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世界首个绿色建筑标准——《英国建筑研究组织环境评价法(BREE—AM)》发布。1992年于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使“可持续发展”这一重要思想在世界范围达成共识。低碳建筑渐成体系并在不少国家实践推广,成为世界建筑发展的方向。1993年,美国出版了《可持续设计指导原则》一书,书中提出了尊重基地生态系统和文化脉络,结合功能需要采用简单的适用技术,针对当地气候采用被动式能源策略,尽可能使用可更新的地方建筑材料等9项“可持续建筑设计原则”。1993年6月,国际建筑师协会通过“芝加哥宣言”,宣言中提出保持和恢复生物多样性,资源消耗最小化,降低大气、土壤和水的污染,使建筑物卫生、安全、舒适以及提高环境意识等原则。1995年,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又提出能源及环境设计先导计划(LEED),5年后加拿大推出《绿色建筑挑战2000标准》。2001年7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国际环境技术中心和建筑研究与创新国际委员会签署了合作框架书,两者针对提高环境信息的预测能力展开大范围合作,这与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建筑的发展和实施有紧密联系。2005年3月,在北京召开的首届国际智能与绿色建筑技术研讨会上,与会各国政府有关主管部门与组织、国际机构、专家学者和企业,在广泛交流的基础上,对21世纪智能与绿色建筑发展的背景、指导纲领和主要任务取得共识。会议通过的关于绿色建筑发展的《北京宣言》,有利于促进新千年国际智能与低碳建筑的健康快速发展,有利于建设一个高效、安全、舒适的人居环境。至今,国际建筑界对绿色低碳建筑的理论研究还在不断地深化,低碳建筑的思想观念还在不断地发展。
国外发达国家的低碳建筑起步较早,且不乏政府和社会的积极参与以及强大的科技支持,因而其低碳建筑的发展已、取得初步成效,并继续阿更深层次的应用发展。以下对一些主要国家低碳建筑的发展情况分别加以详细介绍。
英国近几十年来在相关科技研究和革新方面进行了大量投入,在很多可持续建筑领域取得了显着成果,例如太阳能光电系统、日光照明技术、低碳排量建筑、计算机模拟与设计、玻璃技术、地源热泵制冷、自然通风、燃料电池、热电联产等。在建筑设计方面,英国有很多世界级的建筑大师均致力予低碳建筑的设计,并已设计出独具特色、世界一流的低碳排量建筑。例如,在威尔士的加的夫港口的未来屋设计中巧妙地应用环境友好性材料,使得建筑对居住者在生活方式和环境方面的改变具有超强的适应能力。在对21世纪30年代修建在白金汉郡的白宫进行翻新时,也应用类似思维。
在研究方面,英国有很多优秀的学术研究机构致力于可持续发展和低碳建筑的研究和创新。英国剑桥大学的马丁建筑研究中心多年来致力于城市与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在2003年更被誉为英国建筑研究的领头单位。该中心的研究目前主要致力于可持续建筑产业和城市发展的三个方面:环境、人文以及社会经济学。牛津大学的环境改造学院资助了相关的多项学科的先进技术研究,其中有一项40%住宅计划。该计划用于检验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建筑的相关政策、技术和社会效应是否达到国家目标。英国诺丁汉大学的朱比丽分校的校园就是在一个废旧工业用地上建成的具有代表性的应用可持续发展和生态设计概念的可持续建筑实例。谢菲尔德大学的建筑系被普遍认为是欧洲领先的建筑系之一,近年来该系坚持将建筑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与教学充分融合的方法,重点研究可持续领域内的建筑环境协调发展和节能设计。伦敦大学巴特利特建筑环境学院是一个综合了建筑设计、建筑建造、环境工程和城市及区域规划的学院。地蒙佛大学的能源和可持续发展学院的任务之一就是通过研究、顾问、技术转让、标准的培训等形式促进可持续发展。赫瑞·瓦特大学的建筑环境学院提供了包括建筑规划、建筑设计、建筑建造和环境发展等各方面的专业教育。
英国政府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制度来促进高能效在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改造中的应用。在低碳排量建筑方面,英国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新的规划和经济激励政策。一些相关的私人组织也自发地发展起来,并与政府部门配合,不断推动绿色建筑的研究与革新,促进低碳建筑科技的发展。在英国有很多来自于政府和其他组织的机制,如:碳排量信誉,碳排量预测,气候变化税,节能信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应用协会,建筑研究组织,皇家特许建筑设备工程师协会。这些机制和组织为推进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在能效和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的不断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奥地利,目前有大约24%的能源是由可再生能源提供的,这在国际上都是发展较好的。在很多示范项目中,也都大量应用了降低资源消耗和减少投资成本的技术。最突出的例子有PREPARE项目,以及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格拉茨市的ECOPROFIT项目。此外,还有很多在欧洲注重资源循环和环境生态保护的设计例子,以及着眼未来、广泛应用可持续技术的NachhaltigWirtschaften项目。就ECOPROFIT项目来说,该项目是起源于奥地利东南部的格拉茨市,目前已有50多个城市和10多个国家的近1000个项目参加进来,主要进行能量和物质流分析并进行环境评测。由于管理部门和科学技术的积极参与,该项目已经使参与者初见成效。2001年开始的政府大楼签约计划旨在提高建筑中的能源利用效率。该计划在开始阶段,在约500栋的政府办公楼中进行试点,此举每年大约节约700万欧元的能源费用,并以此为亮点推动计划的进程。
德国在1997年开始执行第一个节能规范,当时75%建筑没有采取保温节能措施。六年后,第二个节能规范,是82%的建筑已采取保温节能措施。到2000年为止,德国总投资为8.08亿欧元,大部分投资于原有住房的改造,从2000年以后又投资7.85亿欧元。
德国重视发展拥有公共绿地和具有环境友好型的建筑。在基础设施方面,德国非常注重种植物屋面、多孔渗水路面、各种排水设施、露天花园等低污染、低环境影响性的基础设施的利用,使雨水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利用,同时又能给人们提供安全的居住环境。而种植屋面还可以减少约50%的冬季采暖负荷和夏季空调负荷,真可谓是一举两得的可持续发展技术。在人口为20万的Nurnberg市,就有超过40家公司从事种植屋面的施工和其他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
德国拥有大量分散的发电站。这些发电站都具有高能效、低成本、低排放的特点,而使用光电板的发电站可以说是已经实现了“零排放”,正是这些发电站为德国提供了可靠、绿色的电力。德国目前是欧洲太阳能利用最好的国家之一,其在弗赖堡(Freiburg)市就有超过400栋建筑拥有小型太阳能发电站。
德国政府在环境问题的管理也是很有成效的,为了推动巴伐利亚环境公约的实施进程,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激励手段,如对一些具有较高环保性能的项目采取减免费用、简化手续等。德国商业贸易协会也正在加强对项目的环境策略和性能的监督。按照减少浪费、降低成本、创造健康社会的指导思想制定政策,正是德国低碳建筑成果发展的关键。
瑞典的Bo01主题项目是瑞典面向未来城市发展,创造可持续环境的主要举措。在这个项目中,共有15个示范建筑在欧洲各国实施,这些国家分别是希腊、挪威、德国、匈牙利、丹麦、立陶宛、拉脱维亚、斯洛文尼亚和瑞典。这些示范项目不仅反映了当地的建筑特色,而且根据气候特征充分考虑了环境可持续技术和方法的应用。
为了保证环境和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瑞典议会制定了14项用以描述环境、自然和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这些目标分别是洁净的空气、高品质的地下水、充足的江河湖泊、富饶的湿地、各种农作物、雄伟的高山、无毒的环境、安定富饶的海洋资源、非富养状态、自然酸化环境、充足的森林资源、良好的城市环境、安全的辐射环境、良好的臭氧层保护。
瑞典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水力作为能源生产的基础,其最大的太阳能应用项目就是将生物沼气和太阳能结合提供能量。
在欧洲,还有一个针对学校建筑能效设计集成的项目现在已经启动,其目标是要降低学校建筑50%~60%的热能消耗、降低30%~50%的电能消耗、减排CO2达50%。该项目的示范在丹麦、挪威、瑞典、德国、西班牙、意大利、希腊7国进行。在示范项目中将会应用隔热玻璃、热回收、自然冷却、日光通道优化、高能效照明系统、被动式太阳能利用、热泵、高效通风系统等技术。
在澳大利亚,针对商业办公楼的低碳建筑评估工具近年来也发展很快,其绿色建筑委员会的评估系统——绿色之星已被誉为新一代国际绿色建筑评估工具。该系统是2003年7月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一些国际绿色建筑专家和绿色发展组织开始着手研发的,据称这是目前第一套利用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平衡论来推动可持续发展产业的评估工具。可持续建筑是未来的发展之路,绿色之星评估工具针对“绿色”的朴实定义有利于人们理解那些建筑中的环境标准,有利于推动低碳建筑的发展和标准的应用,促进技术水平的提高。
在美国,联邦政府多年来已经颁布了很多绿色建筑政策,并已取得了显着成效。1992年美国颁布能源政策法案和第13123号总统令,要求在2010年之前实现建筑能耗在1985年的基础之上降低35%。第13123号总统令还对新建建筑在选址、设计和建设方面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事务管理处和预算审计处鼓励人们在进行新建筑设计以及建筑改造中结合能源之星或LEED的方法开展工作。目前,已有9个部门在其新项目中使用了LEED或者是其他类似的方法。
通过这些政策的实施,美国建筑能耗已经下降了23%,减排CO2达2800万吨,目前,有超过110栋建筑正在通过能源之星的认证,有8个建筑已经获得了LEED的认证,60多栋建筑正在通过LEED的认证。
目前,美国正在考虑成立一个至少包括国家事务和预算管理局、国家总务管理局、能源部、环境保护局、国防部等部门在内的,更加权威的低碳建筑联合组织来引导低碳建筑的发展。这个组织要对低碳建筑的发展提供战略性指导,对于低碳建筑相关的发展和实施政策进行识别,包括对行政法规的适用性进行识别。这其中应包括高能效应用、健康的室内环境设计、水处理系统设计、建筑试运转、评测方法的应用、建造过程监控、标准实施监控以及汇报等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