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家庭心理医生(最新家庭医生系列)
45785400000005

第5章 家庭心理问题篇

家庭生活中的心理疗法

原因分析现代医学心理学认为,对一切疾病的治疗,心理治疗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作用。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心理因素作用愈大,心理治疗的意义也就愈大,因此十分强调病人在治疗中的主动作用汇心理治疗是通过医生与病人的相互作用实现的,医.患关系如何是心理治疗成败的关键,医生要通过心理治疗启发病人与疾病作斗争的积极性,帮助病人改变自身的病态。

心理治疗的适用范围很广,它对很多精神障碍和身体疾病都可以使用。

心理咨询法美国心理咨询权威李斯曼先生说:“咨询就是通过人际关系达到帮助过程、教育过程与增长过程。”这个定义说明,通过咨询给予“来访者”以帮助和教育,并使之有所增进。同时,这个定义也表明,咨询是一个过程,往往需要多次交谈。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是难以分开的,因此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心理咨询是一种特殊方式的心理治疗。

作用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加之竞争激烈,人们往往会感到身心疲惫,心理负担重。有些人又缺乏心理保健的常识,因此常会出现一些心理上的毛病或偏差,这并不是什么可大惊小怪的事,完全应采取一种正常的心态。当你感到有些小麻烦要出现时,不妨花点时间去做一些心理咨询,以便早日消除隐患。

表现学者们指出:心理的疾病与身体的疾病一样,有些是很轻微的,也有轻重不同的程序,有些竟和出水痘一样无关紧要。心理疾病的范围是很广的,生中难免会患有一些轻微的心理疾病,这就如同生中难免会有个头疼脑热一样。例如,一个人由于焦急而头痛,就是心理疾病;一个人因生气而失眠也是心理疾病;某人过于胆小,某人性情过于孤僻,这些也是心理不够健康的表现。有的人出门时,锁好门之后,走几步还要再回去推几下;有的人写好信投进信封之后,还要再抽出来看看,这类过虑的事情如果已成习惯,就是心理不健全的表现。

随着我国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健康保健意识的增强,对心理咨询、心理保健的需要也会越来越多。人们应该学习一些心理卫生的知识,学会运用心理咨询、心理保健等手段,去提高自己的身心健康水平。

暗示保护法暗示是人类常见的一种特殊心理现象,它对人的身心健康既能起积极的保护作用,某些情况下也能引起人的身心疾病。因此要科学地掌握暗示的规律,并充分地利用它,使其在保护人的身心健康、发掘人的生理潜力与心理潜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还要用科学的道理与方法,同那些骗子、巫师利用暗示以及催眠进行欺骗、迷信活动作斗争。

作用有一位化学家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暗示实验。他声称要做测定气味传播速度与嗅觉敏感的实验,于是在讲台上打开了一个瓶子把一种无味的溶液倒了几滴在棉花上,做出难闻的厌恶的表情漓开了讲台。靠近讲台的前排学生很快就报告嗅到了难闻的气味逐渐到最后一排学生也闻到了。这是由于化学家的权威性语言Nk示与动作暗示,引起了学生们的集体性的幻觉。

日常生活中,常碰到一些暗示引起幻觉的情况。如“望梅且渴”、“杯弓蛇影”、“草木皆兵”等,都是暗示而引发的一种幻觉。

俄国著名学者别赫捷列夫认为,暗示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一乖现象,是人类心理方面的正常特征。

前苏联的心理学家普拉顿诺夫认为,自我暗示不是来自外界而是来自肌体内部的痕迹皮层过程对自己的心理施加影响的习象,这种皮层过程与过去第二信号系统的刺激有联系。在我们白生活中,到处充满了自我暗示的现象。例如,清晨对着镜子梳妆乎扮一下,如果看到自己的脸色很好,往往会心情舒畅,这是一种f极性的暗示。如果在镜子中发现自己的脸色不好,眼皮略有浮肿怀疑自己肾脏可能出了毛病,于是就感到了腰痛,这是一种消极白暗示。

每个人的自我暗示性高低不一样,有的人自我暗示性很高有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一位女士曾经观看过一位著名催眠家的表演,对他非常佩服。一天,这位女士和丈夫正在餐厅吃饭,碰巧看到那位著名的催眠师也走进餐厅,并朝女士身边的空座位走过来,这位女士心想:“看样子,他要坐到我对面了,就要给我催眠了。”于是,有趣的事情发生了,还没等到催眠师坐下来,女士的面部已经发生了变化,眼睛微闭了,头低下了,很快就睡着了。

自我暗示性高的人,有时也可导致可怕的后果。曾经发生这样一个事故,一个人偶然被关进了冷藏库,当时车中的冷冻机并没有开动,可这个人却被冻死了,这就是自我暗示起作用的结果。在家庭中,一些懂得暗示道理的家长,在孩子或家庭其他成员要去考试、参加比赛等活动之前,从不唠唠叨叨地嘱咐些“沉住气”、“别紧张”之类的话,而是诱导他们,让他们自动地做出积极的心理暗示。比如说些“你准备得比较充分了”、“昨天休息得不错”等提示性的话语,这有助于他们调适心态,释放紧张情绪。

有目的地对他人进行暗示,可以挖掘其心理潜能,这一点已经得到了证实。

家庭和美的心理调适

现代社会家庭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应是融洽和美。它具体表现为家庭成员充满活力,而且彼此间能够有效沟通。

具体表现第一,父母子女能彼此倾听他人的讲话,并饶有兴趣。

第二,家庭成员在家里精神愉悦,身心放松,感到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第三,家庭成员之间可经常地、轻松地交流内心的感受。

第四,家庭成员之间乐于接触,能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第五,家庭成员个人的事都可以在家里讨论,包括喜怒哀乐、成功失败、表扬批评,并能得到家庭其他成员的理解,特别是遇至事业受挫、感情受伤等情况时能从家里得到发泄、排解和安慰。

第六,家庭成员都能人人关心家庭,以家为重,视家庭生活,感重于一切。

调适父母要倾听、理解孩子的意见,尊重孩子的感受和情感,在此基础上适时适度、有针对性地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夫唱妇随固然好,但妻子完全忘我无私地相夫教子,也易出现问题。尤其是今日之中国家庭,有很多婚变、矛盾均出于此。现代的家庭模式应是夫妻携手互助,丈夫事业有成,妻子也有自己的天地。

目前还有相当多的妇女,严守封建主义的一套妇道,什么男贵女贱,男高女低,男才女貌,男主外、女主内,夫贵妻荣,子显母贵等等。婚前不乏聪明才智、理想信念,婚后却一头扎进家庭生活,围着丈夫、孩子忙里忙外,甚至不读书、不看报,不修边幅,等到丈夫在外移情别恋,还委屈、抱怨自己命不好。这样的女性真正的悲剧在于丧失自我,把自己一生的幸福寄托在丈夫和孩子身上,而不思自己去创新探求。这种心理,虽说不上是不健康,但应属陈旧一类,是导致家庭心理不健康的因素之一。

丈夫的行为举止直接关系到现代家庭氛围是紧张还是轻松,是融洽还是别扭。

有的丈夫生意上失意,工作上不顺心,一进家门,阴沉着脸,一言不发,家庭其他成员肯定小心翼翼,不敢多说一句。若是发泄k的人则更糟,回到家里,看妻子不顺眼,看子女也别扭,这时家庭矛盾、争吵,不和谐氛围最易形成。

也有的丈夫,商场上失败,回家找妻子发泄,用性生活排解老闷,消解失落情绪,不管妻子愿不愿意,不顾妻子心里怎么想,只图自己痛快了事。若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夫妻关系,给家庭带来不和谐。

特别提醒融洽和美是家庭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是每一个家庭理想的追求。家庭中的主要成员特别是丈夫要树立这个观念,注意自己的心理素质修养,学习协调家庭关系的技巧,关爱妻子,替他人着想,避免把不良清绪带进家庭。同时要拿得起放得下,自己失意,可与妻子诉说、交流,争取得到妻子以至儿女的理解和帮助,使自已从不良情绪中走出来,抖擞精神继续奋斗下去。

家庭成员的交流与沟通

人们常常用“心有灵犀一点通”形容两心相印的情形。在婚后家庭生活中,依然需要这种灵性。

默契的基础是夫妻二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谐一致或互补。

家庭深层次的默契是以融洽为基础的,是家庭幸福完美的最高境界。

家庭关系中,夫妻间的默契是第一位的,同时又是多种多样的。一千个家庭有一千种默契,而且是一千种双方心理感受,别人无须评判。

默契的前提条件是沟通,没有沟通就没有默契,有默契才能更好地沟通。

具体表现第一,夫妻思维方式协调一致。夫妻二人无论对国家还是对家事,都能有基本一致的看法和态度,但不排除在个别问题、个别事情上有争论。这里的关键是思想深处的真正一致,而非一方对另一方的盲目服从,特别是女人的附庸和完全依附。

第二,想问题、办事情基本上能够合拍,不谋而合。

第三,丈夫能随时知道妻子在想什么,干什么;妻子知道丈夫需要什么,能体察丈夫在外是顺利还是处于逆境。

第四,夫妇二人情感生活有滋有味,彼此能够明白对方的感受,而且能在适当的时机互吐衷情。

第五,夫妻性生活和谐,双方都很满意。丈夫兴致勃勃,妻子柔情似水。

第六,夫妻双方可自由结交同性朋友和异性朋友。特别是交异性朋友,对方不会有不良情绪和心理反应。

第七,双方收人、开支公开,从不在经济问题上闹矛盾。

第八,双休日能有一半时间与家人在一起度过。

默契是夫妻间精神生活的最高境界,是一种用语言难于表达清楚的境界。夫唱妇随是默契,风风火火是默契,平静淡泊也是默契。只要夫妻双方感到轻松自然,把家视为温馨宁静的港湾就是达到默契。

默契有先天的因素。如个性心理特征是内向还是外向,是交弱还是柔韧,是懦弱还是坚强,是谨小慎微还是粗枝大叶,每种个性都有利有弊,关键在于能读懂对方,协调夫妻关系。

家庭虽小,但它是社会的细胞,每个人心理发展的开端都是首先通过家庭,然后才延伸到社会的。家庭成员之间能否进行有效的情感沟通,对个人的心理发展和每个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有着重大影响。

良好的情感沟通能营造一个默契、和谐、健康、友爱的心理氢围,使夫妻之间彼此心心相印,长幼之间共享天伦之乐,达到家庭生活的幸福与美满。因此,能进行良好的情感沟通,是现代家庭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

在家庭内部,家长与子女的情感沟通,构成了家庭成员之间情感沟通的重要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从过多地依附家长,逐渐过渡到希望能够“独立自主”,这是任何人都必然要经历的心理过程。在这一转化过程中,家长只有准确把握子女的心理变化特点,才能做到相互理解,彼此默契。有些家长,特别是上了岁数的老年人,过于溺爱孩子,怕碰着,怕累着,不让他们做任何力所能及的事情,哪怕是搞卫生、整理物品这些最简单的家务劳动,也不让孩子参加。除了上学以外,孩子在家中无事可做,有些孩子放下书包,就是两眼盯着电视机里没完没了的动画片,或者是通宵玩电子游戏,自然也就没有更多的机会与家长进行情感上的沟通与交流,家长对孩子的性格发展和感情变化一无所知,久而久之,就会在感情上产生隔膜,从而导致家庭成员之间心理上的失衡。

现代家庭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家长工作繁忙,孩子学习紧张。因此,家长应该从细小的事情上培养孩子正常的能力与品德,让他理解父母奔波忙碌的艰辛和生活的来之不易,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教育孩子拥有一颗美好的同情心和善良心,学会用正确的思想方法观察事物,分析事理,并多给孩子创造与家庭内部和对外交往的机会,使其克服孤独、急躁的个性,拥有健全的、良好的心态,避免用偏激的眼光评价社会,用过激的行为对待他人。

性格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重要标志,在现代家庭中,随着每个人的情绪、情感甚至个性、气质、职业、生活阅历不同,其自身的个性也会存在差异,这些差异毫无疑问地会在兴趣、爱好和生活方式上表现出来,家庭成员之间做到刚柔相济、性格互利互补,是现代家庭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形式。一个和谐的乐章,来自于不同声部的合奏;一个美满的家庭,得益于家庭成员之间不同性格的相得益彰,互为补充。

培养并保护个性的成熟与发展,使每个人的独特个性得以充分地张扬和表现,体现了现代家庭的自主与进步。每个家庭成员,尤其是夫妻之间,充分尊重并理解彼此间的性格差异,互相欣赏并真诚合作,是创造家庭健康心理氛围的基础,是实现家庭成员心理自我完善的保证。女性的阴柔与男性的阳刚都是美的绝唱,一个心理健康的家庭,既是容纳不同性格自我展现的舞台,又是温情与原则的统一体。

现代家庭中,性格的共性与个性是一种补充的双重变奏,一味强调个性张扬,或者一切都是家长自以为是的做法,都不利于培养健康的家庭心理环境。家庭成员之间,要扬长避短,优势互补。这不仅需要每个人文化修养和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也有赖于家庭内部的相互配合和互相支持。尤其是刚刚为人父母的年轻家长,更应心胸开阔,学会容纳彼此间个性的不同,创造出优势互补的新型家庭关系。

现代家庭中,老人与孩子的心理健康与否,是家庭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人到暮年老有所乐,孩子们天真烂漫,老少之间情感沟通无障碍,构成了现代家庭心理健康的美丽画卷。中国家庭素有“隔辈儿亲”的说法,这是中国历经几千年文化积淀而形成的一大特色。与辛勤忙碌的中年人相比,老年人拥有更多的时间与第三代人相互沟通。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孙辈们的童心童趣,常使家庭中充满了欢快的笑声,足以使家人心情舒畅,忘情于家庭生活的和睦与甜美之中。

对家中的孙辈们而言,慈母、严父往往意味着纪律、规矩,而爷爷奶奶总是宽容、自由的象征。当父母对孩子的指责过于严厉时爷爷奶奶总是扮演“保护伞”角色。在现代家庭中,许多中小学生在情感遇到挫折时,总喜欢和爷爷奶奶去倾诉。这是因为,老人们有一种强于父母的“倾听”责任感。另外,老年人对孙辈除了宽容之外,还常以人生沧桑的经验给孩子们以智慧的启迪和培养孩子达观的心理。老少同乐,既是遗传关系造成的情感依赖,也构成了营造家庭健康心理氛围的重要特征。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的心理和生活特点都会随之变化依附心理逐渐被独立意识所代替,同时孩子们慢慢开始用自己的眼光来评判事物和处理问题。因此在家庭中老少同乐也要不断变化,不断充实新的内容,尤其是防止孩子成为溺爱型的“小皇帝”。

爷爷奶奶在沉醉于同孙辈的天伦之乐时,要节制自己的情感,不要过分透支,不要为孩子设置过多的思想框框,也不必为孩子的成长而担忧。子女们要学会做爷爷奶奶的好朋友,但不要过早学会“成人化”的思维习惯。

家庭中因有了老和少,才增添了无穷的欢乐,才有了天伦之乐的气氛,才有了老少咸宜的心理氛围。目前,越来越多的家庭将营造这种心理氛围视为情感寄托的重要方式。

家庭成员身心健康调适

方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健身潮浪,从慢跑到气功,从秧歌到爬山等各种运动,不一而足,说明了人民对身体健康问题的重视。

身体是本钱。没有好的身体,不会有幸福。俗话说,有钱能买来山珍海味,但买不到好胃口。

现代家庭保健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它为商家带来了许多商机。商场里各式各样的健身器材,有适合小房间使用的拉力器、蹬力器,有名目繁多的电动按摩椅、按摩器,年轻人用的健美器。

近来北京又兴起健身房消费热,人们常在双休日或早晚到健身房锻炼身体。家庭健身应根据自己家庭成员的身体素质状况选择锻炼方式,选购健身器械。

双休日全家出外旅游是一种有利身心健康的活动。有计划地今天爬山,明日游水,既可增进家庭成员间的感情交流,又可陶冶情操,培育良好的家庭心理素质和塑造良好的家庭精神氛围。

完美幸福的家庭,其成员不仅身体健康,而且心理健康,也无严重的心理缺失和障碍,形成身心健康的完美结合。

具体表现注意晨练,不睡懒觉,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早睡早起;夫妻喜欢饭后一起散步,有兴趣一起逛街、游玩,双休日夫妻与孩子一起出外郊游,无不良嗜好如吸烟、酗酒、赌博等;无不良习惯,如足不出户,偏爱电视,一天最大的活动就是看电视、看录像、听音乐等室内活动;家庭成员爱好广泛,有品位,如养花、养鸟、养鱼、听音乐、唱卡拉OK、看画展、郊游等;家庭成员相处融洽,有事可以互相商量;家庭成员遇有矛盾、挫折时从不回避,并能在家中得到化解;生活舒心,粗茶淡饭也罢,山珍海味也好,吃什么都香;夫妻性生活有节制,有规律,有滋有味,男欢女爱,无任何心理障碍和缺失,双方满意;孩子成长正常,与家人与外人关系融洽,与同龄小朋友能友好交往。

怎样才能使家庭成员达到身心健康呢?

调适方法

饮食居住科学。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家庭一日三餐中,可结合自己的口味,适当注意营养配餐。中国传统交化的瑰宝之一是饮食文化、药膳文化、莲子八宝粥、燕窝粥、银月汤、参汤、小米粥、萝卜粥、排骨汤等等,到今天,又有什么绿色食品、药酒。人们可视家庭成员身体状况,有针对性、有选择地经常食用一两种滋补性食物。另外,一日三餐,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荤素搭配,甜淡咸宜。同时切忌暴饮暴食,更忌偏食,青菜萝卜、细米粗粮都要吃一些。尤其是40岁以上的人,要多吃些青菜和含钙多的食品。

家居干净舒适。现代家庭时尚,室内装修宾馆化并非最佳选择。家庭装饰要量力而行,首选的目标是简洁、大方、温馨。色调适合自己的品位即可,家具要少而精,留些空间。家庭布局合理、整洁、明亮,包括灯饰的选择、安放,都要考虑方便、适用,其次是美观。实践证明,家居环境体现人的心态、人的品位,同时也影响人的精神。现代家庭都在努力营造一个适合自己的良好的居住环境和家居和谐温馨的氛围。

现代家庭娱乐。现代家庭,特别是城市居民,电视机、录像机、VCD、家庭影院、发烧友音响越来越普及,可有意识、有计划地经常搞些家庭卡拉OK、家庭舞会、家庭影评活动,以此活跃家庭氛围,丰富家庭精神生活,提高家庭文化品位,增强家庭成员间的相互了解和心理调适能力,塑造良好的家庭心态。

双休日全家外出郊游。或骑自行车,或打车,走进大自然,享受大自然的风光,陶冶情操,增长知识,促进亲情培养。有条件的可两至三家一起郊游,扩大交往,培养交际能力。特别是在游玩中,对孩子克服只顾自己,天下老子第一,不善与人交际的弱点,对培养他们的处事能力都有百利而无一害。郊游既可强身,又可健心,何乐而不为?双休日还可全家一起听场音乐会,看场戏剧,或者看看画展等,提高家庭娱乐品位。

更新知识。增加家庭智力投资,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离退休老年夫妇要有一些休闲文化,如绘画、书法,或选择自己喜欢的老年大学,补充点知识,锻炼一下大脑。科学研究证明,人脑越用越老化得慢,年龄大了,适当用脑可防止得老年痴呆病。

中青年夫妇家庭,更要注意知识更新,有意识地注意学习新学科、新知识,不断丰富自己,提高家庭文化素养,使家庭生活跟上时代发展变迁的步伐。

度过婚姻危险期。夫妻不论年老年少,是新婚还是金婚、银婚,都要注意夫妻心理调适。新婚夫妇要注意克服婚后失望心理,它是影响家庭成员身心健康的第一个大敌。据有关资料统计,婚姻关系出现问题较多的时间是第一年,60%对婚姻不满的人都是在婚后一年内就对婚姻产生失望、不满和怀疑;对离婚夫妇的研究也表明,三分之一的人在他们婚后第一年就存在严重的麻烦。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这一阶段的失望和不满主要由于幻想破灭,即从恋人到爱人角色转换失败,不能从理想、浪漫中走进现实家庭生活,突出表现为对伴侣的行为失望。婚姻的现实与配偶和自己婚前对家庭生活的梦想、幻想及期望相差太远,是失望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用心理学分析,当属知觉错位。情人眼里出西施,恋爱时双方又总是极力表现自己最好的方面,隐蔽消极的行为和特征,使双方均处于强化的理想状态。婚后生活在一起,毕竟不是有时有晌、短暂的、无忧无虑的约会和花前月下,柴米油盐,一日三餐,不可能总端着架子充圣人;另一方面无论男女,把家当做可以随意自由的安乐窝,得懒就懒,怎么样舒服怎么来,坐无坐相,站无站姿,高兴了又说又笑,不高兴了就在家里发牢骚,讲怪话,婚前婚后判若两人。这些都易使双方认为是看错了人,爱情被欺骗,从而产生对婚姻失望的心理。因此,婚后第一年的心理调适非常重要。此时,要对生活、对伴侣充满信心,保持乐观的态度,相信靠自己的爱一定能逐步建立起幸福和谐的家庭精神乐园。

婚姻生活十年后,对夫妻关系又是一个危险期。孩子大点了,艰苦创业的时期一过,闲情逸致就会增多,配偶间相互关注,要求婚姻生活质量,更高难度的欲望随之而生,甚至出现挑剔、不满意现实生活状况的倾向。另外,十年之内,丈夫可能在工作上已经成熟,小有成就;妻子却因沉醉在家庭生活中迷失自我,窈窕淑女变成黄脸婆,事业平平。不进则退,有的与丈夫的距离可能越拉越大。这时的夫妻若不注意心理调适,极易产生感情矛盾,最后导致婚变。

婚姻中的问题本身不是不可克服的,关键在于夫妻双方的心理调适能力,保持乐观向上、宽容豁达的心态是克服幻想破灭心理的良药。心理障碍好比一堵墙,跳出来就是一片绿洲,跳不出去就是一片沙漠。不适当的自责、讨好或退缩心理,婚后失望心理形成后的又方企图改变婚姻状况。调查表明,有相当多的人,特别是女性,往往把对婚姻的不满意,误认为是自己单方面的问题,多从自己身上找毛病,甚至讨好丈夫。久而久之,被讨好的一方也认为责任在对方。讨好行为是家庭心理中一种危险的行为,它在无意间忽略了夫妻间的情感交流与沟通,过多地、片面地认为婚姻一旦出现问题责任在己。但若经多次努力仍未能改变婚姻状况时,则易产生自己无力驾驭家庭生活的感觉,从而心灰意冷,放弃努力,或抑郁、焦虑,甚至走向极端—毁灭婚姻。

改变婚姻企图的另一种表现是退缩、回避,这种行为大多表现为男士。很多男人对于最初的婚姻问题多采用退缩、回避的方式。

或是找借口少回家,或是找借口晚回家,不给妻子诉说不满的机会,也不想与妻子谈自己的感受。持这种心理的人往往认为是对方不愿或不能与自己坐在一起谈论问题,缺乏一种解决问题的责任感和自责感,从另一方面忽略夫妻感情的交流与沟通,这对家庭心理健康的消极作用更大。

与失望心理相反的是没有感到婚姻有什么问题,这样有可能加剧失望一方的心理压力和不满,甚至会产生配偶不重视自己的心理,从而压抑自己的不满而不愿再与伴侣交流感受,沟通思想,这些都是酿成家庭婚姻矛盾的重要心理因素。

性情交融,生活更美。家庭成员身心健康的重要基础是夫妻间的性与爱。现代家庭应注重夫妻性生活的科学性与质量,要在爱的基础上使性生活更加完美。从现代家庭问题的讨论中可以看出,家庭问题产生的根源有相当部分属于性生活不和谐,而影响夫妻感情的诸多因素中,性心理障碍是其中的一个客观因素。

没有性爱的婚姻是不幸的婚姻,这一提法已被大多数家庭所认同。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人的性心理成熟多了,人们不再讳言性的问题,甚至思想解放一点的人已经在反思、反省自己的性生活,甚至有相当数量的妻子在报刊上大胆地谈自己的性生活,谈自己对它的态度和看法,谈自己的幸福与不满。

事实上,人的性需求和穿衣吃饭一样,是人的生理需求和本能之一。人有享受性生活的权利,有自由选择性生活方式的权利。

家庭成员身心健康的重要基础是夫妻性生活和谐。夫妻双方性需求能够得到满足,既有利于身体健康,又有助于心理健康。

现代家庭夫妇性生活中,首要的是要树立正确的性心理,把它视为平常事。经常与配偶谈一谈性的知识,可以提高性生活质量;也可以学一点性和性心理知识,提高性生活的科学性。尤其是性格内向、羞于谈性的中国女性,为了家庭,为了自己要尽可能改变一下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羞怯模样,尝试一下与丈夫讨论、切磋性生活感受的问题,不断提高婚姻生活的质量。

一家一个过法,幸福的家庭也各有各的幸福。在爱情与婚姻问题上,没有什么亘古不变的模式,没有适合任何人、任何家庭的理想境界。爱实际上是一种感受,只要自己感到满意就是好的婚姻,就是美满的家庭,不必攀比,也无须对别人的私生活评头论足。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人人可有旦夕祸福。注重身心健康的家庭,就有抵御、防范家庭矛盾、危机的能力,就是一个充满活力,充满幸福的家庭。在这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祝所有的家庭身心健康,性情交融,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