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家庭心理医生(最新家庭医生系列)
45785400000001

第1章 概述

什么是心理素质

所谓心理系灰足指人人生具备的,与心理活动有关的一些特点。这些特点对于解剖学和生理学具有特殊的意义,主要是指感觉器官、运动器官、神经系统等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

具体表现例如,有的人听觉特别灵敏,能够敏感地分辨出声音之间非常细小的差别;有的人则具有很好的运动天赋,具有非常强的弹跳力和肌肉爆发力;还有的人具有特殊的味觉辨别能力。

当然,更多的人只是具有一般的能力,但每个人的能力构成也是不同的。有的人语言能力比较强,而有的人则动手能力比较强;有的人天生比较胆大,而有的人天生就胆小;有的人天生喜怒不形于色,而有的人脸色就是情绪的“晴雨表”;有的人意志比较坚强,而有的人则比较脆弱。还有的人非常聪明,但因为个性的因素而无法获得其能力范围内应该获得的成绩;有的人并不见得很聪明,但因为勤奋而获得了所能取得的最好成绩。

对于心理素质的问题,心理学研究者进行了许多年的研究,并对这些心理素质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和归纳。从目前的研究结果看,有些心理素质是可以测量的。例如,我们通过智能测验,可以获得有关个人能力方面的数据;通过人格测验,可以了解个人的个性特点;通过特殊能力测验,可以发现有些人所具有的特殊能力,如特殊的听觉能力、视觉能力等;还可以通过神经类型的分析获取其神经反应特点的数据。

特别提示

了解自己的心理素质特点,可以对个人的人生设计带来很大的好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心理素质特点,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社会需求选择和从事适合自己的职业。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获得事业的成功,并达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避免人才资源的浪费。

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

“健康”二字,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目中都居于至关重要的地写拳并位。寒暑骤变,我们会注意增减衣服;稍感不适,我们会主动求医久病不愈,我们会积极治疗;为防病强身,我们会“闻鸡起舞”、“不离手”。不管意识到与否,我们几乎都有自己的养生之道,据以产生各自的保健方法。然而,对于影响健康的因素,我们通常习惯于从生理上去寻找,殊不知,人的心理活动,也是影响健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具体表现

任何心理活动的产生,都有其生理基础。心理上的每一变化都能引起肌肉、心率、血压、呼吸、代谢和体温等方面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变化。例如,愤怒时,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悲伤时,肠胃蠕动减慢,消化液分泌减少,食欲锐减。这是因为,支配我们心理活动的神经系统的有关部位,同时也是我们体内各个器官、组织的支配者,所以,在我们皱眉、咬唇、瞪眼、切齿、掩面之时,身体内部也在“翻江倒海”。而且,当某种强烈的心理活动爆发时,其在我们体内引起的生理反应,不亚于参加一次激烈的体育运动。

原因分析

由于心理的变化必然带来生理上的变化,因此,如果我们经常处于消极或紧张等不良心理状态之中,就可能使体内器官和组纤陷于不正常的活动状态,久而久之会造成生理机能紊乱,导致身心疾病。据统计,城市门诊就医的病例中,一半以上属于心理疾病戴由于心理因素而导致的生理疾病。

另外,心理因素不仅可以成为疾病的发病基础,而且可以改变许多疾病的过程。医疗实践表明,病人的某些心理特征往往比引起疾病的病原性质更能决定疾病的表现,因汐病人总是按照自己所特有的,理反应来体验自身所患的疾病,所以不同心理特征的病人对已经形成的疾病会做出不同的反应。有的病人本身的疾病并不严重,却感到十分惶恐,犹如大病在身;而有的病人病情十分严重,却能坦然对待。心理特征的不同,对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病程的转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特别提醒

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竞争意识的增强以及噪音、拥挤等环境问题的加剧,使人们的心理负担加重。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反差,使人们在获得成功的同时往往会感到若有所失;人际关系的改变,利益关系的改变,常常使人们感到虽然近在咫尺却犹如远在天涯。由此可见,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现实面前,仅讲究生理健康已经远远不够了,必须同时讲究心理健康。在积极锻炼身体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心理教育,增强情绪修养的培养,努力培养乐观、欢悦、开朗、坦然的心理素质。只有身心整体的健康,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健康。

心理健康与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从宏观的角度来说,人化在共同的社会中,通过交往把各自的力量结合起来,形成了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的生产力,并结成了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运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从微观的角度来看,人人都有一种要交朋友、要觅知音的归属需要,希望得到别人的承认和接纳,成为社会中受尊重的一员。这种需要的满足只能通过由交往建立起来的各种人际关系来实现。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虽然不排除要有一定的经验和技巧,但其前提条件是彼此在心理上是否感到融洽。如果双方在交往过程中既感到能悦纳他人又感到愉悦自己,彼此都觉得相互需要,那么双方的关系就具有了和谐发展的基础,发展下去就可能日渐亲密。

相反,如果双方或一方在交往过程中非但不觉得愉快,反而大有如坐针毡之感,或者感到对方多余、讨厌,双方的关系就不可能和谐地发展下去,势必越来越疏远,甚至断绝往来。

特别提醒

人际交往是一个双向活动。因而既要让别人了解自己,也要主动了解别人;既要让别人适应自己,也要积极适应别人;既要让自己感到愉快,也要努力愉悦别人。只有这样,双方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人际交往中,把自己摆在对方的位置上,设身处地地体验、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注意形成彼此之间的共鸣,这是增进相互理解和促进相互悦纳的一种有效方法。

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

心理问题就是指个人在适应社会过程中产生的个体意识到或意识不到的主观困惑状态。

分类和表现

心理问题主要包括三种类型:①心理成长问题。它是指个体整个人格系统健康、正常、发展良好,但希望了解自己的心理能力,最大限度发挥潜能,实现更大目标,达到更高境界。②社会交往问题。它是指个体在情绪反应和人格系统方面存在某些缺陷,从而导致在与外界接触和交往过程中遇到障碍和麻烦,不能有效地适应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但其认识能力还是正常的,其意识也清晰,对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有比较迫切的要求。③心理变态问题它是指个体整个人格系统或某个重要的心理机制发生较为严重的病变,导致不能自主地控制自己的行为,无法与外界进行正常的接触和交流。这些问题往往较为轻微,一般不影响个人的生活和工作,但可能会给个人带来一些不愉快的感觉。

特别提示心理障碍往往是指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有精神疾病和精神发育障碍两大类,包括神经症、精神病、精神发育迟滞、人格变态以及儿童和青少年行为问题、品行障碍。另外,自杀、酗酒、吸毒等常引起严重社会问题的行为也是心理障碍内容的一部分。

精神病与神经病的区别

区别

在普通人的观念中,精神病和神经病是没有区别的。人们为惯将有精神障碍的人称为“神经病”。确切地讲,精神疾病就是招在内外各种致病因素(包括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因素)的影响下,大脑的功能活动发生紊乱而导致精神活动的失常,具体表现为认识、情感、行为和意志等精神活动方面不同程度的障碍。

而神经病是神经系统的疾病,是指神经系统(脑、脊髓、周围运动感觉神经)因为感染、中毒、外伤、肿瘤、血管病变、先天异常等导致结构和功能障碍,常常表现为意识障碍、失语、失明、抽搐、瘫痪、麻木、大小便障碍等等。

精神病学包含许多分支学科。比如,治疗精神病人疾病的学科称为临床精神病学,研究精神病人犯罪是否需要承担法律责任的学科是司法精神病学,由于儿童的特殊性而研究儿童精神病情况的学科是儿童精神病学,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判定精神病表现差异的学科是跨文化精神病学。

特别提未精神病既然是一种疾病,患者就应该得到社会的关怀、照顾和及时的治疗。任何歧视、侮辱、虐待,甚至迫害精神病患者的行为,都是愚昧、不道德、野蛮的行为,是法律所不容许的。

男性和女性的心理差异

人们经过多年的研究,基本证实了男女之间在下列方面存在着差异:女性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好,触觉更敏感,而男性的视觉平衡能力和数学能力较强,更好斗,更具有竞争性;男性更主动,而女性相对较为被动;女性更愿意说出自己的情绪感觉,而男性则较少表达;男性更喜欢支配,而女性更倾向于服从。

智能差异

人们经常讨论的一个问题就是男性聪明还是女性聪明,或者换句话说,是男性的智力发展水平高还是女性的智力发展水平高。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许多人也许会认为男性比女性更聪明,其理由是男性获得成就的人数要比女性多。但是,几乎没有人能够拿出说明其理由的科学依据。

关于这个问题,结果发现,男性和女性之间的总体智力水平并没有实质性的差别,只是在智力的构成内容上存在着一些差异。

区别

从智力测验结果看,男女之间在智力总体水平上没有差异,但男性在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构想能力、计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方面比女性强,而女性在语言运用能力、直观分析能力、直接记忆能力等方面比男性强。所以,在学生的学习中,往往男生的物理、数学等成绩比女生好,而女生的语文、地理、外语等成绩比男生好。

情绪表达的性别差异

一般人,包括许多心理学家都认为女性的情绪比男性变化大。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心理学家对成年人的哭做过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女性哭的频度是男性的5倍,而且男性的哭多半是泪水在眼里喃着,很少抽泣呜咽,而女性则更可能号陶大哭,泣不成声。男性的情绪一旦表达出来,往往比较强烈。如历史上伍子青将楚平王的尸体从坟墓中拖出“鞭尸三百”的故事,就是发泄强烈情绪的典型事例。而女性表达情绪往往比较直观,不加掩饰,并变幻莫测。

在情绪的相互了解方面,女性之间相互了解情绪状态比男性之间要容易一些,这可能与社会赋予女性情绪表达更大的自由空间有关。

个人自信心的性别差异

男性和女性显然在用不同的标准来评价自己的作用。在社会心理学领域里影响较为广泛的一个发现就是女性在大多数方面比男性的期望值要小,女性和男性都很明显地接受了有关他们能力的大众化模式。但当人们对自己具备或不具备的能力的认识受到事实的挑战时,男性和女性都倾向于保留自己模式化的信仰而不愿接受确切的事实所产生的后果。

怎样调整心态适应社会

首先,要增强接受现实生活的能力。生活中有酸甜苦辣,也有喜怒哀乐;有进退成败,也有得失荣辱,其变化发展常常是不以人们的意志和愿望为转移的。因此,遇到不如意、不顺心、不合理的事情,不要只是怒气冲冲、牢骚满腹,或苦闷伤感、不思饮食。正确的办法是正视它、接受它,然后再想办法对付它、解决它。

其次,必须增强顺应现实生活的能力。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很多心理问题的产生,其主观原因往往都与自己缺乏相应的顺应能力有关,或者说与自己无能为力的行为有关。能力低、本事小,使人们对社会的变化、对未来的发展没有把握,担心自己生活没有保障,生怕自己未来无所依靠,因而忧虑重重。要消除这种忧虑,必须靠自身努力,加强学习,加强锻炼,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改善和提高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能力增强了,应付社会变化的可能性就会增大,对未来的担忧就自然会减少。常言道:“有恃无恐。”如果自身有较强的能力,对未来生活就“有所恃”,因而个人也就“无所恐”。

第三,要正确地估价自己。适应不适应社会,也与是否摆正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位置有关。如果把自己估价得过高,就会牟自己定出超越自身能力的目标,因此必然遭遇失败和挫折,使自己在心理上受到伤害。另外,把自己估价得过高,也会不知不觉地对别人要求过高,以致不能很好地善待别人,容易挑剔和指责,时常感到不称心、不如意。再者,把自己估价得太高,只看到自己有才华,而不注意别人的才华,实际情况却是别人比自己还突出,就不容易适应周围人们的变化,一旦发现同学或同事取得了自己未能取得的成绩,心理上就可能难以接受,内心里就可能酸涩难熬,甚至出现嫉妒等有害的情绪反应。不过也不能把自己估价得过低,把自己估价得过低,则可能自惭形秽,自卑自贱,终日消沉,不思进取,在生活中随波逐流。可见,能否正确估价自己,对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杰关系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