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实用偏方秘方
45724800000009

第9章 儿科

鹅口疮

鹅口疮又名“雪口病”,为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的口炎。多见于新生儿、营养不良、腹泻、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激素的患儿。新生儿多由产道感染或因哺乳时奶头不洁及污染的乳具感染。

临床表现

轻症可见口腔粘膜表面覆盖白色乳凝块样小点或小片状物,可逐渐融合成大片,不易擦去,强行剥离后局部粘膜潮红、粗糙,可有溢血,不痛,不流涎,一般不影响吃奶,无全身症状;重症则全部口腔均被白色斑膜覆盖,甚至可蔓延到咽、喉头、食管、气管、肺等处,可伴低热、拒食、吞咽困难。取白膜少许在显微镜下可见真菌的菌丝和孢子。

根据临床表现,本病可分为实火与虚火两证,前者治以清热泻火解毒,后者治以滋阴潜阳降火。均当配合外治疗法。

1.心脾积热

证候:口腔白屑堆积,周围红较甚,面赤唇红,烦躁不宁,吮乳啼哭,或伴发热,口干或渴,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质红,脉滑数,或指纹紫滞。

2.虚火上浮

证候:口腔白屑稀散,周围红晕不著,形体怯弱,面白颧红,手足心热,口干不渴,或大便溏,舌嫩红,苔少,脉细数无力,或指纹淡紫。

“方一”半夏连栀敷脐方

“来源”《内病外治》

“组成”生半夏6克,黄连、栀子各3克,醋适量

“功用”清热泻火。

“主治”小儿鹅口疮。

“用法”将上药共研细末,用醋调成糊状(1次量),临睡前敷于脐部,用纱布包扎。重者可连敷2~4次。

“方二”板蓝根方

“来源”民间。

“组成”板蓝根6~9克

“功用”清热解毒。

“主治”小儿鹅口疮。

“用法”上药加水煎浓汁。用棉花团或棉签蘸药液擦洗患处。每日3~5次,2天为1个疗程。

“注意事项”注意擦洗时动作应轻柔,用棉签时勿伤及患儿。

“方三”西红柿叶甜瓜皮汤

“来源”民间。

“组成”西红柿叶15克,甜瓜皮10克

“功用”清热解毒,养阴生津。

“主治”鹅口疮。

“方解”西红柿味甘、酸,微寒。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养阴凉血、健胃消食等作用。甜瓜有清暑热、解烦渴、利小便、通三焦之功。现代药理研究已经证实番茄中的番茄碱有抑制真菌的作用。

“用法”水煎服,每日1~3次。

“注意事项”西红柿甜瓜性寒,凡胃肠虚弱者应慎食。

“方四”乌梅桔梗汤

“来源”张庆年。湖南中医杂志,1991,(2):18.

“组成”乌梅15克,桔梗15克

“功用”止痛,生津止渴。

“主治”鹅口疮。

“方解”乌梅水煎剂在体外对多种致病性细菌及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桔梗有消炎和增强免疫作用,其水提物能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增强中性白细胞的杀菌力,提高溶菌酶活性;同时对应激性溃疡有预防作用。桔梗粗皂苷有镇静、镇痛、解热作用,张庆年治疗鹅口疮58例,收效甚速,轻者用药即愈,重者3天收功。

“用法”上药加水浓煎,用棉签蘸药轻轻涂擦患处,每天1~2次。

“方五”大青叶汤

“来源”《中国民间名医偏方》

“组成”大青叶15克,黄连6克

“功用”清热解毒。

“主治”小儿鹅口疮。

“方解”大青叶能清心胃实火,解毒利咽,凉血消肿。黄连泻火解毒,二者配伍用治心胃火盛,咽喉肿痛,口舌生疮。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3~5次服。亦可含漱或拭口。

“方六”荸荠汁

“来源”民间。

“组成”鲜荸荠汁适量

“加减”加鲜竹叶30克,鲜白茅根30克煎服。

“功用”清热生津。

“主治”心脾积热之鹅口疮。

“方解”荸荠是味甘、性寒的食物,生吃有清热泻火的良好功效。《日用本草》:“泻胃热”;《本草再新》:“清心降火,补肺凉肝”。

“用法”蘸汁涂擦患处,每日4~6次。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者不宜食。

“疗效”对胃火上炎所致口舌生疮、尿赤、便秘之症有良效,一般3~5剂即可见效。

“方七”地龙白糖浸液

“来源”民间。

“组成”活地龙10~15条,白糖50克

“主治”鹅口疮。

“方解”地龙活血,可以改善微循环,促进创面的修复。

“用法”地龙10~15条,洗净后置消毒容器内,放入白糖50克,搅匀,待半小时后,白糖溶化,地龙渗出清液,用纱布过滤,黏液装瓶备用。用地龙白糖液涂疮面,3~5分钟后再用盐水棉球擦掉,每日3次,数日即愈。

“方八”茄根陈皮冰糖汤

“来源”《家用偏方大全》

“组成”老茄子根12克,陈皮3克,冰糖6克

“功用”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主治”鹅口疮。

“用法”水煎服,每日1~2次。

“按”《本草衍义补遗》指出茄子根可治口疮。

“方九”细辛散

“来源”薛维振。河北中医,1987,(6):48.

“组成”细辛3克

“主治”顽固性鹅口疮。

“用法”将细辛3克捣碎,加适量温开水调成糊状,填入脐窝,上敷塑料薄膜,外用纱布盖上,胶布固定,24小时取下,4小时后再敷。

“注意事项”用药期间应保持孩子充足的睡眠,保证营养全面,忌食辛辣食物,注意孩子的口腔卫生,保持大便通畅。

“疗效”治疗顽固性鹅口疮效果好。

“按”细辛具有抑菌作用,止痛效果也很明显。

“方十”黄连末

“来源”民间。

“组成”黄连末

“功用”清热解毒。

“主治”小儿鹅口疮。

“用法”黄连末填在脐眼,外用胶布封固,1日1换。

“方十一”倍冰散

“来源”薛维振。河北中医,1987,(6):48.

“组成”五倍子20克,冰片3克

“功用”解毒敛疮。

“主治”小儿鹅口疮。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备用。每次取药末适量吹于患处,每天2次。

“疗效”薛维振用此方治疗鹅口疮20多例,一般2天即愈。

“按”本方运用冰片解毒,五倍子收肌敛疮。溃疡性口炎

溃疡性口炎是由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绿脓杆菌或大肠杆菌等感染引起的口腔炎症。多见于婴幼儿,常发生于急、慢性感染。长期腹泻等致机体抵抗力降低时易感,口腔不洁更利于细菌繁殖而致病。

临床表现

口腔各部位均可发生,常见于唇内、舌及颊粘膜等处,可蔓延到唇和咽喉部。初起粘膜充血、水肿、可有疱疹,后发生大小不等的糜烂或溃疡,创面覆盖较厚的纤维素性渗出物形成的灰白色或黄色假膜,边界清楚,易于擦去,擦后遗留溢血的糜烂面,不久又重新出现假膜。局部疼痛,淋巴结肿大。拒食、烦躁、发热39℃~40℃。外周血象中白细胞常增高,创面渗出液涂片染色可见大量细菌。全身症状轻者约一周左右体温恢复正常,溃疡逐渐痊愈;重者可出现脱水和酸中毒。

“方一”导赤散

“来源”《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生地黄15克,竹叶15克,甘草梢6克,泽泻12克,黄连10克,黄芩12克,金银花15克,桔梗12克,薄荷6克(后下)

“功用”清热解毒,泻火除腐。

“主治”溃疡性口炎。

“方解”黄连、黄芩泻火解毒,竹叶、甘草梢引火下移,金银花、桔梗、薄荷清热解毒利咽,生地滋阴。全方共奏清热解毒,泻火除腐之功。

“用法”水煎服。

“方二”冬青叶

“来源”民间。

“组成”冬青叶

“功用”清热凉血解毒。

“主治”溃疡性口炎。

“方解”冬青叶苦涩、寒。入肺、肝经。具有生肌敛疮、清肺止咳、燥湿止痢、收敛止血的作用。

“用法”将新鲜冬青叶洗净,放在口内嚼烂,吐出口水,把药渣敷在溃疡处,半小时后吐出。每次用冬青叶1片(重症用2片),每天敷3次,3~4天为一疗程。如复发,可重复使用此法。

“注意事项”如果孩子太小,大人可以帮助嚼碎,把碎末敷在孩子的口腔溃疡处。

“方三”红青黄白散

“来源”赵广兰。开卷有益,2001,(11):35.

“组成”红枣20枚,青黛、黄连、黄柏、白矾、松香各10克,冰片3克

“功用”清热降火,解毒消肿,生肌止痛,祛瘀散结,收敛防腐。

“主治”溃疡性口炎。

“方解”因小儿过食肥甘厚味,致心脾蕴热,熏蒸口舌,或复感邪毒,瘀阻气血,腐蚀肌膜,易患本病。本散有清热降火,解毒消肿,生肌止痛,祛瘀散结,收敛防腐之功效。局部外用易于口腔溃疡面的粘着和吸收。

“用法”先将红枣去核,再把白矾、松香填入红枣内,用铁丝把红枣串上,置文火内烤焦后加入黄连、黄柏、青黛、冰片,共研极细末,贮于瓶中备用。使用时以棉签蘸药面均匀地涂于溃疡面局部,以能覆盖溃疡面为宜,每日3~5次。

“疗效”赵广兰应用红青黄白散治疗小儿口腔溃疡百余例,屡用屡验,一般用药2~3天即可痊愈。

“方四”溃疡散

“来源”民间。

“组成”茄子100克,地龙25克,猪头骨30克,侧柏叶20克,灯芯草15克,冰片10克

“功用”清热凉血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溃疡性口炎。

“用法”采经霜打后的茄子(个小者为佳品)切片晒干或烘干,研细;地龙、侧柏叶焙黄研末;猪头骨放炉灶内煅透,灯芯草直接用火烧成炭后共研细末;再取冰片用乳钵研细,加入诸药混匀同研为细末后,过筛装瓶备用。遇口腔溃疡者可直接取药粉涂撒溃疡面。

“疗效”一般经上药治疗5~6天可愈。

“按”茄子清热凉血,灯芯草、冰片可清热解毒,地龙活血,可改善创面的微循环;侧柏叶凉血,可抑制多种细菌,猪头骨为血肉有情之品以滋补生肌。

“方五”吴茱萸细辛膏

“来源”民间。

“组成”吴茱萸、细辛

“功用”引火归原。

“主治”溃疡性口炎反复发作者。

“方解”虚火上炎导致的口疮反复发作,取吴茱萸、细辛贴于双足涌泉穴以引火归原。

“用法”取吴茱萸、细辛各等份研末,调成软膏,装瓶备用。每晚临睡前洗净双脚,擦干,取药膏如蚕豆大置伤湿止痛膏中心,贴于双足涌泉穴,每天换药1次,一般用药4~5天有显效。

“方六”黄瓜霜

“来源”民间。

“组成”老黄瓜、芒硝、金银花、甘草

“功用”清热凉血解毒。

“主治”溃疡性口炎。

“用法”老黄瓜1条,切去一小段,掏尽黄瓜子后,装入芒硝,再将切下的一小段盖上,悬挂在阴凉通风处,5天以后,可见黄瓜表面附着一层霜,每天用毛笔将黄瓜霜扫下来,装入瓶中。用时先将口腔溃疡面用金银花与甘草煎成的汤洗净,然后将黄瓜霜撒于患处,每天3~4次。

“方七”生地大青叶汤

“来源”民间。

“组成”生地、大青叶各6克,生石膏、花粉各9克,粳米30克,白糖适量

“功用”清热解毒,养阴生津。

“主治”虚火上炎所致的小儿溃疡性口腔炎。

“用法”将前4味煎汤,去渣后入粳米、白糖煮粥,日1剂,连续服食3~4剂。

“按”生地、石膏、花粉清热养阴生津,大青叶清热解毒,故主要治疗虚火上炎所致的小儿性口腔炎。

“方八”冰糖

“来源”民间。

“组成”冰糖

“功用”清热解毒。

“主治”口炎。

“用法”将冰糖碾碎,含在口中,一天含4~5次。

“方九”灶心土竹叶饮

“来源”民间。

“组成”灶心土、竹叶等量

“功用”清热泻火除烦。

“主治”心脾阴液不足,虚火妄动上炎口舌所致口腔溃烂。

“用法”将灶心土煎水澄清,清液煎竹叶,取汁,代茶饮。

“按”灶心土健脾,竹叶清心除烦,导心火从小便而出,故本方主要用于心脾阴液不足,虚火妄动上炎口舌的口腔溃烂。

“方十”茶叶

“来源”民间。

“组成”新采摘茶叶

“功用”清热解毒。

“主治”溃疡性口炎。

“用法”取新采摘茶叶(地面最老的叶子),1次50克水煎外用。用法:以煎液漱口,每日3次,每日1剂。连漱3~4天即愈。小儿腹泻

小儿腹泻好发于夏秋季,多数急性腹泻由细菌、病毒感染引起,也可以因消化不良引起。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病儿每天的大便次数超过三次,大便呈稀水样、粘液样或脓血样,有时还伴有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由于频繁腹泻和呕吐,病儿体内丢失了大量水分和电解质,因而可发生脱水。脱水时常表现为尿少,眼窝凹陷,哭无泪,皮肤干燥和体重下降,严重的出现嗜睡、烦躁等。

“方一”胡椒粉

“来源”马雅彬,等。河北中医,1985,(4):23.

“组成”胡椒粉适量

“功用”温中散寒。

“主治”轻型婴儿腹泻。

“用法”将胡椒粉均匀地撒在婴儿的的肚脐眼上,然后用胶布贴紧,以防漏掉。1~2天更换1次。

“疗效”马雅彬等用此方治疗轻型婴幼儿腹泻209例,治愈139例,大便次数明显减少者31例,无效39例,总有效率为81.3%。

“按”胡椒温中散寒,撒在婴儿的的肚脐上可温中止泻,但仅适用于轻型婴儿腹泻。

“方二”粳米汤

“来源”民间。

“组成”粳米适量

“功用”健脾涩肠止泻。

“主治”婴儿腹泻。

“用法”将粳米放在锅内炒黄、微糊,再加入适量水煮开,给婴儿饮用。

“按”民间常用焦粳米益气健脾,涩肠止泻。

“方三”鸡内金散

“来源”民间。

“组成”鸡内金

“功用”消食止泻。

“主治”婴儿消化不良引起的腹泻。

“用法”将鸡内金放在铁锅里反复炒动至焦黄色,摊凉后碾碎成粉末。用温开水给婴儿喂服。

“方四”大蒜

“来源”民间。

“组成”大蒜

“功用”解毒止痢。

“主治”婴儿腹泻。

“用法”大蒜用小火烧烤并不时翻动,使大蒜外皮烧糊里面烧软,烧熟,然后将烧熟的蒜肉碾碎。再喂给婴儿。

“方五”红糖胡萝卜汁

“来源”民间。

“组成”胡萝卜100克,红糖少许

“功用”健脾补气。

“主治”婴儿腹泻。

“用法”将胡萝卜煮熟后,捣碎挤汁,加水1酒杯,每次喂1~2小勺,每日可喂数次。

“按”胡萝卜素有“小人参”之称,性平味甘,入肺脾二经,具有健脾补气,消积明目的作用,可治疗脾虚诸症,并且可提高机体免疫力。

“方六”败酱草汁

“来源”贺清文,等。陕西中医,1989,(4):174.

“组成”鲜败酱草适量

“功用”清热解毒。

“主治”婴幼儿腹泻。

“用法”将上药洗净,挤汁。每天服2次,1岁以内每次2毫升,1~2岁每次3毫升,可加少许红糖。

“疗效”贺清文等用此方治疗婴幼儿腹泻72例,治愈68例,好转4例。

“方七”山药粥

“来源”民间。

“组成”生淮山药500克,白糖30~50克

“功用”益气健脾。

“主治”婴幼儿脾虚泄泻。

“用法”先将山药研成细末,过细筛备用。取山药粉约50克,放锅内加适量凉水调匀,加热,搅拌,煮二三沸后成稀糊状,加入白糖。每天服4~5次,每次4~6匙羹。若婴儿小可适当调稀,频频饮之。

“按”山药是很好的益气健脾之品。

“方八”温脐散

“来源”民间。

“组成”肉桂4~6克,丁香、木香各5~10克

“功用”温中散寒。

“主治”婴幼儿泄泻。

“用法”上药研细末置纱布袋内,用绷带缚于小儿肚脐上一夜。

“疗效”一般1~3次可见效。

“按”肉桂、丁香、木香均为温中散寒之品,本方主要用于婴幼儿受凉引起的泄泻。

“方九”生甘草

“来源”民间。

“组成”生甘草2~3克

“功用”清解热毒。

“主治”婴幼儿腹泻。

“方解”本品味甘,善入中焦,具有补益脾气之力。生甘草药性微寒,可单用煎汤浸渍,治热毒疮疡。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甘草有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及镇痛作用,有抗菌、抗病毒、抗炎、抗过敏作用。

“用法”加10~15毫升沸水泡服,每日1次。

“注意事项”本品有助湿壅气之弊,湿盛胀满、水肿者不宜用。

“方十”玉米须

“来源”民间。

“组成”干玉米须100克

“功用”止泻。

“主治”婴儿秋季腹泻(蛋花水样便),呕吐、低热等。

“用法”将玉米须干100克加水3碗,煎成汤汁1碗,乘温热时频频给小儿喂服,在1日内服完,症状即可缓解或痊愈。

“按”玉米须味甘、性平,对消化不良引起的腹泻,特别是水泻,玉米须水煎服有止泻作用。

“方十一”五味秋泻饮

“来源”民间。

“组成”土茯苓20~50克,白术(炒)6~15克,葛根(煨)6~12克,鸡内金(炒)3~10克,藿香6~10克

“功用”健脾消食,升阳止泻。

“主治”小儿秋季腹泻。

“方解”白术益气健脾,葛根升阳止泻,鸡内金(炒)消食化积,藿香芳香醒脾悦胃,土茯苓除湿解毒。全方共奏健脾消食,升阳止泻的功效。

“用法”每天1剂,水煎服。小儿厌食

厌食是指较长时期的食欲减退甚则毫无食欲,以致厌恶食物的症状而言。多见于1~7岁的小儿。临床表现以小儿长期不思饮食,见食不贪,甚至拒食,伴有面色苍白,形体消瘦,乏力倦怠为特征。影响食欲和消化功能的因素很多,至于消化系统疾患和全身性疾病,以及不良的饮食习惯而导致的厌食,非本病范畴。中医认为厌食多因脾胃功能失调所致。

“方一”肥儿饼

“来源”民间。

“组成”山药、鸡内金各60克,山楂40克,炒麦芽、炒谷芽各30克,面粉500克,香油30克,芝麻15克,白糖15克

“功用”益气健脾,消食化积。

“主治”小儿厌食症。

“方解”山药益气健脾,鸡内金、山楂、炒麦芽、炒谷芽消食化积,全方共奏开胃消食之功。

“用法”将上药共研细末,加面粉500克,用水和匀,再加香油30克、芝麻15克、白糖15克,做成每个约重30克的药饼,在锅内烙焦即成,让患儿以此为食。

“疗效”此方效果颇佳。

“方二”山药芡实苡仁散

“来源”《家用偏方大全》

“组成”山药120克,芡实60克,苡仁100克

“功用”益气健脾。

“主治”小儿厌食症。

“用法”共研为细末,1/2~1岁每次服2克,1~2岁每次2~4克,2~5岁每次4~6克,每日1次,加入米粉或肉丸子,或鸡蛋蒸服。

“按”本方皆为益气健脾之品,药力平缓。

“方三”淮曲散

“来源”杨德明。湖南中医杂志,1988,(3):41.

“组成”淮山药200克,茯苓100克,酒糟曲150克,丁香20克

“功用”益气健脾,和胃消食。

“主治”小儿厌食症。杨德明用此方治疗小儿厌食症115例,有效率达95%以上。

“用法”上药研极细末,过筛,装瓶备用。每天服3次,每次15克,饭后用温开水或加少许糖调服。

“按”本方重在益气健脾以开胃消食。

“方四”皂荚散

“来源”江贻魁。湖北中医杂志,1987,(1):25.

“组成”皂荚适量

“主治”小儿厌食症。

“用法”取质优之皂荚,刷尽泥灰后切断,放入铁锅内,先武火,后文火炒至内无生心为度,研细末备用。每次1克,每日2次,用糖拌匀吞服。

“疗效”治疗110例,痊愈86例,好转18例,总有效率为94.5%。

“方五”胡椒丁香肉桂敷剂

“来源”民间。

“组成”白胡椒10克,丁香5克,肉桂5克

“功用”温中散寒。

“主治”小儿厌食症。

“用法”共研为细末,取1~2克调敷脐部或命门穴,外用胶布封固,每日更换1次。

“按”本方的药物均为温中散寒之品,故主要用于虚寒之小儿厌食症。

“方六”黄芪白术散

“来源”民间。

“组成”黄芪3克,炒白术3克

“加减”根据病情可酌加茯苓、山药、薏苡仁等药物。

“功用”益气健脾。

“主治”小儿厌食。

“方解”此方通过益气健脾以帮助恢复脾胃功能,使食欲得以改善。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

“注意事项”伤食导致的厌食禁用。

“方七”蚕豆红糖粉

“来源”民间。

“组成”蚕豆500克,红糖

“功用”益气健脾,利湿消肿。

“主治”适用于脾胃不健,消化不良,饮食不下等所致的厌食症。

“用法”将蚕豆用水浸泡后,去壳晒干,磨粉(或磨浆过滤后,晒干),即成。每服30~60克,加红糖适量,冲入热水调匀食。

“按”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蚕豆可以促进肠蠕动。

“方八”莱菔子神曲汤

“来源”民间。

“组成”莱菔子(炒)6克,神曲3克

“加减”症状重者加山楂。

“功用”消食化积,行气和胃。

“主治”小儿厌食兼有食积症状者。

“方解”山楂、神曲、莱服子均可消食导滞,和胃行气。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

“注意事项”气虚厌食慎用。

“方九”扁豆党参汤

“来源”民间。

“组成”炒扁豆、党参、玉竹、山栀、乌梅各等分,白糖适量

“功用”益气健脾,养阴开胃。

“主治”小儿厌食症。

“用法”各药加水同煮,至豆熟时取汁,加白糖饮服。

“按”炒扁豆、党参益气健脾,玉竹养阴开胃,乌梅味酸,白糖味甘,酸甘开胃。本方适用于因脾胃虚弱所致的厌食症。

“方十”大黄砂仁莱菔子散

“来源”民间。

“组成”生大黄3克,砂仁3克,炒莱菔子15克

“功用”行气导滞,泻下通便。

“主治”小儿恶食,腹胀拒按,常伴烦躁哭闹,大便干结者。

“用法”共研细末每服0.5~1克,温水送下,早晚各1次。

“注意事项”气虚厌食慎用。

“按”本方用于宿食停积之小儿厌食症。需要行气导滞,泻下通便。

“方十一”开胃散

“来源”民间。

“组成”炒白术、炒扁豆、砂仁、佩兰、鸡内金各5克,焦山楂、谷芽各10克,甘草3克

“功用”益气健脾,消积化食。

“主治”小儿脾虚伤食之厌食症。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2~3剂显效。小儿呕吐

呕吐是食管、胃肠道内容物经口腔吐出,呕吐时食道、胃或肠道呈逆蠕动,伴有腹肌、膈肌强烈收缩。引起呕吐的原因很多,主要有消化系统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和代谢疾病,急性中毒及其他一些因素。小儿伤食、受惊、发热、受凉都可以发生呕吐。另外,某些急性传染病如流脑、乙脑和急腹症等都往往以呕吐为前驱症状。因此,小儿呕吐应首先明确病因诊断,以免延误病情。中医学认为,小儿脾胃偏弱,消化器官功能不完善,伤食、受寒等都易造成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导致呕吐。治疗原则实证祛邪化浊,和胃降逆;虚证以扶正为主,或温中健胃,或滋养胃阴。

“方一”益胃散

“来源”《仁斋小儿方论》

“组成”木香、丁香、藿香、陈皮、缩砂、白豆蔻仁各0.4克,炙甘草4克

“功用”芳香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呕吐。

“方解”方中木香长于行胃肠之滞气;丁香为暖胃降逆之药,功专辟秽止呕;藿香治呕,有其独特之长,为脾胃吐逆之要药。砂仁醒脾调胃,快气宽中,白豆蔻善理胃冷,行气化湿,温中止呕;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甘草和中益气,兼调和诸药。全方有众多芳香之品,善于辟秽、化湿、温中、降逆、宽胀、止痛,故可快肠益脾,止呕进食。适用于脾胃虚寒、湿浊内蕴中焦导致之呕吐不食等症。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每服0.5~1克,姜枣煎汤,乘热服。

“方二”呕吐食疗方

“来源”民间。

“组成”瘦羊肉500克,大蒜30克,葱、姜各5克,精盐、白糖各3克,料酒5毫升,酱油3毫升,面酱5克,味精2克,芝麻10克,核桃2个,香油10克,菜油500克(实耗25克),奶汤适量

“功用”温脾和胃,降逆止呕。

“主治”小儿呕吐。

“用法”将羊肉洗净,切2~3个整齐的块,葱洗净切段,姜切块,芝麻炒熟,大蒜去皮捣成泥,核桃打破取仁下锅烧开,放入姜、葱,羊肉焯透起锅晾凉,再加盐料酒腌1小时,上笼旺火蒸。取出焯凉切成长4厘米,宽2厘米的长条。锅内加菜油烧沸,入羊肉条炸干水分捞出,锅内留油少许,下葱、姜煸出香味,倒入酱油、料酒、白糖、奶汤、蒜泥,并将面酱调成汁放入,倾入羊肉,大火收汁,拣去葱、姜不用,入味精,撒上芝麻、香油、翻匀,佐餐食。

“按”脾胃虚寒之反胃呕吐。

“方三”麦芽山楂汤

“来源”《奇效秘方偏方大成》

“组成”麦芽6克,山楂15克,神曲3克,鱼腥草15克

“功用”消食导滞,理气和胃。

“主治”小儿呕吐。

“用法”水煎服,1日数次。

“按”本方麦芽、山楂、神曲为消食化积之要药。主要用于小儿乳食积滞所致呕吐。

“方四”橘姜汤

“来源”民间。

“组成”橘皮6克,生姜2片

“功用”温中止呕。

“主治”小儿胃寒呕吐。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

“方五”米姜汤

“来源”民间。

“组成”小米250克,姜少许

“功用”消食导滞,和胃止吐。

“主治”小儿伤食呕吐。

“方解”小米焙焦可消食,故此方适于伤食呕吐。

“用法”将小米焙焦研末。根据小儿年龄,每次服1~2汤匙,姜汤送服,每日3次。

“方六”明矾敷剂

“来源”《中医外治法》

“组成”明矾适量

“主治”小儿急性呕吐。

“用法”研为细末,和米饭作饼,贴两足心,待呕止后去药。小儿遗尿

3岁以上的小儿,经常在睡眠中不知不觉地排尿,称为遗尿症,轻者隔数夜一次,重者每夜一次或一夜数次,遗尿多发生在深夜,尿后能继续熟睡。随着年龄的增长,大部分患儿可自愈,也有延续几年甚至到成年的。长期遗尿会出现面色苍白或灰黯,记忆力减退,精神不振,肢体疲乏等。遗尿小儿平常小便多清长,四肢不温,有的口渴,喜欢喝水。本病多因膀胱炎、包茎、龟头炎、蛲虫病刺激局部或中枢神经系统而引起。但很多小儿是因日间长期过度疲劳,父母经常训责,精神过度紧张,傍晚饮大量水等引起。本病可分为器质性和功能性两大类。此处主要叙述功能性遗尿。常见原因有遗传、泌尿系统解剖或功能发育不全、教养或心理因素等,导致大脑皮质及皮质下中枢功能失调所致。中医认为由于肾气不足,脾肺气虚或肝经湿热所致。

辨证分型

肾气不足型:小儿白天小便量多且频,晚上每睡必遗,一夜可发生1~2次或更多,平素手足发凉,面色苍白。

脾肺气虚型:小儿遗尿,白日小便量少而频,平素食欲不振,大便稀薄。

肝经湿热型:小儿睡中遗尿,小便黄,常伴夜间磨牙,平素多性情急躁,唇红面赤。

“方一”鸡腰散

“来源”民间。

“组成”鸡腰一具(炙令黄),黄芪18克,桑螵蛸1.2克(炒),牡蛎18克,炙甘草0.5克

“功用”补肾益精,止遗缩尿。

“主治”小儿遗尿。

“方解”鸡腰,古方多用之治尿遗。桑螵蛸补肝肾,益精气,缩小便;牡蛎潜阳固涩,为止汗、固精、治带之要品。以上各味共奏补肾益精,止遗缩尿之作用。加黄芪补虚益损,炙甘草和中益气。全方具有补肾固精,益气止遗之作用。

“用法”上药为散末,每服4克,水煎服。

“方二”黄芪桂枝汤

“来源”云南老中医康诚之方。

“组成”黄芪9克,桂枝、白芍各6克,杜仲9克,明党参12克,益智仁5克,补骨脂6克,白果9克,桑螵蛸10克,海螵蛸、巴戟天、菟丝子、覆盆子各9克,五味子3克,决明子、枸杞子、炙甘草各6克,大枣3枚,饴糖9克

“功用”补肾健脾,收敛固涩。

“主治”小儿肾气不足之遗尿症。

“方解”杜仲、益智仁、补骨脂、白果、桑螵蛸、海螵蛸、巴戟天、菟丝子、覆盆子、五味子、决明子、枸杞子补肾固涩,黄芪、党参健脾益气。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注意事项”肝经湿热型遗尿禁用。

“方三”芍药甘草汤加味

“来源”王世彪,等。浙江中医杂志,1992,27(2):58.

“组成”芍药15~60克,炙甘草、覆盆子、益智仁、淮山药各9克,桂枝3~6克

“功用”涩精缩尿。

“主治”适用于小儿遗尿。

“用法”每天1剂,加水武火煮沸后再文火煎30~60分钟。

“疗效”王世彪用此方治疗小儿遗尿症126例,113例痊愈,10例好转,3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7.6%。

“方四”小儿缩尿糖浆

“来源”民间。

“组成”桑螵蛸10个,山萸肉、益智仁、菟丝子、覆盆子各15克,红糖100克

“功用”补肾涩精缩尿。

“主治”适用于小儿遗尿。

“方解”桑螵蛸、山萸肉、益智仁、菟丝子、覆盆子补肾固涩缩尿。

“用法”将上述各药加水500克,煎2次,取汁400克,加红糖溶化装瓶。每次服10克,每日3次。

“注意事项”肝经湿热型遗尿禁用。

“方五”蛸芪乌智散

“来源”张延书。湖北中医杂志,1989,(2):8.

“组成”桑螵蛸、黄芪各15克,乌药、益智仁各10克

“功用”补肾健脾缩尿。

“主治”小儿遗尿。

“用法”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

“按”桑螵蛸、乌药、益智仁补肾固涩,黄芪健脾益气。全方补肾健脾缩尿。

“方六”黑胡椒粉遗尿方

“来源”《中医外治法奇方妙药》

“组成”黑胡椒粉适量,伤湿膏1张

“主治”非器质性小儿遗尿。

“用法”每晚睡前将适量的胡椒粉撒于患儿的脐窝内,以填满为度,然后用伤湿止痛膏贴盖,并将其周围压紧,以免活动时将药粉漏掉。24小时后去掉或更换,7次为1个疗程。

“方七”枣仁牡蛎汤

“来源”民间。

“组成”炒枣仁12克,煅牡蛎、覆盆子各15克,嫩桂枝10克,肉苁蓉、山萸肉各6克

“功用”补肾缩尿,安神止遗。

“主治”小儿遗尿。

“用法”每天1剂,水煎,早晚分服。可根据年龄酌情增减方中药物剂量。

“按”此方治疗小儿突遭惊吓所致遗尿症有一定疗效。

“方八”遗尿敷脐方

“来源”《中草药外治验方选》

“组成”公丁香5粒,八角茴香1个,桂圆核1粒,益智仁3克

“功用”温肾固涩止遗。

“主治”小儿虚寒遗尿。

“用法”共辗成极细面,用老姜捣取自然汁,调和做一小饼,于晚睡前将药饼烘温,敷于脐上,外用纱布敷盖固定,翌晨去掉。

“方九”五倍茯神糊

“来源”《中华脐疗大成》

“组成”五倍子、茯神各等量

“功用”涩精缩尿,益气宁心。

“主治”小儿遗尿,或小便不禁。

“方解”五倍子为涩精缩尿要药,配合茯神益脾气、宁心神则有助于治疗小儿夜尿不禁。

“用法”将上2药研为细末。以米汤调药末,拌和成糊备用。用时取药糊涂布于患儿脐孔中,纱布盖之,胶布固定。每晚睡前2小时涂药,翌晨去掉。

“方十”山药散

“来源”王典钦。四川中医,1983,(2):封3.

“组成”炒淮山药适量

“功用”益气健脾。

“主治”小儿遗尿症。

“用法”上药研末备用,每天服3次,每次6克,用温开水冲服。

“按”本方治疗小儿遗尿症,尤其白天睡眠亦遗尿者。

“方十一”车前栀子汤

“来源”《小儿常见病偏方》

“组成”车前草9克,山栀子3克

“功用”清热利湿。

“主治”小儿遗尿症。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

“注意事项”肾气不足型,脾肺气虚型遗尿禁用。

“按”本方用于湿热型小儿遗尿。小儿夜啼

小儿白天如常,入夜则哭闹不安,或每夜定时啼哭,甚则通宵达旦,称为夜啼。夜啼多见于周岁以下婴幼儿和新生儿。中医认为本病主要因脾寒、心热、惊恐所致。至于饥饿、口渴等正常生理需求,或尿布潮湿、蚊虫叮咬等外界不良刺激而引起的啼哭;尚有在发烧、伤乳等凡能导致小儿不适或疼痛的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啼哭,都不属于本病范畴。

惊恐:小儿受过惊吓,睡中突然惊醒,哭闹不安,啼声尖亮,依偎母亲怀中。

心热:小儿夜啼,见灯光加剧,睡喜仰卧,伴有烦躁不安,小便黄,面赤唇红,常大便干结。

脾寒:小儿啼声低沉,断断续续,睡时喜俯卧,平素手足偏凉,食欲较差,大便稀。

“方一”木香茴香苏叶汤

“来源”《中国中医儿科金方选编》

“组成”广木香6克,小茴香6克,紫苏叶6克

“功用”散寒祛湿,行气安神。

“主治”小儿夜啼及小儿睾丸肿胀(鞘膜积液)。

“用法”用水浸泡诸药10分钟,再煎5分钟,每剂煎2次。每日1剂,将2次煎出液混合,早晚各服1次。

“按”本方治疗症属寒湿而见腹部欠温,不吮乳食,夜啼多在下半夜者。

“方二”定惊汤

“来源”民间。

“组成”生龙齿15克,蝉衣3克,钩藤6克,茯苓10克,莲子肉10克,珍珠母15克

“功用”健脾安神,镇心定惊。

“主治”小儿夜间啼哭,惊惕不安,胆小善惊。

“方解”茯苓、莲子肉健脾,生龙齿、蝉衣、钩藤、珍珠母镇惊安神。钩藤含多种吲哚类生物碱,水煎剂对小鼠有明显的镇静作用;钩藤乙醇浸液能制止豚鼠实验性癫痫的发作,并有一定的抗惊厥作用。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方三”党参茯苓汤

“来源”《中国中医儿科金方选编》

“组成”党参3~6克,茯苓4克,陈皮3克,白芍6克,蝉蜕4克,钩藤4~6克,菊花3~6克,木香3克,甘草3克

“功用”益气健脾,镇惊安神。

“主治”小儿夜啼。

“用法”每日1剂,水煎两遍合药液约50~100毫升,频频喂服,一般服2~3剂可愈。

“按”党参、茯苓、陈皮、木香理气健脾,白芍、蝉蜕、钩藤、菊花平肝镇惊安神。

“方四”炮姜艾叶汤

“来源”《小儿常见病偏方》

“组成”炮姜3克,艾叶3克

“功用”温中补虚,镇惊安神。

“主治”小儿夜啼。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3~5次。

“按”脾寒之小儿夜啼。

“方五”干姜良姜粳米粥

“来源”民间。

“组成”干姜1~3克,高良姜3~5克,粳米2两

“功用”温中补虚,镇惊安神。

“主治”小儿夜啼。

“用法”先煎干姜、高良姜,取汁,去渣,再入粳米同煮为粥。

“按”本方对于因脾脏虚寒所致的小儿夜啼有效。

“方六”朱砂五倍子敷剂

“来源”《中国中医儿科金方选编》

“组成”朱砂0.5克,五倍子1.5克

“功用”养心敛神。

“主治”小儿夜啼。

“用法”两药共研细末,再与适量捣烂的陈细茶拌匀,加水少许,捏成小饼状,外敷于肚脐中,胶布固定,每晚更换1次,一般2~6次可愈。

“方七”天麻蝉衣汤

“来源”民间。

“组成”天麻3克,蝉衣3克

“功用”平肝息风,镇惊安神。

“主治”小儿夜啼。

“方解”天麻、蝉衣具有平肝息风的作用。蝉衣含大量甲壳质,并含异黄质蝶呤、赤蝶呤、蛋白质、氨基酸、有机酸、酚类化合物等成分,具有抗惊厥作用,能对抗士的宁、可卡因、菸碱等中枢兴奋药引起的小鼠惊厥死亡。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

“方八”花椒干姜敷剂

“来源”民间。

“组成”花椒15克,干姜30克,大葱一把

“功用”温中补虚,镇惊安神。

“主治”脾脏虚寒所致小儿夜啼。

“用法”将3味同捣如泥,把锅烧热,3味同炒,边浇酒。炒熟后用毛巾将药包裹至温度适宜时,熨敷患儿腹部,每晚1次。

“方九”蝉蜕薄荷煎

“来源”民间。

“组成”蝉蜕3个,薄荷1.5克,槟榔3克,枳壳3克,灯芯草10根

“功用”镇惊安神。

“主治”小儿夜啼。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以上是3~6个月小儿用量。

“方十”安神汤

“来源”民间。

“组成”百合6克,合欢皮6克,远志3克

“功用”养心安神。

“主治”小儿夜啼。

“用法”水煎服。

“按”百合、合欢皮、远志均入心经以养心安神。

“方十一”黄连乳汁

“来源”民间。

“组成”黄连3克,乳汁100毫升,食糖15克

“功用”清心安神。

“主治”小儿夜啼。

“用法”将黄连水煎取汁30毫升,兑入乳汁中调入食糖。

“按”本方主要用于小儿心经有热,夜啼不安者。小儿惊风

惊风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小儿抽风”。多发生干1~3岁婴幼儿,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主要表现为小儿突然肢体抽搐、强直或痉挛,部分患儿伴有神智不清。可发生在儿科多种疾病中,是儿科危重急症之一。若伴有剧烈呕吐多为颅内感染等所致,应及时去医院诊治。中医认为惊风的急惊风是由于外感病邪、痰热内蕴所致,而慢惊风则是由于脾肾双亏或肝肾阴虚所造成,治疗应有区别。

“方一”全蝎蜈蚣散

“来源”《中国中医儿科金方选编》

“组成”全蝎3克,蜈蚣3克

“功用”镇惊安神。

“主治”急惊风。

“方解”全蝎主入肝经,性善走窜,既平息肝风,又搜风通络,有良好的息风止痉之效,为治痉挛抽搐之要药。其含蝎毒,并含三甲胺、甜菜碱、牛磺酸、胆甾醇、卵磷脂及铵盐等。尚含钠、钾、钙、镁、铁、锌等微量元素。含蝎毒素、抗癫痫肽等。东亚钳蝎毒和从粗毒中纯化得到的抗癫痫肽有明显的抗癫痫作用;全蝎对士的宁、烟碱、戊四氮等引起的惊厥有对抗作用。蜈蚣性温,性善走窜,通达内外,搜风定搐力强,与全蝎均为息风要药,两药常同用,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痉挛抽搐。蜈蚣水提液对士的宁引起的惊厥有明显的对抗作用。

“用法”上药炒枯研细末,每次0.6克,每日两次,用薄荷6克煎汤送服。

“方二”钩藤蝉衣僵蚕汤

“来源”《小儿常见病偏方》

“组成”钩藤15克,蝉衣3克,僵蚕6克

“功用”熄风止痉。

“主治”小儿急惊风。

“方解”钩藤入肝、心包二经,有和缓的熄风止痉作用,用于小儿惊风症尤为适宜。其水煎剂对小鼠有明显的镇静作用;钩藤乙醇浸液能制止豚鼠实验性癫痫的发作,并有一定的抗戊四氮惊厥作用。僵蚕咸辛平,入肝、肺二经,既能熄风止痉,又能化痰定惊,故对惊风、癫痫而挟痰热者尤为适宜。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方三”菖蒲汁

“来源”民间。

“组成”鲜石菖蒲适量

“功用”化痰熄风止惊。

“主治”治痰热惊风。

“方解”现代研究证明,石菖蒲有镇静和抗惊厥作用,对豚鼠离体气管和回肠有很强的解痉作用。

“用法”将鲜菖蒲适量,洗净捣烂,用干净纱布包裹,挤出汁液,每次1~2汤匙灌服。

“注意事项”小儿呛咳、呕吐时勿服,以防误吸。

“方四”山桅桃仁泥

“来源”上海中医药杂志,1979,(2):14.

“组成”山栀、桃仁等量

“功用”清热镇惊。

“主治”小儿高热惊厥。

“用法”山栀为末,桃仁捣成泥。以面粉、鸡蛋清适量调成糊状,敷于双侧涌泉穴。

“方五”睡莲根汤

“来源”民间。

“组成”睡莲根9克

“主治”小儿慢惊风。

“用法”水煎服,日1剂,可随时饮用。

“方六”菖蒲生姜汁

“来源”民间。

“组成”鲜石菖蒲9~12克,老生姜各适量

“功用”化痰熄风。

“主治”小儿急惊风。

“用法”共捣烂取汁,隔汤温热灌服。

“按”石菖蒲有镇静作用和抗惊厥作用,对豚鼠离体气管和回肠有很强的解痉作用。

“方七”绿茶芙蓉花

“来源”民间。

“组成”绿茶1克,鲜木芙蓉花10克,蜂蜜25克

“功用”清热解毒。

“主治”小儿惊风。

“方解”绿茶、鲜木芙蓉花、蜂蜜均可清热解毒,口感好。

“用法”木芙蓉花加水400毫升,煮沸5分钟,加入绿茶、蜂蜜,分3次温服,每日1剂。

“方八”柳枝葱白敷剂

“来源”民间。

“组成”细叶柳树枝尖(约2寸长,去粗皮)7~11根,葱白15茎(连须),米酒糟50克,生姜3克

“功用”熄风止痉。

“主治”小儿惊风。

“用法”诸药混合捣至极烂,用砂锅炒热,布包备用。用时分成2份,1份贴脐上,1份贴头顶,敷20~30分钟,再炒热再敷,至病愈止。

“按”主治小儿急惊风,发作时见目睛上视,牙关紧闭,项背强直,四肢拘急,抽搐昏迷,发作前可有发热,呕吐,烦躁,摇头弄舌,时发惊啼或昏迷嗜睡等先兆症状者。

“方九”芭蕉薄荷汁

“来源”《卫生杂兴》

“组成”鲜芭蕉、鲜薄荷各适量

“功用”清热解毒,熄风止惊。

“主治”小儿急性惊风。

“用法”上药分别捣烂取汁,和匀备用。取汁涂抹头顶留囟门,涂四肢留手足心勿涂。百日咳

百日咳是小儿时期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之一。临床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后有特殊的吸气性吼声,即鸡鸣样的回声,最后倾吐痰沫而止为特征。本病四季都可发生,但冬春季尤多。患病以5岁以下小儿为多见,年龄愈小则病情愈重。病程较长,可持续2~3个月以上。

临床表现

初咳期:初起咳嗽、喷嚏、流涕,或发热等伤风感冒症状。2~3日后咳嗽日渐增剧,痰稀白,量不多,或痰稠不易咯出,咳声不畅,咳嗽以入夜为重,苔薄白。

痉咳期:阵发性咳嗽,日轻夜重,咳剧时伴有深吸气样的鸡鸣声,必待吐出痰涎及食物后,痉咳才得暂时缓解,但不久又复发作,而且一次比一次加剧。并可见眼角青紫及结膜下出血。婴幼儿时期还可引起窒息和抽风。

恢复期:顿咳症状开始好转,咳嗽逐渐减轻,一般需经过3周才咳止。

“方一”黄精百部汤

“来源”沈自尹。上海中医药杂志,1973,(1):29.

“组成”黄精、百部、射干、天冬、麦冬、枳实、紫菀、百合、甘草

“功用”养阴扶正,祛痰镇咳。

“主治”百日咳。

“方解”结合现代医学观点,抓住治疗百日咳的三个重要环节:抗菌、扶正、治标进行用药。方以黄精、射干、百部三味对百日咳杆菌有抑制作用,且复方可加强药物协同抗菌作用,也可避免细菌产生耐药性;用天冬、麦冬、黄精补阴扶正;更以百部、枳实、紫菀镇咳祛痰治其标。全方既包含了西医理论抗菌的长处,也包含了中医理论扶正的长处;既适合于早期有百日咳杆菌传染性的病孩,也适合于较后期因久咳而体质受损的病孩;既适合于预防,也适合于治疗。方义颇具新意。

“用法”水煎服。

“方二”百咳方

“来源”张顶方。山东中医杂志,1989,(3):52.

“组成”百部、射干、枳实、天冬、麦冬、川贝母各6克,紫菀9克,鸡苦胆1个

“功用”润肺止咳,止痉化痰。

“主治”百日咳。

“方解”鸡胆含胆酸、异石胆酸、鹅胆酸等,有润肺止咳、止痉化痰的功能。百部甘润苦降,微温不燥,功专润肺止咳,无论外感、内伤、暴咳、久嗽,皆可用之。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百部所含生物碱能降低呼吸中枢兴奋性,抑制咳嗽反射,而奏止咳之效。对支气管痉挛有松弛作用。川贝母本品性寒味微苦,能清泄肺热化痰,又味甘质润能润肺止咳,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川贝母有镇咳、祛痰、解痉作用。射干、枳实化痰理气,天冬、麦冬、紫菀润肺止咳。

“用法”前7味药用文火煎取药液100毫升,分2次冲鸡苦胆(将鸡苦胆焙干,研细末,分2次)温服。8岁以下每天服1个鸡苦胆,8岁以上每天服2个。

“方三”镇咳活血汤

“来源”民间。

“组成”百部、炙紫菀各9克,代赭石10克,白附子、白僵蚕、川芎、乳香各6克,胆南星4克(此为1岁患儿剂量)

“功用”镇咳活血。

“主治”百日咳。

“方解”白僵蚕、川芎、乳香活血祛瘀,百部、炙紫菀、代赭石、白附子、胆南星镇咳化痰,降气平喘。

“用法”每天1剂,水煎服。一般服3~6剂可治愈。

“疗效”汪德云用此方治疗400例,获得较好的疗效。

“方四”百部蝉蜕汤

“来源”《奇效秘方偏方大成》

“组成”百部5克,蝉蜕5克,全蝎5克,地龙5克,僵蚕5克

“功用”活血化痰,止痉镇咳。

“主治”百日咳。

“用法”将以上各药研为细末,以瓶贮藏。1~7岁儿童每次服1.5克,每日服3次。

“按”百部所含生物碱能降低呼吸中枢兴奋性,抑制咳嗽反射,而奏止咳之效。对支气管痉挛有松弛作用,强度与氨茶碱相似。体外试验对结核杆菌、肺炎球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白喉杆菌、痢疾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对流行性感冒病毒,皮肤真菌也有抑制作用。此外,尚有一定的镇静、镇痛作用。蝉蜕、全蝎、地龙、僵蚕活血,改善循环。

“方五”桑白止咳汤

“来源”《小偏方治百病》

“组成”桑白皮10克,杏仁10克,马兜铃10克,牛蒡子10克,甘草6克,地骨皮10克

“功用”消炎止咳。

“主治”小儿百日咳。

“用法”水煎服,一般情况3~5剂可愈。

“方六”百前汤

“来源”《民间治病小绝招》

“组成”生百部9克,白前9克,炙甘草4.5克

“功用”化痰,降逆,止咳。

“主治”百日咳。

“用法”水煎去渣,加蜂蜜30克,煮沸后分2次温服,每日1剂。

“方七”沙参百部糖浆

“来源”民间。

“组成”沙参10克,百部(蒸)5克,天冬5克,枇杷叶(去毛蜜炙)1.5克,制半夏4克,橘红1.5克,冬花(蜜炙)5克,冰糖末15克

“功用”润肺化痰止咳。

“主治”百日咳。

“用法”上药除冰糖外共煎,加水400毫升,煎至200毫升,过滤。滤渣再加水200毫升,煎至100毫升。两次滤液合并,再温热入冰糖溶化为浆即可。每次服5毫升左右,间隙时间不限。咳嗽频作者频服。3~5岁小儿,剂量可频服1~2天。

“按”百部能抑制咳嗽反射,松弛支气管痉挛,有抗菌,抗病毒的作用。沙参、天冬、枇杷叶(去毛蜜炙)滋阴润肺,制半夏、橘红理气化痰。本方主要用于痉咳期及恢复期患者。

“疗效”一般1剂即愈,病重者2~3剂可愈。

“方八”芹菜止咳方

“来源”《中医小儿食物保健疗法》

“组成”芹菜全株500克

“主治”此方适于百日咳。

“用法”芹菜洗净捣取汁,加食盐少许,隔水温热,早晚各服一酒盅,连用数日。

“按”芹菜性凉味甘,有平肝清热、祛风温、镇静、降压等功效。

“方九”百部煎剂

“来源”刘砚方。河北中医,1987,(5):31.

“组成”百部适量

“功用”润肺止咳。

“主治”此方治疗百日咳。

“用法”1岁患儿每天3克,2~4岁6克,5岁以上10克。每天1剂,水煎取药液约30毫升,加适量白糖,分早午晚3次服。

“疗效”此方治疗百日咳效果显著,一般服用3~6天可痊愈。

“方十”麻黄梨

“来源”民间。

“组成”梨1个,麻黄1克

“功用”润肺止咳。

“主治”百日咳。

“方解”麻黄宣肺平喘,蒸熟后去性存用,梨润肺止咳。

“用法”将梨洗净,挖去核,切块,与麻黄一同放入碗内,隔水蒸熟,去掉麻黄,食梨饮汁,分2次服。

“方十一”侧柏大枣汤

“来源”《小偏方治百病》

“组成”大枣10克,侧柏叶15克

“功用”镇咳平喘,祛痰。

“主治”适于严重时有痉挛现象之百日咳。

“用法”水煎,滤去残渣,即可服用。

“按”侧柏叶具有镇咳平喘,祛痰作用,大枣缓急,故此方适于严重时有痉挛现象之百日咳。

“方十二”百部白前汤

“来源”《中国民间名医偏方》

“组成”百部、白前各6克,沙参9克,川贝3克

“功用”润肺止咳。

“主治”百日咳。

“用法”水煎浓汁。分次服完,连服3~5日。

“方十三”核桃冰糖梨

“来源”《中医小儿食物保健疗法》

“组成”核桃仁(保留紫衣)30克,冰糖30克,梨150克

“功用”清热止咳。

“主治”百日咳。

“用法”共捣烂,加水煮成汁,每服1汤匙,日服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