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
45699900000040

第40章 附录(5)

【译文】孙武死后,一百多年有孙膑。孙膑出生在阿、鄄之间,是孙武的后代子孙。孙膑曾经和庞涓同学兵法。庞涓后来做了魏惠王的将军,自己知道本领不及孙膑,秘密派人去找孙膑来魏。孙膑到来后,庞涓怕他才能胜过自己,既嫉妒又仇恨他,就私自用刑法割断他的两脚,并刺面涂墨,想隐藏起来,不让人家知道。

齐国使者来到大梁,孙膑设法暗地里见到了齐国的使者,劝说使者。齐使认为孙膑是奇才,偷偷地用车把他运到齐国去。齐国将军田忌很喜欢,并用客礼优待他。田忌常常和齐公子们作跑马比赛。孙膑看到他们的马力相差不远,马有上、中、下三等。于是孙膑就对田忌说:“你尽管再同他们比赛,我自有办法能使你胜利。”田忌听信他的话,就同齐王及诸公子们押了千金赌输赢。到了比赛的时候,孙膑说;“现在用你的下等马对他们的上等马,用你的上等马对他们的中等马;用你的中等马对他们的下等马。”这样上、中、下三等马比赛完毕,田忌只有一批不胜而胜了两批,结果赢得了齐王的千金。于是田忌推荐孙膑于齐威王。威王向孙膑询问兵法,以后就用他为军师。

后来,魏国出兵攻打赵国,赵危急,向齐请救。威王想用孙膑为将帅。孙膑辞谢,说:“受过刑法身体不全的人,不可以为主将。”于是用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住在布帷围着的车中,坐着筹划计谋。田忌想率兵到赵国去,孙膑说:“凡是要解开杂乱纷纠的绳索的,只能安静地用手去解,不能急躁的用力去抓,或用拳头去打,排解争斗的,只能用口解说,不能动手去参加。避开充实的地方,打击空虚的弱点,改变不利的态势,停止发展的趋势,就会自然而然的解围了。现在魏国和赵国打仗,轻兵锐卒必然尽数出动到国外,老弱官兵不免疲劳困守在国中。你不如带兵向大梁猛插进去,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他的空虚地方,他必然要放下赵国而回师自救。这样我一举不但解了赵国的围,并且使得魏国挫败了。”田忌听从他的话,魏军果然撤去邯郸的包围,同齐军战于桂陵,魏军打了大败仗。

围魏救赵之战示意图

孙膑减灶赚庞涓

齐国为巩固和扩张其统治势力,积极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国力日益强大。

马陵之战,是齐对魏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次伏击歼灭战。齐国以“深结韩之亲,晚承魏之弊”的策略,用减灶示弱,诱歼了魏军。齐国于桂陵、马陵两次大败强魏,威震天下,争得了“诸侯东面朝齐”的强盛局面。

【原文】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①。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②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③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④。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⑤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捐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⑥,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史记》卷六十五)

①大梁,古邑名,在今河南省开封市西南。

②三晋,系指晋分为韩、赵、魏三国。

③蹶(jué觉),跌倒,挫折。

④ 马陵,古地名,在今河北省大名县东南。

⑤ 斫(Zhuó着),用刀,斧砍。

⑥ 据1972年银雀山汉墓出土之《孙膑兵法》记,庞涓系兵败被俘后杀死。

【译文】周显王二七年(公元前三四二年),魏国联合赵国攻打韩国,韩国急忙向齐国求救。齐国派田忌率部队救援,径向魏国首都大梁进军。魏将庞涓听到这个消息,立刻从韩国撤兵回国,不料齐军已越境向西进入魏国的国土了。当时孙膑对田忌说:“魏国的军队一向骄傲轻敌,急于求战,会轻兵冒进,齐军可利用这一形势,诱敌深入,予以致命的打击。兵法上说.如果走一百里去争利,就会有使先头部队的将领受挫折的危险,如果走五十里去争利,也只有一半军队能够赶得到。我以进入魏境的军队第一天造锅灶十万个,第二天减少为五万个,第三天减少为三万个,让魏军以为我们的军队天天在减少。”田忌采用了这个计策。

根据预定的作战方案,齐军进入魏境与魏军刚一接触,齐军立刻后撤。魏军追了三天,庞涓从齐军退却又天天减灶的現象中,误认为齐军的逃亡严重,便骄傲地说:“我一向知道齐军怯懦,不敢战斗,现在他们进入我国境才三天,逃跑的士兵已经超过了半数。”于是丢下步兵,只率一部轻装精锐的部队,兼程追赶。

孙膑根据魏军的行动,判断魏军将于日落后进到马陵。马陵附近道路狭窄,地势险要,可以埋伏军队。于是孙膑叫人把一棵大树的皮剥去,在白木上写;“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又派齐军射箭能手万人带弩箭,埋伏于道路两旁,并规定说:“到夜里看到火光一闪,立刻一齐放箭。”庞涓的追兵,果于预定的时间进入马陵附近的设伏地区。庞涓见剥皮的树干上写有字但看不清楚,就叫点起火把照看树上的字。还没有读完,齐军万箭齐发,魏军不及防备,乱成一团,顿时溃散。庞涓智穷力竭,自知败局已定,愤愧自杀。并说:“遂使这小子成全了名声。”齐军在歼灭庞涓军之后,乘胜进攻,又大败魏军,俘虏了魏太子申,前后共歼灭魏军十万余人。魏国遭到惨重失败,国势一蹶不振。从此,齐国就成为东方的强国,而孙膑的名声也就更大了,他的兵法流传于后世。

齐魏马陵之战示意图

商鞅袭魏

这是秦国征服魏国的一次重要战役。秦军为战胜魏军,采取了和平欺骗和军事打击相结合的策略。商鞅伪称与魏军言欢和好,在休战订盟的宴会上活捉了公子卬,旋即突然袭击,打败了魏军。

商鞅袭魏的胜利,使秦国控制了太行山与崤山之间的重要战略走廊。打开了向中原发展的门户,为尔后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原文】其明年,齐败魏兵于马陵,虏其太子申,杀将军庞涓。其明年,卫鞅①说孝公曰:“秦之与魏,譬若人之有腹心疾,非魏并秦,秦即并魏。何者?魏居领阨之西,都安邑②,与秦界河而独擅山东③之利。利则西侵秦,病则东收地。今以君之贤圣,国较以盛。而魏往年大破于齐,诸侯畔之,可因此时伐魏。魏不支秦,必东徙。东徙,秦据河山之固,东乡以制诸侯,此帝王之业也。”孝公以为然,使卫鞅将而伐魏。魏使公子卬将而击之。军既相距,卫鞅遗魏将公子卬书曰:“吾始与公子驩,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可与公子面相见,盟,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魏公子卬以为然。会盟已,饮,而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而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梁惠王④曰;“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⑤、商⑥十五邑号为商君。

(《史记》卷六十八)

① 卫鞅,即商鞅(公元前390一前338年),姓公孙,名鞅,战国时卫国人。因变法有功,秦孝公封他于商,称商君,后人因之称他为商鞅。商鞅“少好刑名之学”,秦孝公六年,他于秦国开始变法和实行农战政策,使秦国日渐强大起来。

② 安邑,在今山西省夏县北。

③ 山东,指崤山以东。

④ 梁惠王,魏迁都大梁后,魏惠王称梁惠王。

⑤ 於,古县名,在今河南省内乡县东。

⑥ 商,古县名,在今陕酉省商县东南。

【译文】公元前三四二年,齐国于马陵打败了魏国,俘虏其大子申,斩杀将军庞涓。次年,卫鞅建议秦孝公说:“秦国与魏国,譬如,人腹中有恶疾一样,不是魏国吞没秦国,就是秦国吃掉魏国。为什么这样说呢?因魏东靠山岭险要之地,建国都于安邑。与秦以黄河为界而独占山东有利地域。有利时向西可侵略秦国,不利时向

东可扩张疆土。现今依靠国君的贤能圣明,国家得以强盛。而魏国去年被齐国战败,诸侯叛离,可乘此时机攻伐魏国。魏支持不住秦国的攻击,必然向东迁移。向东迁移后,秦国控制黄河山岳坚固阵地,向东扩张可以制服诸侯,这是当帝王的大事业啊!”秦孝公以为很对,遂派卫鞅率兵去攻打魏国。魏国派公子卬率兵迎击。两军对峙,卫鞅致魏将公子卬信说:“我一向同你很交好,现均当了两国的将军,不忍心相互残杀,可与你面商,订立盟约,宴饮而停战,使秦魏和平相处。”魏公子卬以为这是很有道理的,答应两方会谈。当会谈完了,欢饮的时候,而卫鞅埋伏的甲士活捉了魏公子卬,从而突然发起进攻,打败魏军,魏军全部投降。魏惠王屡次为齐,秦战败,国家财政空虚,日益削弱,不敢再战,于是派人割河西之地献给秦国而订立停战协定。魏遂将国都从安邑东迁大梁。梁惠王说;“我悔恨没有采纳公叔座的建议啊!”卫鞅大破魏军胜利回国,秦王封他於、商十五邑的地方,号称商君。

秦王提兵征韩国

战国七雄,为了各自的政治目的,不断互相征伐。秦国由于日渐取得了政治和军事强国的地位,因而,完成统一六国的使命,历史地落在秦国的肩上。秦本欲伐韩、楚,但楚国以“金蝉脱壳”之计,使秦国的打击矛头首先向韩,同时也正适应了秦国的“远交近攻”策略,于是秦乘机对韩发动了攻势。

战争就是政治,从古以来没有不带政治性的战争。战国时期列国之间的频繁战争,正是政治上割据反割据激烈斗争的反映,是阶级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

【原文】十六年,秦败我脩鱼,虏得韩将鲐、申差于浊泽①。韩氏急,公仲谓韩王曰:“与国非可恃也。今秦之欲伐楚久矣,王不如因张仪②为和于秦,赂以一名都,具甲,与之南伐楚,此以一易二之计也。”韩王曰:“善。”乃警公仲之行,将西购于秦。楚王闻之大恐,召陈轸告之。陈轸曰:“秦之欲伐楚久矣,今又得韩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韩并兵而伐楚,此秦所祷祀而求也。今已得之矣,楚国必伐矣。王听臣为之警四境之内,起师言救韩,命战车满道路,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使信王之救己也。纵韩不能听我,韩必德王也,必不为雁行以来,是秦韩不和也,兵虽至,楚不大病也。为能听我绝和于秦,秦必大怒,以厚怨韩。韩之南交楚,必轻秦,轻秦,其应秦必不敬,是因秦、韩之兵而免楚国之患也。”楚王曰:“善。”乃警四境之内,兴师言救韩。命战车满道路,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谓韩王曰:“不谷③国虽小,已悉发之矣 。愿大国遂肆志于秦,不谷将以楚殉韩。”韩王闻之大说,乃止公仲之行。公仲曰:“不可。夫以实伐我者秦也,以虚名救我者楚也。王恃楚之虚名,而轻绝强秦之敌,王必为天下大笑。且楚韩非兄弟之国也,又非素约而谋伐秦也。已有伐形,因发兵言救韩,此必陈轸之谋也。且王已使人报于秦矣,今不行,是欺秦也。夫轻欺强秦而信楚之谋臣,恐王必悔之。”韩王不听,遂绝于秦。秦因大怒,益甲伐韩,大战,楚救不至韩。十九年,大破我岸门④。太子仓质于秦以和。

(《史记》卷四十五)

① 浊泽,据《史记》徐广注,系观泽之误。现泽在今河南省浚县境内。

② 张仪(?一前310年),战国时人,魏国贵族后代.秦惠文君时任秦相。

③ 不谷,即我,系古代王、候自谦的称呼。

④ 岸门,在今河南省长葛县西北十八里。

【译文】韩宣惠王十六年(公元前三一七年),秦国在脩鱼战胜韩国,于浊泽俘虏了韩国将领鲐、申差。韩王很焦急,公仲向韩王献计说:“盟国不可依靠啊。当今,秦国想攻打楚国蓄谋已久了,你最好用张仪去秦国议和,以一个著名的城市和一些兵器作为议和的条件,让秦国向南出兵去攻打楚国,这样,可以一事两得啊。”韩王说;“好。”于是,叫公仲迅速行动,跟西面的秦国议和。楚王得知秦韩和好的消息,非常恐惧,把陈轸叫来告诉了他。陈轸说;“秦早就想攻打楚国,今天又得到韩国的一个著名城市和一些兵器,秦韩联合出兵攻打楚,这正是秦国所梦寐以求的啊。今天秦国的愿望已经实现了,楚国一定遭受攻打之祸。请你按我说的去告示全国,调兵遣将说援救韩国,把部队置列道路上;派遣使臣,陪送的车辆要多,携带的礼物要重使韩国完全相信你去援救他。即使韩国不听信我们,也会感恩戴德的,肯定秦韩不能跟鸿雁行列那样的密切配合而来秦,韩发生隔阂,就是发兵来攻打,楚国也不会受到严重威胁。若韩国听从我们的,而与秦国绝好,秦必愤怒,倍加怨恨韩国。韩与南方的楚结好,一定看不起秦,看不起秦,在应酬秦时一定不尊敬;这是利用秦韩不能合兵而避免楚的祸患啊。”楚王说:“好。”于是告示全国,开始调兵遣将,扬言去救韩。命令部队沿途展开成行军队形,派遣使臣,陪送的车辆很多,携带的礼物很重。楚使臣对韩王说:“我的国家虽然很小,但已经出动了所有的兵力来援救韩国。希望贵国毫无顾虑地对付秦国,我国决心宁愿冒灭亡的危险来捍卫韩国。”韩王听了非常高兴,于是,不叫公仲去秦国议和了。公仲说;“这样不行。真心攻打我们的是秦,假意救我们的是楚,而轻易与强大的敌人秦国断交,一定会被天下人讥笑。况且楚、韩不是兄弟国家,又不是平素约定好而图谋攻打秦国的。因自己面临被攻打的形势,而出动部队扬言要救韩,这一定是陈轸的阴谋啊。另外,你已经派人告诉秦国要议和,但至今又不行动,这是欺骗秦国的。轻视欺侮强大的秦国而相信楚国的陈轸,恐怕你一定会后悔的。”韩王不采纳公仲的建议,即与秦绝交。秦国因此大为震怒,兴兵攻打韩国,秦韩大战,楚不来救韩。韩宣惠王十九年,秦攻下韩的岸门。韩王以儿子仓做人质跟秦订立和约。

秦楚战丹阳

这是秦国战胜楚国的一次战争。战国后期,齐、楚,燕、韩、赵、魏六国,为抵抗秦国,结成同盟,合兵抗秦。秦为统一天下,逐个消灭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外交攻势,分化瓦解了六国的同盟,有力地配合了军事进攻。

秦楚丹阳之战,秦在战前的外交攻势中,以卑词厚礼诱骗楚国与齐国断交,拆散了齐,楚军事联盟,使楚陷于孤立无援的境地,秦国顺利地战胜了楚国。

【原文】十六年,秦欲伐齐,而楚与齐从亲,秦惠王患之,乃宣言张仪免相,使张仪南见楚王,谓楚王曰:“敝邑之王所甚说者无先大王,虽仪之所甚愿为门阑之厮者亦无先大王。敝邑之王所甚憎者无先齐王,虽仪之所甚憎者亦无先齐王。而大王和之,是以敝邑之王不得事王,而令仪亦不得为门阑之厮也。王为仪闭关而绝齐,今使使者从仪西取故秦所分楚商於之地①方六百里,如是则齐弱矣。是北弱齐,西德于秦,私商於以为富,此一计而三利俱至也。” 怀王大悦,乃置相玺于张仪,日与置酒,宣言“吾复得吾商於之地。”群臣皆贺,而陈轸独吊。怀王曰:“何故?”陈轸对曰:“秦之所为重王者,以王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交先绝,是楚孤也。夫秦又何重孤国哉,必轻楚矣。且先出地而后绝齐,则秦计不为。先绝齐而后责地,则必见欺于张仪。见欺于张仪,则王必怨之。怨之,是西起秦患,北绝齐交。西起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②之兵必至。臣故吊。”楚王弗听,因使一将军西受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