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历史文化百科——中医学
45855800000009

第9章 中医诊治经络学(1)

中医治疗的基本愿则

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以下七条:

①治病求本:中医治病表面上针对症状,实际上更强调透过现象抓住根本的病因。

②治有标本:也就是治病求本,通过症状(标)来找到病因(本)。

③治有缓急:意指有时以治本为急,有时则应以治标为急。

④治有轻重:意指病轻、病重应以元气是否亏损为标准,而不能光看表象。

⑤治疗须辨幼体质:也就是要根据病人的年龄、体质来考虑用药分量的轻重。

⑥治疗用药不可偏执:也就是要具体病症具体分析,不能凭个人喜好。

⑦虚实的治疗要则:意指治疗时“攻”与“补”要相结合。

脏腑

脏腑是内脏的总称。按照其生理功能特点,可分脏、腑、奇恒之腑三类。五脏即心、肝、脾、肺、肾;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脏腑学说也称藏象学说,即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各个内脏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荚系的学说。它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对于指导临床实践很有用处。脏腑学说的主要特点有:①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②注重人与自然的统一性;③从藏象(内脏的外在反映)来把握内脏的生理活动规律。

奇经八脉

十二经脉(人体内主要的十二条经脉)以外的八条经脉。奇经,是相对于十二正经而言的。八脉即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石乔脉、阴石乔脉、阳维脉、阴维脉。奇经八脉的特点是:不像十二经脉那样规则,除任督两脉之外没有固定穴位;同脏腑没有直接的相互络属,相互间也没有表里关系。奇经八脉的主要作用:①进一步密切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②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等。

小周天

本义指地球自转一周。即昼夜循环一周;后经引申,被内丹术功法借喻内气在体内沿任、督二脉循环一周,即内气从下丹田发出,经会阴,过肛门,沿脊椎督脉通尾阎、夹脊和玉枕兰关,到头顶泥丸,再由两耳颊分道而下,会至舌尖,与任脉接,沿胸腹正中下还丹田。因其范围相对较小,故称小周天。又称子午周天、取坎填离、水火既济、玉液还丹等。

大周天

本义指地球绕太阳一周,即年循环一周;后经引申,被内丹术功法借喻为内气在体内行一周,即内气从下丹田发出,经会阴,分两支沿两腿下至脚心,然后从涌泉上提至肛门相合,过尾闾、夹背、玉枕三关,上达头顶泥丸,又分两支沿两耳会于舌尖,最后沿胸腹正中的任脉下归丹田。由于流走的范围相对较大,故称大周天。内丹术认为,通过大周天,使神和气密切结合,相抱不离,以达延年益寿的目的。又称乾坤交媾、卯酉周天、金液还丹等。

任脉

奇经八脉之一。循行路线是起于胞中(小腹部位),下出会阴,经阴阜,沿腹部和胸部正中线上行,至咽喉,上行至下颌部,环绕口唇,沿面颊,分行至眼眶下。经过的主要穴位有曲骨、中极、脐中、鸠尾、膻中等。它之所以叫任脉,有“担任、受任”之意,叉与“妊”意义相通,说明它不仅能总任一身之阴经(故又称阴脉之海),而且与女子妊娠也很有关系。

四诊法(望、闻、问、切)

中医传统诊法。包括望、闻、阔、切四个内容,故称四诊法。望诊,就是医生运用视觉观察患者的全身和局部的情况,包括望神色、望形态、望头面部、望皮肤、望舌等;闻诊,包括听诊和嗅诊,即听声音、嗅气昧;问诊就是询问患者(或家属),了解疾病发生、发展经过,现在的症状及其他与疾病有关的情况;切诊就是切按病人脉搏和触按病人肌肤、腹部、四肢等以诊察病情的方法。通过望闻问切来诊察疾病显现在各个方面的特征,就可以比较准确的诊断病人所患疾病,从而为辩证论治提供依据。

解毒

泛指解除体内或体表的毒素。通常包括以下几类:①因烦劳过甚、嗜酒无度等导致脏腑炽热而使血液产生热毒,出现疔疮、败血症等症状,应当凉血解毒;②阴寒凝滞成毒,常用温中散寒药祛除:③解除蛇虫犬兽等螫咬所致的毒害;④排除误食或接触的毒物,或解除所致的毒害;⑤按特定的炮制方法减除药物的毒性,或通过药物的配伍协调而缓和药物的毒性。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服用的清热解毒药中的“解毒”是指上面的第二种情况。

清热

人体因热邪引起或因机体的代谢功能过度亢奋(即所谓阳盛阴虚)所产生的症候都属于热症,其中因内脏病变而导致的发热、潮热、面红耳赤、口渴、尿黄、大便秘结等症状称为里热。清除里热应用清热药物。清热药物药性寒凉,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的功能,可以治疗温热病、黄疸、疮痛、阴虚内热等症。

上火

我们一般所说的“上火”是指。“心火旺盛”所出现的症状。中医认为心火是温暖全身的主要热量来源,凡思考过多,心阴损耗,或过食辛热温补之品。都可能出现“心火旺盛”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心烦失眠、烦热口渴、口舌生疮、舌尖红痛糜烂、小便热赤刺痛等,治疗时应以清心泻火的药物为主。广义的“上火”。还应包括“胃火旺”、“肝火旺”等。

督脉

奇经八脉之一。循行路线是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脊柱里面上行,至颈后风府穴处,进入颅内,并由颈沿头部正中线,经头顶、额部、鼻部、上唇,到上唇系带处(鼻下方)。此外它还有两个分支。经过的主要穴位有长强、命门、至阳、大椎、百会、人中等。它之所以叫督脉,是因为有总管、统率的意思。它能总督一身之阳经,故又称阳脉之海。此外它与脑、脊髓和肾有密切的联系。督脉与任脉在传统的内丹术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精气神

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和功能活动。被称为人身三宝。精,是指一切精徽有用的、滋养人体的物质,更是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气,是充养人体的一种精徽物质,或是人体脏器的功能活动。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现象的总称,包括思想活动和内在脏腑精气的外在表现。这三者中,精是最基本的,气是动力,神是主导,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在传统内丹术中,这三者被视为锻炼的对象。

中医认为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括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它一般即指血液,主要由营气(血脉中精气)和津液(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组成。

它是饮食精徽所化成的,循行于脉管中。血的功能主要有两方面:①在气的推动下供养全身各脏腑组织,起营养滋润作用;⑦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血液供给充足,神志活动才能正常。

元气

又名“原气”、“真气”,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它是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气,由肾中精气所化成,故古代常把元气写成“元”,以示与后天之气相区别。元气发于肾。遍布全身,可推动人体生长发育、激发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充沛,则机体强健,器官功能旺盛,元气衰虚则机体虚弱多病。

虚火

人体因阴液不足会导致阴虚,阴虚常伴有发热现象,称为虚火。主要的症状有两颧潮红、低烧、五心烦热、心烦失眠、盗汗、尿短赤、口燥咽干等。多见于热病伤阴的后期,或阴虚劳损等。治疗时应以服用清虚热药为主。

内伤

指创伤损及肢体深部组织及脏腑、气血等引致的病患。又名内损。一般起因于跌打、坠堕、碰撞、闪挫时外力过重,多发于胸部和腹部。有伤气、伤血及伤脏腑之分。如果伤处肿痛不明显,痛无定处,则为伤气;如果伤处疼痛显着,皮色发红或发紫,甚至引起发热、呕吐、便血等症状,则为伤血;如果胸腹疼痛剧烈,伴有昏厥、吐血等症状,则为伤脏腑。治疗时应以复元通气、活血化瘀为主。

中风

中风是中医病症名。西医叫急性脑血管疾病。症状是突然倒地,昏迷不醒,同时伴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病情轻者称中经络,重者称中脏腑。

中医认为中风的病因很多,归纳起来有外风、火盛、湿痰、气虚、内风等。

常发于40岁以后的人,喜怒忧思过度等可为诱因。此病相当于现在所说的脑溢血、缺血性中风等。治疗时应以养血祛风、通经活络为主,或采用针灸疗法。病急危险者应送往医院抢救。

人体重要穴位

穴位俗称穴道,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出入的处所。穴位分经穴、经外穴和没有固定位置的阿是穴三种。人体的主要穴位有:

百会

位于头顶中线与两耳尖连线之交叉点。刺激此穴可治昏迷、休克等症;太阳

位于眉梢与目外眦间外1寸。刺激此处可治头痛、失眠、各种跟疾。

人中位于鼻下人中约上1/3处。刺激此穴可治休克、中暑、癔病等症;关元位于脐下3寸处。刺激此穴可治遗精、阳痿、早泄、产后出血等症;膻中位于脐上4寸处。刺激此穴可治疗心血管病、胸骨后痛、喘咳等症;命门位第2、3腰椎棘突间。刺激此穴可治遗精、阳痿、早泄等症;合谷位于第1、2掌骨中点连线之中点。刺激此处可治高热、中暑、中风、昏迷、头痛、高血压等症

晕针

由于针刺而产生的晕厥现象。当进行针刺治疗时,患者感觉头晕、恶心、目眩、心悸,继而面色苍白,血压降低,脉搏散弱,甚至突然意识丧失,即为晕针。多是因为患者体质虚弱,精神紧张、饥饿疲劳,或是针刺体位不当,针刺较粗,刺激过重等而发生。一旦出现晕针反应,应当及时处理,以免导致不良后果。一般让患者平卧休息,喝一些温开水或糖水,10~15分钟即可恢复。严重时需给予中西药物抢救。

针灸

针灸疗法的简称,包括针刺和艾灸两种治疗方法。针刺疗法是用特制的金属针具刺激人体穴位,运用操作手法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艾灸疗法是用艾绒搓成艾团或艾条,点燃后沮灼穴位,达到温通经脉、扶阳散寒的目的。针刺和艾灸两者方法虽然不同,但都是通过刺激经络穴位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因此经常配合使用。针灸疗法是中医学术中一种独特的医疗方法,具有简便、有效、安全、适用症广等特点。自从《黄帝内经》中对针灸进行全面论述以来,针灸疗法已在祖国医学宝库中绵亘两千年而不衰。

药引

又叫引药。其主要作用是调和诸药、消除其他药物毒性、矫味增效等。

在方剂中,药引一般列于诸药的末尾,也有列于处方煮服法中的。根据作用不同,药引可分为引经报使药(可引导药力直达病所)、所从药(可协同诸药发挥作用)、附加药(可加强主方疗效、矫正药味)。例如医生在开出的方剂中,加入姜、葱、蜂蜜、盐、醋等蔬菜或食品,这些都能够起到药引的作用。有时某些药物不便直接服用,常常与药引同煮,煮后只吃药引。

中成药

中成药是以中药材为原料,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规定的处方和方法加工制成一定剂型,供临床医生辨证治疗使用的一类药物。它使用、携带、贮运都很方便,有些具有长效、速效、高效的特点,也可用于危急重症的抢救。常用剂型有膏荆、丹剂、丸剂、散剂、栓剂、片剂、胶囊剂、注射剂等。如我们常见的牛黄解毒丸、银翘解毒片、人参药酒、七厘散、午时茶、滴耳油等都属于中成药。

君臣佐使

又称主辅佐使。是中医方剂组成的基本原则。方荆的组成有一定的规律,即君药、臣药、佐药、使药的配合。君药又称主药,是指在治疗中起主要作用的药物。臣药又称辅药,是协助君药或加强君药功效的药物。佐药是协助君药、臣药治疗兼症或抑制其毒性和烈性的药物。使药是引导各药直达病变部位,或调和各药作用的药物,包括药引在内。

炮制

又称炮炙。指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前,经过加工处理的方法和过程。其主要目的有:①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烈性或副作用;②改变或缓和药性,提高疗效;③便于制剂和贮藏;④消除腥臭味,便于服用;⑤除去杂质及无用部分,使药物纯净。炮制可分为三种:水制(洗、漂渍、水飞等)、火制(炮、煅、炒、炙、烘焙等)、水火共制(蒸、煮、焯等)。

用汞及某些矿物类药物在高温下炼制而成的不同结晶形状的无机化合物。外科常用于消炎解毒、消肿生肌等。种类颇为繁杂。

诸葛行军散和麻沸散

诸葛行军散又名武侯行军散。一种开窍避秽、清暑解毒的药物。由犀牛黄、麝香、珍珠、雄黄等药材组成。细末状,凉开水冲调服下。可治疗霍乱、瘴疠、暑热秽浊、头目昏晕、恶心呕吐、泄泻腹痛、口疮喉痛等症。传说早在三国时代诸葛亮即在军队行军时使用此药,故名“诸葛行军散”。

我国古代名医华佗早在东汉时代就已能够为患者施行全身麻醉,然后施行剖腹手术,他当时所用的麻醉药物就是麻沸散。据《华佗神医秘传》卷三载,麻沸散由羊踯躅、茉莉花、当归、菖蒲等中药制成,具有麻醉止痛的功能,可用于手术前的麻醉和外伤疼痛的缓解。本药采用水煎内服。

仁丹

常用的解暑药物。由甘草、木香、槟榔、草豆蔻、砂仁、茯苓等中药制成。小粒状,每30克重约1000粒,每次服10~20粒。主要功能是清暑祛湿,避秽排浊。用于中暑受热引起的恶心呕吐、腹痛泄泻、胸中满闷,以及晕车晕船、水土不服等。

丸散膏丹

中药制剂的四种常见形式:

一种或多种药物与赋形剂混台而成的球状制剂,多用于治疗慢性病和调和气血。分为蜜丸、水丸、糊丸、蜡丸和浓缩丸。

一种或数种药物经粉碎、过筛、混合均匀而制成的粉末状制剂,分内服和外服两大类。

以食用植物油与黄丹等经高温炼制成的铅硬膏为基质,混有药物或中药材提取物的外用制剂。常用于消肿、拔毒、生肌等,分为黑膏药、白膏药、松香膏药等。

狗皮膏药

一种常用的中药膏药。由生川乌、川草乌、穿山甲、血竭等中药制成,有祛风散寒、舒经活血、止痛等功能。主治风湿冷痛、肌体麻木、瘀血疼痛,如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腰肌劳损等。使用时在微火上加温,使黑色膏质微溶即可贴于局部。一般可贴3~6天。

药酒

又名酒剂。是用饮用的黄酒或白酒浸泡中药材,加入适量蜂蜜或糖调味而制成的液体浸出制剂。是中医常用剂型之一。因酒本身可以行血通络。易于吸收和发散,故药酒用于风寒湿痹、祛风活血、止痛散瘀等疾患效果更佳。如虎骨酒、舒筋活络酒、国公酒等。药酒可以久贮不变质,但小儿、孕妇、心血管疾病患者不宜服用。

着名中药

中药品种繁多,以下是几种较为着名的中药:

①黄芪:可利尿强心、降血压等;②人参:可促进新陈代谢、兴奋神经中枢、降血糖等;③地黄:可清火生津、凉血止血等;④白术:可健脾益气、利尿、安胎等;⑤甘草:可补气、解毒、消炎等;⑥茯苓:可健脾安神、利尿等;⑦黄连:可治高热烦躁、呕吐泄泻等;⑧当归:可治血虚、痛经、风湿、跌打损伤等;⑨芍药:可治闭经、跌打损伤等;⑩五味子:可治肺虚咳喘、盗汗遗精等。

扁鹊

扁鹊(公元前5世纪),中国古代着名医学家。姓秦名越人,战国时期郑(今河北任丘)人。他是一位民间医生,医术高明,尤其善于诊脉,据说还有透视人体的特异功能。他经常往来于齐(山东)、赵(河北)、秦(陕西)等地行医,深受广大群众欢迎。他采用汤药、针灸、砭石、蒸熨、按摩等多种方法为人治病,又提出病有“六不治”的见解,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他的传奇故事很多,史书记载他运用望诊为蔡桓公看病,可由表知其里,此外还能实行剖胸探心的手术等。

华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