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家训(第八卷)
45764400000017

第17章 陈确撰《新妇谱补》

“撰主简介”

陈确(1604—1677),明清之际浙江海宁人,原名道永,字非玄,入清后改名确,字乾初。与黄宗羲等人同学于刘宗周。明亡后,请削儒籍,持节不仕,居家讲学。其学不囿成说,多惊世骇俗之论,否定《大学》为圣人之书,批驳朱熹宣扬的“致知止于至善”,认为“知”与“学”皆无穷尽,不断发展,焉能止于至善。又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还力斥堪舆家言,主张薄葬,宣传无神论思想。著作有《陈确集》。

三姑六婆不可入门

“原文”

三姑六婆[1],必不可使入门,尤当痛绝尼人[2],虽有真修者[3],亦概绝之。盖容一真尼,而诸伪尼随之而不可却矣[4]。此肃闺门第一要义也[5]。

——节录自《香艳丛书》第三卷

“注释”

[1]三姑:指尼姑、道姑、卦姑。六婆:指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

[2]尼人:指女尼、尼姑。

[3]真修:真正修行的尼姑。

[4]却:辞却;辞退。

[5]肃闺门:整肃闺门。要义:重要的道理和意义。

“译文”

尼姑、道姑、卦姑这三姑,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这六婆,决不可以让她们进到自己屋里来,特别应当痛绝尼姑这些人。即使其中有真正修行的尼姑,也应当一概拒绝她们。这是因为如果容纳一个真正的尼姑,而那些伪尼也会随之而来而没有办法辞却了。这是整肃闺门第一重要的道理和意义。

“评析”

三姑六婆多宣传封建迷信活动,不可接近,不可让她们进入自己的门庭,很有道理。生活在明清之际的陈确,的确有点“多发惊世骇俗之论”,的确有点反潮流的精神。

不可随便议论他人

“原文”

婢女传言,往往失真[1],切不可听。若言某人说新妇不好,便当反求而速改之[2],勿加忿怒。若言他人不好,毋论真假,置若罔闻[3]。若自己身边妇女言之,便当痛戒[4],勿令妄言[5],以启搬斗之渐[6]。古人云:“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且不忍闻,况口可显言乎?”至言及人家闺阃事[7],尤须塞耳,虽姊妹姑嫂娣姒间[8],相聚闲论,传说流言,如言及人不好及闺门事[9],亦不得助顺一语[10],默受而已。俟其人说完[11],须徐徐云恐传闻未真,此厚道也。虽姑及诸尊长言,亦如之。

——节录自《香艳丛书》第三卷

“注释”

[1]失真:失去真实。

[2]反求:即返求;回过头来寻求。

[3]置若罔闻:好像没听见似的。形容不予理会。

[4]痛戒:极力戒除。

[5]妄言:随便乱说。

[6]启:开。

[7]闺阃(k俪n):本指妇女的居室。也借指女子。

[8]娣姒(d佻s佻):即妯娌。兄弟之妻互称;年长的称姒,年幼的为娣。

一说兄妻为姒,弟妻为娣。

[9]闺门:内室之门。古时女子居于内室,所以闺门亦指女子。

[10]助顺:帮腔;顺着对方的话而进言。

[11]俟:等待。

“译文”

婢女传出来的话,往往失去真实,千万不要听。如果是某人说新媳妇不好,便应当回过头来寻求自己的不足并迅速改正,不要怨恨和忿怒。如果是说他人不好,不论是真是假,都要装做好像没听见似的,不予理会。如果是自己身边的婢女说的,便应当极力戒除,不要让她随便乱说,以免产生搬弄、争斗的祸端。古人说过:“听到人家的过失,就好比听到父母的名字,耳朵尚且不忍听到,更何况嘴巴可以明显去说么?”至于说到人家内室的事,尤其必须把耳朵塞住。虽然姊妹、姑嫂、妯娌之间,相聚在一起闲论,传说一些流言,如果说到某人不好或者言及某人的内室事情,也不要顺着对方的话去说,哪怕只说一句,只默默听到就行了。等到别人说完,必须缓缓地说恐传闻未必是真的。这就是厚道了。虽然是婆婆和别的长辈说的,也应如此。

“评析”

陈确在此篇中指出,平时随便议论他人不好,特别是有人说起别人闺门之事,更不能听。这种做法是可取的,时至今日仍有借鉴意义。但是,他认为“婢女传言,往往失真,切不可听”这有失偏颇。其实,大凡传言往往失真,并非只是婢女传言才失真。

婢仆相诉切不可偏听

“原文”

婢仆相诉,切不可偏听,遽加呵怒[1],须徐察其实而谕解之[2]。若小事,虽有曲直,须云此何足较,毋多言,若家主闻之,反取责不便[3]。若大事不可不理,使从实禀公姑丈夫理之,须一听外厢理断[4],不可从中偏袒[5]。若诉公家仆婢,虽果负冤,亦只莫管。凡闻人言,不动如山,胸中却自有分晓[6],此女中君子也。

——节录自《香艳丛书》第三卷

“注释”

[1]遽:疾;速;马上。呵怒:大声喝斥和愤怒。

[2]谕解:明白开导和理解。

[3]取责:依之以责备。

[4]外厢:即外厢房。指外厢房男人家主。

[5]偏袒:偏护一方。

[6]分晓:清晰;明白。

“译文”

奴婢仆人相互诉告,千万不可偏听,马上就加以大声喝斥和表现出愤怒,必须慢慢地考察实际情况再开导和劝解。如果是小事,即使有是非曲直,也必须说这个何足计较,不要多说,倘若家主听说了,反而会遭到责备就不好了。如果是大事,就不可不理睬,让他从实禀报公公婆婆丈夫去处理。必须一切听从住在外厢房的主人去处理决断,不可从中偏护一方。如果诉告的是公公婆婆的仆婢,即使果真负有冤枉,也只好莫管。凡是听到别人说什么,缄口不语,心志坚定像山一样不动摇,而心中却自然清晰明白,这就是女子中的君子了。

“评析”

陈确在此篇中指出:“婢仆相诉,切不可偏听,遽加呵怒”,这种看法有着一定的普遍意义。因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碰上问题要坚持调查研究,结论要下在调查研究之后,有了结论还要求能妥善解决,所以“徐察其实而谕解之”。这些话颇有一定的道理。

凡事持之以正才能使仆役畏服

“原文”

凡仆婢虽有大过当责,万不可自加鞭扑,必禀公姑丈夫[1],请责治之。倘公姑丈夫决不肯责,亦只忍耐去。但云尔等罪实难饶,家主法外贷汝[2],下次莫再犯。若再犯,亦只用此法,弗以前告不听,便擅自责治也。盖凡事持之以正,群下自然畏服[3],不必鞭扑立威。如此则体不亵[4],而新妇愈尊重矣。

——节录自《香艳丛书》第三卷

“注释”

[1]公姑:即公公、婆婆。

[2]贷:宽免。

[3]群下:众下人;众下属。

[4]亵:污秽;轻慢。

“译文”

凡是仆人、奴婢即使有大过应当责备,也千万不可自加鞭打,必须禀告公公、婆婆和丈夫,请他们教训、整治这些人。倘若公公、婆婆、丈夫决意不肯责备,也只好忍耐下去。但是应该对他们说你们这些人罪责真是难以饶恕,家主法外宽免了你们,下次不要再犯。如若再犯,也只好用这个办法。不要因为前次的警告不听,便擅自去责备整治他们。因为凡事只要主持正义,这些下人自然就会畏服,不必加以鞭打来树立威信。如果发生这样的事而仆婢没有被体罚,那么新妇就会越发受到尊重了。

“评析”

“凡事持之以正,群下自然畏服,不必鞭扑立威”,此语同孔子所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相一致。同时也提示了一个道理:只要自己能够做到“凡事持之以正”,别人自然会心悦诚服。

新妇入门以劝夫行孝为第一

“原文”

新妇不唯自己要尽孝道,尤当劝夫尽孝。勿恃父母之爱[1],而稍弛孝敬之心[2]。语云:“孝衰于妻子。”此言极可痛心。今入门以劝夫孝为第一[3],要使丈夫踪迹[4],常密于父母而疏于己身,俾夫之孝德倍笃于往时[5],乃见新妇之贤。若丈夫小有违言[6],公姑不快,便当脱簪待罪[7],曰此繇妇之不德[8],致使吾夫有二心于公姑,非独丈夫之罪也。必令丈夫改过尽孝而后已[9]。

——节录自《香艳丛书》第三卷

“注释”

[1]恃:依赖;凭藉。

[2]弛:松弛;松懈。

[3]入门:指新妇嫁过门来。

[4]踪迹:行动所留的痕迹。

[5]俾:使。笃:笃厚;深厚。

[6]小有:稍微有。违言:不顺之言。

[7]脱簪待罪:脱下簪珥等首饰,表示自责请罪。

[8]繇:由。

[9]已:停止。

“译文”

新媳妇不仅自己要尽孝道,尤其应当劝导丈夫尽孝道。不要依赖和凭藉父母的爱,就稍微松弛孝敬之心。有谚语说:“孝德衰于妻子。”这话极其令人痛心。今新妇入门以劝导丈夫行孝为第一,要使丈夫踪迹常密于父母而疏于自己,使丈夫的孝德比往时更加深厚,才能看到新妇的贤惠。

如果丈夫稍微有不顺之言,公公和婆婆不愉快,便应当脱下簪珥等首饰以表自责请罪,并且说这乃是由于媳妇无德,致使丈夫对公公婆婆有二心,不只是丈夫一人的罪过。直到丈夫改正过失、恪尽孝道为止。

“评析”

陈确在此篇中指出:“新妇不唯自己要尽孝道,尤当劝夫尽孝”;“新妇入门以劝夫孝为第一”;“必令丈夫改过尽孝而后已”。这几句话除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孝道以外,余则对今人很有启迪意义,因为它告诉人们:新媳妇不仅自己要尊敬公婆,尤其要劝导丈夫尊敬父母;新媳妇进了丈夫的门就要把丈夫尊敬父母作为第一件重要事情;直至丈夫完全改正过失以尊敬父母为止。这是难得的美德。

新妇在夫家第一要和睦妯娌

“原文”

兄弟一气,必无异心,往往以娣姒之间自私自利[1],致伤兄弟之和者有之,此极可恨事也。今往夫家第一要和妯娌。妯娌之不和,固非一端,大约以公姑之恩,微有厚薄,便生嫉忌,便有争执,此不达之甚也[2]……若公姑独厚己夫与己,则当深自抑损[3]。凡百公物,让多受寡,让美受恶。如或妯娌中,时有不堪相加,一味顺受。闻恶言常若勿闻,只是陪面要好,久之自然感化,自相和洽,务使娣姒之间,情同姊妹,则可谓吉祥善事矣。

——节录自《香艳丛书》第三卷

“注释”

[1]娣姒:妯娌。兄弟的妻子合称妯娌。

[2]达:通达事理。

[3]抑损:限制;减少。

“译文”

兄弟之间声气相通,必定没有二心,往往因为妯娌之间自私自利,导致伤了兄弟间的和气,这是极可恨的事情。如今新媳妇前往夫家以后第一件要事是要与妯娌和睦相处。娌娌之间不和,固然不是某一种原因所致,大约是因为公公婆婆的恩惠稍微有厚薄,便生妒忌之心,便发生争执,这真是太不通达事理了……如果公公婆婆只对自己的丈夫和自己优厚,那么自己就应该加以限制和谨慎。家中多种公物,要多谦让给别人而自己少接纳,要把好的让给别人而自己接受差的。如果在妯娌中,时有不堪忍受的事情加在你身上,你要一味顺受。听到了恶言要常常像没有听到一样,只是陪着笑脸,久而久之自然会感化她们,自然会相互和洽,一定能使妯娌之间情同姐妹,这就可以说是吉祥的善事了。

“评析”

陈确在此篇中要求新妇到了夫家第一件事就是要和睦妯娌,即“凡百公物,让多受寡,让美受恶”;“务使妯娌之间情同姊妹”。这番话时至今日仍有一定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不要溺爱子女

“原文”

凡生养子女,固不可不爱惜[1],亦不可过于爱惜。爱惜太过,则爱之适所以害之矣[2]。小儿初生,勿勤抱持,裹而置之,听其啼哭可也……乳饮有节,日不过三次,夜至鸡将鸣饮一次。衣用稀布,宁薄毋厚[3],乃听以安之也。语云[4]: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与寒。

——节录自《香艳丛书》第三卷

“注释”

[1]固:自然;实在。

[2]适:恰好。

[3]毋:不要;不。

[4]语:指谚语。

“译文”

凡是生养子女,固然不可以不爱惜,也不可以过于爱惜。因为爱惜太过分,那么爱他恰恰是害他了。小孩子刚生下来,不要抱得太勤太多,要把他包裹起来放到床上或摇篮里,让他啼哭就可以了……小孩吸乳要有节制,一天不得超过三次,夜间要等到公鸡将要打鸣才饮一次。衣服可用稀布,宁愿要薄一点不要太厚,这是保证小孩安康之道。谚语有云:如果要小儿安康,就要让他有三分饥与寒。

“评析”

“对于小孩不宜爱惜过分,否则爱之适所以害之也”。陈确此言说得对,很有道理。时至今日仍有较为深刻的现实意义。今天的小孩,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看得特重,生怕他没吃的,怕他没穿的,怕他没玩的,花钱如流水,只要孩子高兴,哪怕是天上的月亮也得想办法把它摘下来。希望这些对独生子女爱之太过的家长,能从“爱之适所以害之”这一古人话语中受到启迪,能从“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与寒”这一古代谚语中进行反思。

凡物自当谨守

“原文”

凡物自当谨守[1],防闲有法[2],毋令所失。万一有失,此自己不能谨守之过,且只忍着,不可猜人,及轻听人言,辄至仆婢房中搜索[3],搜出则丧其廉耻,搜不出则彼反有辞。若公家仆婢及他家人,尤不可妄指,反惹是招非,增添闲气[4],此不可不深思而切戒也。

——节录自《香艳丛书》第三卷

“注释”

[1]谨守:谨慎保守;谨慎保存。

[2]防闲:防即堤,用以制水;闲即阑,用以制兽。引申为防备和禁阻。

[3]辄:动不动就;于是。

[4]闲气:为无关紧要之事而生气。

“译文”

凡是自己的物件自己应当谨慎保存,保存和防备应当有一定的方法,不要让它丢失了。万一丢失,这乃是自己不能谨慎保存的过失,因而只好自己忍耐着。不可以随便去猜测和怀疑别人,也不能轻信人家的话,动不动就到仆人奴婢房中去搜索。如果真搜出来了会让仆人丧了面子,如果没搜出来则对方反而有反驳的话说。倘若是公房的仆婢和其他家里的人,更不可随便乱指控,否则反而招惹是非,增添不必要的烦恼。这不可不沉思而切戒了。

“评析”

陈确在篇中指出“凡物自当谨守”,“万一有失,此自己不能谨守之过”,“不可猜人,及轻听人言,辄至仆婢房中搜索”。陈确在这里所讲的当然是主人如何对待仆婢之人,如果我们持批判态度,引申为今天所用,那就是:凡是自己贵重的东西,“自当谨守”;万一丢失了,不可胡乱猜测人,随便怀疑人;没有根据,没有经过一定的法律手续就随便搜家是违法的表现,是侵犯人权的表现,千万胡来不得。

勤俭乃治家之本

“原文”

勤俭乃治家之本[1]。为读书人妇[2],尤要讲究。每见人家丈夫姿禀绝胜[3],往往其妻好佚妄用[4],家计日落[5],时不胜内顾之忧,并学业亦废者有之。语云[6]:“家贫思贤妻。”此至言也[7]。内外之事,并须细心综理,宽而不弛,方合中道[8]……

凡家里要做事务,并须及早趱完[9]。盖先时则暇豫[10],后时则忙促[11],忙促则难为力,暇豫则易为功。先之劳之[12],为国之经[13],亦治家之经也。无事则勿妄用一文,凡物须留赢馀,以待不时之须[14]。随手用尽,俗语所谓眼前花,此大病也。家虽富厚,常要守分[15]。甘淡泊[16],喜布素[17]。见世间珍宝锦缯[18],及一切新奇美好之物,若不干我事,方是有识见的妇人。

——节录自《香艳丛书》第三卷

“注释”

[1]治家:治理家庭;整治家庭。

[2]妇:妻子。

[3]姿:姿质;禀:禀赋;天赋。绝胜:超众;超群。

[4]好佚:贪图安乐。佚通“逸”。妄用:乱用。

[5]家计:家庭的生计。

[6]语:指古代谚语、俗语。

[7]至言:至理之言。

[8]中道: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

[9]趱(z伲n):赶快。

[10]先时:赶在前的时间。暇豫:悠闲逸乐。

[11]后时:落在后边的时间。忙促:急迫;紧迫。

[12]先之劳之:抢在前边,用力辛勤。

[13]经:常道,指常行的义理、法制和法则。

[14]不时之须:意料不到的花费。

[15]守分:安守本分。

[16]淡泊:家道清贫。

[17]布素:布质素衣。

[18]锦缯:锦,用彩色经纬丝线织成各种图案花纹的丝织品。缯:丝织物的总称。

“译文”

勤俭是整治家庭的根本。做读书人的妻子,尤其要讲究勤俭。每每见有这样的家庭:丈夫资质禀赋超群,往往他的妻子却贪图安乐、胡乱花销,因而家庭生计日见衰落,丈夫经常承受不起后顾之忧,因此学业也就一天天荒废。有俗语说:“家贫的时候思念贤妻。”这是一句至理之言。

家庭里里外外的事情,都必须细心地综合治理,宽松而不松弛,才符合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

凡是家里要做的事务,都必须及早办理完毕。这是因为凡事赶在前边就悠闲逸乐,落在后面就感到紧迫急促。紧迫急促就觉得费力气,悠闲逸乐就觉得容易收到功效。凡事抢在前边努力干,是治国的常道,也是治理家庭的常道。没有什么事就不要乱花一文钱,凡是钱物必须留有赢余,以备不时之需急用。随手把钱财用尽,俗语叫做“眼前花”,这是一种大的毛病。家里虽然富裕丰厚,但却要常常安守本分,要乐于家道清贫,要喜欢布质素衣。见到世间珍珠宝贝和漂亮精美的丝织品,以及一切新奇美好的物品,就好像不关自己的事一样,这才是有识见的女人。

“评析”

陈确在此篇中指出,一个女人,如要做丈夫贤惠的妻子,就一定要做到:在料理家务方面,讲究勤俭,内外之事必须细心综理,使丈夫无后顾之忧。在花销上,不妄用一文,凡物留赢余,以待不时之需。在做人方面,必须要守本分,甘淡泊,喜布素,见世间奇珍异宝要不为所动。在这里,除了其中的妇女附属地位应该持批判态度外,其余的对于今天的家庭主妇来说,仍有一定的启迪和借鉴意义。世上不少人为金钱财宝所动心,有些便心生妄念,由妄念而演变成妄为,甚至走向犯罪,不可不引以为戒。

勤俭工夫最要紧

“原文”

凡物要有收拾[1],凡事要有料理[2],此又是勤俭中最吃紧工夫[3]。苟无收拾没料理,纵使极勤极俭,其实与不勤俭同。正如读书人,只读死书,了无处用也[4]。但所谓收拾料理之法,亦非言说可尽,皆在新妇自己心上做出,唯用意深详者为得之[5]。盖凡事虚心访求,只管要好,便有无穷学问。虽如日月饮食,煮粥煮饭,至庸至易[6],愚不肖咸与知能[7],苟求其至[8],亦自有精细工夫。况进而上之,道理原自无穷,而可卤莽灭裂乎[9]?亦如读书人,作文愈造愈妙,更无底止。新妇唯能不自是,而处处用心,则做人作家,俱臻上乘矣[10]。

——节录自《香艳丛书》第三卷

“注释”

[1]收拾:收聚;整理。

[2]料理:照顾;安排。

[3]吃紧:紧张;要紧。

[4]了:完全,根本。

[5]深详:精深周备。

[6]庸:平常。

[7]不肖:品行不好。

[8]至:极;极点,最高,最好。

[9]卤莽灭裂:轻率败事。

[10]臻:至;到达。上乘:上等。

“译文”

物品需要收聚和整理,大事小事需要照顾和安排,这又是勤俭中最要紧的工夫。假如没有收聚和整理,没有照顾和安排,纵然是极勤极俭,其实与不勤不俭是一样的。正好比读书人,只读死书,是完全没有用处的。但这里所说的收拾、料理的方法,也不是用语言可以说得清楚详尽的,都在新妇自己心里,只有刻意精深周到的人才可以做到。这是因为:一切事情只有虚心访求,努力去做好,都有无穷无尽的学问。即使像平素的饮食,煮粥煮饭这些事,做来很容易,不论是愚蠢的人还是品行不好的人,皆可以知道和办到;但如果要求做到最好,也自然有精细的工夫。更何况进一步推及更深层的事物,道理原本就无穷无尽,可以轻率败事么?这也像读书人读书一样,作文是越练越精妙,更加没有止境。新妇只能够不自以为是,而是处处用心,那么做人或持家,都会达到上等了。

“评析”

此篇文字不长,但有两点说得很在理:第一,“凡物要有收拾,凡事要有料理”,而所谓收拾、料理之法,“皆在新妇自己心上做出”。第二,“凡事虚心访求,只管要好”,其结果“便有无穷学问”。其中的哲理,不同时代的人都可以从中吸取有参考价值的东西。具体来说,陈确原文本来是针对女性治家说的,但所有的人在各方面都可以从中得到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