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实用土单验方
45724500000010

第10章 止血药

凡功能制止体内外出血的药物,称为止血药。

血液为人体重要的物质,凡出血之证,如不及时有效的制止,致使血液耗损,则造成机体衰弱,甚至危及生命,故止血药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止血药主要适用于各部位出血病证,如咯血、衄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紫癜及创伤出血等。

止血药的药性各有不同,如药性寒凉,功能凉血止血,适用于血热之出血;药性温热,能温经止血,适用于虚寒出血;兼有化瘀作用,功能化瘀止血,适用于出血而兼有瘀血者;药性收敛,功能收敛止血,可用于出血日久不止等。

止血药应用注意事项:

1.止血药以其药性区分有凉血止血、温经止血、化瘀止血、收敛止血之不同,临床应用须根据药性选择相适应的药物进行治疗。

2.止血药是治标之品,临床应用需配合相应的药物如清热药、温热药、活血化瘀药以及补益药,以标本兼治之。

3.凉血止血药一般忌用于虚寒之症,温经止血药忌用于热盛之症,收敛止血药主要适用于出血日久不止而无邪瘀之症,以免留瘀留邪之弊。

4.大量出血每有气随血脱、亡阳、亡阴之症,首应考虑大补元气、急救回阳,以免贻误病机。

5.止血药用量与用法各自不同,有需炒炭者(艾叶),有不需炒者(三七),有主要用于汤剂者(蒲黄),有直接研粉吞服者(白芨),有需用量较大者(仙鹤草),当各随药性用之。

大蓟

“来源”大蓟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大蓟的全草或根。

“别名”马蓟、虎蓟、刺蓟。

“处方用名”大蓟草、大蓟。

“用法用量”常用量:10~15克,鲜草可用30克~60克。

“产地采收”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多为野生品。地上部分以色灰绿,无杂质者为佳;根以粗壮无须根芦头者为佳。贮藏宜放箱内或其他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防霉蛀。夏、秋季花期时割取全草,秋末挖取根部,晒干。

“炮制研究”洗净,晒干,切碎用。

“性味归经”味甘,性凉。主归肝、牌经。

“功能主治”有凉血止血、散瘀消痈的作用。主治血热妄行之吐血、咯血、衄血、便血、尿血、血淋、崩漏,以及痈肿疮疡、肠痈、肺痈等。水煎服,常用量为5~10克,鲜品30~60克,止血多炒炭用。外用适量,捣敷,或绞汁涂搽。

因其性寒凉,凡脾胃虚寒、胃弱食少便溏者或无瘀滞者慎用。

“现代研究”现代研究表明,大蓟主含蓟素、芸香甙、菊糖、豆甾醇、β-谷甾醇、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等。其水煎液能使凝血时间明显缩短而具有止血作用。此外,还有降压、抑菌、抗病毒等作用。

“常用单方”

“方一”

干大蓟根100克

“用法”取上药,水煎。每天1剂,分2次口服,连服3个月为1个疗程。如每剂中加瘦猪肉30~60克,或猪肺30克同煎更好。有效而未愈者可继续连服2个疗程。

“功能主治”杀虫治痨。主治肺结核。

“疗效”据萧天仁报道,应用本方治疗26例,痊愈4例,好转1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0.8%。

“来源”浙江中医杂志,1987,22(11):487,

“方二”

大蓟干根适量

“用法”取上药,加水浸泡约半小时,煎煮3次,每次煮沸半小时,滤液合并浓缩成每100毫升相当于生药15克的煎剂。每天早晚各服1次,每次100毫升。或用大蓟干燥根1000克,按常法煎煮3次,待煎煮液浓缩至浸膏状,加入20%~30%干淀粉,干燥后,磨粉过100目筛,制颗粒压片,每片重0.65克。口服,每天3次,每次4片。

“功能主治”降血压、止血。主治高血压和各种出血症。

“疗效”据原南京药学院屠钧德等报道,应用本方治疗72例,显效17例,有效45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86.1%。

“来源”中成药研究,1982.(8):36

“方三”

大蓟根30克

“用法”水煎服,每天2次。

“功能主治”利湿化浊。主治乳糜尿。

“来源”出自《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方四”

鲜大蓟适量

“用法”取上药根块洗净,阴干,捣烂取其汁液,加入20%凡士林适量搅拌,待半小时后自然成膏。乳房发炎者将药膏涂在消毒纱布上贴于患处,4~6小时换药1次。乳房化脓者应先将局部切开引流,再敷药膏,4小时换药1次,3天后改6小时换药1次。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主治急性乳腺炎。

“疗效”据祖荣生报道,应用本方治疗29例,其中初期炎症27例中,有23例均在2~3天痊愈,硬结红肿者4例均在5天痊愈;化脓者2例均1周痊愈,治愈率为100%。

“来源”福建医药杂志,1979,(4):17,小蓟

“来源”小蓟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刺儿菜的地上部分。

“别名”猫蓟。

“处方用名”小蓟、小蓟炭。

“用法用量”水煎服,常用量为5~10克,鲜品用30~60克。外用适量,捣敷。

“产地采收”夏季花期采割地上部分,洗净,晒干。

“炮制研究”生用凉血止血、解毒消痈效果好,炒炭用止血力强。

“性味归经”甘凉,入心、肝经。

“功能主治”凉血止血,消散痈肿,利尿。用于尿血、崩漏、咯血,鼻衄、血淋、疮痈、湿热黄疸、肾炎、高血压。脾胃虚寒者慎用。

“现代研究”现代研究表明,小蓟含有芸香甙、原儿茶酸、咖啡酸、绿原酸、胆碱、蒲公英甾醇等。其10%的浸剂可使出血时间明显缩短。水煎剂对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白喉杆菌及人型结核菌有一定抑制作用。此外,其煎剂对肠平滑肌有抑制作用,对中毒性肝炎有预防及治疗作用。

“常用单方”

“方一”

小蓟干根30克(或鲜根60克)

“用法”取上药水煎0.5~1小时,过滤,加糖。睡前顿服。小儿1~3岁、4~6岁及7~12岁分别服成人的1/4、1/3及1/2量,乳儿不用。20~30天为1个疗程。部分病程较短的病例以7~10天为1个疗程。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主治病毒性肝炎无严重肝功能不良及恶性肝炎之征象者。症见头晕、倦怠、失眠、肝区疼痛、肝脏肿大、肝功能异常等。

“疗效”据中国医学科学院陕西分院报道,应用本方治疗221例,急性肝炎的有效率为77,9%,慢性迁延型肝炎的有效率为42.8%~60%。

“来源”医学科学参考资料,1962.(1):27,

“方二”

小蓟全草适量

“用法”取上药,洗净晒干。每次用50克,加水煎煮2次,合并药液,浓缩成100毫升。成人每次服50毫升,小儿酌减,隔天1剂,共服3剂。

“功能主治”预防菌痢。主治细菌性痢疾。

“疗效”据北京大兴县卫生防疫站报道,从与菌痢病人接触之日起2~3天内服用本方,通过观察99人,均无发病,其疗效优于服用痢特灵者。

“来源”新医学,1974.(7):333.

“方三”

鲜小蓟120克

“用法”取上药,与精猪肉120克共煮,待肉烂,去渣。吃肉喝汤,3~5天吃1次,连用3~5次。

“功能主治”清热平喘。主治哮喘。症见哮喘时发、发时声如曳锯、头上汗出、口干作渴等属热哮者。

“疗效”据孙秉华报道,应用本方治疗本病确有疗效。

“来源”江苏中医,1982.(6):30.

“方四”

小蓟500克

“用法”取上药,另取红皮花生500克、白酒250毫升、米醋1000毫升。将小蓟洗净切碎,加水至2000毫升,煎至1000毫升,去渣浓缩至500毫升,成“小蓟煎剂”。将花生、白酒,醋共装瓷坛内密封浸泡7天,成“酒醋花生仁”和“花生酒”。每天早晨吃酒醋花生10粒,晚上取小蓟煎剂10毫升、花生酒10毫升,加开水100毫升兑服,30天为1个疗程。

“功能主治”降血压。主治高血压病。

“疗效”据报道,应用本方治疗100例,临床痊愈75例,好转2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5%。

“来源”国医论坛,1989,4(5):31.地榆

“来源”地榆为蔷薇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榆的根。

“别名”山红枣根、枣儿红、赤地榆。

“处方用名”地榆炭(炒至外黑内呈老黄色为度,用以止血)、生地榆(研末,外用可治烫伤)。

“用法用量”3~10克,煎服。外用适量。

“产地采收”我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以浙江、江苏、山东、安徽、河北等地最多。以条粗、质坚、断面粉红色者为佳。贮藏宜放木箱内或其他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防霉。

“炮制研究”生用凉血清热,炒炭用止血力强。

“性味归经”苦、酸,微寒。入大肠经。

“功能主治”有凉血止血、清热解毒、收涩敛疮的功效。主治便血、血痢、痔疮出血、崩漏、吐血、衄血、咯血、热毒疮痈、水火烫伤、湿疹、阴痒等。

1.用于便血、血痢、痔疮出血、尿血、崩漏等症。

地榆凉血止血,善于治下部出血的病症,尤其对痔血、便血等症为常用之品,往往与槐花等药配合应用。

2.用于烫伤、皮肤溃烂、流脂水、疼痛等症。

地榆泻火毒并有收敛作用,烫伤后,取生地榆研极细末,麻油调敷,可使脂水减少,疼痛减轻,愈合加速,为治烫伤要药。

本品酸涩性凉,虚寒性出血及出血挟瘀者均应慎用。禁用于大面积烧烫伤患者,以免引起药物性肝炎。

“现代研究”现代研究表明,地榆含有鞣质约17%、三萜皂甙2.5%~4%。生地榆、地榆水提物、地榆炭、地榆制剂都可止血。地榆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等多种细菌均有抑制作用。地榆水提取剂有抗炎和促进伤口早期愈合的作用。此外,地榆还有镇吐、治烫伤和抗癌作用。

“常用单方”

“方一”

地榆75克

“用法”取上药水煎浓缩至200毫升。每次服10毫升,每天3次。

“功能主治”凉血止血。主治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

“疗效”据孙绍武报道,应用本方治疗20例,其中胃溃疡出血者11例,十二指肠出血者6例,胃及十二指肠出血者2例,胃溃疡疑似癌变出血者1例,服药最短3天,最长29天,全部病人均见效,大便由柏油色逐渐变褐,直至黄色。大便潜血试验阴转天数为3~29天,一般5~15天。

“来源”中华内科杂志,1960.(3):249,

“方二”

地榆干品3000克

“用法”取上药,加水煎煮2次,过滤,浓缩至12000毫升。成人每次服30毫升(相当于生药7,5克),每天4次,小儿酌减。

“功能主治”凉血止血。浸润型肺结核、播散型肺结核、空洞型肺结核、其他型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脓疡所致的咯血。

“疗效”据禹纯噗等报道,应用本方治疗74例,有效72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7,3%。服药时不能同服牛奶、鸡蛋等蛋白质类饮食,以免影响有效成分的吸收。同时对原发病灶做相应的治疗。

“来源”中医杂志,1984.(8):33.

“方三”

地榆适量

“用法”取上药,用火炙焦黄,研为细末,过80目筛。取凡士林适量,熔化,待冷却至将凝时加入药粉,调匀,配成30%的药膏,外敷患部。敷药膏前根据皮损情况,先用油类擦洗或用1:8000高锰酸钾溶液湿敷。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止痒收敛。主治各型湿疹(包括儿童湿疹)及湿疹样皮炎。

“疗效”据汪心怡等报道,应用本方治疗湿疹、皮炎、足癣、瘙痒症等各种皮肤病109例,治愈47例,显效及有效50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89%。

“来源”中华皮肤科杂志,1963.9(5):324.

“方四”

地榆20~40克

“用法”取上药,入食醋300~500毫升中泡半小时,微火煎30~60分钟,过滤。冷却后口服,每次10~20毫升,每天3~4次。一般1~2天即有止血作用,最长4天。

“功能主治”清热凉血止血。主治月经过多。症见周期提前、经期延长、量多色鲜红,伴有手足心热、两颧潮红、舌红苔少、脉细数。

“疗效”据廖中辉报道,应用本方治疗本病有较好疗效。

“来源”四川中医,1991.(3):39,

苎麻根

“来源”苎麻根为荨麻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芒麻的根和根茎。

“别名”芒麻头。

“处方用名”苎麻根。

“用法用量”6~10克,煎服。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产地采收”主产山东、江苏等省。冬、春季采挖,洗净泥土,除去芦头及须根,晒干。

“炮制研究”生用凉血解毒,炒用止血安胎。

“性味归经”味甘,性寒。归肝、心、脾经。

“功能主治”凉血止血、安胎、清热解毒、利尿。主治血热妄行所致的崩漏、胎漏下血、吐血、尿血、血淋、便血,以及胎动不安、湿热淋证、癃闭、热毒痈肿疮疡、丹毒、蛇虫咬伤等。

脾胃虚寒及血分无热者慎服。

“现代研究”现代研究表明,本品含有酚类、三萜类、黄酮类、有机酸类、生物碱类等成分。野苎麻的提取物可使创面出血量减少、出血时间缩短。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均有抑制作用。

“常用单方”

“方一”

苎麻适量

“用法”取上药,加水适量,煎煮2次,合并滤液,浓缩成200%~300%的芒麻根液。每天60~90毫升,分3次口服,至大便潜血试验阴转后1天停药。亦可每天用30~60毫升在胃镜直视下喷射到出血病灶处,或同时用口服法和喷射法治疗。

“功能主治”凉血止血。主治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

“疗效”据李良胜等报道,应用本方治疗55例,治愈52例,无效3例,治愈率为94.5%。其中以口服法加喷射法疗效最好,口服法次之,喷射法最差。

“来源”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6(8):463.

“方二”

新鲜苎麻根适量

“用法”取上药,洗净,捣烂取汁。不时地搽抹患部,肿到什么部位搽到什么部位。如果伤势严重,肿痛特别厉害者,擦完后再将捣烂的苎麻叶包扎在伤口处,至肿痛消失为止。

“功能主治”解毒消肿。主治蜈蚣咬伤。

“疗效”据报道,应用本方治疗10多例,一般用药后2~3小时内肿痛消失。

“来源”上海中医药杂志,1982.(4):33

“方三”

苎麻根30克

“用法”取上药,研成细粉,加醋调成糊状,涂患处,每天3~4次。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主治流行性腮腺炎,症见发热,双侧耳前下方及下颌肿痛。

“疗效”据黄天宝报道,应用本方治疗本病有较好的疗效。

“来源”福建中医药,1991.22(3):21

紫珠

“来源”紫珠为马鞭草科小灌木植物杜虹花或紫珠的叶。

“别名”紫珠、紫珠草。

“处方用名”紫珠、紫珠草。

“用法用量”常用量:10~15克;研粉服,每次2~3克。外用适量,外洗或敷涂。

“产地采收”杜虹花主产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大叶紫珠主产广东、广西、贵州、云南;裸花紫珠主产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区。全年可采,以夏秋采收为好,晒干。

“性味归经”苦、涩、凉。入肝、脾经。

“功能主治”收敛止血,解毒疗疮。用于肺胃出血及多种外出血、烧伤烫伤、疮痈肿毒等。

虚寒出血者慎用。

“现代研究”现代研究表明,本品含有紫珠萜品烯酮、熊果酸、木犀草素、甲基山楂酸盐、β-谷甾醇等。能增加血小板,缩短出血时间、血块收缩时间及凝血时间,对纤溶系统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能呈现良好的止血作用。对多种致病菌有抑制作用,紫珠叶的抑菌作用较其花、根、茎、皮强。

“常用单方”

“方一”

紫珠草叶适量

“用法”取上药,研成细粉,经高温烘干后,密封备用。使用时先清洗创面,剪去水泡,撒上紫珠粉,包扎纱布,每天或隔天换药1次,换药时不必将药痂揭去,撒上药粉即可。如创面感染,应将药痂洗去,再撒上新紫珠粉。

“功能主治”清热泻火、解毒敛疮。主治烧伤。

“疗效”据王立刚报道,应用本方治疗20例,浅Ⅱ度者经2~3次换药,2天后痊愈;深度者经3~7次换药,2~5天痊愈。

“来源”赤脚医生杂志,1975.(2):57,

“方二”

裸花紫珠干叶1000克

“用法”取上药,加水煮沸1小时后,滤出药液,再煎2次,将3次药液合并浓缩至1000毫升,冷却过滤,加防腐剂,经100℃灭菌30分钟,备用。治大面积烧伤、特殊部位、小儿烧伤,或用纱布贴敷容易脱落的创面,可用喷雾法:将紫珠液(家庭可装入带有喷头的洁净瓶中)直接喷布于创面上,每天2~3次。雾点愈细愈匀,效果愈好。治中小面积烧伤、深Ⅱ度及大水泡破溃创面,或受压部位、四肢关节屈侧、皮肤皱褶处创面及感染化脓的创面,用小纱布贴敷法:取多块3厘米见方(小儿1厘米见方)的灭菌小纱布,在100%紫珠液中充分浸泡后,紧密贴敷于创面上,每天在纱布上滴药液2~3次,以保持纱布湿润。待创面干燥,纱布下无积脓,并紧贴创面即可停止用药。如有积脓,及时清除更换纱布,待创面愈合后,纱布自行脱落,切忌人为撕去。治中小面积烧伤或Ⅲ度创面,用涂布法:将药液直接涂布在创面上,每天2~3次。

“功能主治”清热泻火、解毒敛疮。主治烧伤。

“疗效”据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62医院报道,应用本方治疗75例,其中轻度37例,中度18例,重度9例,特重度11例,痊愈71例,无效4例,总治愈率为94.7%。

“来源”中草药通讯,1972.(3):41.

“方三”

裸花紫珠干叶3000克

“用法”取上药,加水煮沸1小时后取汁,再煎2次,将3次药液合并浓缩至1000毫升,用纱布过滤得3:1水煎液,备用。用时先用生理盐水冲洗创面,将脓性分泌物及坏死组织清除干净,然后取单层纱布,剪成与创面等大为宜,浸湿药液覆盖创面,用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

“功能主治”解毒敛疮。主治化脓性皮肤溃疡。

“疗效”据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62医院报道,应用本方治疗232例,治愈228例,好转4例,总有效率为100%。

“来源”中草药通讯,1972.(2):42.

“方四”

紫珠适量

“用法”取上药,加水煎煮2次,合并滤液,制成浓度为50%的紫珠液。先行阴道冲洗,再放入浸有药液之带线棉花栓,12~24小时后取出棉栓。或用紫珠草粉适量送入阴道,每天1次,5次为1个疗程。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主治妇科炎症。

“疗效”据原广东海南地区人民医院报道,应用本方治疗78例(包括子宫颈炎、霉菌性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一般阴道炎、外阴炎),痊愈38例,好转33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1%。

“来源”新医学,1971.(6):45.

白茅根

“来源”白茅根为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茅的根茎。

“别名”兰根、地筋。

“处方用名”白茅根、茅根、鲜茅根、茅根炭。

“用法用量”常用量为10~15克,鲜品30~60克,大剂量可用至250~500克,水煎服也可捣汁服。

“产地采收”我国多数省区有产,主产华北地区。春季苗未出土或秋后苗枯时采挖,除去地上部分及须根,洗净,晒干。

“炮制研究”鲜茅根清热生津、凉血止血功力较干品为佳。炒炭后,可增强其止血作用。

“性味归经”甘寒,入肺、胃、膀胱经。

“功能主治”凉血止血、清热利尿、生津止渴。主治血热妄行之咯血、衄血、吐血、尿血、血淋,以及水肿、小便不利、热病呕哕、肺热咳喘、湿热黄疸等。

脾胃虚寒,尿多不渴者忌用。

“现代研究”现代研究表明,白茅根含有芦竹素、白茅素、草酸、苹果酸、柠檬酸、葡萄糖、蔗糖等。白茅根粉能显著缩短血浆复钙时间而具有止血作用。白茅根水浸液和煎剂有利尿作用,服药5~10天时利尿作用最为明显。其煎剂对痢疾杆菌有明显抑制作用。此外,白茅根水浸液有降低血管通透性的作用。

“常用单方”

“方一”

白茅根60克

“用法”水煎2次,分2次服,每天1剂。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退黄。主治病毒性肝炎。

“疗效”据记载,应用本方治疗28例,临床治愈21例,好转7例。

“来源”《中药大辞典》,

“方二”

自茅根干品250克

“用法”取上药,加水500~1000毫升,水煎至200~400毫升。分早晚2次口服。

“功能主治”利尿降压。主治肾小球肾炎。

“疗效”据梁毅报道,应用本方治疗36例,水肿全消28例,显著消退6例,减轻2例,一般在服药1~4周间出现利尿作用。其中18例急性肾炎血压全部恢复正常,9例慢性肾炎有2例血压恢复正常,7例改善。本方对急性肾炎疗效最好。又据刘加宽报道,取鲜白茅根800克(干品500克)捣烂,水煎至1000毫升,加白糖20克,10岁以下服150毫升,10~15岁服200毫升,15岁以上服250毫升,每天4次,20天为1个疗程。治疗急性肾炎40例,总有效率达97,5%。

“来源”云南医药杂志,1965.7(1):18;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4.13(3):27,

“方三”

自茅根100克

“用法”水煎2次。分早晚空腹服用,15天为1个疗程。

“功能主治”凉血止血。主治血尿。

“疗效”据田桂丽等报道,应用本方治疗顽固性血尿100例,其中肾小球性血尿50例,均获良效而血止;非肾小球性血尿50例,仅4例无效。

“来源”中华肾病杂志,1992.(4):252.

“方四”

鲜白茅根300克

“用法”水煎。2次分服,每天1剂。

“功能主治”利水消肿。主治黄疸性肝硬化腹水。

“来源”据曾立昆报道。

槐花

“来源”槐花为豆科植物槐的花及花蕾。

“别名”槐蕊、槐米。

“处方用名”槐蕊、槐米。

“用法用量”常用量:5~10克水煎服或入丸、散,每次3~5克。外用适量,煎汤熏洗、涂搽、研末敷。

“产地采收”主产于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广东、广西、辽宁等地。以色黄白、整齐、无枝梗者为佳。贮藏宜放箱内或缸甏内,置干燥处,防霉蛀。

“炮制研究”止血宜炒炭用,泄热宜生用。

“性味归经”味苦,性微寒。主归肝、大肠经。

“功能主治”凉血止血、清肝泄热。主治血热妄行之肠风便血、血痢、痔血、吐血、咯血、尿血、衄血、崩漏,肝火上炎之头痛、目赤肿痛等。

脾胃虚寒、里无实火者禁用。

“现代研究”现代研究表明,槐花含有多量芸香甙,还含蛋白质、氨基酸等。能明显缩短凝血和出血时间,有显著的止血作用。对多种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还有抗炎、降血压、降血脂等作用。

“常用单方”

“方一”

槐花适量

“用法”取上药2份,另取糯米1份,炒黄研末。每天早晨空腹服10克,服药期间禁止服糖。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散结。主治颈淋巴结核。

“疗效”据记载,应用本方治疗30余例,均获痊愈。

“来源”录自《中药大辞典》

“方二”

槐花适量

“用法”取上药,炒黄,研为细末。每次3克,每天2次,饭后用温开水送服。亦可制成蜜丸,用量用法同。

“功能主治”清热凉血。主治银屑病。

“疗效”据四川省皮肤病防治研究所报道,应用本方治疗53例,痊愈6例。显著进步22例,进步19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8,7%。本药对胃肠道有一定副作用,宜从小剂量开始服用,2~3天后加至全量。

“来源”皮肤病防治研究通讯,1972.(3):20.

槐角

“来源”槐角为豆科植物槐的果实。

“别名”槐实、槐豆、槐角豆。

“处方用名”槐实、槐豆、槐角豆。

“用法用量”常用量为6~10克,水煎服;亦可研末入丸、散,每次服2~5克。

“产地采收”主产于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广东、广西、辽宁等地。以肥大、角长、饱满、黄绿色、无杂质者为佳。贮藏宜放木箱内或其他容器内,置干燥处,防霉蛀。

“性味归经”槐角味苦,性寒。归肝、大肠经。

“功能主治”凉血止血、清肝明目、润肠通便。主治痔疮肿痛出血、肠风下血、血痢、目赤肿痛、头痛头晕、肠燥便秘等。本品功效与槐花相似,但止血作用较槐花为逊,而清降泄热之功则较强,且能润肠,善止痔疮出血、便血,故常用于治疗痔疮肿痛出血。

孕妇及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禁用。

“现代研究”现代研究表明,槐角含有黄酮类成分,有染料术素、山奈酚、芸香酚、芸香甙、槐属双甙、槐属甙等。对心脏具有正性肌力作用,能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并有降血压、升高血糖、降低血清胆固醇和抑制红细胞自氧化等作用。此外,芸香甙具有维持血管抵抗力,降低其通透性的作用。

“常用单方”

“方一”

槐角适量

“用法”取成熟槐角去净杂质,每500克槐角加水1500~2000毫升,煮2~3沸,凉后将槐角用手捏碎,皮与仁剥离后煮1~2沸,捞出槐角,将药液熬至有粘性后倒入碗或其他瓷器中,放在强烈阳光下蒸发其水分即浓缩成膏。用时取药膏12克溶于温水中服,儿童酌情减量,每天2~3次,一般连用2~5天。

“功能主治”清热通淋。主治急性尿路感染。

“疗效”据赵保深报道,应用本方治疗28例,痊愈20例,好转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89,3%。

“来源”山东中医杂志,1988,7(5):46.

“方二”

槐角适量

“用法”在秋后槐角成熟时收下,切成小段并晒干,贮于阴凉通风处。冬天下雪后,将槐角放入瓦缸内,加入适量雪块,将缸口封密。明年入夏捞出晒干,再浸入原液中,反复晒浸直至原液浸干为止。晒干置锅内,加细砂炒至老黄色酥脆,去砂,将槐角收置通风处备用。每天6~10克,沸水冲泡,代茶频饮。

“功能主治”清热泻火、凉血止血。痔疮出血(内痔、外痔、混合痔大便秘结时反复出血及肛裂所致出血)。

“疗效”据李登美报道,应用本方治疗500例,效果颇佳。一般3天左右出血即止,大便逐渐转软。

“来源”浙江中医杂志,1993.(11):521.

侧柏叶

“来源”侧柏叶为柏科常绿乔木植物侧柏的嫩枝叶。

“别名”丛柏叶、柏叶。

“处方用名”侧柏叶、生侧柏叶、嫩柏叶、侧柏炭。

“用法用量”水煎服,常用量为6~12克,鲜品捣汁服,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或研末调敷,或作配剂外搽。

“产地采收”全国各省区有栽培。主产河北、山东。全年可采,剪下小枝,除去粗梗,阴干,切断。

“炮制研究”制炭后可增强其止血作用。

“性味归经”苦涩微寒,入肺、肝,大肠经。

“功能主治”凉血止血、止咳化痰、祛风湿、消肿去毒。主治吐血、咯血、衄血、便血、血痢、尿血、崩漏、肺热咳嗽痰多、风湿热痹、丹毒、痄腮、水火烫伤等。

本品多食或久服易引起胃脘不适及食欲减退。

“现代研究”现代研究表明,侧柏叶含有扁柏双黄酮、穗花杉双黄酮、槲皮甙、小茴香酮、侧柏酮、侧柏烯等。侧柏叶煎剂可明显缩短出血时间及凝血时间,还有镇咳、祛痰、平喘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卡他球菌、乙型链球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此外,尚有镇静、降血压和扩张血管的作用。

“常用单方”

“方一”

侧柏叶适量

“用法”取上药,晒干或焙干后研成粗末,置于18%的酒精中(以浸没药粉为度),浸泡4昼夜后滤取浸液。每次服50毫升(儿童酌减),日服3次,7~10天为1个疗程。

“功能主治”杀菌止痢。主治急、慢性细菌性痢疾。

“疗效”据解放军171医院报道,应用本方治疗114例,治愈100例,无效14例,治愈率为87,7%。本浸剂如经高压消毒、煮沸,或加防腐剂,均会影响其杀菌、抑菌效果。

“来源”新医药资料,1971.(6):11.

“方二”

侧柏叶15克

“用法”取上药,加水300毫升,煎成150毫升为1次量,每天服3次。或以侧柏叶焙制研末,每天9克,分3次服。

“功能主治”凉血止血。主治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

“疗效”据倪达人等报道,应用本方治疗50例,大便潜血平均3.5天转阴。除个别病人有恶心外,一般无不良反应。

“来源”中华内科杂志,1960.8(3):249

“方三”

鲜侧柏叶300~500克。

“用法”取上药(视烧伤面积大小而定),洗净,放入臼内捣烂如泥,加75%酒精少许调成糊状备用。使用前先用生理盐水或1:1000新洁尔灭清洗创面,有水泡者用注射器抽取泡内渗出液。如汽油烧伤可用软肥皂清理创面。而后将新鲜侧柏叶膏敷于烧伤部位,外面覆盖无菌纱布,胶布固定。每天换药3次。如无感染不需使用其他药物,一般5天左右即可痊愈。

“功能主治”凉血泻火解毒。主治烧伤。

“疗效”据荣金玉等报道,应用本方治疗61例,其中度烧伤6例,浅Ⅱ度烧伤52例,深Ⅱ度烧伤3例,结果除3例深Ⅱ度者转其他治疗外,其余均治愈。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

“来源”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9(10):630

“方四”

鲜侧柏叶适量

“用法”按儿童年龄大小每天取上药适量:1岁以下者20克,1~5岁者30~50克,6~10岁者60~100克,加水200~400毫升煎成90~300毫升。日服6次,每次15~50毫升,7天为1个疗程,连服1~2个疗程。

“功能主治”镇咳祛痰。主治百日咳。

“疗效”据方云琪报道,应用本方治疗92例,痊愈80例,显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8%。

“来源”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8,7(1):34仙鹤草

“来源”仙鹤草为蔷薇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龙芽草的全草。

“别名”龙芽草、脱力草、狼牙草、路边黄。

“处方用名”仙鹤草、龙芽草。

“用法用量”常用量为10~15克,大剂量可用至30~60克,水煎服,亦可捣汁服,或入散剂。外用适量,捣敷。止血亦可炒炭用。

“产地采收”我国南北各省区均产,夏秋两季,茎叶生长茂盛时采割全草,晒干。

“炮制研究”制炭后可增强止血的作用。

“性味归经”味苦、涩,性平。主归肺、脾、肝经。

“功能主治”具有收敛止血、补虚、消积、止痢、杀虫的功效。主治咯血、吐血、便血、衄血、崩漏、血虚气弱、脱力劳伤、久泻久痢、小儿疳积、滴虫性阴道炎、痈肿疮疖等。

“现代研究”现代研究表明,仙鹤草含有仙鹤草素、仙鹤草酚及获酸等。有促进血液凝固、抑制多种致病细菌、抑制宫颈癌的作用。仙鹤草嫩茎叶煎剂局部应用对阴道滴虫有良好杀灭作用。仙鹤草酚对猪肉绦虫和莫氏绦虫均有驱杀作用,对血吸虫也有杀灭作用。此外,仙鹤草素能兴奋骨骼肌,使已疲劳的骨骼肌恢复兴奋。

“常用单方”

“方一”

仙鹤草根30~60克

“用法”水煎服,每天3剂。

“功能主治”抗菌止痢。主治急、慢性细菌性痢疾。症见腹痛,下痢粘冻或赤白脓血,伴有里急后重。

“疗效”据周文民报道,应用本方治疗慢性痢疾267例,治愈263例,好转4例。又据许秀平报道,应用仙鹤草30克,水煎服,每天1剂,治疗急性痢疾获得较好疗效。

“来源”新中医,1976.(6):25;上海中医药杂志,1985.(2):31

“方二”

仙鹤草100克

“用法”取上药,焙干,研为细末。每次于病发前2小时用酒送服10克,隔天1次,连用3次。

“功能主治”截疟。主治疟疾(间日疟)。症见怕冷寒战、发热汗出、间日发作。

“疗效”据庞国明报道,应用本方治疗本病有效。

“来源”中医药信息,1991.8(5):23

“方三”

仙鹤草30~60克

“用法”水煎服,每天1剂。

“功能主治”健脾补肾、降糖止渴。主治糖尿病。症见多食易饥、多饮多尿、身体消瘦、神疲乏力。

“疗效”据王英等报道,应用本方治疗数十例,均获显效。又据董俊峰报道,应用本方治疗30余例,同样获得显效。

“来源”浙江中医杂志,1992.(6):262

“方四”

仙鹤草30克

“用法”取上药,加水煎成100毫升。每天1次口服,小儿酌减。服药后呕吐者,少量分次服,补足其剂量。输液以纠正脱水,有休克或惊厥者用阿托品抢救。

“功能主治”解毒、止泻。嗜盐菌感染性食物中毒。

“疗效”据绍兴县第二人民医院报道,应用本方配合对症处理治疗108例,均在2天内治愈。一般中毒症状多在2~3小时内减退,腹痛在12小时内消失,腹泻在24~48小时内控制。

“来源”新医药学杂志,1973.(3):26白及

“来源”白及为兰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及的块茎。

“别名”白芨、白根。

“处方用名”白芨、白根。

“用法用量”常用量为3~10克,水煎服;或研末凉开水调服,2~5克。外用适量,研末撒患处或调涂。

“产地采收”主产于贵州、四川、湖南、湖北、河南、浙江、陕西等地。以根茎肥厚、色白明亮、个大坚实、无须根者为佳。贮藏宜放缸甏内或箱内,防霉。自及粉同时要防潮结块。

“性味归经”苦、甘、涩,性微寒。归肺、胃经。

“功能主治”具有收敛止血、消散痈肿、生肌敛疮的功效。主治咳血、吐血、便血、衄血、崩漏、外伤出血、痈疽肿毒、疮疡溃烂、瘰疬溃破、肛瘘、肛裂、水火烫伤、手足皲裂等。

外感咳血及肺胃实火亢盛者忌服。

“毒副作用”大剂量应用可致肝脏轻度间质性肝炎、肾盂肾炎,部分肾小球管腔内有蛋白管型。

“现代研究”现代研究表明,白及含有白及胶、白及甘露聚糖、粘液质、葡萄糖、淀粉等。白及块根浸出液制成膜用于创面出血,可使出血立即停止,有促凝血作用。还能保护胃粘膜,有抗肿瘤作用,其抗癌的有效成分为块茎中含量较多的粘液质。白及能抑制革兰氏阳性菌、人型结核杆菌和部分真菌。此外,还有预防腹腔粘连的作用。

“常用单方”

“方一”

白及适量

“用法”研成细末。每次3克,每天3次,温开水送下。

“功能主治”收敛止血。主治上消化道出血。

“疗效”据孔照遐等报道,应用本方治疗42例,肉眼黑便消失时间平均4.9天,大便潜血阴转时间平均8天。

“来源”安徽医科大学学报,1987,22(4):39

“方二”

白及适量

“用法”每天取上药50~100克,加水煎成胶冻状溶液500~1000毫升。频服或分3次服,至大便潜血转阴后停服。

“功能主治”收敛止血。主治流行性出血热消化道出血。

“疗效”据熊楚蘅报道,应用本方治疗70例,除1例无效外,有69例均在1~3天内停止呕吐,3~5天内大便潜血转阴。

“来源”临床内科杂志,1988,(1):39

“方三”

白及适量

“用法”研为细粉。每天吞服6克,连续用药3个月。

“功能主治”收敛止血。主治肺结核。

“疗效”据锦州市结核病防治院报道,应用本方治疗抗痨药无效或疗效缓慢的各型肺结核60例,临床治愈42例,显著进步1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1.7%。

“来源”中国防痨,1960.(2):75

“方四”

白及适量

“用法”研为细粉。成人每次服2~4克,每天3次,3个月为1个疗程。

“功能主治”收敛止血。主治支气管扩张咯血。

“疗效”据报道,应用本方治疗21例,经1~2个疗程后全部病例均痰量显著减少,咳嗽减轻,咯血控制。

“来源”录自《中药大辞典》棕榈

“来源”为棕榈科常绿植物棕榈的叶柄及叶鞘纤维。

“别名”棕毛、棕皮。

“处方用名”棕榈炭、陈棕炭、败棕炭。

“用法用量”常用量为10~15克,水煎服,或入丸、散。煅炭存性用。外用适量,研末吹鼻,或敷创面。

“产地采收”主产于我国广东、云南、福建、甘肃、贵州、浙江、台湾等地。以深黑色、无杂质、陈久者为佳。贮藏宜放箱内盖好,防灰尘。

“炮制研究”煅炭后止血作用增强。

“性味归经”味苦、涩,性平。归肝、肺、大肠经。

“功能主治”具有收敛止血之功。主治崩漏、便血、尿血、吐血、鼻衄、外伤出血等。

由于本品味涩性敛,故出血证兼有瘀滞者禁止单独使用。

“现代研究”表明,棕搁含有木犀草素-7-芸香糖甙、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甲基原薯蓣皂甙等。陈棕水煎剂、陈棕炭水煎液及混悬液、陈棕皮炭水煎液及混悬液都能显著缩短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陈棕皮水煎液无止血作用,而其炭水煎液和混悬液有明显止血作用。实践证明传统以陈久棕榈皮制炭入药是正确的,应以煅炭入药为宜,棕榈药用以陈者为良。

“常用单方”

“方一”

经霜棕榈子60~120克(以陈者为佳)

“用法”取上药,水煎。代茶饮服。服药期间禁食鱼腥肉类、甜腻,节制性生活。

“功能主治”止渴。主治糖尿病。

“疗效”据阮士军报道,应用本方治疗8例,收到满意疗效。

“来源”新中医,1985.(10):4

“方二”

新鲜棕树根100克

“用法”取上药冰煎,加红糖适量。每天服1次。

“功能主治”利尿通淋、消肿解毒。主治前列腺增生症。症见前列腺肥大,排尿不畅,甚或尿液点滴不通,小腹胀痛难忍。

“疗效”据谢志豪等报道,应用本方治疗10例,分别服药3~8天,收到满意疗效。药后可使前列腺明显缩小,小便通畅。

“来源”浙江中医杂志,1983.(11):494

“方三”

棕榈100克

“用法”取上药,用文火炒至微黄,研末备用。每天服3次,每次5~10克,饭前用米汤送服,3天为1个疗程。

“功能主治”收敛止血。主治内痔、肛裂、直肠息肉等引起的便血。

“疗效”据任天华报道,应用本方治疗便血,一般1~2个疗程血止。

“来源”四川中医,1990.(7):37

“方四”

棕树根120克

“用法”取上药,刮去外皮,洗净,开水炖后加冰糖15克或30克。于夜间10时许服下。

“功能主治”解毒消肿。主治象皮肿。

“疗效”据报道,应用本方治疗晚期血丝虫病象皮肿,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

“来源”福建中医药,1958,(3):40血余炭

“来源”血余炭为人发煅制成的炭化物。

“别名”乱发。

“处方用名”血余炭、血余、人发炭。

“用法用量”常用量为3~10克,水煎服;研末服1.5~3克,每天1~3次;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敷或调敷。

“产地采收”各地均产。以色黑、发亮、质轻者为佳。贮藏宜放箱内,防灰尘。

“性味归经”味苦、涩,性微温。归肝、胃、膀胱经。

“功能主治”具有止血、消瘀、利尿、生肌等作用。主治吐血、衄血、咳血、尿血、血淋、血痢、便血、崩漏、疮疡溃烂等。

由于本品气浊,多食令人恶心,故胃虚气弱者慎用。

“现代研究”现代研究表明,血余炭含有脂肪3.5%~5.8%、氮17,4%、硫5%、灰分0.3%,并含黑色素等。能显著缩短凝血时间、出血时间和减少出血量,明显增强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血余炭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甲型副伤寒杆菌及福氏痢疾杆菌有较强抑制作用。此外,还有明显的抗炎作用。

“常用单方”

“方一”

人发10克

“用法”取上药,洗净晒干,用新沙锅炒炭存性,候凉研为细末。用白开水1次冲服。

“功能主治”化瘀利水。主治产后尿潴留。

“疗效”据张学文等报道,应用本方治疗15例,服药1次治愈者14例,2次治愈者1例,治愈率为100%。

“来源”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9(8):497

“方二”

粗黑头发10克

“用法”取上药,点燃使充分燃烧,令通赤,研为细末,贮有色瓶中密封。用时取麻油调为糊状,外涂患处,无须包扎,每天1次。

“功能主治”消炎止痛。主治带状疱疹。

“疗效”据张祖跃等报道,应用本方治疗本病,一般1次痛止,2次痊愈。

“来源”浙江中医杂志,1991.(6):255

“方三”

血余炭15克

“用法”取上药水煎服,或研末服,每次1.5克,每天3次。

“功能主治”收敛止血。主治声带粘膜下出血。

“疗效”据任关根报道,应用本方治疗本病效果理想。

“来源”上海中医药杂志,1982.(5):31

三七

“来源”三七为五加科植物人参三七的根。

“别名”参三七、山漆、金不换、田漆等。

“处方用名”三七、田七、山漆、参三七、三七粉、熟三七粉。

“用法用量”本品多研未服,常用量为1~3克;亦可入煎剂,常用量为3~12克。外用适量,研末外糁或调敷。

“产地采收”主产于云南、广西等地。以个大坚实、体重皮细、断面棕黑色、无裂痕者为佳。贮藏时原药用纸包好,放缸甏内;粉末用瓶装好盖紧,放干燥处,防霉蛀。

“性味归经”味甘、微苦,性温。归肝、胃、心经。

“功能主治”化瘀止血、消肿定痛。主治吐血、咯血、衄血、便血、尿血、崩漏、创伤出血、跌打瘀肿疼痛、妇人产后恶露不尽、痈疽肿痛等。

孕妇慎用。

“现代研究”现代研究表明,三七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其中三七皂甙为主要有效成分之一,还含有绞股兰皂甙、人参甙、三七素、黄酮、氨基酸等。三七有较强的止血作用,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凝血酶诱导的从纤维蛋白酶致纤维蛋白的转化,并能激活作用于血纤维蛋白原的尿激酶活性。熟三七对失血性贫血有治疗作用,能提高外周血红细胞、白细胞数量。能增加冠脉血流量,提高心肌血氧供应,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微循环,从而对冠心病、心绞痛有明显疗效。此外,三七能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和抗心律失常,增强中枢抑制药的镇静、催眠、安定和抗惊厥,还有一定的抗休克、抗肝损伤、抗炎、调节免疫及抗肿瘤作用。

“常用单方”

“方一”

三七适量

“用法”取上药,研为细粉。每次6克,每天2次,用温开水冲服。

“功能主治”散瘀止痛。主治冠心病心绞痛。

“疗效”据孙建军等报道,应用本方治疗11例,这些病例都是用其他中药及西药常规治疗1个月以上不能满意控制者,经改用本方治疗后,除1例无效外,10例1周后均获满意控制。

“来源”中医杂志,1994.(1):5

“方二”

生三七适量

“用法”取上药,研为细末。每次口服0.6克,每天3次,饭前服用,连服1~2个月。

“功能主治”化瘀降脂。主治高脂蛋白血症。

“疗效”据张煜报道,应用本方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伴高血脂者10例,5例总血脂平均从30.659毫摩尔/升降至18,678毫摩尔/升,10例胆固醇由平均7,088毫摩尔/升降至4.81毫摩尔/升。又据天津南开区西营门外卫生院报道,每天口服生三七粉0.9克,连服10周以上,不用西药。治疗冠心病合并血胆固醇高者74例,取得明显的降脂效果。

“来源”新医药学杂志,1973.(10):13;天津医药,1975.(7):347

“方三”

三七适量

“用法”取上药,研为细粉。口服,每天3次,每次1.5克,用温开水送服。

“功能主治”化瘀止血。主治上消化道出血。

“疗效”据罗裕民报道,应用本方治疗各种类型胃出血病人60例,完全止血者58例,无效2例,治愈率为9.7%。

“来源”云南中医杂志,1985.(11):28

“方四”

生三七适量

“用法”取上药,研为细粉。每次1克,每天3次,空腹口服,连续1个月。

“功能主治”保肝降酶。主治丙氨酸氨基移换酶(谷丙转氨酶)升高。

“疗效”据张炮报道,应用本方治疗21例原因不明、24例肝胆疾患引起的丙氨酸氨基移换酶增高者,显效34例,有效10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8%。其中10例慢性肝炎病人血浆蛋白亦获改善。

“来源”中医杂志,1980.(5):25菊叶三七

“来源”菊叶三七为菊科植物三七草的根。

“别名”紫三七、血当归、菊三七、水三七。

“处方用名”紫三七、血当归、菊三七、水三七。

“用法用量”常用量为3~10克,水煎服;研末服1.5~3克;鲜品30~60克捣汁服。外用适量,捣敷。

“产地采收”主产于四川、云南、广东、广西等地。以于燥、整齐、质坚、无杂质、断面明亮者为佳。贮藏时原药用纸包好,放缸甏内;粉末用瓶装好盖紧,放于燥处,防霉蛀。

“性味归经”味甘、微苦,性温。归肝、心经。

“功能主治”化瘀止血、解毒消肿。主治跌打损伤、瘀肿疼痛、创伤出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产后瘀滞腹痛、痈肿疮疡、虫蛇咬伤等。

孕妇慎用。

“现代研究”现代研究表明,菊叶三七含有生物碱,为千里光碱,千里光菲灵碱,菊三七碱甲、乙,还含有甘露醇、琥珀酸、原儿茶酸等。主要有促凝血、镇痛、局部麻醉、抗炎等作用。菊三七碱水液有较强的阿托品样作用。菊三七所含的菊三七碱、千里光碱、千里光菲灵碱,以及水解后得到的倒千里光裂碱等具有抗癌作用,可治疗皮肤鳞癌、皮肤基底细胞癌等。菊叶三七还具有明显的镇静、安定、催眠、抗惊厥等中枢抑制作用。

“常用单方”

“方一”

新鲜菊叶三七枝叶适量

“用法”第一天取上药250克,煎汤内服,第二天后改用50克,早晚各用1次,连续3天维持治疗。

“功能主治”化瘀止血。主治肺结核大咯血。

“疗效”据吴永忠报道,应用本方结合抗痨药物,大咯血得以控制,病情恢复良好。

“来源”中国农村医学,1995.23(12):2

“方二”

菊叶三七适量

“用法”取上药,浸泡于30%酒精中,制成酊剂;或水煎配成12.5%及6.25%糖浆供儿童服用,每次20~30毫升,每天2次。

“功能主治”活血消肿。主治大骨节病。

“疗效”据报道,应用本方治疗成年病人70例,经1个月显效21例,好转41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8,6%;治疗儿童病人31例,显效9例,好转22例,总有效率为100%。

“来源”黑龙江省新医药经验交流,1971.8

景天三七

“来源”景天三七为景天科多年生肉质草本植物景天三七或横根费菜的全草或根。

“别名”土三七、见血散、活血丹。

“处方用名”见血散、活血丹。

“用法用量”常用量为15~30克,水煎服;或鲜品30~60克,捣汁服。外用适量,捣烂外敷。

“产地采收”主产于山西、浙江、江苏、贵州等地。地上部分以色绿、无杂质者为佳;根以粗壮、色暗褐者为佳。贮藏宜放蒲包或竹篓内,置通风干燥处,防霉蛀。

“性味归经”味甘、微酸,性平。归心、肝经。

“功能主治”止血散瘀、消肿解毒、安心宁神。主治吐血、咳血、鼻衄、齿龈出血、便血、尿血、崩漏、肌衄、外伤跌打出血或瘀肿疼痛、关节扭挫肿痛、心烦失眠、毒虫螫伤、疮疖肿毒等。

脾胃虚寒者慎用。

“现代研究”现代研究表明,景天三七含有生物碱、熊果酸、齐墩果酸、谷甾醇、没食子酸以及葡萄糖、果糖等。具有止血作用,能缩短凝血时间及出血时间。能镇静和降压。此外,本品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常用单方”

“方一”

新鲜景天三七叶片80克

“用法”取上药,捣碎用洁净纱布滤汁约20毫升(根据出血量可酌情增减)。口服。

“功能主治”止血化瘀。主治肺癌咯血。

“疗效”据王蕴文报道,应用本方治疗20例,用药1次出血即停止,治愈率达100%。

“来源”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4):232

“方二”

新鲜景天三七全草适量

“用法”取上药,洗净,放入75%酒精中浸泡15分钟,取出捣烂备用。扭伤36小时内就诊者以食醋调敷;有皮损者按常规清创消毒后调敷。一般24小时换药1次。

“功能主治”散瘀消肿止痛。主治急性关节扭伤。

“疗效”据郑长宏报道,应用本方治疗180例,其中踝关节114例,膝关节40例,腕关节2.例,结果全部治愈,平均治愈时间62.5小时。

“来源”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5):309

“方三”

新鲜景天三七叶60克

“用法”取上药,捣烂。外敷被蜇处。

“功能主治”解毒消肿止痛。主治黄蜂蜇伤。

“疗效”据刘云报道,应用本方治疗50例,均获痊愈。

“来源”浙江中医杂志,1991.(9):427

茜草

“来源”茜草为茜草科植物茜草的根及根茎。

“别名”地苏木。

“处方用名”茜草炭、生茜草、茜草根。

“用法用量”水煎服,常用量为5~15克,或入丸、散剂。外用适量。止血炒炭用,化瘀宜生用或酒炒用。

“产地采收”主产于安徽、江苏、山东、河南、陕西等地。以条粗长、表面红棕色、分枝少、无茎苗及细须根少者为佳。贮藏宜放木箱内或其他容器内,置干燥处。

“性味归经”味苦,性寒。归心、肝经。

“功能主治”凉血止血、化瘀通经。主治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咯血、尿血、便血、崩漏,以及痛经、闭经、产后瘀阻腹痛、风湿痹痛、跌打瘀痛等。

脾胃虚寒及无瘀滞者禁用。

“现代研究”现代研究表明,茜草含有蒽醌类化合物,有大叶茜草素、茜草素、紫茜素、大黄素甲醚、紫黄茜素等。茜革具有明显促进血液凝固的作用,对血小板聚集也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并有升高白细胞及明显的镇咳祛痰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流感杆菌和部分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此外,洋茜草制剂能防止肾和膀胱结石的形成,尤其对碳酸钙结石的形成有抑制作用。茜草根煎剂还有解痉作用。

“常用单方”

“方一”

茜草适量

用法:取上药,置锅内用武火炒至焦黑色,略洒清水,熄灭火星取出晾干或晒干收藏。用时研为细末,加等量红糖。每次9克,每天3次,饭前服,1周为1个疗程。

功能主治,收涩止泻。主治慢性腹泻。

“疗效”据报道,应用本方治疗28例,经1~2个疗程均治愈。

“来源”江苏医药,1976.(6):55

“方二”

茜草根1克(干品)

“用法”取上药,用纱布包好放在消毒碗内,加乳汁10毫升,浸泡数分钟,待液体成淡红色即可应用。用时将浸液用棉球或滴管滴入牙痛病人双眼的泪囊口处,每1~2分钟滴1次。

“功能主治”化瘀止痛。主治龋齿牙痛。

“疗效”据田继亭报道,应用本方治疗1700余例,一般用1次即可止痛,少数病例2次止痛,用药后30分钟疼痛减轻,1~3小时症状消失。

“来源”新医学,1974.(10):532

“方三”

茜草10~20克

“用法”取上药水煎。每天1剂,分早晚服,连服12~42天。用药期间不加用其他对霉菌有治疗作用的药物。

“功能主治”抑菌。主治念珠菌病,症见口腔溃疡,反复发作。

“疗效”据张海水报道,应用本方治疗消化道念珠菌病4例,支气管——肺念珠菌病1例,全部治愈。

“来源”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4(5):312

蒲黄

“来源”蒲黄为香蒲科水生植物狭叶香蒲、宽叶香蒲、东方香蒲和长苞香蒲的花粉。

“别名”蒲花、水蜡烛、毛蜡烛、蒲棒。

“处方用名”生蒲黄、蒲黄炭、炒蒲黄。

“用法用量”常用量为6~10克,水煎服,包煎。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止血多炒用,散瘀多生用。

“产地采收”主产于江苏、浙江、安徽、山东等地。夏季采收蒲棒上部的黄色雄花序,晒干后辗轧,筛取花粉。以色鲜黄、光滑、纯净者为佳。贮藏宜放箱内,置干燥处,防虫蛀。

“性味归经”味甘,性平。归心、肝经。

“功能主治”止血、散瘀、利尿。主治吐血、咯血、衄血、尿血、血淋、便血、崩漏、外伤出血、瘀滞心腹诸痛、经闭、痛经、产后腹痛、跌扑肿痛、目疮、湿疹、疮疡等。

孕妇慎用。

“现代研究”现代研究表明,蒲黄含有多种黄酮类化合物,有柚皮素、槲皮素、异槲皮素、香蒲新甙等,还含有挥发油、多糖及甾醇等。蒲黄具有促凝血作用,能使凝血时间明显缩短;还可使血小板数目增加,凝血酶原时间缩短,蒲黄粉外用亦有止血作用。它能增加冠脉血流量,有抗缺氧、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抗炎、抗渗出和抑菌作用。对子宫平滑肌呈兴奋作用,可收缩子宫,对中期妊娠有较强的致流产和致死胎作用。此外,对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功能有抑制作用,可引起红细胞和白细胞减少。

“常用单方”

“方一”

生蒲黄适量

“用法”每次3克,每天3次,口服,连服2个月。

“功能主治”活血、降脂。主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型心脏病。

“疗效”据张碧姿报道,应用本方治疗66例,取得89%消除症状、89%缓解心绞痛、48%改善心电图、58%降低血压、60%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和94%降低甘油三脂的效果。

“来源”湖南医药杂志,1982.(3):6

“方二”

长苞香蒲适量

“用法”粉碎为粗粉,以醇提法制取浸膏,低温放置后分3层,浸膏中层即为水溶性部分蒲黄,浓缩至比重为1.30蒲黄浸膏。口服药:取蒲黄浸膏250克,蔗糖600克,尼泊金乙0.5克,以蒸馏水稀释至1000毫升,115℃灭菌30分钟,即制成25%的内服药。口服每次15毫升,每天2次。灌肠液(浓度为25%):温度以30~37℃为宜,每次100~150毫升,每天保留灌肠1次,灌后,嘱病人屈膝左右侧卧30分钟。30天为1个疗程。

“功能主治”止血消瘀、生肌愈疡。主治特发性溃疡性结肠炎。

“疗效”据朱孝金等报道,应用本方治疗36例,痊愈17例,显效9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4%。

“来源”湖南医药杂志,1984.(2):29

“方三”

生蒲黄适量

“用法”取上药,筛去杂质。取适量直接撒布于皮损上,以不见渗液为度,外盖纱布。换药时勿将已干燥的药粉去掉或洗去。

“功能主治”祛湿止痒。主治湿疹。

“疗效”据祝化民报道,应用本方治疗渗液性湿疹30例,其中25例当天止痒,6例当天无渗液,全部病例在6~15天内皮损干燥而治愈。

“来源”新医药学杂志,1977,(9):22

“方四”

生蒲黄60克

“用法”先将醋倒入锅内煮沸,再放入蒲黄搅拌成稠糊状,待凉后,团如弹子大(约重9克)。每次服1丸,用醋将药丸化开后喝下,早晚各服1次。

“功能主治”化瘀止血。主治产后恶露不绝,症见恶露淋漓不断,伴有小腹坠胀而痛、腰酸肢软、舌淡、脉细数。

“疗效”据张红玉等报道,应用本方治疗46例,痊愈44例,有效1例,无效1例。

“来源”新中医,1991.(9):16

花蕊石

“来源”花蕊石为含蛇纹石的大理岩石。

“别名”花乳石。

“处方用名”花蕊石、煅花蕊石。

“用法用量”常用量:10~15克,打碎先煎,煎服;或入丸、散,常用量为2~8克。外用适量,研极细粉,撒敷患处。

“产地采收”主产于江苏、浙江、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地。以夹有黄绿色斑纹者为佳。贮藏宜放甏内或箱内盖好,置干燥处,防灰尘。

“炮制研究”煅后,药性较缓,不伤脾胃,但增强了收敛止血作用,并易于粉碎。

“性味归经”味酸、涩,性平。归肝经。

“功能主治”化瘀止血。主治瘀血留阻所致吐血、衄血、咯血、尿血、便血、崩漏,以及产妇血晕、胎死腹中及胞衣不下、外伤出血等。

孕妇禁用。

“现代研究”现代研究表明,花蕊石含有钙、镁、碳酸盐,并混有少量铁盐、铝盐及酸不溶物。用花蕊石外撒伤口处能迅速止血;内服花蕊石后能增加血中钙离子浓度,使血管和淋巴管壁致密,有防止血浆渗出和促进血液凝固的作用。此外,尚有抗惊厥作用。

“常用单方”

“方一”

花蕊石60克

“用法”煅后粉碎,研为细末,过120目筛。口服,每次4~8克,每天3次。

“功能主治”化瘀止血。主治胃、十二指肠出血、肺结核咯血、支气管扩张咯血。

“疗效”据沈坚等报道,应用本方治疗224例,有效41例,显效136例,无效47例,总有效率为70%。本品对消化道出血治疗效果较好。

“来源”中成药研究,1985.(8):42

艾叶

“来源”艾叶为菊科植物艾的叶。

“别名”医草、家艾。

“处方用名”艾叶。

“用法用量”常用量为3~10克,水煎服,或入丸、散剂,或鲜品捣汁服。外用适量,煎浇、捣敷或炒热温熨,捣绒做炷或艾条熏灸。

“产地采收”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以叶下面灰白色、绒毛多、香气浓郁者为佳。贮藏宜放箱内或竹篓内,置通风干燥处,防霉蛀,防灰尘。

“性味归经”味苦、辛,性温。归肝、脾、肾经。

“功能主治”温经止血、散寒止痛、调经安胎、祛湿止痒。主治虚寒性崩漏、吐血、衄血、便血,以及脘腹冷痛、寒湿泄泻、月经不调、病经、宫寒不孕、胎动不安、虚寒带下、湿疮疥癣、皮肤瘙痒等。散寒止痛宜生用,温经止血宜炒炭用。

阴虚血热者慎用。

“现代研究”现代研究表明,艾叶含有挥发油0.2%~0.5%,油中含有柠檬烯、香叶烯、龙脑、桧烯、B-蒎烯等。艾叶炒炭、醋艾炭或焖煅艾叶炭的煎剂可缩短凝血时间,以焖煅艾叶炭作用最强。艾叶对多种致病菌和真菌都有抑制作用。艾叶油有明显的镇咳、祛痰、平喘作用。此外,艾叶油有抗过敏性休克及利胆作用,艾叶煎剂具有兴奋子宫的作用。

“常用单方”

“方一”

艾叶500克

“用法”洗净切碎,放入4000毫升水中浸泡4~6小时,煎煮,过滤得2500毫升,加入适量防腐剂,即得20%艾叶煎剂。每天服4次,每次100毫升。

“功能主治”杀菌止痢。主治细菌性痢疾。

“疗效”据杭州市传染病医院报道,应用本方治疗21例,均获治愈。

“来源”浙江医学,1960.(3):142

“方二”

艾叶55克(或鲜品1000克)

“用法”洗净切碎,放入4000毫升水中浸泡4~6小时,煎煮,过滤得3000毫升,加入适量防腐剂。日服3次,每次30~60毫升。

“功能主治”镇咳祛痰。主治慢性支气管炎。

“疗效”据报道,应用本方治疗154例,近期控制6例,显效21例,好转81例,无效46例,总有效率为70%。

“来源”录自《中药大辞典》

“方三”

鲜野艾(或艾叶)250~300克

“用法”洗净后切碎,加水1500~2000毫升,煎煮后过滤去渣取汁。乘热置脚盆内熏洗两足,每次以10~15分钟为宜。水冷可再加热重复熏洗,一般每天3~5次。

“功能主治”温脾除湿止泻。主治泄泻。

“疗效”据杨玉岫报道,应用本方治疗数例患者,均获显效。

“来源”山西中医,1988,4(4):6

“方四”

生艾叶10克

“用法”加白酒100克,共煎至50克左右。顿服,每天1次,连服3天。

“功能主治”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主治荨麻疹。症见皮肤瘙痒,搔之出现红斑隆起,形如豆瓣,堆积成片,忽隐忽现,发无定处,消退后不留痕迹。

“疗效”据乔成林报道,应用本方治疗50例,疗效显著。

“来源”浙江中医杂志,1990.(6):254藕节

“来源”藕节为睡莲科植物莲的根茎的节部。

“处方用名”藕节、鲜藕节、藕节炭。

“用法用量”常用量为10~15克,水煎服;或用鲜品捣汁饮,常用量为30~60克。外用适量,捣汁滴鼻或研末吹鼻。

“产地采收”主产于浙江、江苏、安徽等地。以节部黑褐色、两头白色、干燥、无须根泥土者为佳。贮藏宜放箱内或其他容器内,置干燥处。

“炮制研究”生用凉血散瘀,多用于血热之急性出血;炒炭用收敛止血,多用于虚寒之慢性出血。制炭后可增强其收敛止血的作用。

“性味归经”味甘、涩,性平。归肺、胃、肝经。

“功能主治”收敛止血,兼能散瘀。主治吐血、咯血、衄血、尿血、血淋、便血、崩漏、痔血、鼻息肉等。

“现代研究”现代研究表明,藕节含有鞣质、天门冬素、淀粉及维生素C等。能缩短凝血时间,制炭后鞣质、钙含量相对增加,止血作用加强。

“常用单方”

“方一”

藕节40克

“用法”水煎服。每天2剂,直至痊愈。

“功能主治”化瘀止血。主治眼前房出血。

“疗效”据陈锦礼报道,应用本方治愈2例经西药久治不愈的严重外伤性前房积血。

“来源”江苏中医杂志,1987,(7):46

鸡冠花

“来源”鸡冠花为克科一年生草本植物鸡冠花的花序。

“别名”鸡冠花、鸡冠花炭、白鸡冠花。

“处方用名”鸡冠花、鸡冠花炭、白鸡冠花。

“用法用量”10~15克,煎服。焙研为末,每次2~3克。

“产地采收”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以花朵大而扁、色泽鲜艳的白鸡冠花较佳,色红者次之。贮藏宜放干燥容器内,炒鸡冠花、醋制及酒制鸡冠花,密闭置阴凉干燥处。鸡冠花炭要及时散热,防止复燃。

“炮制研究”炒炭后,增强其涩敛之性,止血涩肠功能更佳。

“性味归经”味甘、涩,性凉,入肝、大肠经。

“功能主治”鸡冠花以花和种子入药。花可凉血止血,有止带、止痢功效。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白带过多,痢疾等。是一味妇科良药。种子有消炎、收敛、明目、降压、强壮等作用,可治肠风便血,赤白痢疾,崩带,淋浊,眼疾等。

“现代研究”每百克鲜鸡冠花花序中,含蛋白质2.7克,脂肪0.4克,碳水化合物3.2克,膳食纤维6.3克。同时含丰富的钾、钠、钙、镁、铁、磷、锌、β-胡萝卜素,维生素B1和B2.维生素C和E等矿物质及维生素。鸡冠花的嫩茎、叶和种子中蛋白质的含量亦很高,占鲜重的2.29%~5.14.,另含一定量的脂肪、矿物质、维生素、天然辅酶、膳食纤维等,对人体具有良好的滋补强身作用。

“常用单方”

“方一”

鸡冠花9~15克

“用法”水煎服(配生槐米、生地榆效果更好)

“功能主治”治便血、痔血、痢疾。

“疗效”据陈锦礼报道,应用本方疗效理想。

“来源”辽宁中医杂志,1982.(6):封三

“方二”

鸡冠花4~8克

“用法”晒干研末,空腹酒调下(忌鱼腥猪肉)

“功能主治”治经水不止。

“疗效”据李进报道,应用本方治疗25例,均1次取效。

“来源”浙江中医杂志,1990.(3):17

“方三”

鸡冠花全草

“用法”水煎,内服外洗。

“功能主治”治荨麻疹。

“疗效”据王磊报道,应用本方治疗15例,均1次取效。

“来源”安徽中医杂志,1986.(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