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实用土单验方
45724500000008

第8章 理气药

凡能调理气分、舒畅气机的药物称为理气药。因其善于行散气滞故又称为行气药,作用较强者称为破气药。

所谓气滞,就是指气机不畅、气行阻滞的证候。多由于冷热失调、精神抑郁、饮食失常以及痰饮湿浊等因所致。气滞病症,主要为胀满疼痛。气滞日久不治,可进而生痰、动火、成瘀。理气药功能疏通气机,既能缓解胀满疼痛,又能防止胀、满、瘀的发生,所以凡属气滞病证及时应用理气药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理气药适用于脾胃气滞、脘腹胀满疼痛,胸部气滞、胸痹疼痛,肝气瘀滞、胁肋胀痛、乳房胀痛或结块、疝痛、月经不调等;以及胃气上逆、呕吐嗳气、呕逆等症。分别具有理气宽中、行气止痛、宽胸止痛、疏肝解郁降逆和胃等作用。

理气药大都味苦、辛,性多属温,能入脾、胃、肺、肝经。

理气药应用注意事项:

1.应用理气药时,须根据气滞病证的不同部位及程度,选择相应的药物。

2.气滞之证,病因各异,兼夹之邪亦不相同,故临床应用理气药时宜作适当的配伍。如肺气壅滞,因外邪袭肺者,当配合宣肺化痰止咳之品;如痰热郁肺,咳嗽气喘者,当配合清热化痰药。脾胃气滞而兼有湿热之证者,宜配清利湿热之药;兼有寒湿困脾者,需并用温中燥湿药;食积不化者酌加消食导滞药;兼脾胃虚弱者,又当与益气健脾药合用等等。

3.本类药物大多辛温香燥,易耗气伤阴,故气弱阴虚者慎用。

4.本类药物中行气力强之品,易伤胎气,孕妇慎用。

5.本类药物大多含有挥发油成份,不宜久煎,以免影响药效。

香附

“来源”为莎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莎草的根茎。

“别名”莎草,香附子,香头草。

“处方用名”制香附、生香附。

“用法用量”常用量6~9克,水煎服。

“产地采收”我国分布极广,产量甚大。主产于广东、河南、四川、浙江、山东等省。秋季采挖,燎去毛根,置沸水中略煮或蒸透后晒干,或燎后直接晒干。以粒大肥厚、色紫光润、质坚实、香气浓者佳。生用或醋炒用。

“炮制研究”香附生品上行胸膈,外达肌肤,故多入解表剂中,以理气解郁为主。醋炙后,能专入肝经,增强疏肝止痛作用,并能消积化滞。酒炙后,能通经脉,散结滞,多用于治寒疝腹痛。四制香附,以行气解郁,调经散结为主,多用治胁痛、痛经、月经不调等证。香附炭性味苦涩,多用治妇女崩漏不止等证。

“性味与归经”辛、微苦、甘,平。归肝、三焦经。

“功能主治”疏肝理气,活血调经1.用于胁肋疼痛,胸腹胀痛,乳房胀痛,疝气腹痛等症。香附辛散苦降,甘缓性平,长于疏肝理气,并有止痛作用,对于肝气郁滞所引起的胸胁胀闷疼痛等症,常与柴胡、枳壳、陈皮、木香等同用;治疝气腹痛,可与小茴香、乌药同用;若乳房胀痛,可与柴胡、瓜蒌、青橘叶同用。2.用于月经不调,经行腹痛。香附既能疏肝理气,又能活血调经,故为妇科疾病常用药品,适用于月经不调、经行腹痛以及经前乳房胀痛等症,可与柴胡、当归、陈皮、青皮、白芍等同用。

注意事项:气虚无滞,阴虚血热者慎用。

“现代研究”现代研究表明,香附含有葡萄糖、果糖、淀粉、挥发油,挥发油中含樟烯、桉叶素、柠檬烯等。其挥发油有轻度的雌激素作用;香附醇提取物可镇静、镇痛、解热;实验还表明香附具有抗炎、抗病原微生物、利胆等作用。

“常用单方”

“方一”

香附30克。

“用法”取香附30克,加水300毫升,煎至200毫升,1剂煎2次,两煎对匀,1次顿服。

“功能主治”行气利水。主治急性膀胱炎。

“疗效”治疗98例,92例在3天内痊愈,6例无效。

“来源”严强,香附治疗急性膀胱炎,浙江中医,1992.27(2):82.

“方二”

生香附(鲜品)80——100克,干品酌减

“用法”水煎至适量,每日不拘时内服。并嘱患者尽量做到每次排尿入盂,筛洗结石有否排出。服药1个月为1疗程,治疗3个疗程统计疗效。

“功能主治”行气排石。主治尿路结石。

“疗效”共治疗32例,效果良好。

“来源”邵全满,生香附治疗尿路结石32例,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6;20(4):23.

荔枝核

“来源”为无患子科植物荔枝的种子。

“别名”荔仁、枝核、大荔核

“处方用名”荔核、力核、荔仁。

“用法用量”常用量6~12克,水煎服。

“产地采收”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及云南东南部,在四川和台湾有栽培;夏季采摘成熟果实,除净皮肉,取种子,洗净晒干以干燥,粒大,饱满者为佳。

“炮制研究”生用行气散结,祛寒止痛。盐制能破坏其分解甙的酶,使有效成分充分保留下来,发挥药效,能引药下行,增强疗效,常用于疝气疼痛。用时捣碎,可增强作用。

“性味归经”辛、温,微。归肝、肾经。

“功能主治”行气散结,祛寒止痛。用于寒疝腹痛、睾丸肿痛。主治寒疝腹痛、睾丸肿痛,胃脘痛、痛经及产后腹痛。

注意事项:无寒湿滞气者勿服。

“现代研究”本品含有皂甙、鞣质和a-亚甲基环丙甘氨酸,并含有少量挥发油。具有降血糖、抗氧化、抑制乙肝病毒和护肝等作用。

“常用单方”

“方一”

荔枝核10克

“用法”取荔枝核烘干后研为细末,每次10克,1天3次,饭前30分钟温水送服。

“功能主治”降血糖。主治老年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

“疗效”治疗7例,均获痊愈。

“来源”李育才等,一味荔枝核散治愈糖尿病,辽宁中医杂志,1986;10(8):31.

“方二”

干荔枝核一枚

“用法”选用干荔枝核1枚,酒醋50毫升。将荔枝核在盛有50毫升酒醋的瓷碗中磨成糊状,用棉签将药糊涂搽患处,每日2-3次。一般1周,最长不超过半月可治愈。如复发可用同法治疗。

“功能主治”行气散结止痛。主治痔疮(外痔)。

“疗效”共治疗患者48例,经5-15天全部治愈,

“来源”邓增惠,荔枝核酒醋液治疗外痔有特效,农村新技术,2006.(6):46.

“方三”

荔枝核8克,田七3克

“用法”荔枝核8克,捣碎成细粒状;田七3克,切片或捣碎,用80℃水泡,代茶饮。症状重者每日2次,早晚服;症状轻者每日1次,晚服,连续饮用1一2个月。

“功能主治”疏肝行气,活血化瘀。主治前列腺痛。本方对兼有滑精及偏寒者效果较好,热象明显者不宜应用。

“疗效”127例中经治疗有37例疼痛完全消失,43例疼痛明显缓解,21例稍缓解,26例无改善或加重。总有效率为79%,

“来源”邱云桥,荔枝核田七泡服治疗前列腺痛,中国民间疗法,2003(9):60.

“方四”

荔枝核适量

“用法”取上药,焙干,研为细末,白酒适量调匀,涂擦腋窝,每天2次。

“功能主治”行气除臭。主治狐臭。

“来源”录自《福建药物志》

佛手

“来源”芸香科植物佛手的干燥果实。

“别名”佛柑花,手瓜、洋丝瓜。

“处方用名”佛手,佛手片,陈佛手,川佛手。

“用法用量”常用量3-1.克,水煎服。

“产地采收”主产於中国广东、福建、云南、四川等地。气香,味微甜后苦,以片大而薄、黄皮白肉、气味香甜者为佳。秋季果实尚未变黄或刚变黄时采收,切成薄片晒干或低温干燥,生用。

“性味归经”辛、苦、酸,温。归肝、脾、肺经。

“功能主治”舒肝理气,和胃止痛。用于肝胃气滞,胸胁胀痛,胃脘痞满,食少呕吐,主要应用于:肝郁胸胁胀痛,肝胃气痛,佛手辛行苦泄,善疏肝解郁,行气止痛,可与柴胡、香附、郁金等同用。用于脾胃气滞症,佛手有行气导滞、调和脾胃之功,治脾胃气滞之脘腹胀痛、呕恶食少,多与木香、香附、砂仁等同用。用于久咳痰多、胸闷胁痛,佛手既可燥湿化痰,又能舒肝理气,每与丝瓜络、瓜蒌皮、陈皮等同用。

注意事项:阴虚有火或无气滞者慎用。

“现代研究”佛手含柠檬油素及微量香叶木甙和橙皮甙。佛手多糖浓度在4克/1、2克/1时可提高巨噬细胞外低下的11-6水平,对巨噬细胞内11-6无影响。佛手多糖可协同脂多糖增加巨噬细胞分泌11-6.佛手醇提取物对肠道平滑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乙酰胆碱引起的十二指肠痉挛有显著的解痉作用,有扩张冠状血管、增加冠脉血流量的作用,高浓度时抑制心肌收缩力、减缓心率、降低血压。

“常用单方”

“方一”

鲜佛手12——15克

“用法”用开水冲泡,代茶饮

“功能主治”疏肝和胃,理气止痛。主治肝胃气痛。

“来源”录自《全国中草药汇编》。

“方二”

佛手120克

“用法”取上药,加水600m1,煎至300m1,每次服20m1,每天4次。

“功能主治”疏肝理气,化痰散结。主治痰气交阻之梅核气。症见咽部如有物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情绪波动时加重,舌苔薄白或微腻。

“疗效”治疗120例,治愈率98,3%,疗程5——21天。

“来源”蔡百根,时珍国药研究,1994.(1):18

“方三”

佛手适量。

“用法”取上药,焙干至黄色,研为细末,每次9克,以白酒送服,每天2次。

“功能主治”理气和胃止痛。主治胃气痛。

“来源”录自《滇南本草》。

川楝子

“来源”为楝科植物川楝的果实。

“别名”金铃子、苦楝子、楝实。

“处方用名”川楝子,金铃子,川楝,生川楝子,炒川楝子,炒金铃子,醋川楝子等。

“用法用量”常用量:5-10克,水煎服。

“产地采收”主产于四川、湖北、贵州、河南等地,秋、冬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

“炮制研究”川楝子有生用、炒用、酒炒和盐川楝子。生川楝子长于杀虫、疗癣,兼能止痛;炒川楝子可降其苦寒之性,降低毒性,以疏肝理气止痛力胜;醋川楝子又名醋炒川楝子,可增强止痛作用;盐川楝子能引药下行,作用专于下焦,长于疗疝止痛。

“性味归经”苦、寒、小毒。归肝、胃、小肠经。

“功能主治”除湿热、清肝火、止痛、驱虫。用于胸胁痛,乳腺炎,痛经,大小便不通,脘腹胀痛,虫积腹痛,头癣(外用)等。主要应用于:脾胃气滞、脘腹胀痛,常与延胡索等配伍同用。治疝气痛,常配合小茴香、青皮等同用。用治虫积腹痛,常配合槟榔、使君子等同用。但其功效较苦楝根皮为弱。外用又可治头癣;焙黄研末,用猪油或麻油调成油膏,涂于患处(在涂药前先须将患处洗净)。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者忌服。

“毒副作用”内服用量不宜过大,且不可久服,以免出现恶心呕吐等毒副作用。

“现代研究”本品含有川楝素为驱除蛔虫的有效成分,对白色念珠菌、新生隐球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并松弛奥狄括约肌、收缩胆囊,促进胆汁分泌;抑制真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常用单方”

“方一”

川楝子30克

“用法”水煎服,每天一剂,分3次口服。

“功能主治”理气止痛,清化湿热。主治尿路感染。证见尿频、尿急、尿痛、尿黄,小腹拘急坠胀,舌苔厚腻,脉滑数。

“疗效”治疗1例,痊愈。

“来源”吴树忠,重用川楝子治疗淋证,中医杂志,1999,40(1):6

“方二”

川楝子20克

“用法”川楝子20克,加水500毫升浸泡半小时,水煎15分钟,去渣取汁,加入红糖50克溶化,分3次服,日一剂。

“功能主治”疏肝郁、清肝火、止疼痛。主治乳腺炎。

“疗效”治疗30例,共治愈27例,好转2例,无效1例。

“来源”颜道隆,川楝子新用举隅,中医杂志,1999,40(1):8

“方三”

川楝子适量

“用法”川楝子洗净加水煮沸半小时,捣烂,去皮核,过筛,以稠厚为宜。将川楝子果肉100克,猪油80克,蜂蜡20克,香料适量,调匀即可。

“功能主治”生肌止痛。主治手足皲裂

“疗效”治疗20余例,均有效。

“来源”韩光,川楝子外用治疗手足皲裂,中医外治杂志,1996;(5):16

陈皮

“来源”陈皮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成熟果实的果皮。

“别名”橘皮、新皮、广陈皮、贵老、黄橘皮、红皮、红橘、大红袍、川橘。

“处方用名”橘皮、陈皮、广陈皮、新会皮、陈皮丝、陈皮炭、炒陈皮。

“用法用量”常用量:3-10克,水煎服。

“产地采收”产於中国广东、福建、安徽、湖北、四川等地。橘子在中国南方称柑,广东有名产,如潮州柑、新会柑。秋、冬季采收。以果皮片大、均匀、干燥、色鲜艳、油性大、香气浓者为佳。新会柑皮制成的广陈皮最为有名,是广东三宝之一,比他处所产贵重得多,存放日久为佳,故称陈皮。以制陈皮而论,外省用桔皮,广东专用柑皮,而且以新会柑皮为地道。秋末冬初果实成熟时采收果皮,晒干或低温干燥。

“性味归经”苦、辛,温。归脾、肺经。

“功能主治”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用于胸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哕逆,咳嗽痰多,亦解鱼、蟹毒。主要应用于:脾胃气滞症。陈皮辛行温通,有行气止痛、健脾和中之功。又因味苦燥湿,故寒湿中阻的脾胃气滞、脘腹胀痛、恶心呕吐、泄泻者,用之尤为适宜,常与苍术、厚朴等同用,如平胃散。治脾胃气滞、腹痛喜按、不思饮食、食后腹胀、便溏舌淡者,可与党参、白术、茯苓等同用,如异功散。若脾胃气滞较甚,脘腹胀痛较剧者,每与木香、枳实等同用,以增强行气止痛之功。用于湿痰、寒痰咳嗽,陈皮既能燥湿化痰,又能温化寒痰,苦辛行泄而能宣肺止咳,为治痰之要药。治湿痰咳嗽,多与半夏、茯苓等同用,如二陈汤。治寒痰咳嗽,多与干姜、细辛、五味子同用。

注意事项:本品辛香温燥,易伤阴液,故阴虚燥咳、吐血、咳血及内有实热者慎服,对气虚患者也应慎用。

“现代研究”本品主要含有挥发油,主要成分为柠檬烯,还含有黄酮类成分,包括橙皮甙、新橙皮甙、柑橘素等。小量煎剂可增强心脏收缩力,使心输出量增加;大剂时可抑制心脏。鲜橘皮煎剂有扩张气管的作用。所含橘皮甙可降低毛细管的通透性,防止微细血管出血,能拮抗组织胺、溶血卵磷脂引起的血管通透性增加;能增强纤维蛋白溶解、抗血栓形成,有利胆作用。橘皮挥发油对消化道有缓和刺激作用,有利于胃肠积气的排出;能促进胃液分泌,有助于消化。

“常用单方”

“方一”

西洋参15克,陈皮15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主治”补气行气。主治胃手术后排空延迟症。

“疗效”用于多例,均治愈,平均治愈时间3.5天。

“来源”陈伟刚,西洋参陈皮汤治疗胃术后排空延迟症临床观察,新中医,1998;30(1):16.

“方二”

鲜橘皮1——2个

“用法”取上药,放入带盖杯中,倒入开水,待5——10分钟后即可饮用。鲜橘皮每天更换一次。如有发热咳浓痰者,可配合使用抗生素。

“功能主治”行气化痰。主治慢性支气管炎(痰湿蕴肺型)。症见咳嗽、咳痰,咳声重浊,痰出咳平,舌苔白腻。

“疗效”共治疗20例,其中12例单用本品,8例配合抗生素,轻者当天见效,3例无效。

“来源”杨风琴,黑龙江中医药,1990.(6):37

“方三”

陈皮70克

“用法”取上药,水煎2次。早晚分服,每天1剂,15天一个疗程。

“功能主治”行气散结消肿。主治急性乳腺炎。

“疗效”共治疗45例,痊愈38例,显效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