④形名:指古时军队使用的旌旗、金鼓等指挥工具,这里引申为指挥。曹操注:“旌旗曰形,金鼓曰名。”
⑤必受敌:一旦遭受敌人进攻。必,即使、一旦。
⑥奇正:指古代军队作战的变法和常法,其含义甚广,如:先出为正、后出为奇,正面为正、侧翼为奇,明战为正、暗攻为奇,等等。
⑦碫(duàn段):磨刀石,这里泛指石块。
⑧虚实:指强弱、劳逸、众寡、真伪等,这里是以实击虚的意思。
【译文】要做到治理人数多的军队象治理人数少的军队一样,这是组织编制的问题;要做到指挥人数多的军队作战象指挥人数少的军队一样,这是通信、指挥的问题:全国军队之多,要使其一旦遭受敌人进攻而不致失败的,这是“奇正”运用的问题;军队进攻敌人,要能象以石击卵那样,所向无敌,这是“虚实”的问题。
【原文】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①。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②之变,不可胜③听也。色不过五,五色④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⑤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⑥,孰能穷之?
①以正合,以奇胜:合,会合、交战。此句意为,以正兵合战,以奇兵制胜。例如,公元前718年,郑国进攻卫国,燕国出兵救援,与郑国的军队战于北制(今河南荥阳县境)。郑以三军部署在燕军的正面,另以一部偷袭其侧后。燕军注意防备正面,背后遭到了郑军的突然袭击,结果大败。
②五声:中国古代用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区分声音的高低,加上变徵、变宫,与现在简谱中所用的七音阶大体相同。
③胜(shēng声):尽的意思。
④五色:我国古代以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为正色,共它为间色(即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正色混合而成的颜色)。
⑤五味:指甜、酸、苦、辣、咸五种味道。
⑥循环之无端:顺着圆环旋转,没有尽头,此喻事物的变化无穷。循,顺着的意思。
【译文】大凡作战,一般都是以正兵当敌,以奇兵取胜。所以,善于出奇制胜的将帅,其战法如天地那样变化无穷,象江河那样奔流不竭。终而复始,就象日月运行一样,死而复生,就象四季更替一般。声音不过五种,然而五种声音的变化,却会产生出听不胜听的声调来。颜色不过五种,然而五种颜色的变化,却会产生出看不胜看的色彩来。味道不过五种,然而五种味道的变化,却会产生出尝不胜尝的味道来。战势,不过奇正两种,然而奇正的变化,却是不可穷尽的。奇正的变化,就象顺着圆环旋转那样,无头无尾,谁能穷尽它呢?
【原文】激水之疾①,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②之疾,至于毁折者,节③也。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旷弩④,节如发机⑤。
①激水之疾:湍急的流水以飞快的速度奔泻。疾,急速。
②鸷(zhì至)鸟:凶猛的鸟,如鹰、雕之类。
③节:节奏。
④旷弩:指拉满的弓弩。旷(guō郭),把弓拉满的意思;弩(nǔ努),用机括发箭的弓。
⑤发机:触发弩机。机,弩帆,古代兵器“弩”的机件,类似枪上的扳机。
【译文】湍急的流水以飞快的速度奔泻,以致能把石块漂移,这是由于水势强大的缘故;兇猛的飞鸟,以飞快的速度搏击,以致能捕杀鸟兽,这是由于节奏恰当的关系。所以,高明的将帅指挥作战,他所造成的态势是险峻的(居高临下、锐不可当),他所掌握的行动节奏是短促而猛烈的。这种态势,就象张满的弓弩;这种节奏,犹如触发弩机。
【原文】纷纷纭纭①,斗乱②而不可乱也;浑浑沌沌③,形圆④而不可败也。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⑤。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⑥。以利动之,以卒待之⑦。
①纷纷纭纭:旌旗混乱的样子。纷纷,紊乱;纭纭,多而且乱。
②斗乱:指在混乱状态中作战。
③ 浑浑沌沌:指混乱不清。
④形圆:指阵势部署得四面八方都能应付自如。
⑤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一说,在一定条件下,“乱”可以由“治”产生,“怯”可以由“勇”产生,“弱”可以由“强”产生。另一说,军队要装作“乱”,本身必须“治”,要装作“怯”,本身必须“勇”,要装作“弱”,本身必须“强”。
⑥形之,敌必从之:形,示形,即以假象欺骗敌人。此句意为:以假象迷惑敌人,敌人必定上当。例如,公元前341年,魏国攻韩国,齐国起兵救韩,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十万大军直赴大粱(今河南开封,魏国京城)。魏国得知后,即派太子申率兵十万尾追齐军。齐军根据孙膑的建议,采用示弱诱敌的方针,避免与魏军交战,并制造假象:第一天挖了十万人用的灶,第二天挖了五万人用的灶,第三天只挖了二万人用的灶。魏将庞涓误认为齐军三天即逃亡大半,便带领部分轻兵紧追齐军。孙膑判断魏军于日落时可到达马陵(今河南范县境),于是设下伏兵。待魏军到达时,齐军万箭齐发,魏军溃乱,庞涓自杀(山东临沂汉墓《孙膑兵法》残简为庞涓被擒),齐军乘胜追击,大破魏军,主将太子申被俘。
⑦ 以利动之,以卒待之:以小利引诱调动敌人,以伏兵待机破敌。例如公元前700年,楚国攻打绞国,绞人守城不出,楚便用无兵保卫的打柴人前往诱敌,使绞人俘获三十人。绞人见有利可图,于次日大批出动。这时,预先埋伏于山下的楚兵突然出击,大败绞人。
【译文】在纷纷纭纭的混乱状态中作战,必须使自己的部队不发生混乱,在浑沌不清的情况下打仗,必须把队伍部署得四面八方都能应付自如,使敌人无隙可乘,无法败我。在一定条件下,“乱”可以由“治”产生,“怯”可以由“勇”产生,“弱”可以由“强”产生。“治乱”,是组织指挥的问题;“勇怯”,是“任势”的问题;“强弱”,是军事实力的问题。所以,善于调动敌人的将帅,欺骗敌人,敌人必为其所骗;予敌以利,敌人必为其所诱。以小利引诱调动敌人,以伏兵待机掩击敌人。
【原文】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①,故能择人而任势②。任势者,其战人③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④则静,危⑤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⑥也。
①不责于人:不苛求部属。责,责备,这里指苛求。
②能择人而任势:择,选择;任,任用、利用。这句是说,挑选适当人材,充分利用形势。例如,公元215年,魏将张辽、乐进、李典率七千余人守合肥。孙权自领十万大军来攻,魏军人心惊恐。张辽等依据曹操“若孙权至,张,李二将军出战,乐将军守城”的指令,留乐进守城,张辽、李典乘吴军尚未集中的时机,挑选了八百将士,突然冲入孙权所在的军营,杀得吴军措手不及,锐气大损。张辽等杀出重围后,合力坚守合肥,人心安定。孙权围城十余日不能得逞,只好撤退。后人认为,在这样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合肥之所以能够固守,曹操能择人而任势是一个重要原因。
③战人:指挥士卒作战。与《形篇》中之“战民”意义相同。
④安:安稳,这里指地势平坦。
⑤危:危险,这里指地势陡斜。
⑥势:是在“形”(军事实力)的基础上,发挥将帅的指挥作用,所造成的有利态势和强大的冲击力量。
【译文】所以,善于指挥打仗的将帅,他的注意力放在“任势”上,而不苛求部属,因而他就能选到适当人材,利用有利形势。善于“任势”的人,他指挥将士作战,好象转动木头和石头一样。木头石头的特性是放在平坦的地方比较稳定,放在陡斜的地方就容易移动,方形的木石就比较稳定,圆形的就容易滚动。所以高明的将帅指挥军队打仗时所造成的有利态势,就好象把圆石从八千尺高山上往下飞滚那样,不可阻挡;这就是军事上的所谓的“势”!
简评
孙武非常重视“任势”。他所说的“势”,指的是充分发挥将帅的指导能力,以自己的军事实力作基础,造成一种猛不可当、压倒敌人的有力态势。他认为在这样的态势下,士卒就会勇猛无比,部队的战斗力就可得到充分的发挥,好象激流漂石、滚圆石于千仞高山那样。因此,他要求将帅把注意力放在“任势”上。
孙武也很重视“奇正”,尤其重视“奇”的应用。他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这就是说,打仗主要靠出奇制胜。孙武认为“战势不过奇正”,而“奇”与“正”的关系,则是相变相生的,“奇”可以变为“正”,“正”也可以变为“奇”,“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他认为一个高明的将帅,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换奇正战法,犹如天地一样变化无穷,江河一样奔流不竭,总是善出奇兵,打败敌人。
为了造势,“任势”,孙武强调要“示形”、“动敌”。他认为这是达到出奇制胜的重要手段。他说,“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毛泽东对示形问题曾给予肯定的评价,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我们可以人工地造成敌军的过失,例如孙子所谓‘示形’之类(示形子东而击子西,即所谓声东击西)。”
孙武在论述奇正的变化运用时,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提出的奇正相生、奇正相变的观点,不仅在军事学术史上有重要价值,在哲学史上也有其一定的地位。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在他看来,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不过是“周而复始”,“死而复生”,“如循环之无端”,认识不到事物是螺旋式发展的。
虚实篇
本篇主要论述在作战指导上必须“避实而击虚”’“因敌而制胜”,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主动灵活地争取战争的胜利。
【原文】孙子曰:凡先处①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②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③。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
①处:居止,这里是到达、占据的意思。
②趋战:仓促应战的意思。趋,疾行、奔赴。
③致人而不致于人:调动敌人而不为敌人所调动。致,引来,这里是调动的意思。
【译文】凡先到达战地而等待敌人的就从容、主动,后到达战地而仓促应战的就疲劳、被动。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能使敌人自己来上钩的,是以利引诱的结果,能使敌人不得前来的,是以害威胁的结果。所以,敌人休整得好,能设法使它疲劳;敌人给养充分,能设法使它饥饿;敌人安处不动,能设法调动它。
【原文】出其所不趋①,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攻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②乎微乎,至于无形,神③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④也:我不欲战,画地而守⑤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⑥也。
①出其所不趋:出兵要指向敌人无法急救的地方,也就是击其空虚的意思。汉简《孙子兵法》此句作“出于共所必趋”,?太平御览》等此句作“出其所必趋”,均为“攻其必救”之意。
②微:微妙。
③神:神奇、深奥。
④ 攻其所必救:攻击敌人必然耍救援的要害之处,以便调动敌人。例如,公元前353年,齐将田忌根据军师孙膑的建议,采取“批亢捣虚”、“攻其必救”的战法,不值接救援正被魏军攻占的赵都邯郸(今河北邯郸),而向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进军,迫使魏军回师自救,从而解赵之围。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之战。
⑤画地而守:指不设防就可守住,比喻非常容易。
⑥乖其所之:即改变敌人的去向,把它引向别的地方去。乖,违背、背离,这里是改变的意思,之,这里作“往”字讲。
【译文】出兵要指向敌人无法急救的地方,行动于敌人意料不到的方向。行军千里而不困顿的,是因为行进在没有敌兵或敌人防守不严的地区。进攻必然得手的,是因为攻击敌人不注意防守或不易守住的地方;防守必然巩固的,是因为扼守敌人不敢攻或不易攻破的地方。所以,善于进攻的,能使敌人不知怎样守好,善于防守的,能使敌人不知怎样攻好。微妙呀!微妙到看不出一点形迹;神奇呀!神奇到听不出一点声息。这样,就能成为敌人命运的主宰。前进时,敌人无法抵御的,是由于冲向敌人防守薄弱的地方,退却时,敌人无法追及的,是由于行动很快,敌人追不上。所以,我若求战,敌人即使坚守深沟高垒,也不得不出来与我交战的,是由于进攻敌人所必救的地方;我若不想交战,即使画地而守,敌人也无法和我交战的,是因为我设法改变了敌人的进攻方向。
【原文】故形人而我无形①,则我专②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③矣。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①形人而我无形:用示形的办法欺骗敌人,诱使其暴露企图,而自己不露形迹,使敌人不知虚实,捉摸不定。
② 专:专一,这里是集中的意思。
③ 约:少而弱的意思。《淮南子·主术》:“所守甚约。”这里的“约”也是少的意思。
【译文】所以,用示形的办法欺骗敌人,诱使其暴露企图,而自己不露形迹,使敌捉摸不定,就能够做到自己兵力集中而使敌人兵力分散;自己兵力集中于一处,敌人兵力分散于十处,这样,我就能以十倍于敌的兵力打击敌人,造成我众而敌寡的有利态势能做到以众击寡,那末与我军直接交战的敌人就少了。我们所要进攻的地方使敌人不知道,不知道,它就要处处防备;敌人防备的地方越多,兵力越分散,这样,我所直接攻击的敌人就不多了。所以,注意防备前面,后面的兵力就薄弱,注意防备后面,前面的兵力就薄弱,注意防备左翼,右翼的兵力就薄弱:注意防备右翼,左翼的兵力就薄弱;处处防备,就处处兵力薄弱。兵力所以少,是由于处处防备的结果;兵力所以多,是由于迫使敌人分兵防我的结果。
【原文】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以吾度①之,越人②之兵虽多,亦奚③益于胜败哉?故曰:胜可为④也。敌虽众,可使无斗⑤。
①度(duó夺):忖度、推断。
②越人:即越国人。越是吴的敌国。
③奚(xí希):疑问词,何的意思。
④胜可为:指胜利是可以争取到的。孙武在《形篇》中说:“胜可知而不可为。”是说胜利可以预知,但不能凭主观愿望去取得,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行;此处又说“胜可为”,是说在具备一定条件的基础上,能够通过将帅巧妙的指挥取得胜利。不难看出,这里包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⑤可使无斗:可以使敌人兵力分散而无法用全力与我交战。
【译文】所以,能预知同敌人交战的地点,能预知同敌人交战的时间,这样,即使跋涉千里,也可同敌人会战。如果既不能预知交战的地点,又不能预知交战的日期,就会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何况远到几十里、近的也有好几里呢!依我看来,越国的兵虽多,对于决定战争的胜败又有什么补益呢?所以说,胜利是可以争取到的。敌人兵力虽多,也可以使其无法用全部力量与我交战。
【原文】故策①之而知得失之计②,作③之而知动之理④,形之而知死生之地⑤,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⑥。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⑦,智者不能谋。因形而错胜于众⑧,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⑨,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⑩,而应形于无穷。
①策:策度、筹算,这里是根据情况分析判断的意思。
②得失之计:这里指敌人作战计划的优劣长短。
③作:动作,这里是挑动的意思。
④动静之理:指敌人行动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