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尊师重教
4571100000017

第17章 陆游写诗教子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祖父和父亲都为官清正,诗词文章也好,有著作传世。因此,耿直清正,忠贞爱国,工诗能文,便成了陆氏家风。

陆游受陆氏家风的熏陶,从小就具有忧国忧民思想,成人后他教育子女要努力读书、廉洁奉公、忧民爱国。在《放翁家训》里可以看出他的家教之严。

写诗给自己的孩子,是陆游进行家庭教育经常使用的方法。翻开陆游的诗集,9000多首诗中,大概有100多首都是他写给孩子的。

那是一个冬天的深夜,北风呼叫,四处没有一点人声。陆游手捧书卷,还坐在油灯前认真地读着书。猛地一阵剧烈的咳嗽,把睡在身边的小儿子陆子聿吵醒了。看到父亲这么晚了还没有睡觉,子聿一轱辘爬起来,披上棉祅,站到了父亲身边:“爸爸,您这些年来读了多少书,干了多少事啊!天已经很晚了,您肯定很累了,快休息吧!”

听了这话,看着儿子那着急的神色,陆游亲切地笑了:“唉,你年轻,还不懂啊!”他站起来在屋里走了几步,又回到书案前,顺手拿过纸笔,“刷刷”几笔,一首诗就写好了:

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古人做学问都要花上全部力量,年轻时下了功夫年老时才能有成就。光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总还浅薄,亲自去干才能真正搞个明白。

读着这首写给自己的诗,子聿又受到一次深刻的教育,他学习更加勤奋刻苦了。

另一个儿子子龙要离家到吉州担任司理参军,陆游写了一首凝聚着深情的诗,交给儿子带着。首句是:“汝为吉州吏,但饮吉州水;一钱亦分明……”要求儿子一文钱也要公私分明。诗中还告诉儿子,他那里有很多朋友,见到他们只可问候,不要提及私事。也就是嘱咐儿子不要找那些德高望重的世交前辈走后门、求好处。

陆游在85岁那年冬天,躺在床上病得很厉害。他知道自己不行了,但一心惦念的还是中原大地的收复,祖国河山的统一,他多么盼望着那一天啊!

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几个儿子围在床边,满眼泪水,守护着已经不行了的父亲。忽然,陆游眼睛里闪现出一片光彩,他挣扎着坐起来,挨着个紧紧地握过儿子的手,然后,叫儿子捧过纸笔,颤颤巍巍地提起笔来,在纸上歪歪斜斜地写下了:

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诗的意思是:早就知道死后万事对我来说都无关紧要了,我只是为祖国没有统一而感到悲痛。当国家的军队收复了被占领的中原大地时,孩子们啊,你们祭祀祖先,千万别忘了告诉我。

陆游写完了这首诗,放下笔,慢慢地合上了眼睛……

这血泪的歌唱,强烈的爱国激情,不仅在当时教育了他的儿子,而且也震撼着后世人们的心灵。直到今天,仍然激发着我们的爱国热情。

如何教育后代,做到教子有方,这是值得当代人尤其是为人父母者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从古诗中,人们不难得到启迪。他在临终前写的《示儿》诗,更是一首感人至深传诵千古的名作,也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谇告诫自己的儿子。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董沄七十拜师

董沄是浙江海盐人,明朝嘉靖年间著名的诗人和学者。但他对自己的学识从不满足,直到晚年,仍然孜孜以求,虚心好学。

董沄68岁那年,听说王阳明正在深山讲学,便赶去听课。王阳明名叫王守仁,是明代的大思想家和著名学者,浙江余姚人,因为他曾在故乡四明山阳明洞建书院讲学,所以后来称他阳明先生。他创立的学派叫阳明学派。董沄来到书院,只见王阳明50开外,素服兰巾,面目清秀。他面向听众朗声讲道:“我要谈的是知行合一之论。知与行是互相渗透的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真知从实践中来,不实践不能得到真知。饮食之味如何,必须亲口品尝方可得知;路的平坦与崎岖,必须亲自去走方可断言。所以说,真知始之于行,不行不足谓之知!”王阳明的讲学,贏得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而鼓掌最起劲、听课最专心的是坐在前面的一位老者,他就是董沄。董沄一连听了几次课,感到王阳明很有学问,特别是对他的理学观点非常赞赏,他决心要拜王阳明为师。

讲课结束了,董沄翻过山梁赶到王阳明的住处,一躬到地,态度虔诚,要求正式拜王阳明为师。王阳明立刻拉起董老问道:“老翁高寿几何?”“小老儿虚度68岁!”“哦,长者,长者,鄙人今年五十有三,何德何能,万万不敢僭越为师!”王阳明虽然再三推辞,但董沄态度诚恳,不拜师不肯作罢,最后只好答应收董沄为徒。董沄十分感激,礼罢告辞。

正式拜师入学的时间定在两年后的一个除夕晚上,家人劝董老过了年再去,董老说:“求师要只争朝夕。”他按王阳明规定的时间,踏着积雪向阳明书院进发。山中雪深到膝,北风凛冽,道路泞滑,70高龄的董沄背着铺盖,拄着拐杖,一步一颠,翻山越岭走到阳明书院,向比他小15岁的王阳明顶礼膜拜,正式建立了师生关系。对于董沄的学习精神,王阳明十分感动,他把自己的学说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的老学生董沄。

不幸的是,过了两年,年纪较轻的老师先于学生去世了,董沄极其悲痛地诀别了老师。他痛悔自己拜师太晚,没能把老师的全部知识继承下来。为了弥补这一损失,他便专心致志地钻研王阳明的遗著,学到了许多理学知识。直到他77岁去世那一年,还一直苦读不息。

名师点评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尊师重教一向是中国的优良传统。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离不开教育,教育离不开老师。董沄诚恳拜师的事,表达了他好学不倦的可贵精神,活到老学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