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党员干部道德建设学习读本
45761200000010

第10章 党员干部加强道德建设必须模范遵守生活道德

本章将讨论一下党员干部生活道德修养方面的问题。在开始讨论之前,还是让我们看两个实例吧。

第一个是古代的。“举案齐眉”这个成语就从这个故事中来的。后汉时期有个叫孟光的女孩子,到了出嫁的年龄,父母给她找男朋友,她总是不中意,问她为什么,她回答说:“只有像梁鸿那样品德高尚的人,我才能嫁给他。”梁鸿为人正直诚实,从太学读书回乡,乡里有许多人家都想把女儿嫁给他,他都一一拒绝了。这次,听了别人传说的孟光的话后,很受感动,便登门前去求亲。与梁鸿结婚以后,孟光天天盛装打扮,穿戴非常华丽。梁鸿看到以后,很恼火,一连七天不和孟光说话。孟光问丈夫为什么不理她,梁鸿说:“我本打算找一个可以同我到深山里一起吃苦过日子的妻子。现在你这样涂脂抹粉,穿红戴绿,怎么行呢?”孟光说:“我正是想试一试你的志向是不是像别人说得那样,我早就准备好了隐居时劳动的衣服了。”紧接着,孟光就卸下头饰,换下绸衣,穿起粗布衣服,动手干起活来,把家中的一切收拾得非常利落。梁鸿高兴地说:“这才是我的好妻子啊。”后来,夫妻两人到霸陵山中生活,梁鸿耕田,孟光织布,夫妻俩恩恩爱爱,生活得非常幸福。再后来,他们东出潼关,路过京师,看到了崔巍的宫殿,便联想起民生的疾苦,写下了著名的《五噫之歌》。最后,他们到了江南地区,住在一个叫皋伯通的大户人家的廊房里。这时,梁鸿每天外出给别人舂米,挣一些工钱,夫妻俩过着清苦的日子。每天做完工回家,孟光早已把饭菜准备好了,她给丈夫端饭的盘子(古人称作“案”)举得高高的,跟眉毛一样平,然后夫妻俩才吃饭。此情此景,使房东皋伯通感到非常诧异。他们夫妻相敬如宾,直到寿终。

第二个实例是和刘少奇同志有关的。刘少奇反对动不动就向国家伸手的作风,更讨厌老是占公家便宜的行为。1955年,在他的机要秘书办公室,放着一个大收音机,家里的孩子们常常去那里听收音机。机要秘书杨俊出于保密工作需要,就和一个单位联系,表示想用一个大收音机换几台性能差一点的收音机。单位很快送来了几台收音机,杨俊就在孩子们的房间放了一台,几个孩子都很高兴。刘少奇知道后,马上把杨俊找来,问了事情的经过,要求杨俊马上把收音机退回去。杨俊了解刘少奇的脾气,马上把收音机退了回去。

还有一次,刘少奇外出回来,老远就听到孩子们兴奋的叫嚷声。进屋一看,原来孩子们围着一台电视机在看节目。当时电视机在国内还是稀罕的、高级的娱乐品,刘少奇家里过去没有。他边看边问:“是从哪里来的?“是××单位送来的。”孩子们回答。刘少奇皱了皱眉,没有说话,看了一会儿就走了。过了两天,他把孩子们叫来,对他们说:“电视是公家送来的,我们不应当据为己有。再说我身边有许多工作人员和警卫战士,我们应当让大家都有机会看到电视,你们说,电视应该放在哪里呢?”孩子们想了想,认为食堂地方大,又有许多人在那里吃饭,便异口同声地说:“应当放在食堂里。”

不要说收音机、电视机这样的大件,就是很小的东西,刘少奇也公私分明,一丝不苟。刘少奇出差时,总是自带行李和用具。一次,他到广州出差住在陶铸家里,陶铸为他准备了新被子和洗漱用具,他都让工作人员换成自带的。

刘少奇不仅对自己要求严格,说到做到,以自己一尘不染的人生,为周围人和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还要求身边的工作人员遵守纪律,公私分明。有一次,他到杭州等地视察。每到一处,他都嘱咐随从人员要遵守制度,不收礼,不吃请。开始,随行的同志觉得喝点招待茶、抽点招待烟是小事,甚至是合情合理的。后来,他们看到刘少奇无论走到哪里,都是自带茶叶和香烟,便都学着这样做,培养自己严于律己、廉洁奉公的作风。

刘少奇等革命前辈虽然职位很高,但他们都能像一个普通公民一样遵纪守法,以自觉遵守法律和纪律的模范行动,维护法律和纪律的权威和尊严,使法律和纪律在自己身边得到顺利执行。

讲述上面两个古今实例,是想表达这样一个意思:家庭美德、生活美德,是一个人必备的道德修养;对党员干部来说,加强道德建设必须模范遵守生活道德。

一、生活道德建设的意义与原则

生活道德主要是指日常生活中的道德,是人们在生活领域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这里所讲的生活道德主要是指党员干部日常生活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生活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在人们的生活领域的道德的具体体现和运用。

生活道德也是相对工作道德而言的,两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首先,“工作中的道德”和“生活中的道德”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一个人在工作中的道德表现,是他在日常生活中长期积累的道德建设水平的体现和反映,是日常生活中修炼而成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建设升华的结果;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道德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促进他在工作中的道德水平的提高。同样,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道德水准,又是他在工作实践中的道德的继续和延伸,工作中的道德水平的提高又有利于推动他在生活中的道德水平的提高。实践证明,一个不守职业道德的人,一般也是不遵守社会公德的人;一个不遵守社会公德的人,也常常是不遵守职业道德的人。可见,二者是相互衔接,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其次,“工作中的道德”与“生活中的道德”所规范的领域和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二者是有区别的。工作中的道德所规范的领域主要是职业生活,属于职业道德范畴;而生活道德所规范的领域主要是日常生活,属于个人生活道德范畴。二者又是不能完全等同的,并非工作中遵守职业道德的人,就一定是生活道德高尚的人,遵守生活道德的人,也未必是遵守职业道德的人。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在工作中尚能严格要求自己,而在日常生活中却不大检点,就能说明这一点。

(一)生活道德建设的意义

第一,党员、尤其是党的干部的生活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声誉和形象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整个社会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生活领域在不断拓宽,生活方式在不断发生变化,生活的空间也在不断扩大。党员干部必须适应这种变化和发展,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在社会生活、家庭生活、个人生活中起表率作用。党员的生活道德水平的高低,不只是个人的行为,更重要的是一种社会行为。每一个党员特别是党的干部都是党和政府的一个代表。群众往往通过每一个具体的党员或干部在生活中的所作所为来评价和判断我们的党、我们的政府。如果党员个人的生活道德水平高,就会给党和政府带来良好的影响,如果他们的生活道德水平低,就会给党和政府带来坏的影响。所以说,党员干部的生活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声誉。

第二,党员、尤其是党的干部的生活道德水平直接影响到工作效率的高低和管理工作的成败。

工作目标的实现,除了正确决策的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认真执行,科学的工作方法的运用,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以外,一个最核心、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党员干部必须以身作则,起模范带头作用和表率作用。党员干部的表率作用和模范带头作用不仅表现在工作中,更直观地表现在他们的生活中。尤其是一个干部,其生活道德水平的高低,生活质量的好坏,对于领导与管理工作中影响极大。如果他的生活道德高尚,在社会生活、家庭生活、个人生活中都能起模范带头作用,表现出高尚的道德情操,那么,人民群众就会赞赏他的崇高品德和高尚行为,因而他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就高,就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就容易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这样也就容易推动工作顺利进行,容易实现工作目标。如果他在社会生活中霸道、在家庭生活中横蛮、在个人生活中品行卑劣,表现出为人们所齿冷的道德行为,那么,他就必定会被人民群众所唾弃,绝对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他的工作也很难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这就必定会影响行政效率、效益的提高和从政目标的实现。

第三,党员、尤其是党的干部的生活道德水平直接影响到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

党员尤其是党的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受到人民群众的密切关注,他们的优良作用和美好行为必定会得到人民群众的称赞,他们在生活道德中的高尚情操必然会得到人民群众的赞赏,他们的崇高道德行为必定会影响整个社会,他们的美好行为必定被人民群众所接受。人民群众也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仿效他们的为人处世的行为,并以此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样,他们的缺点和错误也会受到人民群众的批评和谴责,他们的所作所为不仅会影响到一些人的行为,而且可能使一些人自觉或不自觉地效仿。如果一个党员干部生活过于豪华、过于奢侈、过于超前、过于超出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这就必定会导致干部和群众生活水平差距过分悬殊,必定会引起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使人民群众对干部产生离心倾向,并进而对党和政府产生离心倾向,也必然会导致干群关系紧张。如果一个干部道德品质恶劣,在社会生活、家庭生活、个人生活中腐败、堕落、颓废、糜烂,就必定会遭到周围群众的唾弃。这就必然会导致人民群众对政府官员的强烈不满,还可能引发强烈的愤怒和反抗情绪,从而很可能引起社会的不稳定和动荡,影响政府的管理和国家政权的巩固。因此,党员干部的生活道德问题不是小问题,而是关系到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关系到国家政权的巩固和发展的重大问题。“那些真正伟大的人物从来不蔑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小事情。即使常人认为很卑贱的事情,他们也会满腔热情地去干。”(《品格的力量》,(英)塞缪尔?斯迈尔斯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7月版,第7页)党员干部、尤其是党的干部必须充分考虑自己对社会的影响,认真考虑自己的所作所为能否为人民群众所接受。

党员干部职业的特殊性和自身在社会生活中的特殊地位,要求必须随时随地注意个人的形象,因为党员干部的形象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如果一个党员干部在生活上不检点,或整天花天酒地、灯红酒绿,或坐豪华车、或住高档房、或奢侈庸俗、或糜烂腐败、或宿妓嫖娼等等,必定会影响个人形象,损害自己在下属和群众中的形象,削弱自己在下属和群众中的威信,其最终结果是个人必定会受到党纪国法的惩治。个人受点损害事小,如果因此而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重大损失,问题就大了。

综上所述,党员干部的生活道德建设并非小事,而是事关党和政府形象和声誉的大事,是事关国家、社会稳定和安定团结的大事,是事关国家政权的巩固和发展的大事。提升生活道德水平,是加强党员干部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生活道德建设的原则

生活道德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则,并运用这些规律和原则来指导自己的行动。2007年初,胡锦涛同志在中纪委七次全会上强调,要在各级领导干部中大力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并明确要求“生活正派、情趣健康,讲操守,重品行,注重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对于广大党员、尤其是党的干部来说,生活道德建设还有自己独特的规律和原则。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字:慎、恒、正、拒。

第一,慎。慎即谨慎、慎重。在日常生活中,一般人都会放松警惕,不像在工作中那么专注,那么执著,那么慎重,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对于党员干部来说,由于自己所处的地位、所担负的责任不同,再加上工作性质和特点不同,就不仅在工作中要采取十分慎重的态度,而且在生活中也需要保持慎重态度。党员干部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慎重,主要是应做到:慎言、慎行。

要做到慎言。在各种场合说话要谨慎,要经过深思熟虑,不要信口开河。要做到慎言,主要应做到以下三点:一是慎玩笑。风趣幽默的玩笑可以活跃气氛,使人轻松愉快。但是作为党员干部,开玩笑时一定要采取十分慎重的态度。不要开无聊、无耻下流、伤人自尊心、与工作无关、有痛苦悲伤生理缺陷、心理疾病之类的玩笑。二是慎蜜言。听一点“甜言蜜语”当然是令人高兴和惬意的事情。但是,切切不可把自己的语言固定在“甜言蜜语”这一语言模式上。本来自己无法办到的事情,却用甜言蜜语哄骗人家,耽误了人家的事也不感到愧疚,人家也一定会感到很失望;本来是人家的弱势,却硬说是人家的优势,无异于往人家的伤口上撒盐;本来对对方的行为嗤之以鼻,而嘴上却大加赞赏,口是心非。这都是道德品行不高的语言行为,切不可为。作为党员干部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都要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嘴上说的和心里想的应该一致,不能言不由衷。三是慎抱怨。党员干部在工作中、生活中都会碰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事,发发牢骚,说几句抱怨的话也是正常的事。从心理学上讲,这叫做心理宣泄。对党的干部来讲,要正确对待下属和群众的抱怨和牢骚,不能一听到下属发牢骚就大动肝火。一般不要轻易发牢骚,更不要不顾对象、场合、地点、方式乱发牢骚,有意见、有问题要尽量通过正当途径反映,使问题得到解决。“牢骚太甚防肠断”,说的就是要少发牢骚。牢骚多了,在群众中的威信就低了,在领导心目中的印象中就差了,做正事的精力就少了,完成工作任务的质量就低了。

要做到慎行。党员干部要经常对自己所负责的工作采取措施付诸实施,这当然要非常慎重。这里所讲的慎行,主要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生活态度要慎重,尤其要做到慎嗜好、慎习惯、慎交往、慎花费。一是慎嗜好。个人嗜好人皆有之。或嗜吃喝,或嗜穿戴,或嗜字画,或嗜古玩,或嗜名车等等,五花八门,无奇不有。作为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偏好,一般属于个人行为,无可非议。但作为党员干部,在个人嗜好方面必须注意:有正当的嗜好,不能有不良嗜好;正当嗜好也应该适度,不能不加任何限制地任其发展;嗜好应该是自己掏钱去满足,不能用公款来满足个人嗜好;警惕有人利用个人嗜好来图谋不轨,或进行行贿。党员干部尤其要慎重对待自己的嗜好。党员干部位高权重,个人嗜好往往容易超出个人范围。所以,必须高度重视个人嗜好问题。要警惕因个人嗜好而在自己管理的部门或单位酿成一种祸患。俗话说,“上有所好,下必甚矣”。因此,不要把自己的嗜好仅仅看作是个人行为,而应从政治影响和社会影响上慎重地进行选择,并加以限制,努力做到喜群众之所喜,恶群众之所恶。要警惕社会上个别人投领导干部之所好,为己所用。党员干部身上的某种嗜好,常常是疏于防范的薄弱“环节”,如果不检点必定会被不法之徒从中打开进攻的缺口。二是慎习惯。习惯与道德情操紧密相关联,不同的习惯,大都包含和孕育不同的道德。良好的习惯越多,道德情操就愈高尚完满,抗御诱惑的能力就越强,拒腐防变的力量就越大。不良习惯越多,就越侵蚀人的灵魂,降低人的道德水准。三是慎交际。在日常生活中的交朋会友等社交活动中要择善而交。习近平同志曾经对“小节无害”论有过精辟的分析。他告诫党员干部要慎重对待交友,择善而交,要“注意分寸,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要慎同餐、慎同行、慎同事,还要学会包公的‘黑脸’,该拒绝的时候就要拒绝,不要被人情和面子所累。”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古今有识之士都主张交际要有选择。提出要多结交“道义相砥,过失相规”的“畏友”和“缓急可共,生死可托”的“密友”,而不可交“甘言如怡,游戏征逐”的“昵友”和“利则相攘,患则相倾”的“贼友”。作为党员干部一定要认真地选择好交际对象,不要结党营私,不要“傍大款”。交友要有原则。要有原则地培养个人友情,坚持原则重于私情,决不徇私枉法,以私情损害公利。四是慎花费。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控制自己在金钱上的花费,该花的花,不该花的一分也不要花。各种花费要有意义:赡养父母不应吝啬;抚养子女不要太小气,也不能太大方;救贫助困是应尽责任。

第二,恒。恒就是在生活道德建设方面要有恒心,要有长久不变的意志,也就是要加大持久力,坚持不懈地进行思想改造和道德建设。

毛泽东同志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指出:“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生活道德情操的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经过长期不懈地努力才能保持思想道德的纯洁性,“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是周恩来同志一生保持个人魅力的法宝,也是他对我们广大党员、干部的谆谆告诫。因此,党员特别是党的干部一定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不懈地加强生活道德建设,终生遵行社会主义生活伦理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不能虎头蛇尾,不要出现“59岁现象”,即使退休,也要始终不渝地坚守高尚的道德情操。

第三,正。正即正身、正己。也就是指在日常生活中要严格要求自己,严守生活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

要做到正理、正行。一是正理。正理就是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正确的道理。身为党员干部,无论公事还是私事,无论工作中的事还是生活中的事,都要站在“理”上。尽管手中掌握着权力,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不应该玩弄权力,而应该以权力服从道理,做一个文明的、讲理的掌权人。二是正行。正行就是指无论干什么事都要端正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所作所为符合社会主义生活伦理道德的基本要求。

第四,拒。拒即自觉拒绝各种腐朽生活方式的腐蚀,自觉抵御各种诱惑,做到“出污泥而不染”。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婉拒、严拒、怒拒或抗拒、必要时甚至要立即通知有关部门予以打击。应当说,当前我们的大多数党员干部还是廉洁的,在生活上也是检点的。但应该明确,道德修养是以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为前提的,是党员干部自觉改造自己主观世界的过程,它靠的是自律,而不是强迫。广大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要时刻检点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做到台上和台下一个样,工作时间和业余时间一个样,有监督和没有监督一个样,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二、党员干部要带头弘扬传统美德

(一)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人类社会就像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样,一代代繁衍生息、延续发展。每一代人的活动,都是与前一代人相联系的。两头(幼小和老年时期)“人养”,中间(青壮年时期)“养人”,这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自然规律。每个人在家庭生活中,每个人都要承担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和对儿女的哺育、教育的责任,这是家庭美德的基本要求。

大家都知道,家庭是以婚姻、血缘和收养关系为基础的一种社会生活组织形式。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存在于家庭之中调整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原则规范,就是家庭道德。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家庭道德,是以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志同道合、平等相亲为根本特点,因此又可称为家庭美德。家庭美德属于家庭道德范畴,是指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家庭美德,是调节家庭成员之间,即调节夫妻、父母同子女、兄弟姐妹、长辈与晚辈、邻里之间关系的正确行为规范,也是调节家庭与国家、社会、集体之间关系的科学行为准则,还是评价人们在恋爱、婚姻、家庭、邻里之间交往中的是非、善恶、美丑的行为标准。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家庭美德既是对中华民族优秀家庭美德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对社会主义的新型家庭关系、新型家庭生活的伦理上的概括。弘扬家庭美德是每个人都应当履行的基本义务,党员干部更应当在弘扬家庭美德方面为一般群众做出表率。

我国古代文献《稗史》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15岁的原毅,其祖父年老体衰,不能行动。原毅的父母很厌恶这个老人,命令原毅悄悄地把祖父抛弃到山野中。原毅深知不应该这样做,又一时无法违抗,便编了一只筐篓,把祖父背到僻静处安顿妥当,然后背着空筐篓回家,一本正经地把筐篓收藏起来。父母说:“这筐篓不吉利,还收起来干什么?扔掉它。”原毅说:“不,不能扔掉!将来你们老了,我也要让我的儿子背它,应该收藏好!”父母一听,茫然了半天才省悟过来,忙把老人接回家来供养。这个故事值得我们深思。一个人从在母腹中孕育到长大自食其力,其父母、长辈不知要付出多少辛苦,倾注多少心血!唐代诗人孟郊作的流传千古的名诗《游子吟》写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它情真意切地歌颂了贫寒之母对爱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无限的慈爱。草木有情,人孰能无情?我国劳动人民历来都把孝敬长辈作为对人进行道德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今天,尊重父母,赡养老人,更是我们必须履行的社会义务和自觉遵守的家庭道德规范。任何不孝敬长辈,甚至歧视长辈、虐待年老长辈的行为,都要受到舆论和道德的强烈谴责。当然,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孝敬长辈,与封建社会里的“父要子死,子不得不死”之类的愚孝有着根本的区别,体现的是一种新型的、民主的、和睦的家庭关系。

孝敬长辈,要始终如一,不讲条件。不论长辈在经济收入、劳动能力、身体状况等方面发生何种变化,子女对长辈的孝敬之心不能变。不能长辈有钱时笑脸相迎,无钱时白眼相对;有权时毕恭毕敬,无权时轻慢冷淡;身体强健可以帮助做家务时亲亲热热,年老体衰需要予以照顾时就怨言百出。首先,年老长辈安度晚年,需要有物质条件的保障,目前社会上也主要以是否提供必要的财物,作为判别子女是否尽到赡养长辈的法律义务和道德义务的标准。同时,精神赡养也是不能忽视的,不能“只管生活费,不问喜和忧”。精神赡养有时甚至比物质赡养还重要。因此,做子女的应在提供物质赡养的同时,努力使长辈保持愉悦的心境,并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鼓励他们适当参加有益的娱乐和社会活动。要尊重长辈的正确意见,有虚心向长辈学习的好品质。这对长辈来说是最大的安慰。长辈提意见,一般来说总是为了下一代好,为了家庭生活幸福,子女应认真考虑,虚心接受。即使长辈的意见是片面的,特别是有些老人因生理、心理原因容易产生固执、唠叨等毛病,所提的意见可能是错误的,也应当和颜悦色地加以耐心解释。对于丧偶的老人,晚辈应尊重他们的心愿,支持他们再婚。当长辈患病时,更应注意精神护理,给予耐心细致的开导和劝慰,使长辈始终感到自己生活在和睦、温暖的家庭氛围之中。孝敬长辈的一个更高要求,就是不辜负长辈特别是父母的期望,努力掌握知识,砥砺品行,立志成材成器,为国家、为社会多做贡献。这会给长辈、特别是父母带来更大的、更深层次的宽慰和满足。

教育子女,把他们培养成祖国有用之材,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父母要把子女养大成人,首先必须在生活上抚养他们,让他们有合理的营养和整洁的衣着等,使他们身体健壮结实。对于子女的成长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这一点,绝大多数父母都能做到。主要问题是,如何在思想道德方面教育子女。当然,这种教育也是学校、社会各方面的义务,但社会教育不能代替家庭教育。家庭是子女最初的生活环境,父母又是子女最先接触、最亲近、最频繁地受影响的人。因此,父母可以说是子女最早的也是教育时间最长久的教师,一定要名副其实地担当起教育好子女的责任。父母教育子女,不仅要讲道理,更要以实际行动教育、感染和影响子女。青少年的可塑性大,模仿性强。父母的一言一行,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从子女身上,可以看到父母的影子。列宁是在一个充满勤奋与和谐气氛的家庭里长大的。他的父亲是一个性格坚强,工作勤奋,把终生献给了公共教育事业的人。他的母亲则是个读书颇多,待人接物周到而亲切,具有超凡毅力的人。他们的孩子从小受到家庭的良好影响,长大后都成了革命者。现在,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年轻父母容易犯对子女娇生惯养的毛病,什么都按“独苗苗”的性子办,好吃的尽他吃,好穿的尽他穿,百依百顺,一味迁就。结果,不但会使孩子逐渐养成自私、骄横、无礼的毛病,以及好吃懒做、不爱惜东西等坏习惯,还会对子女今后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当前媒体上经常披露的一些“富二代”、“官二代”、“星二代”违法犯罪的案例,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因此,父母在养育孩子的时候,应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和俭朴生活的习惯,鼓励他们自强自立,积极向上。这既是对子女的未来负责,也是对国家的未来负责。高尔基说:“单单的爱孩子,老母鸡也会做。可是要善于教育他们,却是一个伟大的公共事业。”所以,要教育好子女,做父母的首先必须提高自身的文明素质。

(二)男女平等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把家庭美德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一个着力点,并且严格规范了家庭美德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指出:要大力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鼓励人们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这也为党员干部加强家庭美德建设指明了方向。

这里,谈谈男女平等方面的一些问题。

首先,要尊重和保障妇女的权益。尊重妇女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必然结论,也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内容。我国历史上“男尊女卑”、“夫为妻纲”、“三从四德”等封建礼教,使妇女深受夫权束缚。再加上君权、神权、族权的压制,妇女一直处于被压迫的地位,很难走出家庭,在社会发展中有所作为,更谈不上妇女的尊严、人的尊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妇女的社会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有了显著提高,而且在恋爱、婚姻、家庭生活方面也拥有了充分的自主。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现实中仍然存在着大量事实上的不尊重妇女的现象,个别地方还相当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劳动就业方面,一些单位和部门毫无理由地不愿招收女性,限制女性比例,在改革和优化组合中不适当地裁减女职工,女职工再就业难度较大,一些地方甚至提出“女人回家去”的口号。二是在科技文化教育方面,女性整体受教育的机会仍然大大少于男性。在农村,不论是失学、辍学儿童,还是成人文盲、半文盲,都是女性占有较大比例。在各种技术培训、职业培训和成人教育中,女性明显少于男性。三是在参政议政方面,女性力量仍然很弱。女性入党难、提干难,对女干部的培养和重视不够,这些老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由于缺乏公平竞争机制,使得许多参政议政能力和领导能力强的妇女无法走上合适的岗位显露才干。四是在妇女权益保障方面,一些企业一味追求高额利润,对女工缺乏起码的劳动保护措施,一些“外来妹”被歧视、被侮辱的现象比较严重。一些农村女孩和女婴母亲被遗弃、歧视。一些服务行业、商业广告、影视书刊、电脑网络为了赢利,不惜损害妇女的形象和尊严。五是在婚姻家庭方面,仍然存在着包办婚姻、买卖婚姻、寡妇改嫁难、家庭暴力的问题。随着外出务工经商的人越来越多,家庭危机现象也多起来,其中受害者多是妇女。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真正的解决,势必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进程。这就必然要求广大党员、党的干部,要做实现男女平等的模范,在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带头尊重和保障妇女的权益,为妇女全面走向社会创造平等的机会和条件。

其次,要树立生男生女都一样的新生育观。男女比例保持平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必要条件。从生理角度看,生男生女完全是一种自然的过程,男女除了性别不同外,男子并不比女子有什么生理优势。从家庭角度看,女子在照顾老人、抚养子女、操持家务等方面发挥着男人替代不了的作用。从社会角度看,一个人事业是否成功,关键取决于自己的努力,女子建功立业的大有人在。从我国古代替父从军传为美谈的花木兰,到现代西方女强人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还有韩国当代女政治家,曾任新国家党领袖,现任韩国第18任总统的朴槿惠。从古代女诗人李清照,到现代大文豪冰心。从“当代保尔”张海迪,到真情为他人的优秀女工李素丽,体坛女冠军、女政治家、女将军、女企业家、女科学家、女作家、女艺术家比比皆是。但在现实生活中,确有一些人仍然存在着重男轻女的陈旧观念,丢弃女婴、看不起女孩的现象时有发生。我国封建社会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就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个“后”指的是男孩,而不是女孩。在持这种观念的人看来,嫁出去的女子如泼出去的水,是不能栽根立后的。在经济、科技、文化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仍然抱着这种陈腐观念过日子是非常愚蠢人、非常错误的,也是非常可悲的。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与邓颖超夫妇,一生都没有亲生孩子,但他们把革命烈士的遗孤作为自己的孩子,精心照料和培养,为全国人民的幸福贡献了自己的一生。事实表明,一个人只要胸怀宽广,志存高远,服务他人,奉献社会,就一定能够实现人生目标和价值,得到社会的尊敬。

再次,要自觉实行计划生育。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人口数量一直高居世界首位。邓小平同志多次指出,人口国情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人口政策是带有战略性的大政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是中国的重大战略决策,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江泽民同志也反复强调,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把人口问题放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首要位置。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目前的人口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当前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人口规模过大并继续膨胀、低生育水平还不稳定,提高人口素质,任重道远。计划生育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它对于减轻人们尤其是妇女的家务劳动负担,对于使我国的人口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逐步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对于保障母亲健康,保障儿童和青少年健康成长,对于大力倡导移风易俗,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素质,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行计划生育、优生优育政策,需要全体公民的共同努力。要继续破除“男尊女卑”、“多子多福”等封建落后观念,靠政策发展,靠科技进步,靠勤劳致富。计划生育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更不是女方一个人的事情,男女双方都有采取计划生育措施的义务。所以夫妇双方要相互配合,不能把计划生育的责任都推到女方那里去。另外,采取计划生育措施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讲究科学。

三、党员干部要带头遵守家庭美德

(一)夫妻和睦是维系夫妻关系的重要条件

在家庭关系中,夫妻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夫妻之间只有做到互敬互爱,实现在感情和生活上的和谐,才能充分享受家庭生活的幸福。

要互尊互助。互尊,就是夫妻之间要尊重对方的人格、工作、意见、爱好、亲友等,任何一方都不应把自己凌驾于对方之上。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如果把这种区别硬搬到家庭生活里,就不能平等地对待自己的配偶,以致歧视、虐待对方,引发“大男子主义”或者“气管炎”(妻管严),那是无论如何也搞不好家庭关系的。只有双方都尊重自己又尊重对方,才是平等基础上的互相尊重,也只有这样的互尊,才能增进夫妻之间的互爱。互助,就是夫妻间要经常关心、了解对方工作的成绩和困难,并给予鼓励和支持,做到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夫妻在生活上的互相帮助,主要体现在家务劳动上的互相照顾、共同承担。倘若丈夫回家跷起二郎腿,什么活也不干,或者妻子娇气十足,把家务全推给丈夫,都是不妥的。这种家务劳动上的不平等关系,不可能获得对方真正的爱。许多婚姻生活美满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当一方忙于家务时,另一方在旁积极相助,被帮助者就会产生一种生活的甜蜜感。特别是在对方身体欠佳,甚至失去料理生活能力时,另一方更应主动承担家务劳动,对配偶体贴入微。

要互信互谅。在夫妻感情上,互相信任的主要表现是以诚相见。只有以诚相见,才能做到有事共同商量,有困难共同克服,有缺点互相纠正,才能互慰互勉,和睦相处。中国有句老话,叫做“长相知,才能不相疑;不相疑,才能长相知”。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一看到配偶与别的异性接触,就疑神疑鬼,把正常的男女交往误认为不正常,其结果往往在夫妻双方感情上形成一条无形的鸿沟。还有的已婚男女,在与异性交往中有失检点,甚至超出了正常的界限,这势必给夫妻关系蒙上一层阴影。这些,都是不正常的,应当引以为戒。

夫妻之间在互信的同时,还要互谅。夫妻之间有着确定的责任和义务关系,这种关系是由一夫一妻制的性质决定的。以爱情为基础平等相待,工作和生活上的相互帮助,是这一婚姻体系对夫妻双方的必然要求。作为行为准则,它不仅为社会主义家庭道德所认可,而且也为社会主义婚姻法所认可。但是,家庭生活较之社会生活要具体复杂得多,仅仅用上述准则来处理夫妻关系是不够的。一般说来,男女双方在恋爱阶段对对方大多能保持一种宽容的态度,如果发生矛盾,双方保持谨慎退让状态。但一旦结婚后,夫妇双方常会产生一种“放松”感,朝夕相处,经常遇到柴米油盐等问题,不可能停留在恋爱阶段那种浪漫之中,这就容易产生许多因家庭“琐事”而带来的纠纷和摩擦。如不妥善处理,互不相让,就容易发生争吵,时间长了,就会影响夫妻恩爱和家庭和睦。所以,在处理家庭“琐事”的纠纷中,要克制自己的不良情绪,注意互让互谅,千万不要为鸡毛蒜皮之类的小事,无休止地争论个“谁是谁非”。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曾在北京六个城区十几家企业进行过一次恋爱婚姻问题抽样调查,结果表明,职工认为夫妻生活中最使人满意的事情,数量由多到少依次是:全家和睦,夫妻感情好,夫妻平等,子女有出息,经济收入上过得去。可见,人们是把夫妻互敬互爱,促进家庭和睦放在家庭幸福的最重要位置。但是,要实现自己的这种美好愿望,不能只停留在企盼之中,需要我们在生活中时时用社会主义的婚姻家庭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这样,良好的愿望才会变成美满的现实。对党员干部来说,在职业行为当中,要做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无私奉献的模范;在家庭美德方面,要做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模范。

(二)勤俭持家是良好家风的重要体现

如何对待和处理家庭经济生活,不仅涉及家庭关系的维系,还关系到能否建立健康文明的家庭生活方式。陈毅元帅在给子女的一首诗中说:“汝是党之子,革命是吾风。汝是无产者,勤俭是吾宗。”勤俭持家是我国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这一传统美德,在我们现实家庭经济生活中的具体要求,就是俭朴节约、合理消费。

勤俭持家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勤,二是俭,即通过勤奋劳动的“开源”和俭朴节约的“节流”来操持家庭经济生活。这两层意思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对广大党员来说,家庭经济收入主要来自工作。勤俭持家的重要内容也就是在家庭生活中坚持俭朴节约。在这方面,我们每个党员干部都应该向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学习。据在他身边工作过的同志介绍,周总理穿的衬衣,除了领子、袖口是另外换上去的外,其他地方则打了许多补丁,颜色都有些发黄了;周总理吃的菜也非常简单,非常节省。他在“衣食”两字上严于律己的高尚行为,实在令人感动和钦佩。当然,讲节俭绝不等于小气,更不能排斥帮助别人。我们有许多党员干部家庭,平时省吃俭用,但在支援灾区人民重建家园和捐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时,却能慷慨解囊。这种节俭与大方相统一的生活辩证法,是那些头脑里塞满利己主义思想的人所无法理解的。

勤俭持家的另一面是合理消费。俭朴节约与适当改善生活是不矛盾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消灭贫穷,不断改善和提高广大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但人民生活的改善,要根据生产发展的水平来决定。就我们每个人的家庭生活而言,也要与自己的劳动收入相适应,让家庭的物质资料、精神资料和劳务的消费,在现有的消费条件和水平上得到平衡发展。要懂得消费知识,如物质生活方面,饮食需要注意热量的适当摄入,荤素的合理搭配,切忌暴饮暴食;服装要整洁、美观,大方、自然等。要注意家庭内消费对象的侧重面,对年老的长辈,在饮食、起居方面应尽心照料;对幼小子女,应重视教育上的合理智力投资。要注意精打细算,量力而行,量入而出,反对盲目攀比、铺张浪费、好吃懒做,奢逸败家。

值得一提的是,在“时间就是金钱”的现代社会,还需要注意与金钱消费相随的“时间的消费”。从社会学角度看,人的时间“消费”模式是人的生活方式的一个指标。不问时间“消费”是否合适的消费,实际上是最不合算的消费。因此,应树立消费的“时间眼光”。如在添置一件昂贵的消费品或进行一项消费性活动时,应问一问自己,有没有相应的时间可供“消费”。又如,在消费品中要努力寻找那些可以“生产”时间的消费品,像洗衣机、微波炉等。再如,应根据家庭生活的全面安排,确立消费的时间和次序。如有的青年同志在刚走上工作岗位后的两三年中,先不考虑购置大件贵重物品,而以有限的财力上业余大学或进行业余研究工作等。合理的时间“消费”,实际上就意味着时间的节省而不是时间的浪费,它理应包括在勤俭持家、合理消费的家庭道德规范之中。

(三)邻里团结是生活和睦的重要环节

由于居住的地缘关系,许多家庭交往较多的是左邻右舍。在邻里之间建立和睦的关系,是建立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和稳定社会秩序的一个前提条件。只要我们大家自觉地按照社会主义家庭道德来处理邻里关系,做到和睦相处,平等相待,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就一定能够营造一种融洽、温暖、祥和、友爱的邻里环境和氛围。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邻里好,赛金宝”。邻里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共同创造充满友谊、和睦的融洽气氛。这种关心和帮助,大量体现在日常生活上。例如,对于老弱病残的邻居,家有青壮年的应该主动帮助干些重活;邻居双职工上下班紧张,家有退休职工的不妨代为照看一下炉火或孩子;邻居家来了客人而主人不在时,周围住户可先代为接待或转达来客的留言;有文化知识和一技之长者,可以为邻居学习以及维修方面提供服务。特别是当邻里发生困难或突遭变故时,更应真诚关心,赤诚相助,给予必要的物质支援和精神慰藉。邻里之间的关心和帮助,还体现在对待共同生活环境上以公益为先,多为邻居着想。如开音响、电视机要掌握时间、控制音量,以照顾邻居的学习和休息;在阳台上浇花,要看看楼下有无晾晒的衣服;对于共用的楼道、走廊、天井等,相邻的住户应多为对方考虑,主动清扫,共同合理地加以利用,决不能“先下手为强”,乱堆杂物甚至饲养家禽家畜。邻里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是社会主义道德在家际关系中的体现,也是加强家庭美德建设的必然要求,必须在全社会、尤其要在广大党员干部中大力提倡。

我国古代曾有一个礼让待邻的生动故事,至今还被人们传为美谈。据《桐城县志略》记载:张英相府旁边有一空地与吴家相邻,吴家盖房子想越界占用。张英家人见有理难争,只得写封家书,向在京城做官的张英求助。张英接到家书,认为事情简单,无需分出高低,提起笔,沾上墨,在家书后面批诗一首:“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接到回信,马上主动让出三尺地基。吴家思忖再三,觉得张家有权有势,却不仗势欺人,显示出超乎寻常的大度,备受感动,于是也效仿张家,向后退让三尺。从此,张、吴两家相安无事,和睦为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由于邻里关系涉及的都是各个家庭的切身利益,加上邻里之间职业、经历和社会地位、经济能力、文化水平、风俗习惯、情趣爱好等存在着差异,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矛盾。要解决这些矛盾就必须以团结为重,互让互谅。否则,就会伤害彼此感情,芳邻变恶邻,睦里变冤家,影响社会安定和家庭生活,有时甚至会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所以,邻里之间产生了生活上的矛盾,要注意正确处理。无理要认错,有理也要让人,互相礼让,互相团结,才能你仁我义,“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丈”,实现邻里和睦。当然,邻里之间还要共同扶持正气,抵制歪风。对邻居中一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的不道德行为,也要心平气和地进行教育和劝导,这也是爱护、团结邻居的一种表现。

关心社区建设,也是搞好邻里关系的重要方面。社区是为邻里服务的,是邻里活动的重要场所。邻里之间许多事情例如公共卫生,安全保卫、环境秩序都需要社区来解决,可以说,社区是邻里的延伸,只有把社区工作做好了,邻里才能真正做到相安无事。现在,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由于人们逐步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过渡,社区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是,社区工作非常琐细复杂,只靠社区工作人员是远远不够的,需要邻里们的关心和支持。因此,居住在社区的党员干部要积极关心社区建设,把社区当成大家共同的“家”,自觉参与社区工作,为创造一个美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