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新编科技知识全书:建筑艺术与绘画
45857400000014

第14章 现代公共建筑(4)

整个建筑内外朴素简洁,没有任何多余的东西。为了满足声响效果上的要求,只悬挂了一些彩旗,从而还活跃了场内气氛。

这座冰球馆与其说是一幢建筑,不如说是用新技术和新材料做成的一具雕塑。耶鲁大学冰球馆是沙里宁所设计的最好作品之一,被建筑界推崇备至。

会堂

可以伸缩的活动屋顶

美国匹茨堡公共会堂建成于1961年。它是一座圆形的多功能建筑,既可作为会堂,也可当作露天体育场、室内比赛场、溜冰场或展览场地。为此,会堂内设有完善的空调、照明、无线电及电视广播等各种设备,还具有良好的音质。会堂内设有9280个固定座位,最多可容纳13600人。

会堂内有一个可供戏剧和音乐表演的舞台,平时隐藏在看台的下部,当需要使用舞台时,通过液压升降设备,就可将舞台上部一块有2100个座位的看台支起,露出舞台,这时看台的底面就变成了舞台的顶部。

这个会堂的最突出的特点,是它的巨大而可以伸缩的不锈钢活动屋顶。屋顶为圆形,最大直经为127米,顶高33米。整个屋顶公成八块大叶片,每片是一个45°的扇形,下端支在钢筋混凝土圈梁上,上端支在一个三角形悬臂空间框架上。八块叶片中,有六块是活动的,有两块是固定的。需要打开房顶时,可开启驱动设备,六块活动叶片就自动移动叠放在固定叶片上面了。这样,会堂就变成了露天体育场。

匹茨堡公共会堂以其灵活的结构、完善的设施而独具特色,在世界名建筑中占有一席之地。

断裂的马鞍

西柏林大会堂是美国为1957年世界博览会建赠给原联邦德国的一项礼物,由美国斯图宾建筑事务所设计。

会堂平面呈卵形,座位布置成阶梯状,屋盖是马鞍形的薄壳,壳体向外挑出很多,跨度约30米。这种形式的建筑在六十年代十分流行。它的结构形式是,从两个支座伸出两个斜拱,形成受压环,拱的两个端点是钢性联结,斜拱之间是用悬索支撑的6.5厘米厚的薄壳屋顶。双向相反弯曲的受拉缆索屋顶形成一种向上飞腾的动态,造型新颖,非常富于表现力。

遗憾的是在这幢建筑落成二十三年后,也就是1980年5月的一个上午,建筑的一侧突然倒塌。当时会堂内正在举行一个新闻出版会议,幸亏建筑物在倒塌前出现了震动,许多人逃出室外,才未造成重大伤亡。

从理论上来说,这种结构是稳定可靠的。那为什么又倒塌了呢?据分析,可能是由于拱和壳的交接处屋面渗水,由于长期水浸,钢缆锈蚀断裂,拱即失去侧向拉力而发生倾塌。有趣的是大会堂的另一侧却完好无损。

普济医院

依照1915年以后日本军事占领当局施行的向日本侨民倾斜的城市建设政策,在日侨集中居住的中心区域设置一家综合性医院就成为一种必然。客观上,日占5年后着手建设的这—医院,使得日侨的医疗条件得—到了改善,也使得胶澳市区旧有的医院布局变得更合理了。

这时,日本当局主导的市区建筑主要分三期进行:第一期在今市场一、二、三路和聊城路、临清路一带辟商业中心区,称新市区;第二期在辽宁路、广州路与台西镇间的高地辟住宅区和商业区;第三期为台东镇商业区和大港防波堤填海地面。而1919年6月建造的现代化的普济医院,则正好位于这三期规划的中心地带,时已成为市区主干道的胶州路、上海路和江苏路成为沟通这之间的联系的主要渠道。

今天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普济医院是继总督府野战医院和铁路医院、福柏医院后,青岛在20世纪前20年中建设起来的第四座较大规模的标准医院。从总督府野战医院始建到普济医院竣工,这中间刚好是20年。

普济医院主楼建筑位于一段东西走向的低矮丘陵的高处,处十字交叉路口,面向观象山。建筑平面略呈“一”字形,主体为二层,局部三层,面积563.7平方米。建筑立面采取轴线对称式手法,门厅入口处设挑檐,中部略凸,上端为弧线并配以大面积的石墙,两侧转角用方整花岗石砌筑,顶部装饰花状。建筑后侧为一高起的四面歇坡式屋顶,形成轴线的高潮点。竖向狭窗与实墙面形成极强烈的对比,而实墙顶端的椭圆形装饰墙面,则留下刻意设计的痕迹。

据记载,日本建筑师三上贞设计的普济医院1919年6月建成,内设病房4间,病床15张。1922年,普济医院改为肢澳商埠普济医院,12月,籍贯江西九江的蔡振声出任商埠普济医院院长。1925年,胶澳商埠普济医院改为市民卫生院,1931年称为青岛市市立医院。

1939年4月,青岛的日本商人和日本海军联合在市立医院内创办青岛医科大学,学制5年。1946年1月移交给国立山东大学筹建医学院,校舍归还市立医院。

天主堂医院

对于处在青岛、鲍岛二区交界的这间笼统地被称之为天主堂医院的医疗机构,史料似乎很少涉及。我们猜测,这其中部分的原因,在于这里被过早地改变了用途,使得人们记忆的重心被转移并最终造成了一种中断。同时,这应该也和宗教组织后来的遭遇有关。医院史料的缺失,结果便造成了一种割裂:在欧人区青岛和华人商业区鲍岛之间缺少了一种重要的连接和过渡。

和1905年至1907年间出现的天主堂医院有关联的一条史实是:1900年至1902年问,白明德划购了曲阜路、安徽路、德县路、浙江路口之间的地皮,修建了一座砖瓦教堂。此后,这里成为青岛天主教活动的中心。而博山路邻近这一地块的北部,实质上成为了教会和华人区之间的过渡。在这里建筑一个“对一般贫苦市民多免费施诊”的医院,其用心不言自明。

根据1899至1900年度的《德国在胶州地区发展备忘录》的记载,到少在当时“尚无接纳中国病人的医院”,第二年,由普通福音教会建立的一所专门服务华人的医院,使这一“不良状况”部分地得到了改善。自1899至1905年的6年间,有5所大病房的总督府医院业已达成。1905年时,德英美等国侨民与同善会集资的福柏医院也开始了建设。实质上,天主堂医院和南边的福柏医院的建造时间相当,而建筑的规模,两层楼高的天生堂医院似乎还要大些。这座“L”形的建筑,对于这个城市的贫苦者的记亿,应远较规模更大的政府医院深刻。

资料显示,建成后的天主堂医院有1栋楼房和11间平房,设内,外科及妇产、小儿科,有病床12张。医院的业务由方济各女修会圣神修女院承办、德藉修女刘约翰任院长,副院长为意籍修女赛卡地纳,主治医师为维石英和石美德,医药由德国进口,经费王要由教会补给。l935年后,医院改由奥籍修女贾淑芳负责。但三少在这时和此后的10多年,医院免费施诊的宗旨没有被改变。

医药商店

1897年德占胶澳后,化学药品逐渐有了市售,德、美、英、日、法、意、瑞士等国的药品相继进入。2u世纪初,青岛西药品种已逾500种,其中,德国药品最多。由于各国药品名称各异,加之译音差异,一时药名多达3000多个。

1899年,德商凌基药房创建后,胶懊市售西药逐渐增多,但在此期间,西药硝售最仍然很低,人们治病还是以中药为主。1900年,胶澳总督府法令规定,西药房开业必须经过开业考试领有执照,遵守德国的药局法和接受总督府药师的检查。

亨利王子路(今广西路)上的这幢建筑最初为医药商店似乎无可置疑,因为,巨大的老虎窗上方的纹章上凿有医生的标志:一根蛇体缠绕的圆杖。建筑用花岗石装饰檐口、滴水嘴以及底部租短的承重柱。红色墙体问以清水粉墙和彩色方形墙砖,暗红色的墙砖上可见橡树叶的图案,建筑上部两个楼层及两座烟囱听采用的拱形与曲线,具有青年风格派的典型特征,给人以珠联璧合之感、建筑师充分利用寸土之地,檐高恰为规定的18米,但高起的蒙莎顶为楼房另外开辟了第四层空间,它靠巨大的老虎窗和屋顶的一排竖窗采。,一般认力,医药商店是城区最漂亮的青年风格派建筑。

这幢楼房的建筑师是否为罗克格,已无文字记载,但在罗设计的许多建筑物中部可见到类似于该楼的处理风格。例如:山墙与路德公寓有异曲同工之妙;蒙莎顶的处理又类似于天津的康科迪亚德总会;曲线的运用亦见于亨利王子饭店音乐厅;而其底层的粗大花岗岩石柱,则可在福音堂的东边门上见到踪影。

1900年,胶澳督署发布了青岛历史上第一个药政法规《关于药剂师及药剂规则》。此后各个时期的政府都设有药政管理机关,相继发市了一些法规,对药商的经营、药师的资格审核、执照发放、麻醉药品管理,药品广告等作了规定。亨利王子路上的这间德国医药商店后来的变化没有记载。有材料称,药店的使命完成后,这里曾一度成为橡树餐厅,但是,这个时间离着后来的红房子餐厅还很遥远。历史留下的,仿佛仅仅是一个模糊的记忆,一个背影。

路德饭店

路德饭店坐落在霍恩洛厄路(今德县路)一片面积2700平方米的有落差的坡地上。设计者被认为是库尔特·罗克格。这一说法来自一位德国学者的考订。但是,将饭店与罗克格在此前后在青岛设计的许多青年风格派建筑相比较,我们发现这些建筑之间的差异较大,老成对称的面目和毫无顾忌的直线的使用,似乎与罗克格的联系少了些。如果这一考订是可靠的话,那么,我们推测这一设计结果应是受到了两种情况的影响,一是严格遵守了业主海伦·路德女士的要求;二是在1905年时已成为职业设计师的罗克格面对如亨利王子音乐厅、医药商店等重要的设计订单无法独自一一完成,遂与他人合作。这就使后人难以仅仅从风格上寻找到罗氏富于激情的独特身影了。

目前依然保存完好的饭店高二层,立面简洁而富于变化,这种变化由中间虚空的外廊和两端醒目的实墙共同完成,而巨大的红色坡顶成为其最明显的标志。而饭店朝向霍恩洛厄路的东立面的严谨的对称性,是这栋建筑给人留下的最为深刻的印象。居中的主入口和开设在坡顶中部的阁楼窗洞,构成了主立面的核心部分。

饭店的一楼有四间带敞廊的客房,北面是客厅和餐厅。厨房在其下方的地下室。主楼梯通向二楼,上面有两间套房和五个单人间(其中只有一个单间有浴室和厕所)。饭店的南面有一座网球场,西边则设有车房,从某种意义上说路德饭店公寓是亨利王子饭店、海滨旅馆、车站饭店等短期住宿场所的补充,它给欲较长时间逗留的过客提供了便利。

1910年11月18日出版的《德文新报》曾有天津一个英国商人记叙说:“我们在港口向一家公寓订了房间。幸运的是我们在路德公寓拿到了房间。我们在那儿度过了非常愉快的时光。这座德国风格的宽敞公寓堪称一流,具有舒适的现代化设备,价格也很适中,公寓女主人和蔼可亲。对待英国客人殷劲周到。”

水师饭店

从建造时间上看,1901年5月至1902年完成的水师饭店应是青岛最早的饭店建筑之一,稍晚于享列王子饭店,却要早于海滨旅馆和建造时间史晚的车站坂店。水师饭店建成寸有40个房间,其规模也仅次于亨利王子饭店。水师饭店的选址据说有考虑使船只易于到达的因素,所以,其离当时的临时码头栈桥很近。但对给士兵和水兵们提供栖留的水师饭店而言,仅仅在建成两年后,随着人港码头的启用,这一考虑显然已失去意义。1904年3月新建成的港区距商业中心至少有3公里远。

水师饭店位于规划中的欧洲商业区中心,其建成后不久,这里就成下这个新兴的港口城市最繁华的地区。饭店主楼两层,造型轻松、明快且起伏变化,富于节奏感。有研究者认为,这座建筑具有德国中古时期新文艺复兴风格的典型结构:高耸的角楼、横跨正门的前立面山墙、木制的外廊。建筑仅仅使用了很少的装饰,外墙被涂成一种极淡的黄色,这一类似假日酒店的做法在当时的青岛建筑中不曾被广泛使用。水师饭店建筑塔楼之下和外廊扶栏处的交错桁架被用作装饰体。

据1899年10月28日的《胶州消息》记载,兴建水师饭店的意图是“为士兵相水兵……提供休养栖留场所,以免他们游荡街头、出入下等餐馆和酗酒,并由此引起道德沦落”, “总之,来访者应该在这里得到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机会”。

依据1898年10月11日当局颁布晌《建筑监督督察条例》规定,商业街道两旁的建筑限高18米,不得超过街道的宽度,楼高不得超过3层。但水师饭店处在路口的塔楼部分却高出了3层。在20世纪20年代,日本建筑师沿中山路两侧修建了优雅的街旁装饰物。自1915年始,此处移用为日本俱乐部。

海滨旅馆王子饭店同属一家公司经营,是青岛最早的假日旅馆。成“一”字形展开的旅馆建筑面对市区最大的海滨浴场。在当时,海滨浴场仅有一些较为简陋的木制房,所以,从旅馆内南向的任何一个窗口望出去,都可以尽情地观赏到维多利亚海湾(今汇泉湾)的风景。应该况,这时的海滨旅馆与海滨浴场是一个整体。海滨旅馆是漂亮的维多利亚海岸的一个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