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同志多次强调,一定要把加强党员、干部的道德建设作为党的建设工作中的一个重点。在2006年的“两会”期间,胡锦涛同志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在中共十七大政治报告中,他强调,“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要“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在中共十八大政治报告中,他进一步强调:要“抓好道德建设这个基础,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这些,都强调了道德建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性,强调了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在道德建设中发挥模范作用的重要性,同时也为党员干部加强道德建设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党员干部的道德建设具有广泛性与先进性。坚持道德的广泛性和先进性的统一,是我们党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方针之一。早在1986年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就提出了这一基本方针。2001年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再次强调指出,要坚持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要从实际出发,区分层次,着眼多数,鼓励先进,循序渐进。积极鼓励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大力倡导党员和党的各级干部带头实践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目标。
由于社会中人们的道德需求是多侧面的,道德环境必然表现出多层次性。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客观事实,必然导致人们对道德价值目标的多元选择。在这种情况下,道德建设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既鼓励先进,又照顾多数,把先进性的要求同广泛性的要求结合起来。先进性的要求,是指对社会中的一部分先进分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崇高的道德品质(也可以称之为共产主义道德)在社会上树立为楷模,并大力提倡,用以教育、影响和带动广大群众。而广泛性的要求,是指要按照每个公民必须做到的“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和集体主义、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具体要求约束每一个公民,使之逐步提高到较高的水平。这种广泛性的要求,并不表现为道德要求水准的降低,而是在适应现阶段经济基础需要的前提下,积极引导不同觉悟的人们共同前进,最后使少数先进分子的道德品质转化为大多数人未来的实践。每个党员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把道德建设作为自己终身的课题,模范地实践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同时大力倡导共产主义道德,以保持和发展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与纯洁性。
这一章,我们在探讨“道德”的含义与特点的基础上,先来明确一下党员干部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及其主要内容。
一、道德的含义与特点
“道”与“德”这两个字,在中国很早就有了。“道”字在古汉语象形文字中表示人人可走、四通八达的路径。后来,在先秦典籍中把它引申为一种能指导一切的最高原则。“道”成了表示事物运动变化发展规则和规律的概念。“德”字在古汉语中同“得”字相通,是指实行原则有所得。“道”之内得于己,外施于人,谓之“德”。所谓“内得于己”,是说人们能够认识和把握“道”这种最高原则和道理,使“道”根植在内心之中,身心互得其益。所谓“外施于人”,是把得到的道理施与别人,让众人得其益。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荀子等思想家把“道”和“德”合起来使用,形成“道德”的完整概念。荀子在《劝学篇》中说:“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他认为,只有懂得道理,遵循礼仪等行为规范,才是道德的表现。荀子在《正论篇》中又说:“道德纯备,智慧甚明。”意思是说,只有那种道德纯洁高尚的人,才能发挥其聪明才智。在这里,荀子不仅将道德两字合用,而且对道德的内容作了具体的阐述。他指明了道德是人们处理各种伦常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崇高境界、高尚品质以及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的原则和行为规范。
在西方,“道德”一词源于拉丁语的“摩里斯”(morais),译成汉语是“习俗”、“风尚”的意思,同时又有“特点”、“内在本性”、“规律”、“规定”、“性格”、“品质”等多种含义,同我国古代的道德概念大致相近,指的是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原则、规范和内心的信念,是一种高尚的社会意识。
虽然自古以来中外许多哲人对道德作出过诸多概括,但由于阶级和历史条件的局限,他们都未能对道德作出科学的、全面的定义。只有马克思主义才对道德作出了全面的、科学的解释。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以善恶、荣辱等观念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行为,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原则和规范的总和。这一定义从道德的产生基础、表现形式、影响方式和作用四个方面来揭示道德,是人们全面认识道德的最基本的理论概念。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一样,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产生和形成的。有什么样的经济关系,就将产生什么性质的道德。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经济关系也不断发生变化,与此相适应,社会的道德也表现为不同的历史类型。包括科学技术在内的社会生产力,是形成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物质前提,它最终决定着道德发展的水平。一般情况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并不完全处于相适应状态,所以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并不直接决定道德的水平;另一方面,作为观念形态的道德,与意识形态领域的其他范畴一样,对经济基础具有相对独立性,对上层建筑具有一定的反作用。道德的这一特性,为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立总体水平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道德提供了理论基础。
道德的存在形式,主要是以反映一定经济关系的原则、规范表现出来。而经济关系对观念意识的影响,主要又是通过利益表现出来。正如恩格斯所说:“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因此,道德中常用的真假、善恶、美丑、是非、荣辱、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良心、幸福等观念总是反映一定的经济利益关系,人们可以通过这些观念、原则、规范、范畴,去评价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将反映一定经济利益关系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内化成人们内心的信念,并转化为人们的行为习惯。利益关系也就成为道德理论要研究的基本问题,处理好利益关系是每一个人加强道德建设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道德作为一种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反映着社会和人类发展的要求,反映着特定阶级的利益。道德的内容、特征、发展和演变都是受经济关系制约的,具有人类精神的一般特征。但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又不能仅仅停留在精神领域,它必须借助于社会舆论、宣传教育以及相应的实施机构等,将它们包容在自身之中,成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作为社会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道德既具有相对独立的发展过程,又受制于现实社会的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从而表现出与其他社会现象不同的特征。
道德具有阶级性、历史性和社会性的特点。在阶级社会里,道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由于人们在生产中所处的地位不同,阶级利益也不同,造成了人们生活实践的差别和对立,从而形成不同的甚至对立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任何道德都具有历史性,一定的道德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时代特征的前提下形成,并随着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时代特征的变化而变化。永恒不变的、适用于一切时代的道德是没有的。马克思主义强调道德的阶级性,但并不否定道德的社会共同性。由于同一社会的各个阶级、各个阶层都处于同一社会共同体之中,生活在同一经济发展阶段的人们,有着共同的历史背景,从而形成了人们必须普遍遵守的共同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这就是道德的社会性。
(一)鲜明的阶级性
在阶级社会,阶级是最大的利益集团。在同一经济关系中的人们,由于所处的地位不同可划分为不同的阶级。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阶级利益和生活方式,从而形成各个阶级不同的基本对立的道德观念。恩格斯指出:“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是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而社会直到现在还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所以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它或者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和利益辩护,或者当被压迫阶级变得足够强大时,代表被压迫者对这个统治的反抗和他们的未来利益。”
(二)广泛的社会性
道德具有极为广泛的社会性。从时间上看,它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中,与人类社会共存亡。只要有人类社会,就会有道德。从空间上说,它渗透于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只要有人际关系存在,人们之间的各种关系就都在不同程度上受道德规范的约束和调节。即使在阶级社会中,人类也存在着非阶级属性的道德,比如社会公德,父母抚养子女和子女孝敬父母的义务等。
(三)特殊的规范性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行为规范,相对于其他常见的社会行为规范,如法律、政治、宗教等,在作用形式上有着明显的特殊性。法律、政治主要通过国家机器、社会团体公开颁布强制执行的条文、纪律来实行,对不执行者给予严厉的制裁,包括限制违规者的某些政治、经济、人身权利。道德则主要通过思想教育、社会舆论的压力、“良心”的谴责、行为习惯的养成来实现,有时也采用必要的行政等强制措施,但相对于法律、政治来说,其强制性要小得多。因此,在实施道德教育时,要依靠法律、政治的威慑力。宗教主要通过主观臆造的“神”、“上帝”对信奉者实施心理约束,对人们具有欺骗性、腐蚀性。相对于宗教的这种“软”约束,道德主要是建立在客观现实基础上,是一种实在的约束。
(四)独特的多层次性
由于道德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所以,一方面,在现实社会中,不同层次、性质的经济关系将产生相应层次、性质的道德。我国现阶段,仍处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存在以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为主导的多层次道德体系。另一方面,反映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道德存在形式也是多样的,这反映了不同社会成员和不同场合人们的道德要求。如对于党员干部、共青团员及其他社会先进分子,就应用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无产阶级道德来规范其言行。而对于一般社会成员,则主要用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伦理道德来规范其基本行为,以保证社会的有序发展。同时,在全社会大力倡导以集体主义为导向的社会主义高尚道德,以提高全社会的社会主义道德水准。
(五)更大的稳定性
相对于经济基础来说,上层建筑有相对的独立性(或称稳定性)。因此,旧的社会制度、经济基础发生变化以后,原来的上层建筑总是落后于这种变化,一定会保留一段时间,这是包括物化的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各因素的普遍现象。但是,由于道德这个上层建筑与法律、政治上层建筑相比较而言,在反映经济关系上没有那么直接、强烈,因此,比起别的观念上层建筑来,它变化的速度更慢,表现出了更大的稳定性。如我们通过暴力打碎了旧的国家机器,就可随之摧毁其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虽然原法律、政治制度还有一定的影响,但远没有像道德意识那样沉淀和遗留在人们的观念、行为习惯上那么深。如几千年的封建道德至今仍在人们的言行中不时表露,在道德建设中我们必须充分注意这一点。
二、党员干部加强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对于党员干部加强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一)加强党员干部道德建设是全社会道德建设的要求
党员尤其是党的干部在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中处于特殊地位,他们的言行举止、道德状况往往具有导向作用,对构建和谐社会和人们的思想产生极大的影响。
1.党员干部的道德建设具有示范带动作用。
党员、尤其是党的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骨干,在事业发展中起先导、引导作用。党员的道德素质理应比其他社会成员更高一些。对党的干部来说,才华固然重要,但品德更为关键。“德是才之本”,“才为德之资”,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道德品质是党员的成事之基,立业之本。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强调为官之道要以自身道德建设为基础和起点。可以说,重视为官之德,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
在对待官德的问题上,历来存在着各种不同乃至针锋相对的看法,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和斗争。针对重才轻德的现象,鉴于历史的经验教训。早在宋代,大史学家司马光就曾强调过德的首要地位。他在编纂《资治通鉴》时,根据晋大夫智伯兴亡这一典型事例,总结归纳出一套处理德才关系的原则。他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他认为,才是德的工具,德是才的统帅,明确指出用人必须德先才后,二者不能并列,更不能颠倒。他反对用人主要看其才能的做法,主张“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因为小人有才,其“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才能低下,只是一个高低的问题,而道德低下,就不只是一个低下的问题,而是一个相反的问题、倒行逆施的问题了。当前,那种企图否定德的首要地位的说法现今仍很有市场。比如,用“高才”去代替“德才”,用“文凭”或“年龄”的优势去掩盖“德”,用“功劳”或“资历”,冒充“德”,或者用所谓的“政绩”、“数字”,乃至用“性别”去掩盖“德”。严重者甚至排斥异己、打击老实人,去达到个人目的。回顾历史上围绕官德问题的一系列斗争,人们可以想起许多有着重要启示的古训:“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为政经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以德服人者,心中悦而诚服也”等等。
“德”对于共产党人而言,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是党性的具体体现。党员从政道德素质的高低、形象如何、行为怎样,事关党的形象,事关党和政府的威信,事关整个社会的秩序,事关社会风尚和社会精神面貌,事关党的事业兴衰成败。党员干部只有为官有德,以身作则,带头实践道德规范,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敬佩和信赖,才能对全社会产生强大的吸引力、感召力和说服力,才能领导群众,垂范社会,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全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
2.党员干部的道德状况与社会风气的好坏紧密相关。
因为我们党是执政党,党员干部的道德面貌,不仅直接影响党自身的素质和执政能力,而且直接影响到全社会的道德水平。毛泽东同志在《整顿党的作风》一文中对党风与社会风气的关系有一个通俗的说法:“只要我们党的作风完全正派了,全国人民就会跟我们学。”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以身作则非常重要。群众对干部总是要听其言、观其行的。”如果党的各级干部不加强自身道德建设,不严格要求自己,不遵守党纪国法,不具备社会主义道德修养,不严格要求自己,不遵守党纪国法和社会主义道德准则,就不可能引导群众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这是无可置疑的。
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党员干部的道德素质如何,是否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具有人民公仆的为官道德;是否具有高度的爱国主义情怀,在一切言行中做到祖国至上、人民至上;是否具有良好的法制观念,是否能模范地遵守党和国家的各种法律、法规、制度、准则,依法行政等等,都对广大人民群众起着一种无声的示范作用,对全社会的社会风气起着一种引导作用,对整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起着重要的带头作用。
(二)党员干部加强道德建设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要求
党员干部加强道德建设是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保持和发展党员先进性与纯洁性的基本要求。当前在我们党的干部队伍中,绝大多数干部是好的和比较好的,具有较高的从政道德水平。但由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思想和腐朽生活方式的影响以及体制、管理等多方面的原因,当前党员干部从政道德建设中还存在一些与党的宗旨严重背离的问题。其中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相当严重。主要表现在:一是发案率大幅度上升。腐败现象严重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涉及的范围广,影响面大。这突出表现在发案率持续增长。二是腐败分子的胆子越来越大,胃口也越来越大。表现在大案要案增多,特别是重大的经济案件大幅度攀升,涉案金额也越来越大;一些重大的经济案件的涉案金额和产生的后果更是令人触目惊心。某些腐败分子的贪婪简直到了丧心病狂的程度,几百万、几千万、几亿甚至几十亿地鲸吞国家或集体的资产,给国家和集体经济组织造成巨额的财产损失。三是腐败官员的级别越来越高,“高官腐败”现象增多。腐败现象正在我们的干部队伍、特别是高级干部队伍中蔓延。这些官员完全忘记了自己人民公仆的身份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们或则疯狂地挥霍、鲸吞国家或集体的财产,或则纵情声色犬马、腐化堕落,或则聚赌嫖娼,恣意沉沦,或则卖官鬻爵,原则丧尽。诸如此类,令人发指、令人扼腕。四是腐败现象在权力部门中迅速蔓延。一些干部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肆无忌惮地牟取私利。五是顶风作案和案件复发率增高。“前车之覆,后车之鉴”,但这一古训对那些腐败分子来讲,并无多少意义。自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不断加大反腐败力度,但前腐后继、顶风作案的势头至今仍然没有减弱。
当前,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变化,腐败手法也在不断变换着花样。一是腐败现象由公开转为隐蔽,由直接变为间接。如有的官员利用家属、子女或亲友经商办企业“曲线敛财”;有的利用职权和职务的影响在工程建设、土地批租出租、贷款和政策优惠等方面为亲朋好友打招呼、批条子牟取私利;有的借机到外地吃喝玩乐,甚至出入色情场所,嫖娼赌博,搞异地腐败;有的用公款搞假日腐败;有的利用现代信用手段的发展,用信用卡、购物卡代替过去的礼金、礼券,如此等等。二是腐败从经济领域向政治领域渗透。一些人利用手中的组织人事权、司法权买官卖官、徇私枉法。一些富商为了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和攫取更大的利益,不择手段地寻求政治保护伞,千方百计捞取政治资本,向政治领域渗透。三是腐败由单一型向复合型发展。过去比较多的权钱交易,现在已发展到集经济腐败、政治腐败和生活腐败于一身。有的甚至与黑恶势力相勾结,形成了官、商和社会恶势力三道同流合污的局面。四是腐败从聚敛钱财向资本积累型发展。过去一些违法分子攫取的不法利益主要表现在为生活资料,现在已发展到攫取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企图利用腐败的途径搞资本原始积累。如有的打着改革的旗号,披着合法的外衣,利用企业转制、股份制改造等机会,大肆侵吞国有资产。五是腐败从简单向智能化方面发展。现在一些腐败分子捞取钱财不是一时的利令智昏或冲动,而是有计划、有预谋、经过精心策划的,有很强的反侦查性。有的利用计算机等高科技手段实施犯罪;有的在国内作案后,将赃款转移到境外;有的利用国内在海外的企业侵吞国有资产,等等。腐败不仅严重影响生产力的发展,而且阻碍了先进文化的发展,损害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腐败动摇人们的理想信念,扭曲人们的价值观念,给社会带来严重的精神污染;有的腐败行为本身就是严重的犯罪行为,还往往与其他犯罪相联系,是滋生卖淫嫖娼、赌博、走私贩私等社会丑恶现象的重要原因,严重阻碍和谐社会道德建设的成效,影响先进社会文化的发展。
腐败直接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现在群众议论最多、意见最大、反映最强烈的就是少数党员干部的腐败行为。腐败现象的滋生,有其复杂的社会原因,必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教育是基础,其中也包括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我们应当利用这个契机,大力加强党员干部从政道德建设。要把从政道德建设作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内容,采取有力措施,努力提高各级干部的从政道德水平,增强他们的拒腐防变能力,筑牢思想道德防线。
当前,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资本主义文化与生活方式极度扩张,世界范围内的各种文化思想相互激荡;我国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快发展,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急剧增长,干部、群众思想状况空前活跃。在这种新形势下,必须把加强党员干部的道德建设问题提高到新的高度来认识。
(三)加强党员干部道德建设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兴衰存亡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指出:“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到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我们知道,道德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范畴,作为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主要依靠人的信心信念、风俗习惯、社会舆论来维持并发生作用,对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和社会的进步稳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是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和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更是自古以来就有崇尚道德作用、重视道德建设的传统。《尚书》中曾有“德惟治,否德乱”的话,告诉人们一个国家有德则治、无德则乱的道理。苏轼在《书王奥所藏太宗御书后》中说:“以武功定祸乱,以文德致太平。”意思是武功可以定国保国,文德可以安邦安民。我国古人非常重视道德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认为道德状况直接决定着国家的安危兴衰,关系到社会的治乱和人民的福祸。这些对我们今天认识党员干部道德建设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国共产党不但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而且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共产党人是中国现实社会中的精英群体,是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决策者,也是具体的执行与落实者,是人民权力的组织与运行的主体,所以,党员干部的道德建设状况直接影响党风,进而影响社会风气,影响党的建设,影响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进程。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是影响到我们国家的长治久安,影响到国家的生死存亡。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警钟长鸣,应当引起每一个党员、尤其是党的干部的高度重视。
(四)加强党员干部道德建设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道德作为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它作为社会有机体中的一个要素,它的状况必然会对社会有机体中的其他要素发生影响和作用,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有机体的健康发展;党员干部是我国社会的主体,并且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领头人,其自身状况也会对其他人产生作用和影响,进而影响社会的发展进程。所以,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认识加强党员干部道德建设的重要性也是必要的。
第一,加强党员干部道德建设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提出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是保持和发展党员先进性与纯洁性的伟大实践。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调节社会生产关系,进一步完善上层建筑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过程;就是深化改革、调整结构、扩大开放,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就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的过程;就是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过程。和谐社会的构建,必将使社会生产力得到充分发展,必将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入人心、高度繁荣,必将使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充分实现、有力维护和可靠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付出艰辛劳动的过程,党员干部的表率作用对全社会和谐具有决定意义。因此,党员干部必须率先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要求群众干的,自己带头去干,禁止别人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做严于律己的模范,做勤政廉洁的表率。只有这样,党员干部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才会有凝聚力、号召力,才能团结带领人民群众搞好和谐社会建设。
第二,加强党员干部的道德建设有利于推动党自身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建设。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决定了党员干部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先进性作用。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夺取政权、巩固政权并长期执政,关键在于我们的广大党员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先进分子,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章规定,“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各项事业中,党员干部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广大党员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努力奋斗。他们积极进取,勇于开拓,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努力掌握做好本职工作的知识和本领,创造一流业绩,诚心诚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是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改革开放以来先后涌现出许许多多如孔繁森、郑培民、牛玉儒、任长霞、沈浩、杨善洲、李林森式的优秀党员干部,他们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作用不仅深深影响并教育着人民群众和广大党员,而且有力地推动党自身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建设,使党进一步团结全国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第三,加强党员干部的道德建设有利于加强党风建设。党风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党风正就会行风正、民风淳,促使整个社会风气好转,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党风不正,行业不正之风就难以纠正,精神文明建设也就无从谈起。而党风建设客观上又要通过每个党员、每个干部的思想道德行为和作风来体现。只有党员干部确立了高尚的思想境界,以崇高的使命感和对人民对社会主义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规范自己的思想道德和行为,才能抵制来自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纯洁党风,带出好的政风和好的民风,把精神文明建设搞得越来越好。
第四,加强党员干部道德建设有利于经济发展。加强党员干部的道德建设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就是具有一定文化技术和道德素质的劳动者。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说最伟大的生产力是劳动者本身。劳动者的道德素质的提高,必然会提高劳动者主人翁的意识,从而大大地激发他们的劳动热情和首创精神。从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来看,没有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不可能取得巨大成绩的。在亿万个劳动者中,成千上万的优秀党员和干部,则是他们中的佼佼者。如,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石油工人,战天斗地,甩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促进了我国能源工业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优秀的科学家,创建了我国的火箭、导弹事业,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现阶段,加强党员干部道德建设,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与完善。如果说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恐怕没有什么疑义;但如果说市场经济是道德经济,可能有许多人还不能够理解。其实,市场经济有自己的道德基础,尤其是诚信、平等、自由等道德价值。从市场的产生来看,诚信是其道德基础。如果没有诚信,那么连最简单的商品交换都不能成立,何谈市场与市场经济;从市场经济的发展来看,平等、自由等是其道德基础。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资本的全球性流动,也是以资本的所有者以及其他人对自由、平等以及对私有财产所有权的尊重为前提的。就是今天为市场经济保驾护航的法律规范,许多内容也是道德规范转化过来的,有人认为,法律是人们的底线道德,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许多不良现象,如假冒伪劣商品的屡禁不绝,坑蒙拐骗现象的大行其道等等,都与人们的道德建设不高有直接的关系。所以,党员干部要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注意加强自己的道德建设,把经济活动与道德实践结合起来,把市场经济当成自己的道德建设的锻炼场,加强自身的道德建设,从而维护和推动市场经济的健全发展与完善。
第五,加强党员干部道德建设有利于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在我国,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是同步进行、互相促进和互相影响的。党员干部是民主政治建设的主体。我们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路线主要靠他们来贯彻实施,国家的权力主要靠他们来运行。因此,党员干部的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落实与执行,直接关系到国家政权的运行效果的好坏。我们今天在政治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如党内腐败问题等,都与一些党员的道德建设水平不高有直接的关系。由此可以看出,党员干部的道德建设是民主政治建设的必要条件,党员干部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尤其是权力道德观,对于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将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五)加强道德建设是党员干部个人完善的需要
第一,道德建设是党员干部个人完善的重要内容。古人讲“三不朽”——立德,立言,立功。这里把“立德”放在了“三不朽”之首,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对人的道德建设的极度重视。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有道德,没有道德,枉为人。所以,立德乃是人之根本。当然,对于儒家文化中的这种思想我们今天要辩证地看待。但是,就是在今天,我们要从各个方面来完善自己,道德上的完善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的方面。毛泽东同志曾经告诫全党同志,要努力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邓小平同志所倡导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中,“有道德”也是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党在选人用人过程中,也非常重视人才的“德”这一方面,强调德才兼备。所以,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要使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认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人。
第二,加强道德建设对每个党员干部都有现实迫切性。道德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具有相对独立性,一般情况下,一个社会中会存在三种不同性质的道德,即占社会主导地位的道德,未来社会的道德萌芽和旧社会的道德残余。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中,除了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道德以外,还有共产主义道德、资产阶级道德和封建主义道德等等。尤其是今天,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每个党员干部要从道德上很好地完善自己,努力保持和发展党员先进性和纯洁性,大力能够抵制来自各方面的影响和冲击。
一是要抵制封建主义的腐朽的道德思想的影响。我们中国曾经有近3000年的封建社会的历史,封建传统道德文化当然是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宝贵资源,但是封建传统道德文化整体上已不能适应今天的现代化建设,其中许多糟粕还对一些党员干部产生消极的影响,成为我们今天社会发展的障碍。如宗法观念、等级观念、家长制作风、重才轻德、重情轻法等思想对党员干部还有这样那样的影响,在政治、经济生活中还有充分的表现,严重地干扰了民主政治建设及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
二是要抵制全球“商品化”浪潮的影响。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们党当前的中心任务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但是,商品化浪潮的消极影响对党员干部形成严重挑战:见物不见人,物欲横流,追求物质的丰富与满足,而忘记了道德完善、精神追求和终极关怀;见利不见义,金钱崇拜,唯利是图,而忘记了党性原则甚至是自己的尊严与人格,从而成为商品的奴隶,金钱的仆人。
三是要抵制“党员凡人论”思想的影响。现在常有人说“党员也是人”这样的话,这句话甚至成了一些党员干部犯错误时的“挡箭牌”,成了他们与群众争夺利益的“通行证”,成了他们与群众比较时的“遮羞布”。诚然,党员、党的干部也是人,在一定意义上讲,党员干部与普通百姓无甚两样:都是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的凡人,有时也难免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有时也要面临个人利益与集体、国家利益的矛盾。但是,作为执政党的党员、尤其是党的干部,必须明确:不能把自己等同于一般老百姓。党员干部应当是人民群众致富的领路人,应当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自己的能力和人格的力量在群众中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如果党员干部的认识水平下降得比普通群众还低,那么就会丧失道德进步的动力,不仅可能丧失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而且很可能沦落到连普通群众都不如的地步。
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面对资本主义以及封建主义道德观念的冲击,每个党员干部都应当反省自己,解剖自己,加强道德建设,清除消极道德因素的影响,让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占领自己的头脑。
(一)党员干部道德建设的核心是认真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共产主义理想是一种道德理想或人格理想,并不是排斥和否定它作为社会政治理想。共产主义理想首先是社会政治理想,在此基础上才派生出个人道德理想,离开作为社会政治理想的共产主义理想,就不存在作为个人道德理想的共产主义理想。而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样的道德要求,对共产党人来说,首先也是一种政治要求,它不是基于抽象人性,基于对老百姓的同情心,而是基于共产党人的哲学,是共产党人的宗旨的根本要求。另一方面,在作为社会理想的共产主义理想中,也包含有道德的内容,它关于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和道德水平的描绘,可以是说是我们追求的一种道德理想。这种道德理想与我们前面所讲的作为个人追求的人格理想,是紧密相关的。只有培养出千千万万思想道德很高的共产主义新人,才能真正实现美好的共产主义理想社会。
现在有人指责提党员要具有共产主义理想的要求太高,远离了人性,甚至是对人性的戕害,这种指责是无的放矢。我们讲的是共产主义道德理想的最高境界或高级阶段,共产主义者应该为此而努力,在不断追求中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而不是要求每一人,在每个时期都达到这个境界,或如果不能达到这样境界就如何如何。指责这样的境界太高,就像指责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按需分配”太高一样。人们在追求这一共产主义道德理想的过程中,境界不可能都一样高。毛泽东同志在著名的讲演《为人民服务》中指出,“只要有这点精神”,只要愿意追求这种境界,只要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这种精神,只要是“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那么不论他是否已达到这种最高境界,都是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所以,我们的党员干部既然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的一员,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一员,就必须保持和发展党员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就必须有着共产主义觉悟,用最先进、最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并随时准备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毫不犹豫地牺牲个人的一切。
(二)党员干部道德建设的特点
由于党员干部自身身份的特殊性,党员干部的道德建设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先进性。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工人阶级是近现代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它是最有前途的阶级。它时刻不应忘记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道德理想和道德使命。从阶级性要求出发,党员干部就必须将共产主义道德理想和信念具体化为集体主义的道德规范,躬行实践。现实生活中某些党员干部以权谋私、权钱交易、奢侈享乐等腐败行为的产生,从道德意义上说是由于他们抛弃了无产阶级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将自己的道德水准降低的结果。因此,每个党员干部都应加强党性修养和锻炼,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保持和发展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与纯洁性。
第二,示范性。其一,从道德自觉方面说,党员干部不但应自觉坚持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遵循社会主义道德规范,而且还要教育、帮助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培养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道德意识,用自己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影响、引导、教育人民群众。其二,党员干部的道德表率作用最主要还是贯穿在日常工作和生活的一言一行之中,要做道德行为的表率。其三,党员干部还应做道德作风和道德情操的表率,时时处处保持人民公仆的本色,自觉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带头反对社会上的不正之风,扫除社会上各种丑恶现象。
第三,现实性。中国共产党人提倡的道德,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上的崭新的道德。这种道德的责任要求是:要维护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通过社会舆论和人们的良心评判,褒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净化社会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这是从广泛意义上讲的党员干部道德建设的现实性要求。同时,在全球化以及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潮对党员干部的侵蚀,使得加强党员干部道德建设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生活中具有更为直接的现实性要求。
第四,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利益与全体人民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并代表和服从于全体人民的利益,集体主义是无产阶级道德的核心。同时,共产党人倡导的道德还是历史上所有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展。所有这些决定了这种道德必将成为共产党人和全体人民的自觉实践。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组织,党员干部是这一先进组织的成员,从根本上说无产阶级道德应该首先在党员干部以及党的领导干部身上极其鲜明地体现出来。
(三)党员干部道德建设的主要规范
我们党在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中,明确了我国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这是我国所有公民都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当然,党员干部更要首先做到,而且要率先垂范,起模范带头作用。党员干部除了遵守“八荣八耻”的道德准则外,还特别要做到以下几点:
1.廉洁奉公。共产党员、尤其是党的干部要正确看待和使用手中的权力,真正懂得权力来自人民,只能用来为人民造福,而不能用来为自己、为亲友、为小团体牟取私利。要树立以廉洁为最大美德、以贪婪为最大耻辱的观念,增强自律和自勉意识,管好自己,不追求超出政策和制度范围以外的物质利益,不该想的不想,不该吃的不吃,不该拿的不拿,不该去的地方不去。要在思想和行为上筑起坚固的堤坝,在市场经济五光十色的物质海洋面前,抗得住诱惑,经得起考验,自觉做到拒腐蚀、永不沾,防微杜渐,洁身自爱,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不计得失,不谋私利,不求闻达,过好权力、名位、金钱、美色、人情几大关。
2.艰苦奋斗。艰苦奋斗、勤俭朴素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也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在新形势下,这种精神更加值得好好继承和发扬光大。我们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历史上没有先例的伟大事业,其工程之浩大、环境之复杂、任务之艰巨,都是过去无可比拟的。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尤其是党的各级干部要有长期奋斗、艰苦创业、攻关克难的精神准备。还应认识到,我国人口众多,底子很薄,经济落后,虽然经过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国家面貌、人民生活有了巨大的改观,但是我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发达国家比较,经济相对落后,生活水平不高,发展很不平衡,目前全国还有相当一部分数人口尚未达到温饱,文盲半文盲还占有相当的比例,消除贫困和落后是摆在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面前的艰巨任务。这决定了我们只能艰苦奋斗、勤俭创业,舍此别无他途。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和根本的工作方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在群众之中蕴藏着巨大的力量和智慧。所以,党员干部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的愿望,倾听群众的呼声,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对重大问题特别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时,要征求群众的意见,发挥他们的智慧,群策群力,做出科学、正确的决策。
3.开拓进取。党员干部要具有勇于开拓、锐意进取的精神和气质,这一点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显得更为重要和可贵。要坚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切忌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和作风,要有广阔的视野、广博的知识、灵敏的信息,了解国际国内的发展形势,掌握改革开放的时代脉搏,研究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给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带来的深刻变化,从而使自己的工作建立在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和合乎时代潮流的基础上。要有一往无前、百折不回的韧劲和毅力,看准了的事,能办又必办的事,就要敢于决断,且以“任尔东西南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和意志,不达预期目标决不罢休。
4.实事求是。这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对党员干部的基本的道德要求。实事求是,就是不说假话,不管在任何环境任何条件任何情势下,都不去说违心的话,不说违背实际的话,不说没有根据的话。实事求是,就要常说真话,多说有助于剖析实际情况、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话,多说那些反映民情、代表民意、温暖民心的话。在光明磊落,不阳奉阴违,要养浩然正气和凛然大气。时刻以一个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从当前的实践来看,坚持实事求是必须做到:一是要在思想上坚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从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和本人的实际情况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二是要在作风上提倡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坚决摒弃虚报浮夸、搞形式主义花架子那样一些图虚名而得实祸的事情。三是要在工作方法上多搞点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不搞绝对化,不搞一刀切。
5.公道正派。这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是安身立命之根本,更是党员干部必须牢记和遵守的道德要求。党员干部要敢于坚持原则,做到是非分明,讲真理而不讲面子,自觉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不文过饰非,不推卸责任。要襟怀坦白,光明磊落,刚正不阿,处事出以公心,对人公平持正,不分亲疏远近,不搞团伙,不搞小动作,不背后贬损他人。要以诚为本,开诚布公,重诺守信,言出必践,以取信于民,切不可欺上瞒下、尔虞我诈,不可说话不算数、许诺不兑现。
6.忠于职守。党员干部要有敬业精神,尽职尽责,坚守岗位,做好工作,完成任务,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要在其位,谋其政,勇于挑起重担,敢于承担责任,不可玩忽职守和邀功诿过。要慎思沉稳,深谋远虑,慎重决策,不搞蛮干,同时注意审时度势,当断则断,善于把握机遇。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发挥共产党人的人格感召力。尤其是党的干部,更要自觉遵纪守法,正确处理个人与组织、权力与纪律、权力与法律的关系,接受党纪政纪的约束,在纪律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开展工作。
7.敬贤任能。这是我国传统文化之精华,现在我们应该根据时代要求赋予其新的内涵和要求。首先,要敬贤举贤,选能任能。对那些为革命和建设做出重要贡献的老红军、老干部、老英模、老党员、老工人、老农民、老教师等,要高度尊重和关心,工作中经常征求他们的意见,继续发挥他们的作用。对各条战线上的英才贤士、优秀分子、能人巧匠,要注意发现和培养,给予爱护,给予举荐,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潜能。而对那些不干实事、投机钻营、心术不正的人则要保持距离和警惕。其次,要重视广开言路,虚心听取批评、建议和意见,以吸取营养,集思广益,丰富自己的头脑,改进自己的工作。
8.团结互信。团结才有力量,这是一条永恒不变的真理。党员干部应十分注意搞好同志之间、上下级之间的团结,搞好方方面面、各个环节上的协作,这是保证自己胜任工作、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党员干部要身体力行做团结的模范,要有宽广的胸怀,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同志们从五湖四海走到一起共事,共同的目标是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不能在非原则问题上斤斤计较,也不能得理不饶人,非要争一时之高低。工作中出现问题时,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分清是非,不能把功劳归于自己,出了问题指责别人。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同事,用真诚的态度求同存异,用最大的善意化解矛盾,真正做到经得住各种委屈,听得进各种意见,担得起各种误解,用虚怀若谷的态度和宽广的胸襟带动和促进团结稳定。切实维护团结,首先要珍视团结。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利益关系复杂,矛盾问题增多,维护团结的难度增大。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充分认识团结对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用坚强的党性保证团结,用良好的作风维护团结,从而凝聚起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强大正能量。其次要善于团结。团结是世界观问题,也是方法论问题;是一种工作理念,也是一种工作艺术。党员干部只有始终坚持以事业为重、以大局为重,明辨是非、心胸开阔,做到公道、公正、公平,才能有效地维护团结,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更加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