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你们两位记住,《威尼斯狂欢节》正在随着我一道走向死亡。”——这是波兰小提琴大师亨利克·维尼亚夫斯基对守候在他身旁的两位好友鲁宾斯坦(俄国钢琴家、莫斯科音乐学院院长)和奥尔(俄国小提琴家)的临终遗言。大师的话似乎有点过于自负,但能将帕格尼尼的这部代表作演奏得无可指责的提琴家确实十分罕见。
1835年7月10日,维尼亚夫斯基出生在波兰卢布林市一个知识分子之家。他的父亲是一位知识渊博、收入丰厚的医生,母亲是优秀的女钢琴家。
维尼亚夫斯基从6岁起正式拜名师学习小提琴演奏,进步神速,8岁时被法国巴黎音乐学院破格录取(该院有一则规定:不收小于12岁的外籍学生),11岁就以全院小提琴比赛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成为巴黎音乐学院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毕业生。由于他是领取俄国奖学金的学生(当时的波兰归俄国统治,波兰人都属于俄国国籍),因此受到沙皇的极大恩赐——
奖给他一把王宫珍藏的瓜内利小提琴。
他的惊人天才使他名扬天下,一帆风顺的成长道路使他红得发紫。从13岁起,他开始周游欧洲各国旅行演出。在此期间,他与来自祖国的3位著名人物结为好友:钢琴大师肖邦、作曲家莫纽什科、诗人密茨凯维支。通过与名人的交往,维尼亚夫斯基深深感到,仅仅作为一个演奏家是不够的,应该更上一层楼。于是,他重回母校研修和声与作曲。仅1年后,他拿出了自己的作品,竟再次荣获全院第一名!
摆在维尼亚夫斯基面前的是一条广阔而灿烂的人生大道。他年轻漂亮,举止潇洒,身怀绝技,谈吐高雅。这些长处,使他博得了人们对他的好感。不过,他那典型的艺术家气质—
—易于冲动、缺乏自我克制的能力,有时也会给他招来一些麻烦。
一次,他与捷克女小提琴家娜丽达在莫斯科同台演出。维尼亚夫斯基被安排在前半场。
当然,他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娜丽达后半场上台,尽管她的演奏略逊于维尼亚夫斯基,但女性特有的魅力却使她赢得了高于前者的欢呼,一些达官贵族争相登台献媚恭维,这使维尼亚夫斯基的自尊心受到强烈的刺激。他突然抓起琴来冲上舞台,向听众高声宣布要以实际行动来证明他绝不比娜丽达差!此刻,女提琴家虽已走到了舞台边上,但仍有一堆人前呼后拥地围着她吵吵闹闹。在这种状况下,维尼亚夫斯基的重新演奏显然无法开始。他极不耐烦地扫了那些人一眼,发现其中有一位将军的嗓门儿最亮,毫无顾忌地在那里大声喧哗,提琴家怒不可遏地走上前去,当众用手中的弓子啪啪作响地敲打将军的肩章,希望他暂停他的高谈阔论。第二天一早,维尼亚夫斯基接到了当局的勒令,限他24小时之内离开莫斯科。
1860年8月,25岁的提琴大师经历了人生道路上的重大事件——结婚。婚礼在巴黎举行……各界人士前来贺喜,其中包括法国大音乐家柏辽兹和意大利歌剧大师罗西尼。维尼亚夫斯基始料不及的是,婚姻不仅没有给他带来幸福,反而使他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根据岳父大人的要求,维尼亚夫斯基不得不参加人寿保险,为此,每年必须向保险公司支付一笔数目极大的保险费。更加糟糕的是,他的妻子素养很差,与他没有什么共同语言,但却为他接二连三地生下4个孩子,生活上的开销直线上升。提琴大师的天性原本奔放不羁,对家庭生活的失望使他迅速走上了放荡的道路。他大量酗酒,疯狂赌博,随心所欲地追逐女人,似乎故意要胡乱浪费掉自己的生命,毫不爱惜本来就很脆弱的身体。
1878年11月11日,维尼亚夫斯基在柏林举行独奏晚会。著名的匈牙利小提琴大师约阿希姆带领自己身边的全体学生到场聆听。维尼亚夫斯基已经十分虚弱,他只能坐着拉琴(小提琴独奏理所当然都是站着演奏)。演出进行到一半时,他的气喘病突然发作,音乐会只得停了下来,在场听众无不为之愕然!为了避免场内秩序发生混乱,约阿希姆见义勇为地登上了舞台,接过维尼亚夫斯基手中的琴,继续表演下去,挽救了这场音乐会。
毫无疑问,大师的健康状况已不能胜任公开演奏的紧张生活了。可是,妻儿老小的庞大开销和可怕的保险费用又从何而来?没有办法,维尼亚夫斯基只能勉强打起精神把演出活动继续下去。
1878年底,应莫斯科音乐学院院长尼古拉·鲁宾斯坦之邀,提琴大师前往俄国旅行演出……
1879年11月,病魔迫使他住进了医院,身体彻底垮了下来,一天不如一天。在著名的艺术保护人梅克夫人的一再恳求下,维尼亚夫斯基于1880年2月住进了她的家中。在那里,他受到无微不至的精心照料,但这只能延缓而不能阻止他走向死亡。
1880年3月31日,维尼亚夫斯基告别了人间。莫斯科音乐界为他举行了庄重的祭祷仪式……在鲁宾斯坦的指挥下,莫斯科大剧院的艺术家们演唱了莫扎特的《安魂曲》。仪式之后,大师的棺木被运往华沙。
维尼亚夫斯基的代表作有:《第二小提琴协奏曲》、《莫斯科的回忆》(SouvenirdeMoscou)、《D大调波兰舞曲》、《A大调波兰舞曲》、《传奇曲》(Le′gende)、《谐谑曲——塔兰台拉》(Scherzo-tarantel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