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
45699900000070

第70章 附录(35)

李全把一支农民抗金义军,带上了投降叛变的绝路,他的失败是其政治上走向反动的必然结局。但就作战指挥而言,他对情况不加思索,轻狂自大,盲目行动,却是导致兵败身亡的直接原因。

这个战例告诉人们,如果专凭鲁莽行事,不进行必要的侦察,不对各方面情况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周密的思索,主观主义地制定军事计划,非吃败仗不可。

【原文】赵范、赵葵大败李全①于扬州。

时全浚围城堑,范、葵遣诸将出东门掩击;全走土城,官军蹑之,蹂溺甚众。范阵于西门,贼闭垒不出,葵曰:“贼侯我收兵而出耳。”乃伏骑破垣间,收步卒诱之。贼兵数千果趋濠侧,李虎力战,城上矢石雨注,贼退。有顷,贼别队自东北驰至,范、葵挥步骑夹浮桥、吊桥并出,为三迭阵以待之。自巳至未,与贼大战,别遣虎等以马步五百出贼背,而葵率轻兵横冲之,三道夹击,贼败走。

范、葵夜议所向,葵曰:“出东门。”范曰:“西出尝不利,贼必见易,因所易而图之必胜,不如出堡塞(砦)西门。”是夕,全张灯置酒,高会平山堂②。有候卒识全枪垂双拂,以告范,范谓葵曰;“贼勇而轻,必成擒矣!”诘朝,乃悉精兵而西,张官军素为贼所易之旗帜。全望见,谓李、宋二宣差曰:“看我扫南军。”官军见贼,突到而前,范麾兵并进,葵亲搏战,诸军争奋。贼欲走入土城,李虎军已塞其瓮门,全窘,从数十骑北走。葵率诸军蹙之,全趋新塘。新塘自决水后,淖深数尺,会久晴,浮战尘如燥壤,全骑过之,皆陷淖中,不能自拔。制勇军赵必胜等追及,奋长枪刺之,全呼曰:“无杀我,我乃头目。”群卒碎其尸而分其鞍器、甲马,并杀三十余人,皆将校也。

(《续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五)

① 李全,金末红袄军领袖。与杨妙真领导的红袄军在磨旗山(今山东莒县东南)会合,成为山东最强的抗金义军。公元一二二七年在青州被元蒙军包围而投降。公元一二三一年攻扬州,被宋军打死。

② 平山堂,在今江苏省扬州市西北瘦西湖北端蜀岗上。现有六一楼、天下第五泉、平远楼等著名游览地。

【译文】公元一二三一年,赵范、赵葵在扬州大败李全。当时李全挖扬州城周围的堑壕。赵范、赵葵派部队由东门出击;李全撤到扬州西北的土城,官府的部队追击,践踏溺死的很多。赵范部署部队于西门,而李全取守不战,赵葵说:“敌人待我撤兵后就会出来。”遂以骑兵埋伏在残缺的城墙边, 撤除步兵引诱敌人。李全果然率数千人进到堑壕边,李虎奋力死战,城上矢石如雨,李全军退回。顷刻,李全另一部队从城东北来援,赵范、赵葵指挥步兵架设浮桥,吊桥,分两路出城,布设三层阵势待敌作战。从上午到下午,与李全军大战,另派李虎等率步骑五百攻击李全军的背后,赵葵率轻兵从两侧截击,三路夹攻,李全败逃。

赵范、赵葵于晚上商议出兵方向,赵葵说:“从东门出击。”赵范说:“从西门出击曾不利,敌人必然麻痹,我们利用其麻痹必然取胜,不如从西门出击。”当晚,李全张灯置酒,宴会于平山堂。有个侦察兵认识李全用的枪,垂着两层枪缨,知道李全来了,以此报告赵范,赵范对赵葵说:“李全有勇而轻躁,必然要成俘虏了。”第二天早上,就带领全部精锐部队向西去,高举李全一贯轻视的宋军部队的旗帜,李全看见后,对李、宋两个宣差说;“看我彻底消灭宋军。”宋军看到李全军冲杀过来,赵范指挥部队一齐突击,赵葵亲自率领部队搏斗,各部队争先恐后奋勇杀敌,李全企图逃往土城,李虎的部队已堵住了城门,李全陷入困境,仅带数十个骑兵北逃。赵葵率部队急追,李全又向新塘逃跑。新塘自决水后,泥深数尺,恰遇久晴,地面上覆盖了一层尘土,象一般的土地一样,李全骑兵通过,都陷入泥中,不能自拔。制勇军赵必胜等追上,奋起长枪猛刺,李全呼叫说;“不要杀我,我是头目。”士兵将李全乱抢刺死,缴获了他的鞍马器甲。并杀死了三十余人,全是将校军官。

元朝

忽必烈疑退纳颜

忽必烈建立元王朝之后,其统治集团内部,因争权夺利,曾多次发生诸侯暴乱。纳颜原系忽必烈的部将,借镇守辽东的机会反元,忽必烈亲事大军平定了蒙古贵族纳颜等人的反乱。

忽必烈在灭亡南宋和建立元王朝的过程中,接受了中原地区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策略上注意笼络人心,以争取中原地区士族和地主阶级的支持;军事上,建成一支战斗力较强的队伍,巧妙地运用军事谋略,轻取纳颜,一举获胜。

【原文】六月壬戌,帝①至萨尔都噜之地,纳颜率所部六万,逼行在②而阵,遣左丞李庭等将汉军,用汉法以战。既而纳颜之党金嘉努、塔布岱拥众号十万,进逼乘舆,帝亲麾诸军围之,纳颜坚壁不出。司农卿特尔格曰:“彼众我寡,当以疑退之。”於是帝张曲盖,据胡床坐,特尔格进酒,塔布岱按兵觇之,不敢进。李庭曰:“彼至夜当遁耳。”乃引壮士十余人,持火炮夜入其阵,炮发,果自溃散。帝问:“何以知之?”庭曰:“其兵虽多而无纪律,见车驾驻此而不战。必疑有大军继之,是以知其将遁。”遂命庭将汉军,御史大夫③伊实特穆尔将蒙古军并进,追至实列门林,擒纳颜以献,遂伏诛。

(《续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八)

① 帝,即元世祖忽必烈(公元1215—1294年),为元代王朝的建立者。

② 行在,皇帝外出,临时驻地称为“行在”。

③ 御史大夫,古官名,秦汉时仅次于丞相的中央最高长宫,主要职权为监察、执法、兼管重要文书图籍。

【译文】忽必烈的部将纳颜,在辽东镇守,一二八七年夏叛变。七月十四日,忽必烈率部队征讨到达萨尔都噜,纳颜率领所部六万,在忽必烈驻地附近列阵以待。忽必烈派左丞相李庭指挥汉军,运用汉军的战法战斗,旋即纳颜部将金嘉努,塔布岱拥众号十万,逼近忽必烈,忽必烈指挥部队包围之,纳颜的部队坚守不战。司农卿特尔格说:“敌众我寡,应用计谋使之疑忌而撤退。”于是撑起凉伞,忽必烈坐在行军床上,特尔格敬酒。塔布岱按兵观察,不敢出击。李庭说:“纳颜的部队到夜间定会逃走啊。”于是带领壮士十余人,手持火炮乘夜潜入其阵,发射火炮,果然自行溃散。忽必烈问道:“你怎么知道敌人要逃走呢?”李庭回答:“敌虽众多但无纪律,发现君王在这里而不发起进攻,必然怀疑我们有主力为后援,以此推知他们要逃走。”于是命令李庭率领汉军,伊实特穆尔率领蒙古军两路并进,追到实列门林,活捉纳颜,斩首。

刘福通红巾军起义

元末,由于残暴、黑暗、腐朽的统治,使中国社会遭到前所未有的大破坏。民族和阶级矛盾异常尖锐,人民的抗暴起义斗争风起云涌。

公元一三五一年韩山童、刘福通等率领的红巾军抱着“杀尽不平方太平”的强烈阶级仇恨,捣官府,除恶霸,很快控制了中原和华北广大地区。这支军队以后逐渐为朱元璋所统率,终于打得元代反动王朝皇冠落地,取得了全国的胜利。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元末农民起义的胜利成果,尽管被朱元璋做了改朝换代的工具,但却又一次无可辩驳地证明,奴隶们创造历史的伟大真理。

历代反动统治阶级,随心所欲地颠倒历史,贬农民革命为“盗贼”;褒反动王朝为“救世主”。林彪一类政治骗子为复辟资本主义的需要,也散布所谓“英雄和奴隶共同创造历史”的谬论,真是无耻之尤。

【原文】公元一三五一年,韩山童、刘福通①等人借另开黄河河道的机会,发动民工举行起义。是时,韩山童不幸被捕,刘福通跑到颍州②,组织起农民军,高举大刀长矛,杀向吃人的地主官僚,先后攻占了颍州、罗山、上蔡、真阳、确山、朱皋、午阳、叶县等地。由三千人扩展到五、六万人很快又发展到几十万人。

元朝政府调来了号称“精锐善战”的回回阿速军,镇压红巾军,妄图扑灭革命烈火。两军刚一接触,阿速军头目赫厮虎赤望见了威武的红巾军盛大军容,胆战心惊。还没交战,就慌慌张张地扬鞭打马,夺路而逃。部队也跟着逃窜。红巾军乘势迎击,元军大败,丢盔弃甲,狼狈不堪。

公元一三五五年,红巾军攻占亳州③。刘福通等推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为“小明王”,国号宋。正式建立起农民革命政权。

元王朝对农民革命政权十分恐惧和仇恨,派御史大夫也先贴木儿带领三十万反革命军队镇压。元军一路上用几千辆车子满载军需物资,装出一副威风凛凛的样子。其前锋刚进驻汝宁④沙河,英勇机智的红巾军乘敌立足未稳,利用夜暗突袭敌营,元军大败。也先贴木儿吓得魂不附体,拍马狂逃,一口气逃到大都⑤,三十万军队顷刻土崩瓦解。

一三五六年,刘福通指挥红巾军出师北伐。一三五八年攻下汴梁⑥,并定为首都。是时几乎大半个中国都是红巾军的势力,元王朝的反动统治摇摇欲坠。

① 刘福通,元末红巾军领袖,他与韩山童起义失败后,重新组织起义,以红巾为号,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立韩子小林儿为小明王,建国号宋。自任丞相。后统率军队攻占开封,建都于此。后因分散兵力,被地主武装击败,后被张士诚军杀害,一说溺死于瓜州渡。

② 颍州,治所在今安徽省阜阳县。

③ 亳州,治所在今安徽省亳县。

④ 汝宁,治所在今河南省汝南。

⑤ 大都,元朝首都。相当今北京内城东西城墙,南抵今东西长安街,北抵今德胜、安定门外土城旧址。

⑥ 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

朱元璋计胜托克托

朱元璋统率的一支红巾军,两次计胜元军主力托克托部,避免了在不利情况下的硬拚战,保存了有生力量,显示了农民革命军的聪明才智。

朱元璋起义军,在消灭割据势力和元王朝的整个战争过程中,始终善于报据不同情况,运用不同的战略和策略,机动灵活地打击敌人。如向西进攻陈友谅时,则麻痹北方的察罕,稳定东方的张士诚,而在消灭张士诚时,又笼络西方的明玉珍和南方的方国珍;在北上灭元时,适时提出先扫外围,断其羽翼,孤立元都的方针。在作战中又采取各个击破,稳扎稳打,步步推进等手段,一直立于主动地位,节节胜利,最终灭亡了元朝。

【原文】十一月,丁卯,托克托领大兵至高邮①,辛未,与 张士诚战於高邮城外,大败之,遂遣兵西平六合②。

六合遣使求救於滁州③,郭子兴与其帅有隙,怒不发兵。朱元璋④曰:“六合破,滁不独存,唇齿也,可以小憾而弃大事乎?”子兴悟,问诸将:“谁可往者?”时官军号百万,诸将畏之,莫敢往,且以祷神不吉为辞,元璋曰:“事之可否,当断於心,何祷也!”

遂帅师趋六合,与耿再成守瓦梁垒。官军攻之急,每日暮,垒垂陷,官军去之,诘朝复完垒与战。寻以计绐之,乃敛兵入舍,备糗粮,遣妇女倚门戟手大骂,官军错愕不敢逼,遂列队而出,徐引还滁州。

既而官军复大集,元璋令再成佯走,诱之渡涧,伏发;城中鼓噪而出,官军败走。元璋恐益兵来攻,谋款其师,乃具牛酒,敛所获马,遣父老送还,告其帅曰:“城主老病,不能行,谨遣犒军。城中皆良民,所以结聚者,备他盗耳。将军幸抚存之,惟军需是供。今高邮巨寇未灭,非并力不可,奈何分兵攻良民乎?”其帅信之,谓其众曰;“非良民,岂肯还马”即日解去。由是滁城得完。

(《续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二)

① 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县。

② 六合,今江苏省六合县。

③ 滁州,州名。隋初改南谯州置。治所在新昌,辖境相当于今安徽省滁县、来安、全椒三县地。

④ 朱元璋,即明太祖(公元1328--1398年),明王朝的建立者。参加红巾军后,成为红巾军后期的统帅。他依靠农民起义军的力量,扫平各地的割据势力消灭了元王朝。但得势后,即背叛了农民革命军,蜕化为地主阶级的总头目。

【译文】公元一三五四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元朝右丞相托克托率军抵达高邮。二十八日,与张士诚领导的权民军交战于高邮城外,获胜,遂西进围攻六合。

六合统帅派人到滁州求援,郭子兴与统帅有隔阂,怒不出兵。朱元璋说:“六合攻破,滁州难保,如同唇齿相依,怎能因个人小的怨恨而舍弃大事呢?”子兴省悟,问诸将说:“谁愿前往支援?”当时,元军号称百万,各将领都很畏惧,不敢往援,且以祈祷不吉为借口,朱元璋又说:“事情成败,取决于决心大小,为何靠祈祷呢?”

朱元璋于是率领部队驰援六合,与耿再成共同守瓦梁垒。元军发动激烈攻击,每日傍晚堡垒墙垣陷落,元军离去,第二天修复堡垒再与战斗。朱元璋考虑用计谋欺骗敌人,遂收军进入营舍,准备好食粮,组织妇女倚城门指着元军大骂,元军惊怪不敢逼近,于是列队出城,不慌不忙返回滁州。

不久,元军又集结部队围攻滁州,朱元璋命令耿再成佯装败走,引诱元军渡过山涧,发起伏击,城内击鼓呐喊出击,元军大败而逃。朱元璋怕敌继续增兵来攻,谋划慰劳元军,于是筹备肥牛美酒,集中缴获的马匹,派百姓送还,并告其主帅说:“守城的主帅年老多病,不能亲往,谨派人前来劳军,城中都是良民,所以组织起来,为防备其他盗贼罢了。若幸蒙将军安抚而保存之,甘愿供奉粮饷。现今高邮强敌尚未消灭,不全力以赴不可对付,为什么分散兵力来进攻善良的百姓呢?”元主帅信以为真,并对其部队说:“不是良民,怎肯送还战马!”于是当日撤围而去,因此保全了滁州。

陈友谅建康折兵

陈友谅原为徐寿辉领导的红巾军部将,后来他谋杀了徐寿辉,自立为帝,成了江西、湖广一带的割据势力。

朱元璋利用农民起义军的力量,按照先除陈友谅,后歼张士诚,各个击破,占居江南,然后北上灭元的方针,集中主力先打陈友谅。而对张士诚则取守势,并拉拢东南的方国珍,借以牵制张士诚,稳定翼侧,减少敌对力量。

朱元璋正欲集中兵力先打陈友谅之际,陈友谅也积极策划消灭朱元璋。朱元璋为了防止张士诚乘机袭击,陷于两面受敌的危险,利用陈友谅求战心切,骄傲轻敌的心理,诱其深入,集中力量速战速决,给陈友谅以沉重打击。

【原文】闰五月庚申,陈友谅①遣人约张士诚同侵建康②,士诚未报,友谅自采石③引舟师东下,建康大震。

献计者或谋以城降,或以钟山有王气,欲奔据之,或言决死一战,战不胜,走未晚也,独刘基张目不言。吴国公心非诸将议,召基入内问计,基曰:“先斩主降及奔钟山者。”公④曰:“先生计安出?”基曰:“天道后举者胜。吾以逸待劳,何患不克!明公若倾府库以开士怒,至诚以固人心,伏兵伺隙击之,取威制胜,以成王业,在此举也。”公意益决。

或议先复太平以牵制之,公曰:“不可,太平吾新筑垒,濠堑深固,陆攻必不破,彼以巨舰乘城,故陷。今彼据上游,舟师十倍于我,猝难复也。”

或劝自将迎击,公曰:“不可,敌知我出,以偏师缀我,而以舟师顺流趋建康,半日可达,吾步骑亟引还,已穷日矣。百里趋战,兵法所忌,非良策也。”乃驰谕胡大海以兵捣信州⑤以牵其后,而召指挥康茂才谕之曰:“有事命汝,能之乎?”茂才曰:“惟命。”公曰:“汝旧与友谅游,今友谅入寇,吾欲速其来,非汝不可。汝今作书伪降,约为内应,且招之速来,绐告以虚实,使分兵三道以弱其势。”茂才曰:“诺。家有老阍⑥,旧尝事友谅,使赍⑦书往,必信。”公以语李善长,善长曰:“方忧寇来,何更速之?”公曰:“二寇合,吾何以支?惟速其来而先破之,则士诚胆落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