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历史文化百科——经济
45857900000009

第9章 中国古代货币文化(2)

13.决纹:铜钱的方孔四角向外突出的斜纹叫“决纹”。有正面内郭突出的,也有反面内郭突出的,有四角突出的,也有两角突出的。汉五铢、莽布泉上的决纹较常见。

14.四出:古币上的背面内郭的四角突出四条线,延伸到边缘为“四出”。这大概有使钱币坚实的作用,非一般装饰性记号。四出钱多见于东汉五铢、南朝梁铸的铁五铢背面。

15.右挑、双挑:唐开元通宝、北宋的宋元通宝,其元字的第二横右端往上挑,叫右挑。唐、宋钱一般都是元字的一横左端上挑,而右端往上挑者较少见。还有一种元字的第二横左右两端都上往挑,叫双挑。双挑钱比右挑钱更少见。据实测,每千枚开元通宝中,右挑者有五枚,双挑者仅一枚。

16.月痕:在古钱背面的穿上或穿下或穿左或穿右,有像鹅毛月或指甲痕那样的纹饰称“月痕”。最初见于唐“开元通宝”,有人认为是进呈样钱时窦皇后用手指掐的痕迹,也有人附会说是杨贵妃的指甲痕,这都是编造的趣谈。月痕在五代钱和北宋钱上也常见到。有的钱背面穿上穿下都有月痕,叫“对月”,有的穿上为月,穿下为星,称为上月下星。同时月痕又有“仰月”、“俯月”、“横月”,“直月”之分,其中以穿上“仰月”较常见。

17.星点:在古铜币正面或是背面的穿上或者穿下,有一凸起的圆点,像星星一样,称星点纹。汉代五铢上的星点在钱面上,有“全星”或“半星”之分。唐宋时期铜币上的星点在背面穿上或穿下。唐开元通宝正面也有星点。有通上星、通下星、宝上星、宝下星。其中通上星、宝上星罕见。梁五铢钱上有四星,分别在钱面四角,也叫四柱。

18.云纹:唐代乾元重宝的背面穿上曾出现过像云朵一样的纹饰,称为祥云。与云纹同时,乾元重宝背面穿上还有像鸟一样的纹饰,称为瑞雀。祥云瑞雀纹在古代钱币上十分少见。

19.错版:古代在制模浇铸钱币过程中,偶有不慎,就造成正反范模不合,铸出的钱或正面或反面错位,叫错版。秦汉钱中有发现,唐代开元通宝也发现背面错版。近代铜元中也常发现错版现象。但也有人把钱币上的文字错写、花纹错饰叫错版。

20.记号:汉代以来铸造的铜币,往往会在钱上留下一些记号。除上述那些比较有特点的月、星、云等纹饰外,还有许多不规则的图形与阴阳符号,这都是记号。记号没有固定的形态,也没有固定的部位,多是铸钱者无意或有意留下的痕迹。

古钱币的不同种类

1.国号钱。在钱币上铸明国家的名称,以示国家货币。战国时期的齐国刀币“齐返邦长法化”,五代南唐的“唐国通宝”均把国号冠在钱文之首。

还有在国号前加上一个修饰词的,如北宋的“圣宋元宝”,南宋的“大宋元宝”等。还有国号加纪年的,如“大夏真兴”,夏是国号,真兴是年号。

2.纪年钱。又叫年号钱。钱面上铸明皇帝的年号。东晋李寿的“汉兴”

钱,是我国最早的年号钱。尔后有南朝刘宋的“孝建四铢”,北宋文宣帝的“常平五铢”,唐代的“乾元重宝”,北宋真宗的“咸平元宝”。及至元、明、清,钱币上铸皇帝年号成为惯例。南宋时期还有在纪年钱的背面铸年数的,如“淳佑元宝”,背数有一至十二,淳佑也只有十二年,说明当时每年都造钱。

3.纪地钱。又叫地名钱。钱币文字标明某个铸钱地名。地名钱在战国的布币上最常见。如“安阳”、“平阳”、“晋阳”、“纯留”等。唐代会昌年间铸的“开元通宝”,背面有京、洛、越、鄂、浙、荆等20多个地名字。明代洪武钱、崇祯钱上也多见地名。清初的“顺治通宝”、“康熙通宝”,背面都铸有汉字地名,即20个钱局名称,并编成五言歌诀:“同福临东江,宣原苏蓟昌,南河宁广浙,台贵陕云漳。”

4.纪值钱。也叫纪重钱。钱币上铸有明确的价值。如先秦的半折、一斤、二斤、十货、十二铢、半两等。汉代及六朝的五铢,东吴的“大泉当千”、“大泉五百”等。还有纪年加纪值的“孝建四铢”、“永安五铢”、“太货六铢”等。南宋“淳祜通宝”,背文“当百”,是我国古代少见的大钱大值。

清代咸丰重宝、元宝更胜一筹,背文纪值有当五、当十、当五十、当百、当五百、当千,而且是各地钱局成套铸造。清光绪以后,国名、年号、面值、地名有时在一枚铜元或者银元上都可出现,如光绪铜元上正面有“湖北省造,光绪元宝,当十”,背面为龙图案,这就集年号、地名、币值于一钱之上。

5.母钱。又叫钱模。我国古代金属货币长期采用泥范、石范、铜范铸造,据史籍记载,至宋代全面改用母钱翻铸工艺。母钱是翻砂铸币的产物。

母钱有木雕、牙雕、锡雕、铜雕等多种。传世有明“崇祯通宝”母钱,清“咸丰通宝·拾文”母钱。铜雕母钱亦称祖钱。

6.样钱。样钱有进呈样钱和部颁样钱两种。进呈样钱是送给最高统治者皇帝审核以备选用的样品钱。部颁样钱则是由中央户部或工部铸造的一种特别精制的铜钱,颁发给各地方钱监或钱局作为样钱,也可以作母钱。传世有“洪武通宝”样钱。样钱、母钱共同的特征是制作精美,文字清晰,型制比一般钱坚实、厚重,外郭稍宽。这类钱在传世中极为罕见,因为那是为数极少的样品。

7.镇库钱。钱局首次开炉铸钱之时,为纪念铸币的意义,或为钱库吉利避邪,特别铸造大钱,以为镇库之用。传世的有五代“大唐镇库”钱,成丰时的“大清镇库”特大钱。湖南省博物馆藏的半枚“太平天国”特大花钱,也是太平天国政府的镇库钱。镇库钱是钱币中珍稀之物,比母钱、样钱更少。

8.钱牌。又称铸牌。长形如牌,上部穿圆孔,是我国历史上形制特奇的货币,有铜质、铅质两种,出现于南宋时期。币面均为“临安府行用”五字。铜质钱牌背面纪值有“准二佰文省”和“准伍佰文省”,属于大面值货币。发行数量不很多,加之形制特别,因而历来为钱币收集者所珍视。

铸币为何带花边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铸币的国家。民国时以银为币材的铸币,开始锻压花边,现在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壹分、贰分、伍分辅币及金、银、合金为币材的各种主币都带有花边,既美观又大方。铸币为何带花边?不少国家早期货币是以金银为币材铸造的,币上刻有重量和纯度的印记,与同等的金银同值,人们乐意接受。但往往有人从币的圆边上刮下一点点金银来图利,造成铸币与同等重量和纯度的金银不同值,人们难以接受。政府收回不足值的铸币而投放新铸币花费很大,于是,从17世纪下半叶起,伦敦铸币厂以在铸币上锻压花边的办法保护铸币。有花边铸币很美观,后来各种台金铸币也锻压花边了。我国古代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以铜作币材的,每枚铸币面值才一文,刮铸币无利可图,铸币就没有锻压花边。民国时流通银元,铸币才开始锻压花边。

钱币面额上的数字

古今中外在钱币面额上使用最多的是一、二、五、十这四个数字。一般来说,一个国家在确定钱币面额等次时,最高面额数与其他各个等次面额间考虑为整数相除的关系,即最高面额与其他各种面额之间是整倍数的关系。

但是,在少数国家中也有使用其他数字作面额的。

我国货币面额使用“三”这个数字有悠久的历史。西汉武帝时就铸造过名曰“三铢”的铜钱,这恐怕是世界上最早以“三”作为面额的货币了。以后历代都出现过“三”、“三十”、“三百”等面额的各种钱币。

新中国成立后,于1953年发行的第二套人民币中,也曾有过三元纸币(现已退出流通领域)。目前,印度、罗马尼亚等国也有使用这个数字的钱币。

“四”在我国历史上多次使用过,最早的是西汉文帝铸造的“四铢”铜钱。

以“六”作面额的仍以我国为多,王莽时铸造的布货十品中的“中布六百”,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南朝陈宣帝时也偶尔铸过“太货六铢”铜钱,以后历代极少使用这个数字。一直到解放前,国民党新疆省银行才又发行了使用这个数字的6000万元60亿元纸币。

“七”、“八”出现在钱币上极为罕见,而面额上使用“九”字的钱币在我国历史上仅有一种,即王莽布货十品中的“次布九百”布币。

在国外,“六、七、八、九”这四个数字也很少使用在钱币上。

古钱上的书法美

古钱币是一座独特的书法博物馆,保存着形态、风格、书体、笔力、韵味等特征不一的文字,反映着中华民族悠久的、特有的书法艺术。

春秋战国时流通的铲币、刀币、圆钱等钱上的文字都为大篆。因为当时各诸侯国的文字都没有统一,故字体是多变的。总的来说字体笔画比较复杂,结构显得飘逸,书文朴质凝重,字无定法,书无定势,反映出上古时期书法的发展形态,呈现出书体的原始美。

秦统一中国后,采用简化的小篆文,对汉字规范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隶书、章草、草书、楷书、行书、行草等各有特色、各有风格的文字随后出现,这些都真实详尽地记录在古钱币上,形象展现了当时书法艺术的发展,构成了连贯性的、气象万千的整体美,是我国书法艺术史上独特的篇章。

篆体精美的艺术形式铸现在古钱上,五花八门。汉王莽的布泉、货布二种钱文作悬针篆,线条细长如悬针,纤秀美观,瑰丽多彩,标志着篆书向美体字、图案化发展。南北朝北周的布泉、五行太布、永通万国.钱文均为玉箸,圆熟工巧,文字丰满,俊逸绮丽,这三种钱币被誉为“篆法绝工,六朝之冠”。宋代皇宋通宝九叠篆文,装字线条匀称,不纷不乱,屈曲层叠,薄意浓烈,非常巧妙。

币文书法艺术创作,最发达的是两宋。众多的钱币上,各种书法文字丰盛无比,多姿多彩。“对钱”是指钱文书法而言的,有行书与篆书配;有行书与隶书配,有楷书与篆书配等式样。宋代的对钱估计达800多种,对钱的大量出现,使钱文书法千姿百态,极尽变化之势,使钱文书艺达到了一个雄奇的高度,增添了钱文书法美的新价值。从南宋淳熙七年造行的淳熙元宝起,钱文书法逐渐统一起来,使用正楷书,以后各代钱文书法一脉相承,以结构端正的楷书为主,而且字态丰富,有的富于清新的韵味;有的富于大方朴实的韵味;有的富于装饰的韵味,达到了实用与艺术性的统一。

历代许多书法家书写了钱文。名家众作使钱币上的书法更添彩增色,书家精湛的一些技艺和精彩的墨迹也赖以钱币遗留下来。

最先与钱文有缘的算秦代书法家李斯。半两铜钱上的小篆文,就是李斯写的,字体狭长,匀圆而柔整,雄豪有力,峻拔挺立。三国时吴国大泉五百、大泉当千两种钱文,为有名书法家皇象书。字态作玉箸篆,书势沉着自然、痛快淋漓,平实中见工致,书意丰富。唐代币开元通宝四字隶中含篆意,实在出色,风格劲险,“于平正中见险绝”,书文者是唐初大书法家欧阳询。他手书的币文“时初其功”,对后世钱文书法影响深远。南唐的开元通宝是对书钱的鼻祖。对书钱就是钱币形制相同,币文书体可配成一双的钱,币文形态对称,神态独具。文字书法家徐弦,题写了开元钱上的篆字,细长巧丽,浑重工整,颇为可观,与另一种隶书币文配对,布局构体严谨和谐,笔迹极显新颖佳妙。宋代苏轼书了一种元丰通宝币,文字工稳独到,风致抑扬,豪放劲秀。崇宁通宝、大观通宝币文为赵佶瘦金体御书,在政和、宣和年号的钱币里,也有赵估的瘦金体,匠心别具,呈现了瘦金体的形体劲挺、锋芒尽露、用笔生动、铁画银钩,有特别引人注目的美感。金泰和重宝当十钱留下了书法家党怀英的手迹,技法到家、文字丰实、格外传神。具有强烈的艺术特色。清书画家戴熙撰了咸丰通宝、成丰重宝钱文,近似瘦金体,骨秀格清,熟炼润泽,打破了明清钱文书艺特点不多、方正呆滞的局限,体现出了一种创新。

书法是祖国的瑰宝,它还被誉为“意”、“象”结合的艺术。“‘它在上下左右之位,方圆大小之形的结构和‘疏密起伏’、‘曲直波澜’的笔势中,创造出了各种各样多姿多彩的书法艺术。”(《美的历程》)浩繁的古钱币上的种种文字书法,何尝不就是一个生动、鲜明的印证呢?

古钱上的名家书法

我国古代钱币,与碑刻、题词、绘画一样,保存了众多形态、风格、韵味不一的文字。春秋战国时期,流通的钱币上的大篆体的文字是最初的钱文,多出于铸工之手,字无定型,书无定势,浑厚质朴,雅拙自然,和民间的剪纸、板画艺术一样具有自然、古朴之美。秦兼并六国,“书同文”。丞相、书法家李斯用小篆书写了体势修长,匀柔圆健、遒劲有力的“半两”、“两甾”钱,开名家书钱文的先例。唐高祖武德四年铸行的“开元通宝”,钱文是大书法家欧阳询的手迹,八方楷意,端正古朴,法度严整,劲健含蓄,于平正中见险绝,于规矩中见飘逸。

五代南唐书法家徐铉写篆、楷两体的“唐国通宝”,其篆书币文细长巧丽、浑重工整,笔意绝类,与简仆高古、瘦劲雄强的楷书币文配对,布局严整和谐,笔迹新颖佳妙,犹如璧联珠合,恰似天地之作。

北宋初的“淳化元宝”,是宋太宗匡义用楷、行、草三种书写的。其楷书浑厚端庄、笔力含蓄;行书隽永流走、结构得中;草书神采飞劲,奔放流畅,颇显功力。它使宋代钱文艺术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境地。苏轼书写的“元丰通宝”,其文工稳独到,肉丰而骨劲,态浓而意淡,藏功于拙,体势秀伟,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被称之为“东坡元丰”。宋徽宗赵佶亲书的“崇宁通宝”、“大观通宝”,形体劲挺,锋芒尽露,用笔生动,铁画银钩,尤如美女簪花龙飞风舞、天孙织锦别致多样,给人以独特的美感。

金代文坛领袖、书法家党怀英用玉箸篆所书“泰和重宝”,其文柔婉流动、体势秀逸、精妙诱人,人称“金泰和”,为钱币收藏者不可多得的珍品。清代画家戴醇所书“咸丰通宝”,近似瘦金体,骨体端庄、清峻开阔、神形兼备,打破了南宋“淳熙元宝”以来艺术特征不多、钱面方正呆滞的局面,呈现了创新。

中国镍币之祖

古钱从商代后期到明前期,其成分主要为铜、锡、铅合金。

古钱色泽因其成分不同而各异,如铜多则显“水红铜”色,铜的比例适中则为黄中泛青的普通青铜色,而锡铅过多则呈灰白色。秦半两、六朝五铢、隋五铢、唐开元、乾元以及宋崇宁、大观、政和、宣和、靖康、绍兴等古钱,有呈青白或白而泛黄的色泽.一般俗称为“白铜”,其实为铜镍合金。

镍又有为磁石吸引的特点。但除了版别特殊的崇宁通宝折十钱外,一般对磁石无动于衷。能与磁石相吸引的崇宁通宝“通”字平头,走之底平足,“宝”

字大斜。此种钱存世较少,可为中国镍币之祖。

别具一格的压胜钱

压胜钱是我国古代钱币的一种,又称“花钱”、“压胜钱”,是历史古钱宝库中的艺术之花。

压胜钱一般都镌有吉语,并有龙风、八卦、星斗、人物等图案,其造型千姿百态,书体纷繁、构思新奇,铸造精美,虽从不参加货币流通,却一向具有较高的收藏欣赏价值。压胜钱主要用于赠赏、压邪、镇库、开炉铸钱或其它重大事件的纪念活动,是古代日常生活中以钱币形式出现的文化艺术品。

压胜钱的出现起于西汉,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虽历代都有铸造,但绝大部分铸于清朝嘉庆、道光以后。目前的生肖、人物、长城图案等钱币,严格说也是压胜钱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