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步枪科技知识(上)
45755100000009

第9章 SVT-40步枪

SVT是“托卡列夫自动装填步枪”的缩写,由苏联著名的轻武器设计师费德洛·托卡列夫设计,SVT-40半自动步枪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红军步兵的制式装备。使用1908式7.6254毫米凸缘步枪弹,弹匣容量10发。

研制生产情况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当大多数国家仍旧使用手动装填步枪时,只有美国和苏联率先装备了半自动步枪,美军装备的是著名的M1式加兰德步枪,而苏联红军装备的则是SVT7.62毫米半自动步枪。

最早提交苏联军队服役的是SVT-38半自动步枪。“38”表示该枪在1938年定型。1939年,托卡列夫的设计最终获胜,但军方对全面装备SVT-38仍有疑虑。据说后来是斯大林亲自干预此事。SVT-381939年7月下旬开始试产,在改进了一些缺点后,于1939年10月正式开始批量生产。

1940年4月便停产了,准备生产该枪的改进型SVT-40半自动步枪。有报道说SVT-38共生产了约15万支,但由于量产时间只持续了6个月。所以比较接近现实的说法是不足10万支。后来大多数SVT-38在战斗中丢失、损坏或被送回工厂重新改装成SVT-40.

SVT-40是根据1940年冬季对芬兰作战所取得的经验教训总结的成果,在SVT-38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目的是改善步枪的操作性能和提高可靠性。

该枪于1940年7月1日开始在图拉兵工厂投产,同时M1891/30莫辛-纳甘步枪则开始减产,因为当时苏联打算以后所有的步兵单位都装备新的半自动步枪。由于其结构和工艺比莫辛-纳甘步枪的复杂,所以生产速度比较慢,不过SVT-40的生产速度比原来的SVT-38要快,这主要是因为一些零部件被简化,而且生产工人也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

据报道,SVT-40第一个月的产量就有3416支,第二个月达到8100支,随着更多的生产线调整完毕以及工人熟练程度的增加,每个月的产量都稳步增长,到1940年12月月产量估计约有18000支,1940年共生产有66000支左右。

图拉兵工厂和伊热夫斯克兵工厂作为SVT-40的主要生产厂家,从开始就全力生产SVT-40,但当1942年苏军决定重新把M1891/30莫辛-纳甘步枪作为标准单兵步枪后,伊热夫斯克兵工厂就停止了SVT-40的生产,转而全力生产莫辛-纳甘步枪。而图拉兵工厂由于一直接到小批量的订单,因此直到1945年1月3日才完全停产SVT-40.

SVT-38最初只是用于增加步兵排的火力,在排内只有少数人装备,其他人仍然使用莫辛-纳甘步枪。但是在一些精锐部队中完全用SVT-38代替莫辛-纳甘步枪。

苏联曾一度打算将SVT-40全面替换旧的莫辛-纳甘步枪,因此生产数量相当大(到1945年以前就超过100万支)。但二战结束后,大部分SVT-40很快就被撤装,由SKS半自动步枪取而代之。少数SVT步枪作为军用剩余物资在苏联民间市场上出售。

结构特点

SVT步枪是一种采用导气式工作原理、弹匣供弹的自动装填步枪。短行程导气活塞位于枪管上方,后坐行程约36毫米。导气室连同准星座、刺刀卡笋和枪口制退器,构成一个完整的枪口延长段。

这样的设计简化了枪管,但枪口延长段颇为复杂。导气室前面凸出的是一个五角形的气体调节器,有5个不同的位置,分别标记为1.1、1.2、1.3、1.5和1.7,可根据天气条件、弹药状况或污垢的积聚程度选择合适的导气量。有一个专用扳钳用于调整调节器。枪口制退器两侧各有6个泄气孔,使部分火药燃气导向侧后方,从而起到降低后坐力和枪口消焰的作用。

SVT采用枪机偏移式闭锁机构,双闭锁凸耳。枪机框底部的开/闭锁斜面与枪机顶部的开/闭锁斜面贴合,在自动循环过程中相互作用,使枪机后端上抬或下落,完成开、闭锁动作。FN公司的FAL自动步枪的枪机与SVT的非常相似,区别在于SVT的闭锁支承面在机匣前方,而FAL的在机匣后方。

枪机偏移式闭锁机构的优点是刚度好、结构简单、便于生产,勤务性也比较好,但由于枪机单面受力以及开、闭锁时的碰撞,对连发射击精度会有一定的影响。不过,SVT作为半自动步枪,这方面的影响并不大。

SVT采用击锤式击发机构,手动保险位于扳机后面,将其向下扳动时能阻止扳机扣动;向左上方扳起后,就能正常射击。

SVT的机械瞄具由位于枪口延长段后端的准星和安装在枪管尾部上方的缺口式照门组成。准星为柱形,可调高低和风偏,准星护罩顶端有一个透光孔,调整工具可通过该孔调整准星高低。表尺最大射程为1500米,最小射程为100米,每100米设一个分划。

弹匣由钢板制成,可装10发枪弹。SVT-38的弹匣比SVT-40的弹匣稍长,生产工艺也不同,SVT-40的弹匣生产起来更简单。这两种弹匣的识别特征是:SVT-38的弹匣在靠近底部的两侧各有一个圆形小孔,用于固定弹匣底板,弹匣卡笋用锻压件制成,而SVT-40的则改用冲压件,因此SVT-40的弹匣卡笋显得较“薄”,不使用时可以向上折叠,避免意外扳动。

SVT机匣上盖的抛壳窗尾端还加工了一个桥夹导槽,可以直接用奠辛-纳甘步枪的5发桥夹往枪上的空弹匣内压弹。设有空仓挂机装置,当弹匣打空时,枪机滞留在后方,提示射手再装填,在使用桥夹往枪内压弹时也需要挂起枪机。

SVT-38和SVT-40都采用木制枪托,但SVT-38枪托的前护手部位比较长,有一小块冲压钢板在枪口延长段后面,盖着导气活塞和活塞连杆。钢板上盖两侧各排列着4个圆孔,用于冷却枪管和导气系统排气,另外有5个长形孔沿着木制上护手两侧排列,便于空气对流,防止枪管过热。

而SVT-40枪托的前护手部位则较短,缩短的部位由上、下两块冲压成形的钢制护盖组成,完全包住枪管和导气装置,上、下钢护盖上都开有多个圆孔。

由于SVT-40的护木缩短,因此原来的护箍也从两个改为一个,并在前托上增加了手指凹槽。这些特征都是SVT-38与SVT-40的明显区别。

SVT-38的通条插在枪托右侧的凹槽中,而SVT-40的则改为插在枪管下方,所以通条位置也是识别SVT-38与SVT-40的标志。

两枪的后背带环均位于枪托后下方,但由于通条位置的影响,前背带环位置不同。SVT-38的前背带环在枪口延长段底部,而SVT-40的在枪口延长段的左侧。

SVT-38和SVT-40的标准配件基本相同。维护工具装在一个帆布袋中,方便携带。每套工具包括枪刷和几个多用途工具,例如调整气体调节器的扳钳也可以用于拆卸枪口制退器和导气活塞;而调整准星高度的T形钥匙也可用于拆卸枪托螺栓和击针。

SVT-38的背带最初采用全皮结构,后来改为帆布和皮革的组合;SVT-40的背带最初采用帆布和皮革制成,后来改为全帆布背带。每支步枪都配一把刺刀,SVT-38和SVT-40的刺刀长度不同,SVT-38刺刀刃长355毫米,SVT-40刺刀刃长241毫米。

无论是SVT-38还是SVT-40,每支步枪出厂时仅配3个弹匣。每个弹匣的底部都印有配对步枪的枪号,并在枪号后面分别跟有1-3的序号,3个弹匣与步枪一起配发给士兵。

弹匣袋可放两个弹匣,剩下的弹匣随枪携带。弹匣袋中间有一块厚皮隔开成前后两个间隔,使两个弹匣分开放,避免相互碰撞发出声响。由于每名使用SVT的士兵只能得到3个弹匣,因此在战斗时,需要同时携带一堆预先装满枪弹的桥夹。

射击远距离目标时,可以用桥夹慢慢装弹,但在近战中紧迫的情况下,只有通过更换另一个弹匣才能加快装填时间。当时苏联人认为这样的可拆卸弹匣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而且把不必要的重量加入到原本已经很重的装备里,正是基于这种落后的战术观念,后来设计SKS步枪时干脆采用固定弹仓。

SVT-38全枪长1226毫米,枪管长620毫米,4条右旋膛线,空枪质量3.95千克;SVT-40全枪长1226毫米,枪管长625毫米,空枪质量3.85千克。

改进型号

一些SVT-38被当作狙击步枪使用,但数量不多。狙击型SVT-38只是在机匣尾部安装了瞄准镜。SVT-40也有作为狙击步枪使用的,数量同样不多,大约只有5万支。其实所有的SVT-38和大部分1942年10月前生产的SVT-40都有瞄准镜架的连接轨座,只是装配有瞄准镜的狙击步枪数量不多而已。

瞄准镜架的轨座是在机匣后上方两侧用机器锻压出的凹槽,瞄准镜架是分叉式的,安装瞄准镜后,不阻碍机械瞄具的瞄准线。配用的光学瞄准镜于1940年定型,瞄准镜长167毫米,视场为4°,放大倍率为3.5,镜体短小,采用三柱式分划。

该瞄准镜不具备焦距调节功能,这是因为当时苏联的光学器材生产水平较低,难以保证调焦环的密封能力。瞄准镜安装在步枪上的位置偏后,为的是不阻碍使用桥夹装填枪弹。

SVT-40曾有一种全自动型,名称是“1940型托卡列夫自动枪”,缩写为AVT-40,能够连发发射。据说该步枪可配用15发容弹量的弹匣。

但AVT-40连发发射时弹膛容易过热,且会导致抛壳失败,这大概是由于苏联弹药在战时的质量较差的缘故。此外连发发射也会导致部件寿命缩短。枪托的较细部位易破裂。为解决这个问题,也曾尝试采用不同类型的木材,但最终都无法解决。

AVT-40投产不久,就于1943年8月撤装了。1940年9月,曾少量生产了托卡列夫式卡宾枪(据说订单仅3000支),该枪虽然属于SVT-38的卡宾型,但却采用了最新的SVT-40上的设计改进。该枪全枪长1070毫米,枪管长470毫米,空枪质量3.6千克。关于该枪的情况资料很少。

另外在战时还有一些前线士兵自己动手“截短”的非标准型卡宾枪。这些卡宾枪是为满足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的巷战中对较短的自动步枪的急需,而将枪管截短至400毫米左右,甚至更短。

装备情况

SVT-38第一次露面是在入侵芬兰的冬季战争(1939年-1940年),许多使用SVT-38的苏军士兵认为该枪在战场上需要一丝不苟地维护,故障也很多,尤其是当雪或沙子渗进枪机后。

SVT-40正是针对前线士兵反映的意见而改进的产品,但在二战中苏军方面对SVT的评价并不高,大多数人认为其可靠性差,结构复杂,维护困难;只有少数的苏军精锐部队对SVT-40评价较高,例如海军步兵(即海军陆战队),认为SVT-40的性能要比莫辛-纳甘步枪好得多。

SVT-40比莫辛-纳甘M1891/30长约50毫米,但质量却减轻了近0.5千克。虽然发射的枪弹相同,射击精度也很接近,但SVT的后坐力却比莫辛-纳甘的要小。但由于总体评价不佳,再加上生产进度较慢,而战时苏联急需提高步枪产量,因而导致最终减产,并提高莫辛-纳甘步枪的生产速度来满足前线需求,所以SVT未能像美国的M1伽兰德步枪那样成为战争中的主角。

但在另一方面,SVT却是苏联的敌人——芬兰和纳粹德国的一种相当受欢迎的战利品,甚至作为军队的正式装备配发给前线士兵使用。

苏联原本在1940年4月决定把SVT-40用作红军的狙击步枪,因而停止生产莫辛-纳甘M1891/30PE型狙击步枪。然而SVT-40的首发命中率较低(与莫辛-纳甘相比),枪口的火焰也很容易暴露狙击手的位置〔主要由于SVT-40步枪枪管要比莫辛-纳甘的短〕,此外,该枪在严寒的天气下并不可靠。

最后还是在1942年决定重新采用莫辛-纳甘M1891/30PE型狙击步枪作为制式狙击步枪,而原本为SVT研制的1940型瞄准镜由于结构简单,易于大量生产,被重新命名为PU瞄准镜,并作为莫辛-纳甘M1891/30PU型狙击步枪的标准配置。只有部分SVT狙击步枪作为莫辛-纳甘M1891/30PE型狙击步枪的补充一直服役到战争结束。

SVT半自动狙击步枪同莫辛-纳甘狙击步枪相比,成功之处在于大大提高了射速。苏联英雄Lyudmila Pavlichenko中尉使用SVT狙击步枪在敖德萨和塞瓦斯托波尔成功地进行了三百零九次射杀〔苏方数据〕。

芬兰军队在冬季战争中缴获了数千支SVT-38步枪,他们认为SVT-38的火力强大,只是“偶然卡壳而已”,而导致卡壳问题的部分原因可能是苏军使用的润滑油在寒冷天气下会冻住枪机。芬兰军队很喜欢使用SVT-38,即使在二战结束后,仍有许多SVT-38用于射击训练。

德国军队也在二战中广泛使用缴获的SVT步枪,还有一些被送回德国做进一步研究,为德国研制半自动步枪:Gew43步枪提供摹本。虽然德国不像芬兰那样也自己生产7.6254毫米R枪弹,但他们缴获的弹药很充足,而SVT的射击精度高,战斗射速比毛瑟步枪高得多。

由于SVT在德军中的使用量非常大,以至于德军为这些苏联步枪重新命名德国型号并配发给前线部队,其中SVT-38被重新命名为SIG。258(r),而SVT-40则称为SIG。259(r),SVT-40的狙击型为SIG。Zf260(r)。

评价

总体而言,SVT并不比美国的M1伽兰德步枪差(在某些方面,如供弹方式等,甚至优于M1步枪),而且比早期的德国Gew41半自动步枪明显要好得多。但由于SVT-40结构比较复杂,使用后擦拭非常困难,而偏偏当时苏联生产的枪弹使用的发射药具有腐蚀性,如果不勤加保养会导致枪的可靠性降低。

另一方面,当时苏联步兵教育程度低,而且训练水平不足,在对枪支的保养方面没有精锐部队那般专业,于是就认为这种枪不好用。而训练水平和教育程度都相对较高的精锐部队,如海军步兵,则认为SVT-40比莫辛-纳甘步枪好得多,两种素质不同的部队得出两种不同的结论,这就很能说明问题。

SKS半自动步枪

SKS(又称СКС)半自动步枪是前苏联著名枪械设计师谢尔盖·加夫里罗维奇·西蒙诺夫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设计、1946年定型,装备苏军的半自动步枪,亦称SKS,即西蒙诺夫自动装填卡宾枪的缩写。也有称为:SKS半自动卡宾枪。

SKS半自动步枪是第一支发射前苏联7.6239毫米M43中间型威力枪弹的步枪。SKS半自动步枪是一种自动装填子弹步枪,采用普通结构的导气式武器,配有剑形刺刀。它具有结构简单,刚度好等优点,是一支性能良好的武器。

结构特点

西蒙诺夫步枪是一种采用普通结构的导气式自动原理。导气装置无气体调节器,活塞通过推杆抵在枪机框上,活塞后坐行程小于机框的行程,故该枪的自动方式属于活塞短行程。采用的枪机偏转式闭锁机构刚度好,结构简单,便于生产,勤务性也比较好。

击发机构属于击锤回转式,由击锤和击锤簧、击针和击针销等组成。发射机构属于半自动发射机构,由阻铁和阻铁簧、扳机和扳机簧、扳机轴、扳机连杆、不到位保险、单发杆等组成,并结合在发射机座上。其中单发杆能在枪机后坐压倒击锤的同时将扳机连杆向下压,解脱阻铁,扣住击锤,确保单发射击。

该枪有空仓挂机机构。当弹仓中枪弹射完后,托弹簧使托弹板上升至最高位置。托弹板凸齿顶起空仓挂机板,并使其对机匣底面的突出量不大于2.25毫米,于是支撑面挡住枪机的推弹突笋并阻止枪机复进,以便射手及时从上方装弹。

该枪的不到位保险是在枪机未确实闭锁前,不到位保险阻铁控制扳机连杆在上方位置,使其对准发射机座上的导棱。此时扣不动扳机,不能击发,形成不到位保险。另外,不到位保险阻铁中部有一凸起,当枪机未确实闭锁时,不到位保险阻铁处于上方位置,该凸起与击锤卡槽扣合,使击锤不能向前回转。此时,即使扳机连杆对正阻铁,扣压扳机也不能击发,因此,也形成了不到位保险。

手动保险由保险机组成。保险机位于保险位置时,其限制面挡住扳机。扣压扳机时,仅有不大于2~3毫米的行程。当膛内有弹时,击锤处于后方位置,阻铁不会被推动,击锤不能解脱而形成后方保险。但当膛内没有枪弹、击锤处于前方位置时,却没有前方保险。此时,如果机框由于意外的原因向后运动行程较长,以致当其向前复进时会把弹仓中最上面一发弹推入弹膛,形成待击状态,故要特别注意。

装备情况

SKS半自动步枪曾被许多社会主义国家采用。除前苏军外,该枪还为东欧华约组织国家军队所装备。前苏军撤装后,部分东欧国家仍装备使用。

此外,埃及、也门、印度、印度尼西亚、朝鲜、巴基斯坦和越南等国也引进了此枪。南斯拉夫曾进行仿造配发部队,称M59/66半自动步枪。中国1956年引进了前苏联的全套技术资料引进仿制,略有改进,定型称为56式半自动步枪。

SKS半自动步枪在世界上盛行多年,堪称是历史上成功的一支半自动步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