名损失惨重时,德川家康却在和平建设中积蓄了财力,壮大了力量,这也是德川家康后来夺取全国政权的重要转折点。注意内治是德川家康取得成功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德川家康的内治是与改组和强化封建秩序融为一体的,夺取全国政权后,为了巩固政权,除保持丰臣秀吉的政治成果外,又采取了一系列改组和强化封建秩序的措施:一是没收和削减敌对性大名的领地,充实幕府的经济基础,这样,幕府就几乎控制了全国的大部分重要财源;二是建立起幕藩体制的封建统治制度,以身分制为核心,以幕府为政权的中枢,上对天皇、公卿,下至各藩大名、一般武士、僧侣、农民、手工业者、商人,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幕藩体制,德川幕府就是主要靠这个体制来统治全国;第三,在对外事务方面,德川家康发展部分的对外贸易;第四,德川家康大力提倡文治,为巩固新政权恢复佛教的威信,日益趋向儒佛合一的思想统治。德川家康一生的最大成绩在于改组和强化了日本的封建秩序,把日本封建社会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他开创的德川幕府在日本历史上维持了长达260多年的和平统一局面。
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本名乔达摩·悉达多,释迦是他的种族名,意思是能;牟尼意思是“仁”、“儒”、“忍”、“寂”。释迦牟尼合起来就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同时也是“释迦族的圣人”的意思。释迦牟尼出生于公元前565年,于公元前486年逝世,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的王子,即今尼泊尔境内,属刹帝利种姓。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2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众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于是创立佛教,然后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80岁时在拘尸那迦城逝世。
释迦牟尼领悟以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观念。为了使他的思想学说被他人所理解和接受,他开始了长达45年的传教活动。佛陀在传教过程中建立了佛教的组织-僧伽(僧团)。在早期经藏和律藏中,记载释迦牟尼家世和出家经过的,有《长阿含经》中的《大本经》;记载初转法轮时情景的,有《杂阿含经》中的《转法轮经》;记载教化活动的有《摩诃僧只律》、《四分律》、《五分律》以及阿含经中的诸小经;记载释迦牟尼晚年生活的有《长阿含经》中的《游行经》等。
泰戈尔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生活于1861年5月~1941年8月,是印度的诗人、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1913年他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家庭生活富裕,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他的父亲是一位地方的印度教宗教领袖。在外国泰戈尔一般被看作是一位诗人,而很少被看做一位哲学家,但在印度这两者往往是相同的。他的诗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学的见解,对泰戈尔来说,他的诗是他奉献给神的礼物,而他本人是神的求婚者,他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他本人也被许多印度教徒看作是一个圣人。除诗歌外泰戈尔还写了小说、小品文、游记、话剧和2000多首歌曲。他的诗歌主要是用孟加拉语写成,在孟加拉语地区,他的诗歌非常普及。
他的散文的内容主要是社会、政治和教育,除了其中的宗教内容外,最主要的就是描写自然和生命。在泰戈尔的诗歌中,生命本身和它的多样性就是一个欢乐的原因。同时,他所表达的爱也是他的诗歌的内容之一。1913年泰戈尔亲自将他的《吉檀枷利》译成英语,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他重要诗作有诗集《故事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边缘集》、《生辰集》等;重要小说有短篇《还债》、《弃绝》、《素芭》、《人是活着,还是死了?》、《摩诃摩耶》、《太阳与乌云》、中篇《四个人》,长篇、《戈拉》、《家庭与世界》、《两姐妹》;重要剧作有《顽固堡垒》、《摩克多塔拉》、《人红夹竹桃》;重要散文有《死亡的贸易》、《中国的谈话》、《俄罗斯书简》等。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种姓制度压迫下要求改变自己命运的强烈愿望,描写了他们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充满了鲜明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同时又富有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具有很高艺术价值,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柏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