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部落群征服华夏人地区后,相传经过200多年,华夏进入了唐尧、虞舜、大禹三代政治领袖时代。尧(前2280年左右)这位“冬日裘,夏日葛衣”(《韩非子·五蠹》)的领袖曾派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四人分驻东南西北,观测天象,判定季节,修制了一年366天的历法,规定了一个置闰的方法。
当时部落联盟面临的一个最大灾害是黄河河水的泛滥,因而治水对已经开始农业定居生活的华夏人来说是头等大事。几代人经过了许多失败和挫折,禹(前2070年左右)终于在有治水经验的四岳的帮助下,在十年的时间里,用疏导的方法解除了洪水的祸害。这项事业的成功树立了大禹的威信,舜年老时大禹被推举为首领。禹作了首领之后发动了对周围三个苗人部落的战争。在一次决定性的战役中,禹射中了三苗的首领,他的军队击退了苗人,后者一部分逃往西北,一部分逃往南方,被俘者成为奴隶。
禹的时期,在融合后的华夏人地区消除了黄河水患,在没有地面水源的地方,和禹一起治水的伯益发明了凿井取水的方法。农业生产条件改善了,技术有了进步,个人劳动已经能够提供多余产品,社会财富增加了,私有制有了相当充分的发展。而且,治水工程加强了整个社会的组织程度,联盟首领个人的权力也在这个过程中加强了,而通过对其他部落的战争所掠夺的财产和作为奴隶来提供多余劳动的战俘,恰好是反过来加速胜利者社会内部阶级分化的动力。最后,内部变动着的社会便把战利品和战俘作为垫脚石,踏上了奴隶制的第一级台阶。
于是,政治和军事的领导权便不再只是为部落联盟服务,也同时成为优先和较多占有社会多余产品和战利品的特权。大禹在巩固自己领导地位的同时又加强了他儿子启的势力。部落联盟议事会举贤才为首领的古老制度不复存在。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在击败益和同姓贵族中一些维护部落时期传统的势力后建立了夏朝。从此社会进入了以家族世袭继承政治地位和财产为特征的奴隶制时代。据传启在成为王之后按照黄钟的长度数字将治区分为九州。作为权力的象征,这位中国的第一位国王还用当时的尖端技术——冶铜技术,铸造了一座大鼎。据说他的后继者还把鼎的数字增加到九个,象征夏王对九州的统治。
夏是奴隶制的初建时期,政权并不稳定。在启死后五子争位时,著名的夷人部落首领——善射的后羿(据说他是弩的发明者),乘机率军西进取代了夏的统治者,但这位射手因不理民事而被族人和奴隶杀死。他的取代者浞亦被重新积聚起力量的大禹后裔少康击败。夏王朝恢复后征服了周围许多小部落,使它们成为朝贡的属国,进入了稳定时期。河南偃师县的二里头文化遗址就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废墟。
据《世本·作篇》记载,夏的陶器制作主要是由河南许昌附近的昆吾部落承担的,车则由叫车正的官员监造。铜器是中国古代奴隶制社会最重要的物质支柱之一,它的数量在夏代增加了,并被用于手工业和农业中的工具加工。贵族的生活器皿也常用铜制成。最重要的应用首先是在军事方面,夏代用铜铸出了铜矛。夏王帝杼发明了甲。最初仅用于交通和运输的车在夏代被改进为马拉战车,成为兵士运动和作战的工具。手持铜矛和石斧的军队击败了周围部落的战士,使他们成为夏的奴隶。据说禹的大臣仪狄开始造酒,夏帝少康发明了一种很好的秫酒,这是化学知识增加的结果,也是粮食增加的证明,同时也是贵族生活奢侈的标志。据《尚书·胤征》记载,夏王仲康时天文官羲和二氏经常酗酒,没有认真观测天象,一次日食发生,全国震动,夏王诛羲和二氏以安人心。我们无法确定当时能否预言日食,但夏代确定了以正月为岁首的历法,后来商代改夏12月为岁首,周代以夏11月为岁首,西汉武帝恢复夏正月为岁首,后世农历沿用至今。可以肯定的是,农耕已相当发达的夏人的物候学知识已相当丰富,战国时代流行的《夏小正》便记录了从夏代开始积累起来的大量气象和生物学知识。由于夏作为一个季节是植物繁茂的时期,它又代表着欣荣,因此中国人也自称为夏,后来还出现了华夏的称谓。可见夏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享国长久的王朝,其历史文化影响是很深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