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历史文化百科——对联
45860900000014

第14章 生活对联佳话(2)

此联与《遵生格言》中“节食以去病,寡欲以延年”的养生经有异曲同工之妙。医学研究证明,节制饮食能有效地调整与衰老有关的细胞膜的退化,保持细胞功能完好,促使人体内环境的均衡稳定,有助于增强免疫力和延缓衰老。

当代名人养生联

着名作家冰心老人九十四岁时,曾给《祝你健康》杂志题写一副养生联:

事因知足心常乐;人到无求品自高。

此联化用清代文学家陈白崖的联语“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上联的“知足”即清心寡欲,廉洁奉公,否则会因不知足而忧心忡忡;下联的“无求”即没有贪欲和奢望,并将它上升到人品的高度。此联指出“知足”、“无求”能够养生的道理,也是冰心老人高寿的经验总结。自然,“知足”是指该知足处,“无求”也是指当无求时,至于事业与学问的开拓进取则是永不知足,永无止境的。

当代书法家费新我自题一副养生联:

勤奋坚忍,积极乐观,为身心健强要道;美景天籁,阳光清气,乃造化所赐补方。

上联自戒自勉,于朴实的言辞中透出了勃勃生机,足见作者修身养性已摆脱流俗;下联刻画环境,作者感受大自然的活泼生机,自会使生命焕发出青春的活力,有益于健身养生。

爱国老人马相伯的一副格言联:

无虑在怀为极乐;有长可取不虚生。

“极乐”,本为佛家语。外不受物欲之诱惑,内不存情虑之激忧,无非分之想,即为极乐。“虚生”,虚度一生。马老先生以此联为座右铭,自勉和劝勉他人,做到无虑在怀和有长可取,体现人生价值。

当代名人书斋联

古往今来,读书与楹联有难解之缘。书斋之联,或谈志向,或谈情趣,或谈读书甘苦,或谈心得体会,或谈读书态度,或谈读书方法,或谈读书效益,其特点言简意赅,雅俗共赏,易于传诵,教人醒世。书斋联,集装饰美和意境美于一体。在书房的墙上挂上对联,可供自勉反省,陶冶情操。文人学者的书斋联,体现了主人的品德、修养、兴趣、爱好、抱负和志向。

红学家俞平伯的书斋联:

千古一诗人,文章有神交有道;五湖三亩宅,清山为屋水为邻。

俞平伯晚年又自题一副对联挂于书房:

欣处即欣留客住;晚来非晚借灯明。

此联用师旷“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典故,表达了活到老学到老的决心。

女书法家萧娴的书斋取名枕琴室,可能是由白居易的“向夕褰帘卧枕琴”诗句而得。“枕琴”,形容生活清雅。萧娴自题书斋联:

廉不言贫,勤不言苦;尊其所闻,行其所知。

《汉书·董仲舒传》有句:“尊其所闻,则高明也;行其所知,则光大也。”此联道出了作者的做人准则:修身当清廉,治学须勤勉,尊从所闻之言,力行所闻之事。

剧作家吴祖光的书斋联是:

不屈为至贵;最富是清贫。

此联自题亦书赠友人,语言警策,思维辩证。

语言学家王力在书斋内悬挂一副集句联:

人在画桥西,冷香飞上诗句;酒醒明月下,梦魂欲渡苍茫。

书画家关山月集鲁迅诗句而成一副对联悬于画室:

聊借画图怡倦眼;只研来墨作春山。

作家柯灵将清代着名金石家张济迁手书的一副对联悬于书斋:

读书心细丝抽茧;炼句功深石补天。

历史学家范文澜的书斋联: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刘海粟首创男女同校、人体写生,在美术界卓然不群,自成一家。

“文革”期间遭迫害,蒙冤受屈,但他不悲不戚,书联述志: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从书斋联看心态

古人的书斋联大多是劝学励志的,尤其是青年文人的联语,字里行间流露着进取精神。最有代表性的是清乾隆进士彭元瑞的书斋联:

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

原来各省乡试在八月,正是桂花飘香时节,而礼部会试在二月,正是杏花初开时。可见动人之物是科举取士,金榜题名:三更灯火,五更鸡鸣,废寝忘食苦读书卷,中举升官才是催动之力。仕途得志是旧中国文人梦寐以求的快事,彭元瑞果真一举得中,后来步步高升,官至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他圆了书斋联语之梦。

名落孙山当如何?清初着名小说家蒲松龄,科举屡试不中,恨不得志,愤而弃考,转而着文,专心撰写《聊斋志异》。为激励自己,他把前明孝廉胡寄垣的自勉联刻在镇尺上,悬挂在书斋。联云: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联语写进去两个历史故事。上联写楚霸王项羽破釜沉舟,大败秦兵的史实;下联写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息、十年教训,终于灭吴雪耻。此联读后令人振奋。蒲松龄以此联鞭策自己,发奋写作,终于写成不朽名着《聊斋志异》。“聊斋”是他的书斋,“志异”则表明他放弃科举之志,靠撰写奇书异卷走成名成家之路,达到殊途同归。

靠金榜题名青云直上的毕竟是少数,能自己创出——条成功之路的也寥寥无几,绝大多数文人饱受科举之熬煎,抱憾终身。后一种文人的心态往往也通过书斋联中道出。晚清文人徐照有这样一副书斋联:

志不求荣,满架图书成小隐;身虽近俗,一庭风月伴孤吟。

从对联中可看出他曾博览群书,勤奋耕读,只是求荣不得志,心灰意冷,转而读书自娱消遣。联语中流露出仕途不顺孤芳自赏的清高和苦闷心情。

然而,家境贫困的文人则是另一种心情。清代有个贡生叫黄荔,他自题这样一副书斋联:

住三间老屋东头,安一榻,欹一几,煮一茶灶,随身一灯,索性把四壁打穿,富贵功名皆粪土;拥万卷残书南面,坐而读,倦而卧,起而狂吟,濡毫而写,放眼看双丸跳没,嘻笑怒骂成文章。

上联写生活的艰辛,从房间内的陈设可见其生活水平低下,但作者安之若素,视“富贵功名皆粪土”;下联写其作为,想读就读,想卧就卧,想写就写,“嘻笑怒骂成文章”。此联刻画了一个身处困境而又无能为力,从而放纵恣肆的老学究形象。生动地描写了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贫困潦倒的生活,反映了他们酸楚凄婉的心情,揭示了他们面对现实无可奈何而只能自得其乐的精神状态。全联看似写真,实则处处体现出文人对科举制度的不满和批判。

自勉佳联座右铭

自古以来,许多伟人、名人常常撰写富有人生哲理、激励志气的联语,悬挂在室内用以自勉。

清嘉庆进士程祖洛自题书斋联:

醴泉无源,芝革无根,人贵自立;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民生在勤。

上联用“醴泉无源”仍旧甘美、“芝草无根”依然芬芳为喻,说明人的成就无所凭藉,“贵”在“自立”;下联用流动之水不易腐臭、转动的门轴不易虫蛀为喻,说明知识和能力不会凭空而来,关键在“勤”。此联以“人贵自立”、“民生在勤”自勉,这是成就事业的两块奠基石。

清末杰出的爱国忠臣林则徐,他的父亲以教书为业,家境十分困难。少年时代的林则徐就在书房里悬挂了这样一副对联:

家少楼台无地起;案余灯火有天知。

抗日爱国将领蔡廷锴的座右铭是:

力求有功方能无过;必先去旧然后立新。

俗语说“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语意消极。“不求有功”

者不求进取,常常难免“无过”,只有“力求有功”者,才能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方能无过”。朱熹曾说“不革其旧,安能从新?”下联用辩证的观点阐明了“去旧”与“立新”的关系。此联体会深刻,饱含哲理。

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黄炎培先生有一副述怀联:

大量容人,小心处事;正身率物,屈己为群。

这是黄炎培先生立身处事的准则,为民造福的志向。今天读来,仍如箴言。

闲话元旦与对联

“两姐妹,一般长,同打扮,各梳妆,满面放红光,年年报吉祥。”这是一则谜语,谜底是“对联”,它既写出了对称特点,又写出了祝颂内容。

一般说对联起源于五代。据《宋史·世家·西蜀孟氏》载,后蜀主孟昶于广正二十七年(964年)除夕,命朝臣们写对句,他自己也亲笔写了一副对联,据载这就是我国最早的对联了。联语: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对联和元旦的关系,从南文史学家肖子云的《介雅》中可以找到严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元者,始也;旦者,晨也。“元”与“旦”

联姻组词,作“一天的开始”讲,在这里“元旦”被引申为一年的第一天了。我国古代没有阳历,元旦其实是指农历的正月初一。这在吴自牧的《梦梁录》里说得清楚严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朔,是一种自然现象,即月亮运行到地球与太阳之间,三球体在一条线上,地面上看不到月光。这种现象循环交替在每月的初一,谓之朔日。以上可以看出“元旦”入对联,元旦写对联,这里的“元旦”指的是农历正月初一。

公元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为了“行夏正,从西历”,宣布改用阳历,1月1日为元旦,南京各界元旦庆祝大会上悬挂一副长联:

滚滚长江,流不尽我族四千六百余年无量辛劳无量血,放眼觇钟山王气,楚水霸图,半壁奠东南,大野玄黄,已逐秋风齐变色;茫茫震旦,要争个全球八十三万方里自由民意自由魂,举手庆汉日再中,胡尘扫尽,雄师指西北,卿云纠缦,重安禹甸仗群才。

民国的成立,是由武昌起义奠定,故上联写上这一笔。“卿云”就是祥和之云;“纠缦”是形容“卿云”灿烂。民国初立,曾以《卿云歌》谱曲,作为国歌。“震旦”、“禹甸”均系中国别称。

当时对于推行新历,有赞同的,有反对的,还有主张阳历、阴历新年一样过的。有一副佚名联就是主张“阴阳并举”的,联云:

阴历上面注阳历,阳历下脚注阴历,是阴阳不可偏废;旧年前头过新年,新年罢手过旧年,知新旧仍要并存。

直到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年历法”,将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将公历元月1日定为元旦。至此,“元旦”的含义才最终界定。

历代皇帝与对联

近年考古工作者在山西晋祠发现有一副藏于“光观宝翰”中的对联:

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

据考证,此联乃唐太宗手书。果真如此,那么此联应为最早的皇帝所撰之联。不过,“文章千古事”系杜甫诗句,唐太宗死后六十余年杜甫才出生,难道太宗先得诗句不成?

宋徽宗赵佶被俘后在金国做囚徒,仍有兴于风花雪月,无悔于祸国殃民,每次与被俘诸王公见面,总要出句属对。其中有这样两联:

宋徽宗出句:

方当明月清风夜;郓玉楷对句:

正是霜高木落时。

另一联出句:

落花满地春光晚;莘玉植对句:

芳草连云幕色深。

元顺帝与丞相脱脱饮酒作乐,夜半脱脱起身告辞说,明日还得到三河办事,现在已:

半醉半醒过半夜:

元顺帝说爱卿不需早行:

三更三点到三河。

信手拈来,可谓妙对。

明惠帝建文曾对解缙说,有一出句久不得续对,曰:

色难;解缙应声曰:

容易。

惠帝不解:既然说容易,你为什么对不来?解缙回惠帝说,刚才已对了。惠帝恍然大悟,为之大笑。

明世宗嘉靖一次微服出访,在一书院蓬池里看到几只绿色乌龟,触发灵感,出了个上联:

碧荷池中出碧龟,龟有九数,阴九数,阳九数,九九八十一数,数按于道,道归元始天尊,一灵有感;当地有个叫唐伦的听说皇帝要私访,猜测出句人就是皇帝,于是凑上前去对句:

丹穴山中生丹凤,凤乃六鸣,雌六鸣,雄六鸣,六六三十六鸣,闻鸣在天,天生嘉靖皇帝,万寿无疆。

唐伦拍马屁讨得皇帝欢颜,后被召入宫里,封官晋爵。

清朝为对联艺术的鼎盛时期,历任皇帝无不工联善对。如康熙为故宫中和殿题联:

任寿掘乾府,万国车书会极;中和绵鼎篆,九天日月齐光。

极称一统大业,并切“中和”二字。

雍正皇帝为故宫养心殿题联:

唯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

“对联圣手”乾隆皇帝嗜联成癖,走到哪儿就吟对个联在哪儿。不过也并非处处占上风,他想也想不到会败在一个农家书童手下。一次下江南,见一家农户办喜事,乾隆叫侍从送去三个铜钱和一句上联:

三个铜钱贺喜,嫌少勿收,收则爱财;谁知这农家读私塾的孩子竟然对句相讥:

两间茅屋待客,怕穷莫来,来者好吃。

弄得乾隆去也不是,不去也不是,实在难堪。